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及其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数学教育研究中具有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科学分析调研究了初中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现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参与
数学教育领域中不断出现新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需要研究的问题。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用电脑辅助科学分析学科教学的“结果”与“原因”,我们发现初中数学“教”与“学”的问题渐渐集中在“学生参与”上。
学生参与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是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数学历来是学生“不投入”和学习成绩低下情况比较严重的学科之一。而且学生无心学数学往往从小学就开始,在中学阶段已经似乎积重难返了。然而,由于社会对数学成绩普遍的高期望,不管数学如何枯燥,学生都能硬着头皮学下去。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数学非投入的问题日趋严重。不仅仅是许多成绩低下的学生表现出非投入,而且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也同样具有非投入的倾向,他们对于数学学习活动无任何兴奋可言。实际上,学生的非投入并不仅仅涉及行为表现,它也涉及到情感体验和认知方式等方面的问题。一部分学生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学习数学,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是消极和负面的。部分学生虽然参与了数学学习活动,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因此,研究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是十分重要的课题。笔者经过研究界定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三种学生参与(行为、认知和情感参与)对数学学习结果的影响,并得出有关结论。
学生参与是一种主动的个体化的课程经验。Erickson(1992)从课堂教学过程交互作用的角度论述了学生的课程经驗,从中提出了课程参与的概念。Erickson认为,学生在完成课程任务中的经验至少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联系方面,另一个是教材方面;前者包括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等社会联系,后者包括学生和教材的心理联系。
学生参与是以学生行为参与为载体的心理活动。Newmsnn(1992)研究的贡献是界定了学生参与包括心理投入,而且指出这是实质之所在。Newmsnn有关学生心理投入的思想集中体现于他对概念作出以下说明:其一,学生参与实质上涉及了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心理投入,并不是指对完成指定的作业或取得较高成绩(如分数或其他社会认同)。学生可以完成学业任务,并且表现良好,但不一定投入其中。事实上,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学生往往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游戏细节和程序并没有房子真正的理解。其二,学生参与具有个别化的特点。学生的课程参与是指个别学生的课程经验,而不是群体学生的课程经验。其三,学生在掌握知识中的心理投入具有不容易被观察的特征。学生参与的层次可以从一些非直接的指标来推断,如注意的强度、学习的热情等。然而,所有这一切,也有可能成为误导的指标。有的学生看上去在努力学习,但并不是真正参与,因为他们有时常常表示了服从学校规范的意愿,而不是实际的参与;有的学生看上去在做梦,但有可能在很参与地思考着学习中的问题。从这一点来看,一个学校努力的学生也有可能是并不投入的。其四,在一个学校活动中,学生参与应该视着一个从少到多的连续体,这个连续体的两端是参与和非参与,而不是只有间断的情况。其五,学生在学校中完成的工作常常涉及到以下无意义的细节和机械的记忆,并没有太多的机会一发展学生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创造性的掌握。然而,参与的定义并没有对学生投入于哪些知识学习作出规范,因为这个问题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其六,参与含义比动机广泛的多。学业动机是指在学习中的一般的愿望和心向。显然,学生可以有动机,但没有投入具体的学业工作中。动机是一种心理状态,参与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一种经验;动机不一定导致参与;动机是指向未来,而参与是一种过去或者现在的经验。
学生参与涉及行为、认知或情感三个方面的活动;学生参与是一个组合的概念。我们把“学生参与”看作是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与认知参与的有机结合。
学生在课程经验中认知参与的不同对学习素质有直接的影响。学生是否进行学习,随着学生的课程经验而变。学生在教学中的这种经验是及其重要的,只有在这种经验中,学生关于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学习才发生了。学生是否进行学习,是量的还是质的深化,取决于学生所具有的不同认知参与的经验。学生课程经验差异的主观意义和相对的丰富性造成了高层次与低层次技能、高素质与低素质、或是学会推理与死记硬背的区别。学习经验对理解的重要性应该是大家的共识。大量的研究表明,学生把大量的教育投入操作性的重复的细节,但没有房子实质的联系,从某种意义是说,高层次的思维就是参与。
