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是指体育课程专家、学者、教师等,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体育课程目标进行价值判断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除了根据自身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要与其所处的社会时代的主流精神相一致。
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尽管产生的时代不一样,但在很多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自然体育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占主导地位,对当时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开始于2001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在实践和理论上产生了重大的落差,学者、专家和一线的体育教师开始质疑这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但是“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却深入人心。所以探究自然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对现在进行的以“健康第一”为主流价值取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能起到借鉴的作用。考察历史,总结经验,旨在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这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不同之处
1.理论基础
自然体育课程目标取向的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而“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目标取向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和终身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是当代国际教育领域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教育思潮,它的产生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将“终身教育”引入到体育领域便产生了“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也成为当前和今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主流价值取向。
2.社会动因
(1)自然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产生的社会动因。1918年世界大战结束,国际联盟倡导和平,以兵式体操为主的军国民体育课程目标的主流价值取向已不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自然体育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土壤。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外国各种思想传入中国,自然体育就随时代的潮流而传入中国。1929年、1932年和1936年我国初中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受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影响较大。三个课程标准都重视“锻炼体格,使身心发育健全”,“养成生活上所需要之运动技能”,“养成优美正确的姿势”等。
(2)“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产生的社会动因。2001年由教育部颁发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强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有其深刻的社会动因。
① 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最深刻、最重要的原因。现代生活方式对人类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人类必须保持身心良好的健康状态,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可见,“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3.本质内容
(1)自然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本质内容。自然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内容主要有:① 体育教育化。自然体育认为体育的本质是教育的一个方面,体育的目的在于教育人,即所谓“体育教育之责任,轻于发达儿童之身体,重于培养儿童之品格”。② 体育生活化。认为体育应当使人们“善用闲暇”“丰富生活”,使生活美满、愉快和满足,提倡体育必须和生活打成一片,使体育成为生活的实践。③ 注重非智力能力的培养。自然体育认为要注重儿童个性发展和社会行为、道德培养,从儿童的“个性自由”和“个性发展”出发,尊重儿童的兴趣。④ 推崇自然活动。倡导遗传的、儿童本性的、儿童神经系统中已有爱好的倾向的活动,提倡尽量符合儿童本性的舞蹈、游戏、球类、田径等运动项目。
(2)“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本质内容。“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内容有:① 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② 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③ 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④ 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⑤ 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分为两条主线:其一是健康主线,集中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取向的主体,反映了体育课程目标的本质;其二是运动主线,集中体现了体育与课程目标的必要载体作用。
二、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这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相同之处
1.两者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这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使学生身体、心理、社会得到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发展。同时,这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都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认为体育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培养学生的社会行为、道德标准。两者都强调体育的教育意义,重视体育对学生全面教育的作用。
2.两者都倾向于“个人本位”
在近代学校体育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几种理论价值取向,即体育课程目标的“个人本位”“学科本位”“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这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从产生的社会动因和本质内容来说,倾向于“个人本位”。两者都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强调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的“个人本位”突出。
3.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较大的差异
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这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从理论上来说,在各自的历史时期都迎合了社会的需要、教育的发展、学生的需求,在各自的历史时期都成为体育课程的主流价值取向。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对各自理论的理解的偏差和一线体育教师教学实践的偏离,都对体育课程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自然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过分强调体育的本质功能是教育,把对学生进行增强体质说成“副产品”,造成体育课程的目标不明确,任务不清楚;对国民体育中主要教学内容的体操持否定态度,忽略了体操的本质功能;过于强调学生的兴趣和本性,过分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形成了当时“放羊式”的教学现状。
而“健康第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取向在实践中同样产生了一些偏差,导致很多专家学者和一线的体育教师对11年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持否定态度。这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体系不明确、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的编订的理论和实践性不强,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的具体方法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所提倡的新的教学方法实践中困难很多,错误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等等,导致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学中出现“放羊式”现象。
三、结论
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这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产生的理论基础、社会动因和本质内容上。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这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都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非智力能力上,都倾向于个人本位并都在实践中产生偏差。要对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这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持“求同存异”的态度,探究自然体育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经验教训,才能对当今以“健康第一”为主流价值取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起到历史借鉴、实践上启发的功效。
