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正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习获得新知识,验证巩固原有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它还能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及改进和优化实验方案等途径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实验教学 创造性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教学中,以实验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化学教学特点的充分体现。化学实验以其合理的设计方案、验证性和探索性相结合的实验过程、直观明显的实验现象,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基本都是按照书本上设计好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很少让学生对实验的原理、步骤、装置等进行思考,更不要说让学生亲手去设计实验。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培养出创造性人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便会积极地思考,因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教师应善于利用从演示实验的现象中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维过渡,经过科学的抽象形成概念,进一步做出判断,进行推理,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做演示实验时,应将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及药品用量、实验操作等和学生共同分析清楚,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在演示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先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说明为什么要采用课本中的气体发生装置——加热固体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再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说明为什么要用排水集气法或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1)可以根据实验原理选择气体发生装置;(2)可以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选择收集装置,从而使学生围绕着具体的实验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照本宣科,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进行主动思考。因而对实验中的现象及细节不能留下深刻印象。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了克服此弊端,我在教学中,对于某些实验,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程序、实验方案。在实验中学生明白需要些什么仪器、什么药品、如何操作、如何才能获得成功等。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制取”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氧气的制取装置,得出设计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装置,最后由全班学生做出评价。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要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和创新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多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来。
给学生充分动手的时机,在此过程中会出现意外状况。如果对意外事故如处理恰当,不仅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和实验效果,而且能通过这一点,使之切身体会学习实验技能的方法和重要性,思考失败原因,不断产生探索的愿望、激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有部分同学得到的铁粉不是黑色。将同学们分成几个组,相互讨论,最后得出结论:铁粉不呈黑色,是因为最后先停止通入一氧化碳,后停止加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再以活动寻找原因,记忆更深刻。适时对学生点拨,更能激活学生的创新灵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的设计实验,可通过课本上的实验习题、历年中考中的实验题,以及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的实验习题的练习。对于学生提出的设计方案,只要有新的实验改进和设想,即使不够完美,也要让他们去试一试。最后,教师还要做好实验后的总结,指出学生实验方案的优缺点,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逐步使学生掌握设计实验的要领和规律,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除了在课堂实验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外,还要倡导学生配合课内学习,在课外日常生活中,联系实际开展力所能及的化学小实验和解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某些化学现象。将对化学有浓厚兴趣而又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组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定期开展实验活动展示自己活动成果,让学生在实验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了“烧不坏的手帕”、“清水”变“牛奶”、“魔棒点灯”等小实验。
通过兴趣小组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学生的个性和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创造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
化学实验能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形成持续学习的化学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也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平等的学习动手的机会,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更能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去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探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总之,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实验教学 创造性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教学中,以实验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化学教学特点的充分体现。化学实验以其合理的设计方案、验证性和探索性相结合的实验过程、直观明显的实验现象,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基本都是按照书本上设计好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很少让学生对实验的原理、步骤、装置等进行思考,更不要说让学生亲手去设计实验。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培养出创造性人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便会积极地思考,因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教师应善于利用从演示实验的现象中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维过渡,经过科学的抽象形成概念,进一步做出判断,进行推理,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做演示实验时,应将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及药品用量、实验操作等和学生共同分析清楚,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在演示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先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说明为什么要采用课本中的气体发生装置——加热固体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再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说明为什么要用排水集气法或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1)可以根据实验原理选择气体发生装置;(2)可以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选择收集装置,从而使学生围绕着具体的实验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照本宣科,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进行主动思考。因而对实验中的现象及细节不能留下深刻印象。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了克服此弊端,我在教学中,对于某些实验,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程序、实验方案。在实验中学生明白需要些什么仪器、什么药品、如何操作、如何才能获得成功等。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制取”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氧气的制取装置,得出设计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装置,最后由全班学生做出评价。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要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和创新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多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来。
给学生充分动手的时机,在此过程中会出现意外状况。如果对意外事故如处理恰当,不仅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和实验效果,而且能通过这一点,使之切身体会学习实验技能的方法和重要性,思考失败原因,不断产生探索的愿望、激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有部分同学得到的铁粉不是黑色。将同学们分成几个组,相互讨论,最后得出结论:铁粉不呈黑色,是因为最后先停止通入一氧化碳,后停止加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再以活动寻找原因,记忆更深刻。适时对学生点拨,更能激活学生的创新灵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的设计实验,可通过课本上的实验习题、历年中考中的实验题,以及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的实验习题的练习。对于学生提出的设计方案,只要有新的实验改进和设想,即使不够完美,也要让他们去试一试。最后,教师还要做好实验后的总结,指出学生实验方案的优缺点,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逐步使学生掌握设计实验的要领和规律,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除了在课堂实验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外,还要倡导学生配合课内学习,在课外日常生活中,联系实际开展力所能及的化学小实验和解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某些化学现象。将对化学有浓厚兴趣而又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组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定期开展实验活动展示自己活动成果,让学生在实验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了“烧不坏的手帕”、“清水”变“牛奶”、“魔棒点灯”等小实验。
通过兴趣小组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学生的个性和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创造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
化学实验能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形成持续学习的化学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也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平等的学习动手的机会,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更能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去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探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总之,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