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清海晏待何人——读王禹偁《待漏院记》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4112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王禹偁(954-1001),北宋著名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王禹傅反对宋初浮靡文风,提倡“韩柳文章李杜诗”,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著有《小畜集》。
  诗漏院记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皋、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优色,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某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参考译文
  大自然不说话,却能使万物顺利生长,每年的农事都有收成,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掌管春、夏、秋、冬四季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天神们调理气候,使得风调雨顺。皇帝不说话,而能使百姓和睦,万方安宁,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三公商讨治国大政,六卿各司其职,发扬光大了皇帝的教化。由此可知,皇帝在上清闲安逸,臣子在下辛勤劳苦,这是效法自然之道啊。古代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从尧舜时代的皋陶、夔到唐代的房玄龄、魏征,是可以一一列举出来的。这不仅是他们有德行,而且也由于他们都勤勉地致力于国事。早起晚睡为国君效力,一般卿大夫尚且如此,何况宰相呢!
  朝廷从开国之初即沿袭唐代的制度,在丹凤门右边设立宰相待漏院,这是表示臣下的勤于政务。当宫殿的门楼上出现曙光,东方还未大亮时,宰相就动身起行,待漏院中仪仗火炬明亮闪耀。宰相到达,车驾铃声叮当。这时官门还没打开,玉漏还在滴着(朝会的时间还没到),于是撤下车盖,走下车来,在待漏院中暂时休息。在待漏院等候朝见之际,宰相应该会有所思考吧!
  或许在想:百姓尚未安乐,思考着怎样让他们安定下来;四方夷狄尚未归顺,思考着怎样使他们前来归附。战事没有平息,要用什么办法来消除;田野很多荒芜了,要用什么措施去开垦。贤德之人还在乡野为民,我将引荐他们;奸佞之人却在朝廷为官,我将贬斥他们。气候(阴阳风雨晦明)反常,灾害频繁到来,我情愿辞去相位来乞求上天消除它;各种刑罚未能废弃,欺诈行为一天天发生,我将请求皇帝修明德行来矫正它。怀着深深的忧虑,等待天明入官。官门开启后,皇帝从近旁百官那里听察四方民情。宰相向皇帝奏明了意见,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国家风气因此而清明,百姓因此而富足。如果是这样,那么宰相统领百官,食俸万钱,就不算是侥幸得来的,而是应当的。
  或许在想:我有私仇未报复,考虑怎样把仇敌驱逐出去;还有旧恩没报答,考虑怎样使恩人荣华富贵。美女钱财,一心想着用什么办法得到;车马珍玩,一心想着用什么手段取得。奸邪之徒依附我的权势,我便考虑提拔他们;正直之臣直言谏诤,我便考虑罢黜他们。春夏秋农忙时各地报告灾情,皇上面有忧色,我便考虑怎样编造花言巧语取悦皇帝;众官玩弄法令,国君听到怨言,我便考虑奉承献媚求得皇上的欢心。满脑子私心杂念,心绪纷乱,打着瞌睡坐等入宫。宫门开了,皇帝殷切地四下顾盼,宰相提出建议,皇上被他蒙惑了。政权由此而毁坏,皇位也因此而危险。如果是这样,那么把宰相打入死牢,或流放远地,也不是他的不幸,而是应当的。
  由此可知,一国的政治,万人的性命,都掌握在宰相手里,能够不慎重地对待吗?还有一种宰相,他们没有恶评,也没有赞誉,跟着众人一同进退,窃居高位,贪求厚禄,滥竽充数而保全自身,这也是没有什么可取的。
  大理寺小官吏王禹偁写了这篇文章,希望能把它记录在待漏院的墙壁上,用来规劝掌握国家大权的人。
  赏评
