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深圳地铁将1、3、4、5号线列车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车厢列为“女士优先车厢”之后,从6月28日起,广州地铁也在1号线试点“女性车厢”,地铁方面表示,之所以推出“女性车厢”,是为了弘扬“关爱女性、尊重女性”的文明理念,提升城市文明、提高市民出行舒適度。
其实,早在2009年,北京就有政协委员提交了“在地铁设立女性专用车厢”的提案,但由于争议较大,专家的论证也认为,“设立特殊车厢无助于真正解决女性乘车难问题,而且地铁列车的运力也会降低”;在地铁高峰时段运力与运量的矛盾仍然突出的情况下,“设置特殊车厢会造成更加突出的矛盾”,因此,北京地铁迟迟没有设立女性车厢,不想深圳、广州敢为人先,先行一步搞了起来。
你不说我也猜得到,设立女性车厢的初衷是关爱女性,因为地铁很拥挤,人潮中难免发生肢体碰撞,一份调查显示:74.3%的人被地铁拥挤带来的肢体碰撞困扰。但是,拥挤造成的肢体碰撞,男女乘客皆然,如果因此需要设立女性车厢,那么男乘客是不是也可以要求有一个“男性车厢”?莫非男性的肢体被碰撞就不算碰撞?
—对不起,我抬杠了。我只是想指出一种不成立的逻辑:地铁拥挤—发生肢体碰撞—需要设立女性车厢。如果这一理由成立,就意味着承认:地铁里,女性就像小孩、老人、孕妇、残疾人士等特殊群体一样,需要特殊对待。我想,有自尊的女权主义者也不会同意这样的立场预设。
好吧,就算我们承认女性乘客应给予优待,不能让她们跟男士一样被拥挤、被肢体碰撞,但是,设立一两处女性专用车厢是不是就能让女乘客免遭拥挤之苦呢?很抱歉,答案也是否定的。
常识告诉我们,超大城市的地铁拥挤问题是不可能解决的。因为在一座人口众多的大都市,任何一项公共交通工具,都不可能同时将“快捷”“廉价”“不拥挤”三个要素都占全,你最多只能获得其中两项。网约车与出租车可谓快捷,也不拥挤,但不廉价;公交车廉价,有时也不怎么拥挤,但不可能快捷;而地铁的特点是快捷、廉价,但你甭想它不拥挤,不管你设不设女性车厢。
设立女性车厢的结果,恐怕只能是:女性车厢之内,相对不那么拥挤,但非女性车厢势必更加拥挤,因为在客流量大体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可乘坐的车厢减少了,且站台空间被分割了,只会导致地铁运力与运量的矛盾更加突出;同时,由于一两个女性车厢不可能容纳全部女乘客,更多的女性还得跟男性挤在一起,而且是更严重的挤。
如此一来,设立女性车厢的效果岂不是适得其反?按照“地铁拥挤—发生肢体碰撞—需要设立女性车厢”的逻辑推导下去,恐怕就得设立“女性专列”才可能解决问题,——别笑,印度真的有“女性专列”,但我们需要效仿吗?
推行女性车厢制度之后,可以预期的情况便是,由于不堪忍受非女性车厢的拥挤,男性乘客会进入女性车厢。我的同事奎因女士,在广州地铁试点女性车厢首日,亲身体验了一回,果然发现女性车厢里,“两边各坐着三四位男士,还有一两个站在车门附近”;“坐着的男士都在低头玩手机。本来想借机采访他一下,男性坐在女性车厢里会是什么感觉。他玩得太认真,我不好意思打扰”。
其实这也是意料中事,而且我相信,“男性坐在女性车厢里”的情况以后会越来越常见,倒不是因为广州的男乘客缺乏绅士风度,而是全世界实行女性车厢制度的城市都这样。
中国台湾地区、韩国首尔、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巴西里约、墨西哥城、伊朗德黑兰、埃及开罗、马来西亚吉隆坡、印尼雅加达等多座城市,都先后推行了地铁女性车厢。穆斯林国家推行女性车厢,有着显而易见的宗教信仰背景,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略过不表。就发达的世俗国家(或地区)而言,地铁女性车厢的效果都极不理想。
韩国1992年试行过女性专用车厢制度,但最后发现行不通:高峰时段,女性专用车厢根本无法阻止蜂拥而至的男性乘客;日本东京的女性专用车厢,也时常“有男乘客拒不听从提醒,强行乘坐女性专用车”;台湾地区也是如此:台铁2006年曾在通勤电联车实行女性专用车厢制度,但“成效不彰,经常有男女乘客混合搭乘的情况,使得台铁决定半年的试办期过后即不再续办”。只有像墨西哥城这类社会治安乱套的城市,“据说自从实行了男女分乘制后,侵犯女性的犯罪活动少了很多”。
地铁女性车厢的姿态看起来确实很美,可以表明对女性的关爱。不过,公共决策不应看姿态,而应评估效果与后果,这一点,我觉得香港地铁的做法值得重视:2011年,曾有香港团体递交了“要求港铁增设女性专用车厢”的请愿信。但港铁评估后,认为“设立女性专用车厢后会减低乘客来往车卡之间的灵活性,以及影响紧急逃生的安排,而且在实际执行时难以控制乘客通过各车厢”,因此,港铁表示,现阶段没有计划设立女性专用车厢。
其实,早在2009年,北京就有政协委员提交了“在地铁设立女性专用车厢”的提案,但由于争议较大,专家的论证也认为,“设立特殊车厢无助于真正解决女性乘车难问题,而且地铁列车的运力也会降低”;在地铁高峰时段运力与运量的矛盾仍然突出的情况下,“设置特殊车厢会造成更加突出的矛盾”,因此,北京地铁迟迟没有设立女性车厢,不想深圳、广州敢为人先,先行一步搞了起来。
你不说我也猜得到,设立女性车厢的初衷是关爱女性,因为地铁很拥挤,人潮中难免发生肢体碰撞,一份调查显示:74.3%的人被地铁拥挤带来的肢体碰撞困扰。但是,拥挤造成的肢体碰撞,男女乘客皆然,如果因此需要设立女性车厢,那么男乘客是不是也可以要求有一个“男性车厢”?莫非男性的肢体被碰撞就不算碰撞?
