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赠给太学学生马君则的一篇序,从这篇赠序当中,可以发现宋濂通过描述自己早年读书求学的艰苦经历,含蓄委婉地劝说马君则要珍惜当今的学习环境,勤勉为上,专心治学。整篇文章结构严谨,详略得当,通过讲道理摆事实,论证了宋濂对于读书和学习的态度,同时还对后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处处体现着劝学的艺术。
关键词:《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劝学艺术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明太祖朱元璋称其为“开国文臣之首”。然而就是如此地位的一位长者,竟然为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学生作下一篇赠序,这件事本身就值得深思熟虑,更何况在序中他还尽显名师风采,从点点滴滴当中透露着劝学的艺术,让后人敬佩不已。
一、平等交流——劝学的艺术根基
一般来说,劝学励志的文章,尤其是一些成名的大家,总是下笔高调,以鸿鹄之志、家国情怀来填补自己的治学动力,用先贤经典、古圣名言来激励他人学习勤勉,以德高望重、居高临下来面对求学的后辈,看上去恢宏壮观,然而实际上只能让人景仰,可远观而不可细品也。
宋濂的这篇赠序却与众不同。他作为当朝元老,位居“五经师”,为太子讲经授课,并且已经年近“耄耋”,无论从地位上还是年龄上,都远远不是“在太学已二年”的马君则所能接近的“大人物”。然而,令所有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不仅接待了这位学生的求教,并且作下赠序,全文质朴简介,文风淳厚,从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他的平易近人、虚怀若谷,让人立刻浮现出一幅他和马君则平等交流的画面。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文章刚开始,宋濂就说出了自己的读书经历,并且毫不畏惧透露自己出身贫寒的事实,这让求学之人倍感亲切。随后讲述自己幼时读书和求学的艰苦过程,也展现出他立足于亲身体验的事实说话,不讲空话、大话、假话、套话,更不会用圣贤和家国作为要求后辈学子治学的理由,仅仅通过简单地、平等地诉说自己的往事,就能让马君则深切感受到读书和学习的重要性。这也恰恰在警示后人,在劝学的过程中,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来要求,而是要以平等谦和的态度来交流,让学子自己感受学习的魅力。
二、讲道理摆事实——劝学的艺术手法
“劝学”贵在一个“劝”字,有说服和勉励的意思。要想说服一个人,那必须要先讲清道理,所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而讲道理就必须要通过论证,来证明自己的道理是正确的,才能让人信服。宋濂采用了“讲道理摆事实”的艺术手法,让学生马君则通过对比发现了读书与学习的关键所在。
宋濂读书时“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而如今却是“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宋濂求学时“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如今的太学学生“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宋濂借自己早年艰苦学习、虚心求教的经历,与当今太学优越的学习环境作对比,通过事实论证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的论点,以此告诫马君则,学习的成就是来自于主观的努力,而不是客观的条件和环境,要想学有所成,要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勤勉用功,专心致志。
此外,宋濂还设置了两个隐性对比,通过自己和同窗的对比,来证实自己是通过专心读书、艰苦求学获得了今天的成就;通过当年的“德隆望尊”与如今的自己作对比,让马君则体会如今的求学环境得之不易,一定要珍惜。
宋濂的劝学手法值得我们学习,他从自身出发,以事实论证道理,让后辈学子通过对比,接受他劝学的观点,并且激励他们要自主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
三、积极鼓励——劝学的艺术形式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这是宋濂在陈述完自己的观点之后,对马君则的赞扬之词。但是从真实的角度来分析,宋濂身居高官,地位崇高,况且年纪还很大了,平日里一般不会接触到太学的学生,也就不可能听说过“流辈甚称其贤”的传闻,更何况宋濂和马君则存在巨大的身份差距,这只能是一种可能,宋濂在鼓励马君则。
宋濂在自己的求学过程中,深知求学之难,“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这是宋濂自己亲身体会过的经历,正因为他知道自己遭遇过的经历对他来说有多么的艰难,所以他才能放平自己的地位和辈分,和马君则平等交流,并且给予积极的鼓励,他不愿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再出现在后辈学子身上。
宋濂深知鼓励对于学生的激励作用,而我们也应该铭记这个道理,在劝学的过程中,善用鼓励的形式,让学生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结语
综上所述,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宋濂分别采用了平等交流的態度,讲道理摆事实的论证手法,以及积极鼓励的劝学形式来达到劝学的目的,这也是我们从这篇赠序当中学习到的内容,让我们对劝学的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天语,易朝芳.《送东阳马生序》劝学艺术探析[J].语文建设,2017(13).
