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依然在路上

来源 :综艺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y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一年里,随着市场规模的狂飙突进,国内电影业无论投融资体系、制片、发行,还是终端投建和院线整合,都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趋势,同时,一些亟待进一步解决的行业议题再次凸显。
  
  主旋律商业片和类型片是主流
  2010年国内17部票房过亿影片中,功夫片首当其冲占6部,其次是爱情片占4部,喜剧片3部,类型片的“三驾马车”占比卖座影片数量的80%。
  随着国内电影产业的渐趋成熟,类型制胜的观点开始被大多数人接受。光线影业总经理张昭对此深有感触:“对于国内电影来讲,类型是第一位的,此外,针对影片类型进行市场运作也非常重要。可以说类型是从市场端推回到产品的投资制片的核心基础。”
  国内电影人对类型片的摸索在不断进步。从今年即将进入市场的“种子影片”看,历史题材影片、古装武侠片和爱情片将大出风头。有《建国大业》成功在前,今年的《建党伟业》与《辛亥革命》备受关注。而《让子弹飞》的票房大捷也让张艺谋执导的《金陵十三钗》底气十足。“中国正在打造有别于好莱坞的主流类型片,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中影集团新闻发言人蒋德富认为,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征各不相同,其各自的类型电影理应各具特色。
  今年,功夫、武侠类型片将“扎堆入市”:《龙门飞甲》、《关云长》、《武侠》、《鸿门宴》、《飞虎》和《太极》……目前已经有十几部此类影片计划登陆大银幕;现代题材的爱情片除了已经上映的《将爱情进行到底》和《我们约会吧》,还有湖南电广传媒的《假装情侣》、星美集团的《魔术外传》、今典集团的《无极限》等。有业界人士指出,如果把所有的电影比做一桌美味佳肴,类型影片就是主菜。“这不是说我们不鼓励电影创新,其实对具有电影语言探索性质的艺术片,无论从剧本立项还是启动资金方面,相关机构和一些大的电影企业一直在努力。”中影集团制片分公司总经理赵海城就表示,中影公司除了制定青年导演扶植计划外,还通过与网络等新兴媒体合作,鼓励新导演进行多种艺术尝试。其他诸如今典集团、小马奔腾、新原野传媒、乐视影业等均把不少电影项目交给像傅华阳、苏照彬、李芳芳、李蔚然这些年轻导演去尝试。“这些尝试中孕育着中国电影的未来,当然未来仍需要现在去支撑,这就是类型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新原野娱乐传媒总裁裘华顺表示。
  
  合拍的“中国力量”
  据统计,2010年在国家广电总局完成立项的中外合拍影片58部,成片过审42部。
  中国继2010年7月23日中国与新加坡签署电影合作拍摄协议后,最近已相继与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法国、新西兰等7个国家签署电影合作拍摄协议。根据协议,这些国家的企业与中国电影企业合作拍摄的影片将享受各自国家国产电影的待遇,不受进口片指标限制。“今后中国与境外的合作会越来越多,他们看中的是中国迅猛发展的电影市场。”北京新影联总经理黄群飞说。对此,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艺术处处长陆亮表示赞同,“但需要非常谨慎的是,也不乏一些国外企业打着合拍片的旗号进入中国市场,其中并没有太多中国元素,也没有多少中方投资,只是想规避进口配额限制,并且在票房分成方面占据优势。这也是我们在审查合拍片时需要非常注意的问题。”
  在已经签署的合作协议中,比如中新合作协议中就具体规定了双方投资最低限额,“但资本运作是很容易的,外资也可以变为中资投入到影片当中,所以关键还是要有中国故事、中国元素和中国的价值观。”陆亮表示。对于当前的这种国际合作模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认为,“这将是国产电影对抗美国大片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国产电影进一步‘走出去’的有效途径”。
  陆亮认为,从全球范围看,只有好莱坞的电影具有很强的商业性,而与我国合作较多的欧洲国家只是电影文化大国,并非电影商业大国。“他们与我国的合作大多为艺术层面的交流,很多都是投资规模比较小的艺术影片。”但陆亮也指出,“动画电影合作项目的商业性比较强,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动画电影的制作人才缺乏,需要利用国外技术。而且动画片的国别性更弱,更容易融合多国元素,占领各国市场。”
  今年刚刚上映的首部手绘3D动画片《熊猫总动员》就是很好的例子。虽然该片投资总额达3.5亿元,国内票房刚过4000万元,但“我们通过与来自德国、西班牙、比利时、美国等企业的合作,既保证了影片的制作资金和制作水准,又很好地化解了资金回收的风险,其实我们作为出品方之一,分担的资金投入并不多”。该片总制片人、中国主要出品方北京亿商传媒投资公司总裁陈晓翔向记者透露。
  2010年的中美合拍的《功夫梦》在全球创造了超过3.5亿美元的票房,但这与中国的出品方却没有太大关系。中国企业仅有国内发行权,而无法参与其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票房收益分成,这并不符合国内电影企业积极参与合拍项目的初衷。但中国电影企业在合拍中的不利地位正在改观,“现在更多的国内企业意识到主导合拍项目的重要性,而且在中外合拍影片中,逐步向着由中方占据主导地位的趋势发展。”记者了解到,浙江横店集团为谋求《寻龙夺宝》的主控权,不惜与澳大利亚的企业进行长达一年多的谈判,并曾在一天之内追加了几百万美元的资金投入,把股份增至54%,“成为主控方后,我们可以参与这部影片的全球票房分成,而且永久拥有影片版权,这也是今后横店集团对国外企业合作的前提。”横店影视制作公司总经理刘志江告诉记者。
  陈晓翔透露,北京亿商传媒接下来运作《封神天下》、《肖申克的遗嘱》和《圣诞老人》等合拍项目时,均将加大对项目的掌控力度。上影集团的《传奇》、中影集团今年备受关注的大项目《飞虎》、《太极》等,均牢牢掌控着主导权。
  
