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经消化道感染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绵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以突然发病,病程短促,真胃出血性炎性损害为特征。
一、病原
腐败梭菌是革兰氏阳性的厌气大杆菌,分类上属于梭菌属。本菌在体内外均能产生芽胞,不形成荚膜,可产生多种外毒素。病羊血液或脏器涂片可见单个或2~5个菌体相连的粗大杆菌,有时呈无关节的长丝状,其中一些可能断为数段。这种无关节的长丝状形态,在肝被膜触片中更易发现,在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发病羊多为6~18月龄、营养较好的绵羊,山羊较少发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腐败梭菌通常以芽胞体形式散布于自然界,特别是潮湿、低洼或沼泽地带。羊只采食污染的饲草或饮水,芽胞体随之进入消化道,但并不一定引起发病。当存在诱发因素时,特别是秋冬或早春季节气候骤变、阴雨连绵之际,羊寒冷饥饿或采食了冰冻带霜的草料时,机体抵抗力下降,腐败梭菌即大量繁殖,产生外毒素,使消化道粘膜发炎、坏死并引起中毒性休克,使患羊迅速死亡。本病以散发性流行为主,发病率低而病死率高。
2、临床症状 患羊往往来不及表现临床症状即突然死亡,常见在放牧时死于牧场或早晨发现死于圈舍内。病程稍缓者,表现为不愿行走,运动失调,腹痛、腹泻、磨牙抽搐,最后衰弱昏迷,口流带血泡沫,多于数分钟或几小时内死亡,病程极为短促。
3、病理变化 病死羊尸体迅速腐败膨胀。剖检见可视粘膜充血呈暗紫色。体腔多有积液。特征性表现为真胃出血性炎症,胃底部及幽门部粘膜可见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及坏死区,粘膜下发生水肿。肠道内充满气体,常有充血、出血、坏死或溃疡。心内、外膜可见点状出血。胆囊多肿胀。
4、实验诊断 主要进行病原学检查:
(1)病科采集 迅速无菌采集病死羊脏器组织,同时作肝被膜触片或其他脏器涂片,用于病原学检查。
(2)染色镜检 病料涂片用瑞氏染色法或美蓝色染色法染色镜检,除见到两端钝圆、单个或短链状的粗大菌体外,也可观察到无关节的长丝状菌体链,这种表现在肝被膜触片中尤为明显。革兰氏染色则呈阳性反应。
(3)分离培养 病料采集后立即进行分离培养,须用厌氧培养法进行分离鉴定工作。病料中分离到腐败梭菌时,尚须结合临床发病情况、病理变化以及取材分离的时间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来确诊。
(4)动物接种试验 新鲜病料制成悬液,肌内注射豚鼠或小鼠,阳性反应实验动物多于24小时内死亡。立即采集病料进行分离培养,容易获得纯培养物,涂片镜检可发现腐败梭菌无关节长丝状的特征表现。
三、类症鉴别 羊快疫通常应与羊炭疽、羊肠毒血症和羊黑疫等类似疾病相鉴别。
1、羊快疫与羊炭疽的鉴别 羊快疫与羊炭疽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较为相似,可通过病原学检查区别腐败梭菌和炭疽杆菌。此外,也可采集病料做炭疽沉淀试验进行区别诊断。
2、羊快疫与羊肠毒血症的鉴别 羊快疫与羊肠毒血症在临诊表现上很相似,可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区别:①羊快疫多发于秋冬和早春,多见于阴洼潮湿地区,诱因常为气候骤变,阴雨连绵,风雪交加,特别是在采食了冰冻带霜的草料时多发。羊肠毒血症在牧区多发于春夏之交和秋季,农区则多发于夏秋收割季节,羊采食过量谷类或青嫩多汁及富含蛋白质的草料时发生。②肠毒血症时病羊常有血糖和尿糖升高现象,羊快疫则无。③羊快疫有显著的真胃出血性炎症,肠毒血症则多见肾脏软化。④羊快疫病例肝被膜触片可见无关工长丝状的腐败梭菌;肠毒血症病例肾脏等实质器官可检出D型魏氏梭菌。
3、羊快疫与羊黑疫的鉴别 羊黑疫的发生常与肝片吸虫病的流行有关。羊黑疫病例真胃损害轻微,肝脏多见坏死灶。病原学检查,羊黑疫病例可检出诺维氏梭菌;羊快疫病例则可检出腐败梭菌,且可观察到腐败梭菌呈无关节长丝状的特征。
四、防治措施
第一,常发病地区,每年定期接种“羊快疫”、肠毒血症、猝击三联苗或“羊快疫、肠毒血症、猝击、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苗”,羊不论大小,一律皮下肌内注射5毫升,注苗后2周产生免疫力,保护期达半年。