【注:本文所涉课题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8BTY034。】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新疆 伊宁,835000)
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尽管产生的时代不一样,但在很多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自然体育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占主导地位,对当时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开始于2001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在实践和理论上产生了重大的落差,学者、专家和一线的体育教师开始质疑这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但是“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却深入人心。所以探究自然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对现在进行的以“健康第一”为主流价值取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能起到借鉴的作用。考察历史,总结经验,旨在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这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不同之处
1.理论基础
自然体育课程目标取向的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而“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目标取向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和终身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是当代国际教育领域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教育思潮,它的产生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将“终身教育”引入到体育领域便产生了“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也成为当前和今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主流价值取向。
2.社会动因
(1)自然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产生的社会动因。1918年世界大战结束,国际联盟倡导和平,以兵式体操为主的军国民体育课程目标的主流价值取向已不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自然体育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土壤。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外国各种思想传入中国,自然体育就随时代的潮流而传入中国。1929年、1932年和1936年我国初中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受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影响较大。三个课程标准都重视“锻炼体格,使身心发育健全”,“养成生活上所需要之运动技能”,“养成优美正确的姿势”等。
(2)“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产生的社会动因。2001年由教育部颁发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强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有其深刻的社会动因。
① 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最深刻、最重要的原因。现代生活方式对人类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人类必须保持身心良好的健康状态,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可见,“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3.本质内容
(1)自然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本质内容。自然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内容主要有:① 体育教育化。自然体育认为体育的本质是教育的一个方面,体育的目的在于教育人,即所谓“体育教育之责任,轻于发达儿童之身体,重于培养儿童之品格”。② 体育生活化。认为体育应当使人们“善用闲暇”“丰富生活”,使生活美满、愉快和满足,提倡体育必须和生活打成一片,使体育成为生活的实践。③ 注重非智力能力的培养。自然体育认为要注重儿童个性发展和社会行为、道德培养,从儿童的“个性自由”和“个性发展”出发,尊重儿童的兴趣。④ 推崇自然活动。倡导遗传的、儿童本性的、儿童神经系统中已有爱好的倾向的活动,提倡尽量符合儿童本性的舞蹈、游戏、球类、田径等运动项目。
(2)“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本质内容。“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内容有:① 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② 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③ 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④ 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⑤ 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分为两条主线:其一是健康主线,集中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取向的主体,反映了体育课程目标的本质;其二是运动主线,集中体现了体育与课程目标的必要载体作用。
二、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这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相同之处
1.两者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这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使学生身体、心理、社会得到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发展。同时,这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都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认为体育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培养学生的社会行为、道德标准。两者都强调体育的教育意义,重视体育对学生全面教育的作用。
2.两者都倾向于“个人本位”
在近代学校体育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几种理论价值取向,即体育课程目标的“个人本位”“学科本位”“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这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从产生的社会动因和本质内容来说,倾向于“个人本位”。两者都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强调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的“个人本位”突出。
3.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较大的差异
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这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从理论上来说,在各自的历史时期都迎合了社会的需要、教育的发展、学生的需求,在各自的历史时期都成为体育课程的主流价值取向。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对各自理论的理解的偏差和一线体育教师教学实践的偏离,都对体育课程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自然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过分强调体育的本质功能是教育,把对学生进行增强体质说成“副产品”,造成体育课程的目标不明确,任务不清楚;对国民体育中主要教学内容的体操持否定态度,忽略了体操的本质功能;过于强调学生的兴趣和本性,过分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形成了当时“放羊式”的教学现状。
而“健康第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取向在实践中同样产生了一些偏差,导致很多专家学者和一线的体育教师对11年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持否定态度。这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体系不明确、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的编订的理论和实践性不强,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的具体方法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所提倡的新的教学方法实践中困难很多,错误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等等,导致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学中出现“放羊式”现象。
三、结论
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这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产生的理论基础、社会动因和本质内容上。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这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都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非智力能力上,都倾向于个人本位并都在实践中产生偏差。要对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这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持“求同存异”的态度,探究自然体育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经验教训,才能对当今以“健康第一”为主流价值取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起到历史借鉴、实践上启发的功效。
【注:本文所涉课题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8BTY034。】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新疆 伊宁,8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