  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有着关心朝政,心忧天下的优良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理想的人生模式。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渴盼河清海晏,政治清明,国富民安。本文作者王禹偁就是这样一位正统的儒家知识分子。他对朝政敢于直言谏诤,虽屡受贬谪,但仍守正不阿,从《待漏院记》即可约略窥见其为人的特点和为文的风格。本文作于宋太宗淳化初年作者兼任大理寺官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关切、忧虑和他的政治理想,表现了一位正直、热心的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待漏院记》是王禹偁的传世名文之一,也是一篇优秀的政治美文。作为一篇美文,文章结构严谨,对比鲜明,中心显豁,集中论述了宰相的职责和作用,歌颂了公忠体国的宰相。其中关于贤相和奸相的对比,褒贬分明,感情色彩强烈,结构上整齐对称。本文语言骈散结合,散文的整体格局中,又穿插着大量的骈旬。开篇两个设问旬,整饬对偶,又自然从天道类比引申到人治。第二段描述宰相早朝前到达待漏院的场面,全用骈句,灵活押韵,朗朗上口,富有骈文的特点;文辞优美,描写生动,恢弘盛大,给人以庄严整肃之感。骈句还大量运用在贤相和奸相的内心世界的对比刻画上,即以“之”字收尾的一系列句式,它们既整齐匀称,又有纡徐之致。文章以四字短句为基本句式,又辅以散句和长句,不拘一格,节奏明快,清新淡雅,以努力表达内心思想情感为原则,既没有骈文的呆板,又没有宋初古文的生涩,显得既有古文的自然流畅又有骈文的内在节奏美感,很好地体现了作者“使句之易道,义之易晓”的文学主张。   当然,作为一篇政治美文,更值得关注的还是文章的思想内涵,即文中所体现的治国理念、政治理想。
  首先,文章反映了儒家“垂拱而治”的治国思想。文章起笔写道:“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一开篇在探究天道的运行规律,乍一看很突兀,其实这话大有渊源,大有深意。《论语》中孔子就曾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儒家看来,天地化育万物,有至德而不言,“天道”是道德的宇宙,它为人类世界确立价值标准,提供模仿榜样。天官们负责司掌气象风雨,从而使得“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而国家治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效法天道,最高统治者作为“天之子”只要具备圣人之德,就可以做到“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就可以什么都不用做,却能使天下太平,即所谓“垂拱而天下洽”(《尚书·武成》),也就是无为而治。“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易·系辞下》)儒家所膜拜的圣贤——黄帝、尧、舜就是无为而治的典范。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为舜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而达到这种理想状态的首要前提是圣人必须是道德领袖,是价值标准,足以垂范万民,教化天下。所以儒家强调德政,以德服人,像众星拱北一样,实现无为而治。所以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天道有“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同理,圣人治国之道要有“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也就是说,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状态的第二个前提是三公、六卿各司其职,用这种道德指示与教育百姓,正如《礼记》所言:“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政之不中,君之过也;政之既中,令之不行,职事者之罪也。明主奚为其劳也!”
  可见,不同于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无为而治的要义在于贤君要选拔、任用贤才,让他们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勤于皇事,这样君王不必事必躬亲,就可以轻松治理好天下。王禹偁开篇把儒家这个内涵丰富的治国理论概括为:“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要言不烦,言简意赅,难怪颇受后人推崇。也由此可见王禹偁对儒家政治思想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这段话是全文立论的理论基础,作者借以导出宰相勤于政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既然“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宰相鞠躬尽瘁,恪尽职守不是天经地义、天职所在吗?这样,文章立论就有了一个很高的理论起点和坚实的理论依据,如高屋建瓴,下文的论述就有了居高临下的优势。