  金融势力继续崛起
  在年初《熊猫总动员》的首映庆典晚宴现场,出品方专门安排了一个来自金融业的嘉宾桌。“我们很想介入电影项目的投资,但一方面对电影业并不了解,另一方面国内还没有比较成熟的合作模式。”民生银行投资银行部的陈志华在现场告诉记者,他们这次集体出席,是“先来了解学习,认识一些电影界的朋友。”他透露说,民生银行已经成立了专门对口文化产业的信贷组, “电影项目将成为我们未来的主攻对象”。
  与民生银行一样,来自进出口银行的一位负责人也告诉记者,他们也很有兴趣介入电影界,“关键是不知道就有哪些电影项目在招商引资,等我们听说一般都是在开机后,这时候基本上资金都已经落实了。”随着国家层面不断鼓励金融资本介入文化产业投资,再加之原来吸引大量金融资本的房地产市场前景扑朔迷离,银行更看重这个“年票房增长率超过60%的新兴产业”,而且很多银行都成立了专门的信贷部门,“铁定进入电影业”。只是电影界与金融界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造成双方隔墙对话,“太难琢磨”。
  “现在银行与电影企业的合作有几个关键问题没有解决,一是没有专业的项目评估机构或者企业对电影项目做出科学评估。二是没有专业的担保公司或者保险公司介入担保。再者国内的版权环境,特别是对像电影这样的创意产业来说,还很难让银行放心,在面对电影企业时,银行看不到电影企业的实物和财务抵押,很难做出放贷决定。”陈晓翔道出银行与电影企业合作的诸多顾虑。
  但这并不能阻挡金融资本进军电影业的决心。2010年4月9日,就在国家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文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的第二天,北京银行与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签署合作协议,承诺在未来三年内为以首都广播、电影、电视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意向性专项授信额度100亿元。而在今年1月25日,中国建设银行则向横店集团授信100亿元,横店集团董事长徐永安表示,其中的大部分将用于横店的影视业务,特别是电影制作和影院投建。
  自2005年我们电影业明确提出产业化的概念至今,国内电影业的投融资体系已经得到大幅改观。影视企业上市融资、跨界合作、植入广告营销等全面开花。2011年,银行与电影的联姻将会越来越多,并有望成为电影的“大东家”。
  
  好莱坞冲击有多大
  今年3月19日,中国将履行WTO裁决,对此业内人士显得相当“淡定”。上海联和院线副总吴鹤沪说,“2010年11月,《哈利波特7》、《生化危机4》、《危情时速》和《猫头鹰:守望者传奇》四部进口影片10天之内举办集体婚礼一样地上映, 当月的票房却成为全年票房最低的一个月。今年初上映的《纳尼亚传奇3》和《创:战纪》甚至还不敌我们的儿童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
  当然,面对好莱坞的冲击,最本质的还是要提升国产电影的品质。“像《集结号》、《十月围城》和《唐山大地震》这样的国产大片,能够将高超的电影艺术与正面思想导向相结合,这是我们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表示。尹鸿对此也持积极态度:“其实目前的国产电影已经具备一定竞争力了,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放反而能够提升国产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品质。此外,中外合拍电影可以使中国电影比较早地进入世界市场体系,竞争起来也会具有优势。”
  