[2]夏海.躬行劝学情真意切——读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有感[J].金融世界,2014(03).
作者单位:郑州外国语中学
关键词:《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劝学艺术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明太祖朱元璋称其为“开国文臣之首”。然而就是如此地位的一位长者,竟然为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学生作下一篇赠序,这件事本身就值得深思熟虑,更何况在序中他还尽显名师风采,从点点滴滴当中透露着劝学的艺术,让后人敬佩不已。
一、平等交流——劝学的艺术根基
一般来说,劝学励志的文章,尤其是一些成名的大家,总是下笔高调,以鸿鹄之志、家国情怀来填补自己的治学动力,用先贤经典、古圣名言来激励他人学习勤勉,以德高望重、居高临下来面对求学的后辈,看上去恢宏壮观,然而实际上只能让人景仰,可远观而不可细品也。
宋濂的这篇赠序却与众不同。他作为当朝元老,位居“五经师”,为太子讲经授课,并且已经年近“耄耋”,无论从地位上还是年龄上,都远远不是“在太学已二年”的马君则所能接近的“大人物”。然而,令所有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不仅接待了这位学生的求教,并且作下赠序,全文质朴简介,文风淳厚,从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他的平易近人、虚怀若谷,让人立刻浮现出一幅他和马君则平等交流的画面。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文章刚开始,宋濂就说出了自己的读书经历,并且毫不畏惧透露自己出身贫寒的事实,这让求学之人倍感亲切。随后讲述自己幼时读书和求学的艰苦过程,也展现出他立足于亲身体验的事实说话,不讲空话、大话、假话、套话,更不会用圣贤和家国作为要求后辈学子治学的理由,仅仅通过简单地、平等地诉说自己的往事,就能让马君则深切感受到读书和学习的重要性。这也恰恰在警示后人,在劝学的过程中,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来要求,而是要以平等谦和的态度来交流,让学子自己感受学习的魅力。
二、讲道理摆事实——劝学的艺术手法
“劝学”贵在一个“劝”字,有说服和勉励的意思。要想说服一个人,那必须要先讲清道理,所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而讲道理就必须要通过论证,来证明自己的道理是正确的,才能让人信服。宋濂采用了“讲道理摆事实”的艺术手法,让学生马君则通过对比发现了读书与学习的关键所在。
宋濂读书时“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而如今却是“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宋濂求学时“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如今的太学学生“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宋濂借自己早年艰苦学习、虚心求教的经历,与当今太学优越的学习环境作对比,通过事实论证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的论点,以此告诫马君则,学习的成就是来自于主观的努力,而不是客观的条件和环境,要想学有所成,要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勤勉用功,专心致志。
此外,宋濂还设置了两个隐性对比,通过自己和同窗的对比,来证实自己是通过专心读书、艰苦求学获得了今天的成就;通过当年的“德隆望尊”与如今的自己作对比,让马君则体会如今的求学环境得之不易,一定要珍惜。
宋濂的劝学手法值得我们学习,他从自身出发,以事实论证道理,让后辈学子通过对比,接受他劝学的观点,并且激励他们要自主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
三、积极鼓励——劝学的艺术形式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这是宋濂在陈述完自己的观点之后,对马君则的赞扬之词。但是从真实的角度来分析,宋濂身居高官,地位崇高,况且年纪还很大了,平日里一般不会接触到太学的学生,也就不可能听说过“流辈甚称其贤”的传闻,更何况宋濂和马君则存在巨大的身份差距,这只能是一种可能,宋濂在鼓励马君则。
宋濂在自己的求学过程中,深知求学之难,“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这是宋濂自己亲身体会过的经历,正因为他知道自己遭遇过的经历对他来说有多么的艰难,所以他才能放平自己的地位和辈分,和马君则平等交流,并且给予积极的鼓励,他不愿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再出现在后辈学子身上。
宋濂深知鼓励对于学生的激励作用,而我们也应该铭记这个道理,在劝学的过程中,善用鼓励的形式,让学生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结语
综上所述,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宋濂分别采用了平等交流的態度,讲道理摆事实的论证手法,以及积极鼓励的劝学形式来达到劝学的目的,这也是我们从这篇赠序当中学习到的内容,让我们对劝学的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天语,易朝芳.《送东阳马生序》劝学艺术探析[J].语文建设,2017(13).
[2]夏海.躬行劝学情真意切——读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有感[J].金融世界,2014(03).
作者单位:郑州外国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