  再者,文章表现了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忧虑和期待。基于儒家的政治思想,中国政治历来是人治重于法洽,官员的个人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从上文分析可知,作者心中理想的政治模式是:君王独断而无为于上,百官分职而勤劬于下,贤能的宰相在其间起枢纽作用。《待漏院记》实际上就是一篇充满政治色彩的“宰相论”。王禹俑写这篇文章有一个重要的现实背景,那就是宋代因袭唐代的政治结构,宰相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宋代,文人当政,宰相权力尤重,总理全国政治、经济、军事、人事、司法等方方面面的事务,能够直接左右皇帝的意志,从而对整个国家造成影响,正如文中所言:“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王禹偁正是有感于宰相在朝政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写了这篇很有针对性、很有时代特色的文童,着力阐述了宰相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作者在第三段刻画了他心目中理想的贤相形象,他把政治清明,百姓富庶的希望寄托在贤相身上。他们夙兴夜寐,忧心忡忡,一心想着安兆民、抚四夷、息兵革、辟荒田、进贤人、斥佞臣、禳灾眚、措五刑。他们向皇帝提出正确的建议、措施,英明的皇帝采纳、实施后,“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因而他们也理所应当得到应有的奖励和待遇,“总百官、食万钱”。作者对他们充满着赞颂和期待。然而现实政治中,有忠必有奸,有贤也有愚。作者根据在待漏院等待上朝时内心所思所想的不同,把宰相分为贤相、奸相和庸相三类。“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一个“思”字,揭示了各自的内心世界,更剖析了各自的灵魂。贤相不贪不腐,忧国忧民,一心为公,殚精竭虑;奸相则“私心慆慆”,挖空心思,一心想着公报私仇,扶持同党,排斥异己,打击忠良;一心想着金钱美女,车马珍玩,贪腐荒淫;一心想着巧言令色、取媚主上,不惜隐瞒灾情、包庇属下,完全不顾百姓死活,天下安危。这样的人一旦当政,“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这不是什么一念之差的问题,而是各自的品德和思想境界的有高低优劣的缘故。在与贤相的鲜明对比之中,作者褒贬之意不言自明。作者强烈地鞭挞了这些祸国殃民的奸相,指出他们即使是受到“下死狱,投远方”的惩罚也是罪有应得。至于庸相呢,他们尸位素餐、碌碌无为,贪禄恋栈,明哲保身,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也毫无可取之处。
  作者勾画出贤相、奸相和庸相的形象,忠奸分明,贤愚立判,褒贬鲜明,用意也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劝诫、呼唤位高权重、执掌朝政的宰相忠于职守,勤政为民,清正廉洁,尽心尽力辅佐皇帝缔造大宋的清平统治,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文章体现了作者开明的政治主张和实现清明吏治的政治理想。位卑未敢忘优国,文童结尾说“棘寺小吏王某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其心昭昭,日月可鉴。清代余诚评价说:“篇末自署其官以及姓名,亦见敬谨之意,而用规一语,尤觉一片婆心,千载如揭。宜昔人称为垂世立教之文。”
  往事越千年。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王禹偁乃至整个儒家的政治理想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其政治理想实质上就是“明君贤相”的政治,基本上是个别人的政治,过于倚重个人的德与才,即上文所谈到的人治重于法治;也就是在保证君主圣明的前提下,再把勤政、廉政、政治清明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官员的道德自律,寄托在官员个人的素质与能力之上,而缺乏制度的保障和体制的监督、约束。这样说当然未免太苛求于古人了,但鉴往可以知来。联系当下正在大力进行的反腐倡廉、整顿干部作风的工作,可见党和政府强调抓紧建立和形成让官员“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和让“庸官混不下去”的有效机制是多么切中肯綮了。