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历时两年,从课堂观察、学生访谈、问卷收集、问题研究方面进行了数据分析,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1)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构成了基本的课堂学习的方式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在数学课实施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作出反应,这种反应就是学生投入教学过程的模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是简单的受业者,而是一个积极参与其中的参与者,没有学生的这种参与,教学是不会发生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形式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之中,产生不同层次的数学学习。
(2)学生参与的质量是学生重要的学习素质
笔者在研究中体会到,数学教学不仅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改变行为,而且每时每刻创造着学生对数学学习不同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的方式,从而形成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和学习的方式。因此,学生的行为、认知和情感参与本身不仅是重要的学习质量,而且也是重要的学习的产物和素质。学习不仅是学生行为的改变,而且也是学生的情感态度,认知方式和学习取向形成的过程,这些态度和取向是学生终身受用的。
(3)学生参与和教学策略改革
影响学生参与的因素很多,包括学生的目的取向,知识基础以及个性特点等。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对学生参与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改革课程和教学是提高学生参与的基本途径,学生参与也可以是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基础,从学生参与的角度,可以在很多方面反思目前的一些教学策略,例如:
(Ⅰ)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兴奋点。笔者在课堂观察中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意教学中的重点,但是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兴奋点,大多数学生在一节课中甚至没有什么时间特别兴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兴奋点并使之和教学重点相结合,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Ⅱ)长效教学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有些被访问的教师认为,需要进一步研究学生参与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复杂的,学习结果有即时结果,也有长效结果。优质教育要求的是一种长期的效果,或者说,我们需要的是一种长效的教学和课程设计,这就需要研究学生参与的问题。(Ⅲ)数学学习的诊断问题,相同的知识错误,造成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同样是学生不参与,其模式也可能是不同的,学生参与的方法为诊断学生数学学习上困难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线索。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参与
数学教育领域中不断出现新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需要研究的问题。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用电脑辅助科学分析学科教学的“结果”与“原因”,我们发现初中数学“教”与“学”的问题渐渐集中在“学生参与”上。
学生参与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是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数学历来是学生“不投入”和学习成绩低下情况比较严重的学科之一。而且学生无心学数学往往从小学就开始,在中学阶段已经似乎积重难返了。然而,由于社会对数学成绩普遍的高期望,不管数学如何枯燥,学生都能硬着头皮学下去。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数学非投入的问题日趋严重。不仅仅是许多成绩低下的学生表现出非投入,而且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也同样具有非投入的倾向,他们对于数学学习活动无任何兴奋可言。实际上,学生的非投入并不仅仅涉及行为表现,它也涉及到情感体验和认知方式等方面的问题。一部分学生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学习数学,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是消极和负面的。部分学生虽然参与了数学学习活动,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因此,研究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是十分重要的课题。笔者经过研究界定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三种学生参与(行为、认知和情感参与)对数学学习结果的影响,并得出有关结论。
学生参与是一种主动的个体化的课程经验。Erickson(1992)从课堂教学过程交互作用的角度论述了学生的课程经驗,从中提出了课程参与的概念。Erickson认为,学生在完成课程任务中的经验至少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联系方面,另一个是教材方面;前者包括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等社会联系,后者包括学生和教材的心理联系。