  发行软肋亟待改善
  发行一向被业界看做整个电影产业的“腰”——一头连着600多个制片公司,一头连着2000多座影院。但国内发行公司数量太少,实力又过于悬殊的弊病使电影业的“腰身”异常脆弱。2010年,国内影院上映260多部国产影片,其中仅中影公司就参与发行130多部,占比市场份额近70%;华夏公司参与发行近百部,占比市场份额的20%以上;其他诸如华谊兄弟、博纳影业、上海东方、光线影业、小马奔腾等为数不多的专业发行公司则分走不足25%的市场份额(其中包括与中影、华夏等联和发行的影片)。两大梯队之间的实力显然不再一个层面上,很难谈得上良性竞争。
  尽管国内电影业的市场化肇始于打破原来“大一统”的发行模式,但在上游制片和下游终端均步入较为市场化的阶段之始,发行的局面仍没有太大改观。加上60多部进口影片,每年的300多部影片均通过上述几个发行公司,特别是中影和华夏进入市场,两大发行巨头平均两三天就要发行一部影片,不要说研判市场和创新发行思路,仅常规的拷贝供应就让其疲于应付。如今的电影,投资额度越来越大,制作周期也越来越长,但短短几天就匆匆投放市场,这种粗放式经营让众多电影成为“一日游”影片,票房潜力难以释放。
  在资本更多地涌向制片和放映两端时,发行的“细腰”越发显得脆弱。虽然不少实力院线公司和电影制片公司纷纷涉足发行业务,但专业发行人员的缺失并不是短期内所能解决的。按照当前电影制作数量和影院的增量速度,2011年发行的软肋将更加凸显。2010年,湖南电广涉足发行业务,投资数百万的《密室之不可告人》博得2500万元票房,一举成名。今年该公司将发行近10部影片,其中有多个自投项目。还有广东省电影公司旗下的华天下、今典集团旗下的今典影业、星美集团的影业公司、大地集团旗下的影业公司等纷纷试水发行业务。快速发展的电影业亟待这些新兴的发行过公司快速成长。
  
  终端市场急剧扩大
  去年平均每月新增30多座影院,其中12月底新增的影院达到80多座。2011年1月份,新增影院更是超过90座。
  终端投建的热度几近失控。不少影院投资商向记者表示,影院投资过热已经开始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部分城市的影院密度严重超标、影院用地租金不断被推高等,“甚至有些物业提出要参与影院买品部收入的分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影院经理告诉记者,当前影院的利润率已经大大降低,“国家相关部门应该设立影院投建的门槛,比如严格审批手续,合力规划区域内影院数量等”。
  按照当前增速,到年底,国内银幕数量将超过7000块,甚至冲至8000块。
  
  电影陷入“用人荒”
  终端市场的扩大需要产业各环节同步跟进。但现实是,影院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发行环节已成瓶颈。而在制作上游,导演、演员、摄影等各类工种全面陷入“用人荒”。去年国内立项的电影项目超过1000个,但仅有一半项目完成拍摄。而完成拍摄的影片中,只有50%进入了主流市场。今年的各项数据将有增无减。不少电影项目因找不到合适的演员和拍摄团队而无法启动,一些拍摄完成的影片在上映前夕的宣传活动中则得不到演员的配合,“所有的演员都说自己在片场拍戏,根本抽不出时间出席发布会,原来约定的出席多少场宣传活动的协议成为一纸空文。出品方也不敢轻易按合同惩罚,毕竟现在明星就这么多,得罪不起。”有制片公司老总向记者抱怨。
  