其他文献
《旧日红》是一本董桥先生的精选集,深浓古旧的红布精装封面,中央端正烫金三字繁体的“旧日红”,好似夕阳余晖,掬着最后一眼眷恋。  岁月果不饶人,连董桥这样的“后生晚辈”,也终于老成了先生,开始出精选集。这一本,怀念旧人旧事。老董何其不幸,人来人往中留不住如许谦谦君子,又何其幸运,能够收获这诸多淡水知交,在纸墨间无限回味。相忘江湖,相望江湖。  很少有一本书如此教人爱不释手。或者说,很少有人能在纷扰的
期刊
似乎,事情如果不带三分荒谬,就不足以言人生。  有个朋友Y,明明是很好的水墨画家,却有几分邋遢习性,画作上不知怎的就会滴上几点不经意而留下的墨迹,设计家W评此事,说:  “嗯,这好,以后鉴定他的画就凭这个,不滴几滴墨点的,就不算真迹。”  圣人的生命里充满圣迹,伟人的生命里写满了勋业,但凡人的生命则如我那位朋友的画面,一方面纵横着奇笔诡墨,一方面却总要滴上几滴无奈的浓浓淡淡的黑墨点子。  就像黑子
期刊
火车,十七岁时候的火车,连同一句模糊的歌词老出现在脑子里,萦绕不去。那歌词是:火车快来……但却接不了下句了。火车快来,怎么样呢?不知道。我去翻磁带。才发现那些磁带早都被我扔了。一支歌,当时听的时候也许浮想联翩,只剩了残缺如此,无头无尾的半句,掉在半空云里。然后有一列崭新的火车,像国徽一样的车头,轰隆隆地从远方开来。这火车就像新发行的邮票,又新又整齐,车厢的每一扇窗子都像邮票一样方方整整。当然,火车
期刊
第一次体会到何为“最苦不过熬清静”,还是多年前看到的一篇苗野对窦唯的访谈。那时的窦唯已经淡出主流歌坛多时,潜心于即兴音乐创作,深居简出,生活清贫。最常去的地方是后海的一间茶屋,一坐就是一整天,什么也不做。很怪。不过这也仅仅是生活上的清静,最难熬的还是职业带来的。“找不到能够呼应自己的人”,这是艺术创造者们最强烈的孤独。看了纪录片《小可爱与拳击手》与《寻找薇薇安·迈尔》之后更加理解了这种难熬的清静。
期刊
很小的时候,家中每逢年、节,奶奶都要祭拜祖先的牌位,顺带奉祀财神和观音娘娘,以求家族的平安。牌位是木刻的壁龛,财神和观音是陶制的偶像,在重大的日子里,上香、敬酒、烧纸钱,便是供奉的主要节目。  我对这种古老的形式很是好奇,曾问过家里人:为什么要拜这些呢?家里人的答案很模糊,能应我几句,但都说不清所以然,有的说是一代代传下来的传统,有的说信则有,不信则无,还有的说先祖会受享供物,然后在天上保佑我们。
期刊
字典中也好,人们口中也罢,“目光短浅”永远是一成不变的贬义词,老师也好,父母也罢,也总是告诉我们“要将目光放得更远一点”。可是,这个世界每天发生那么多意外,未来又怎会是我们所能预料?这样,如果我们将目光缩“短”一些,着眼于当下的生活,是否会更好一些。  抛开那些所谓“工程师、企业家、画家、明星……”的“远大理想”,审视一下自己在干什么——是在画画、唱歌、看新闻,还是在打游戏、看电视剧、看漫画?当下
期刊
吟咏诗词,徜徉爱河,追寻古人的脚步,寻找爱情的踪迹,你会发现,很多痴情男女为了明天的相聚,经受风雨洗礼,饱受身心折磨,苦苦等待,苦苦守候,演绎了一个个爱情故事,成就了一段段千古佳话。  《诗经·邶风·静女》描写了相爱的男女幽会城角的有趣情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青年男女幽会,按照常情常理,应该是男方主动先到,女方被动稍后,但是,这首诗中,我们看到,这位娴淑而美丽的女子抢先
期刊
作者介绍与创作谈:  陈舒,当然是一个笔名,真实的我今年二十五岁,而陈舒这个人只有十七岁,这篇小说就是她大概在十七岁时写下的。  真实的我,已经有过走南闯北出国游荡的经历,一只脚踏入过最深奥的数理化世界,而此后整个人还是皈依到了诸如新闻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一类的社会科学中。  也不是没想过去中文系,成为专业的文学创作者,但还是机缘巧合,错过了这个可能性。  这篇小说是一个十七岁少女的
期刊
既不是以二换三  这种符号化的细节  也不是将消逝的和涌现的时期  串起的徒劳隐喻  更不是一段天体运行的完结  不是它们弄懂井挖掘  今夜的高原  并迫使我们去等待  那十二下不可逆转的钟声  真正的原因  是对时间之谜  普遍而模糊的揣测  是在奇迹面前的惊恐  哪怕育无尽的意外  哪怕我们是  赫拉克利特的河中的水消  我们之中还有些东西永存  坚定不移  荐诗|牛慧祥  我们似乎很在乎即将
期刊
原文  梅花岭记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日:“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日:“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驭骡、任太守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