学生参与是以学生行为参与为载体的心理活动。Newmsnn(1992)研究的贡献是界定了学生参与包括心理投入,而且指出这是实质之所在。Newmsnn有关学生心理投入的思想集中体现于他对概念作出以下说明:其一,学生参与实质上涉及了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心理投入,并不是指对完成指定的作业或取得较高成绩(如分数或其他社会认同)。学生可以完成学业任务,并且表现良好,但不一定投入其中。事实上,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学生往往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游戏细节和程序并没有房子真正的理解。其二,学生参与具有个别化的特点。学生的课程参与是指个别学生的课程经验,而不是群体学生的课程经验。其三,学生在掌握知识中的心理投入具有不容易被观察的特征。学生参与的层次可以从一些非直接的指标来推断,如注意的强度、学习的热情等。然而,所有这一切,也有可能成为误导的指标。有的学生看上去在努力学习,但并不是真正参与,因为他们有时常常表示了服从学校规范的意愿,而不是实际的参与;有的学生看上去在做梦,但有可能在很参与地思考着学习中的问题。从这一点来看,一个学校努力的学生也有可能是并不投入的。其四,在一个学校活动中,学生参与应该视着一个从少到多的连续体,这个连续体的两端是参与和非参与,而不是只有间断的情况。其五,学生在学校中完成的工作常常涉及到以下无意义的细节和机械的记忆,并没有太多的机会一发展学生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创造性的掌握。然而,参与的定义并没有对学生投入于哪些知识学习作出规范,因为这个问题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其六,参与含义比动机广泛的多。学业动机是指在学习中的一般的愿望和心向。显然,学生可以有动机,但没有投入具体的学业工作中。动机是一种心理状态,参与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一种经验;动机不一定导致参与;动机是指向未来,而参与是一种过去或者现在的经验。
学生参与涉及行为、认知或情感三个方面的活动;学生参与是一个组合的概念。我们把“学生参与”看作是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与认知参与的有机结合。
学生在课程经验中认知参与的不同对学习素质有直接的影响。学生是否进行学习,随着学生的课程经验而变。学生在教学中的这种经验是及其重要的,只有在这种经验中,学生关于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学习才发生了。学生是否进行学习,是量的还是质的深化,取决于学生所具有的不同认知参与的经验。学生课程经验差异的主观意义和相对的丰富性造成了高层次与低层次技能、高素质与低素质、或是学会推理与死记硬背的区别。学习经验对理解的重要性应该是大家的共识。大量的研究表明,学生把大量的教育投入操作性的重复的细节,但没有房子实质的联系,从某种意义是说,高层次的思维就是参与。
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历时两年,从课堂观察、学生访谈、问卷收集、问题研究方面进行了数据分析,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1)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构成了基本的课堂学习的方式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在数学课实施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作出反应,这种反应就是学生投入教学过程的模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是简单的受业者,而是一个积极参与其中的参与者,没有学生的这种参与,教学是不会发生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形式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之中,产生不同层次的数学学习。
(2)学生参与的质量是学生重要的学习素质
笔者在研究中体会到,数学教学不仅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改变行为,而且每时每刻创造着学生对数学学习不同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的方式,从而形成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和学习的方式。因此,学生的行为、认知和情感参与本身不仅是重要的学习质量,而且也是重要的学习的产物和素质。学习不仅是学生行为的改变,而且也是学生的情感态度,认知方式和学习取向形成的过程,这些态度和取向是学生终身受用的。
(3)学生参与和教学策略改革
影响学生参与的因素很多,包括学生的目的取向,知识基础以及个性特点等。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对学生参与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改革课程和教学是提高学生参与的基本途径,学生参与也可以是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基础,从学生参与的角度,可以在很多方面反思目前的一些教学策略,例如:
(Ⅰ)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兴奋点。笔者在课堂观察中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意教学中的重点,但是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兴奋点,大多数学生在一节课中甚至没有什么时间特别兴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兴奋点并使之和教学重点相结合,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Ⅱ)长效教学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有些被访问的教师认为,需要进一步研究学生参与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复杂的,学习结果有即时结果,也有长效结果。优质教育要求的是一种长期的效果,或者说,我们需要的是一种长效的教学和课程设计,这就需要研究学生参与的问题。(Ⅲ)数学学习的诊断问题,相同的知识错误,造成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同样是学生不参与,其模式也可能是不同的,学生参与的方法为诊断学生数学学习上困难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