  分级和规范再成焦点
  刚刚过去的贺岁档里,《让子弹飞》里“开膛破肚”的血腥镜头让不少观众直斥该片“少儿不宜”。 “由于没有分级制,很多家长带孩子看电影时只好向工作人员咨询影片是否适合儿童观看。这也是影院经营者经常碰到的难题之一。”吴鹤沪据此指出,国内的电影市场已经到了细分的时候,“我们的银幕基数已经达到相当规模,不同的观众群会寻求适合自己的不同影片观看。”
  影评人张小北也表示,中国电影市场作为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电影市场,市场的类型化和细分化必然是未来趋势之一。仅从市场角度分析,没有细分化市场就没有良性循环的商业格局,也就没有中国电影在商业和艺术上的真正繁荣。和细分市场的呼声一样,业内对于“电影促进法”的期盼恐也很迫切。“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亟需规范,比如打击盗版和偷、瞒、漏票房等问题,只有电影立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吴鹤沪说。
  在不久前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中国电影步入“百亿元”的发展快速道,将加快《电影产业促进法》出台规范整个市场环境,同时着力电影人才培养,保证整个电影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对普通大众来说,2010年的中国电影绝对是喧嚣、热闹的一年。在过去两年整体票房高涨的推动下,这片“名利场”也吸引了越来越多资本的目光。这种关照直接导致电影行业目前“钱”已经不是问题。问题在于“钱多,项目少,人少”。  对大多行业来说,“钱多”应该是好事,但对中国电影,“钱多”反而成了一个让很多业内人头疼的问题。“项目少,人少”——“具体明确商业意图和类型的电影少,懂商业类型片的创作人员、工作人员和
期刊
下面几部电影称得上是2011年好莱坞商业大片的主将。这些影片既是今年国际上最受瞩目的重头戏,同时也基本符合内地引进电影的尺度与市场口味,大多数不出意外应该能顺利引进。    1《青蜂侠》(The Green Hornet)  公司:哥伦比亚  导演:米歇尔·冈瑞(Michel Gondry)  主演:塞斯·罗根(Seth Rogen)、周杰伦  首映:2011年1月14日  看点:作为春节后首部进
期刊
1月电视剧立项表简评    2011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电视剧立项剧目共58部,其中当代题材25部,占公示总数的43.1%。都市题材电视剧共16部503集。在众多当代题材中,三部和爱情相关的电视剧值得关注。    《北京爱情故事》  《北京爱情故事》讲述了三男七女在北京的奋斗故事,剧中穿插商战、爱情等元素。陈思成、李晨、张译这些《士兵突击》中的演员均加盟该剧,张歆艺、杨幂、莫小棋参与出演。从
期刊
2011年,好莱坞一改前两年因经济危机而被迫采取的收缩姿势。各主要片厂火力全开。商业电影方面,各卖座的类型、系列主将悉出。近两年日渐兴盛的3D则成为大片标配,主要的大牌导演、大牌明星也都有新片推出……2011是好莱坞不折不扣的商业电影大年。    续集“泛滥成灾”  虽说制作卖座电影续集是好莱坞的一贯伎俩,但2011年的续集项目简直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大片方面,除了《蜘蛛侠4》因为主创更换而将上映
期刊
尽管“形似”而“神不似”,但不可否认,对TVB模式的借鉴和本土化延伸,仍然为内地电视台在电视剧的同质化竞争中找到了一个可供尝试之路。    尽管TVB于近期易主,但邵逸夫开创的TVB模式在电视产业发展史上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电视台签约自己的艺人,安排其拍摄自制电视剧,参与台里的综艺节目,并通过电视台相关部门或关联企业接洽其广告代言及其他商业活动……内地的省级卫视实力派——湖南卫视、浙江卫视、
期刊
《综艺》:你之前是摄像,是如何转行导演的?  孔笙:最开始是有机遇顺势而为,之后几年一边做摄像一边做导演,并没有专职做导演。不过既然有机会做并且觉得不错,就继续做下去了。  《综艺》:现在很多观众都喜欢故事简单,画面刺激,满足感官的电视剧。《钢铁年代》、《生死线》等作品较为厚重,你在拍摄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  孔笙:其实我也拍过轻松的作品,只是厚重题材受到的关注可能更多。当然个人性格也对处理这类题
期刊
几年前万达电影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名字,今天万达院线已经拥有71家影城,600块银幕,2010年更以14亿的票房成绩成为院线冠军,发展速度惊人。  万达院线所属的影院绝大部分是全资兴建的,而且建设在万达地产项目中。与万达商业地产的捆绑,是万达速度的制胜之道。  万达地产在全国已经开业了33个万达商业广场,影城作为地产项目的配套设施出现,从设计施工到开业运营都得到万达地产的大力支持。万达院线还可以和众
期刊
2011年2月5日至14日,第三届澳大利亚悉尼中国电影节于澳大利亚首都悉尼隆重举办。该电影节由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以下简称海推公司)和悉尼中国电影节公司共同组织举办。    众多中国电影人齐聚澳洲  开幕式当天可谓众星云集:金马影后、著名演员秦海璐,《康定情歌》女主角居文沛,金马奖获奖电影导演孔令晨,威尼斯电影节获奖电影导演刘杰和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演娜真叶等著名中国影人出席。新州艺术部长弗吉
期刊
1月下半月,国产贺岁大片《新少林寺》和主打寒假影市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先后上映,接力贺岁市场。之后又有《武林外传》、《最强喜事2011》和《熊猫总动员》等10几部类型各异的国产影片打着贺岁的旗号蜂拥入市,再加之春节长假的助力,市场曲线经历1月上半月的短暂下探后持续回升。统计数字显示,尽管天数环比减少1天,但这半月全国有近约1800万观众走进影院,产出票房近7亿元,不逊于去年同期《阿凡达
期刊
2013年,手机网民超越电脑网民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2010年末,我国互联网电脑网民规模已达到4.69亿,手机网民的数量已达到3.26亿。预计到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将达7.20亿,手机网民占中国人口比例将达52.9%,首次超越电脑网民。  2010年我国移动互联网收入规模同比增加66%,市场营收达到633亿左右。2009—2011年三年复合增长率或将超过40%。我国移动互联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