—对不起,我抬杠了。我只是想指出一种不成立的逻辑:地铁拥挤—发生肢体碰撞—需要设立女性车厢。如果这一理由成立,就意味着承认:地铁里,女性就像小孩、老人、孕妇、残疾人士等特殊群体一样,需要特殊对待。我想,有自尊的女权主义者也不会同意这样的立场预设。
好吧,就算我们承认女性乘客应给予优待,不能让她们跟男士一样被拥挤、被肢体碰撞,但是,设立一两处女性专用车厢是不是就能让女乘客免遭拥挤之苦呢?很抱歉,答案也是否定的。
常识告诉我们,超大城市的地铁拥挤问题是不可能解决的。因为在一座人口众多的大都市,任何一项公共交通工具,都不可能同时将“快捷”“廉价”“不拥挤”三个要素都占全,你最多只能获得其中两项。网约车与出租车可谓快捷,也不拥挤,但不廉价;公交车廉价,有时也不怎么拥挤,但不可能快捷;而地铁的特点是快捷、廉价,但你甭想它不拥挤,不管你设不设女性车厢。
设立女性车厢的结果,恐怕只能是:女性车厢之内,相对不那么拥挤,但非女性车厢势必更加拥挤,因为在客流量大体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可乘坐的车厢减少了,且站台空间被分割了,只会导致地铁运力与运量的矛盾更加突出;同时,由于一两个女性车厢不可能容纳全部女乘客,更多的女性还得跟男性挤在一起,而且是更严重的挤。
如此一来,设立女性车厢的效果岂不是适得其反?按照“地铁拥挤—发生肢体碰撞—需要设立女性车厢”的逻辑推导下去,恐怕就得设立“女性专列”才可能解决问题,——别笑,印度真的有“女性专列”,但我们需要效仿吗?
推行女性车厢制度之后,可以预期的情况便是,由于不堪忍受非女性车厢的拥挤,男性乘客会进入女性车厢。我的同事奎因女士,在广州地铁试点女性车厢首日,亲身体验了一回,果然发现女性车厢里,“两边各坐着三四位男士,还有一两个站在车门附近”;“坐着的男士都在低头玩手机。本来想借机采访他一下,男性坐在女性车厢里会是什么感觉。他玩得太认真,我不好意思打扰”。
其实这也是意料中事,而且我相信,“男性坐在女性车厢里”的情况以后会越来越常见,倒不是因为广州的男乘客缺乏绅士风度,而是全世界实行女性车厢制度的城市都这样。
中国台湾地区、韩国首尔、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巴西里约、墨西哥城、伊朗德黑兰、埃及开罗、马来西亚吉隆坡、印尼雅加达等多座城市,都先后推行了地铁女性车厢。穆斯林国家推行女性车厢,有着显而易见的宗教信仰背景,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略过不表。就发达的世俗国家(或地区)而言,地铁女性车厢的效果都极不理想。
韩国1992年试行过女性专用车厢制度,但最后发现行不通:高峰时段,女性专用车厢根本无法阻止蜂拥而至的男性乘客;日本东京的女性专用车厢,也时常“有男乘客拒不听从提醒,强行乘坐女性专用车”;台湾地区也是如此:台铁2006年曾在通勤电联车实行女性专用车厢制度,但“成效不彰,经常有男女乘客混合搭乘的情况,使得台铁决定半年的试办期过后即不再续办”。只有像墨西哥城这类社会治安乱套的城市,“据说自从实行了男女分乘制后,侵犯女性的犯罪活动少了很多”。
地铁女性车厢的姿态看起来确实很美,可以表明对女性的关爱。不过,公共决策不应看姿态,而应评估效果与后果,这一点,我觉得香港地铁的做法值得重视:2011年,曾有香港团体递交了“要求港铁增设女性专用车厢”的请愿信。但港铁评估后,认为“设立女性专用车厢后会减低乘客来往车卡之间的灵活性,以及影响紧急逃生的安排,而且在实际执行时难以控制乘客通过各车厢”,因此,港铁表示,现阶段没有计划设立女性专用车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