第二,加强饲养管理,防止严寒袭击。有霜期早晨出牧不要过早,避免采食霜冻饲草。
第三,发病时及时隔离病羊,并将羊群转移至高燥牧地或草场,可收到减少或停止发病的效果。
第四,本病病程短促,往往来不及治疗。病程稍拖长者,可肌注青霉素,每次80万~100万单位,1日2次,连用2~3日;内服磺胺嘧啶,1次5~6克,连服3~4次,也可内服10%~20%石灰乳500~1000毫升,连服1~2次。必要时可将10%安钠咖10毫升加于500~1000毫升5%~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
马成章 李广丽(黑龙江省富锦市畜牧局动物检疫站)
一、病原
腐败梭菌是革兰氏阳性的厌气大杆菌,分类上属于梭菌属。本菌在体内外均能产生芽胞,不形成荚膜,可产生多种外毒素。病羊血液或脏器涂片可见单个或2~5个菌体相连的粗大杆菌,有时呈无关节的长丝状,其中一些可能断为数段。这种无关节的长丝状形态,在肝被膜触片中更易发现,在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发病羊多为6~18月龄、营养较好的绵羊,山羊较少发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腐败梭菌通常以芽胞体形式散布于自然界,特别是潮湿、低洼或沼泽地带。羊只采食污染的饲草或饮水,芽胞体随之进入消化道,但并不一定引起发病。当存在诱发因素时,特别是秋冬或早春季节气候骤变、阴雨连绵之际,羊寒冷饥饿或采食了冰冻带霜的草料时,机体抵抗力下降,腐败梭菌即大量繁殖,产生外毒素,使消化道粘膜发炎、坏死并引起中毒性休克,使患羊迅速死亡。本病以散发性流行为主,发病率低而病死率高。
2、临床症状 患羊往往来不及表现临床症状即突然死亡,常见在放牧时死于牧场或早晨发现死于圈舍内。病程稍缓者,表现为不愿行走,运动失调,腹痛、腹泻、磨牙抽搐,最后衰弱昏迷,口流带血泡沫,多于数分钟或几小时内死亡,病程极为短促。
3、病理变化 病死羊尸体迅速腐败膨胀。剖检见可视粘膜充血呈暗紫色。体腔多有积液。特征性表现为真胃出血性炎症,胃底部及幽门部粘膜可见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及坏死区,粘膜下发生水肿。肠道内充满气体,常有充血、出血、坏死或溃疡。心内、外膜可见点状出血。胆囊多肿胀。
4、实验诊断 主要进行病原学检查:
(1)病科采集 迅速无菌采集病死羊脏器组织,同时作肝被膜触片或其他脏器涂片,用于病原学检查。
(2)染色镜检 病料涂片用瑞氏染色法或美蓝色染色法染色镜检,除见到两端钝圆、单个或短链状的粗大菌体外,也可观察到无关节的长丝状菌体链,这种表现在肝被膜触片中尤为明显。革兰氏染色则呈阳性反应。
(3)分离培养 病料采集后立即进行分离培养,须用厌氧培养法进行分离鉴定工作。病料中分离到腐败梭菌时,尚须结合临床发病情况、病理变化以及取材分离的时间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来确诊。
(4)动物接种试验 新鲜病料制成悬液,肌内注射豚鼠或小鼠,阳性反应实验动物多于24小时内死亡。立即采集病料进行分离培养,容易获得纯培养物,涂片镜检可发现腐败梭菌无关节长丝状的特征表现。
三、类症鉴别 羊快疫通常应与羊炭疽、羊肠毒血症和羊黑疫等类似疾病相鉴别。
1、羊快疫与羊炭疽的鉴别 羊快疫与羊炭疽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较为相似,可通过病原学检查区别腐败梭菌和炭疽杆菌。此外,也可采集病料做炭疽沉淀试验进行区别诊断。
2、羊快疫与羊肠毒血症的鉴别 羊快疫与羊肠毒血症在临诊表现上很相似,可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区别:①羊快疫多发于秋冬和早春,多见于阴洼潮湿地区,诱因常为气候骤变,阴雨连绵,风雪交加,特别是在采食了冰冻带霜的草料时多发。羊肠毒血症在牧区多发于春夏之交和秋季,农区则多发于夏秋收割季节,羊采食过量谷类或青嫩多汁及富含蛋白质的草料时发生。②肠毒血症时病羊常有血糖和尿糖升高现象,羊快疫则无。③羊快疫有显著的真胃出血性炎症,肠毒血症则多见肾脏软化。④羊快疫病例肝被膜触片可见无关工长丝状的腐败梭菌;肠毒血症病例肾脏等实质器官可检出D型魏氏梭菌。
3、羊快疫与羊黑疫的鉴别 羊黑疫的发生常与肝片吸虫病的流行有关。羊黑疫病例真胃损害轻微,肝脏多见坏死灶。病原学检查,羊黑疫病例可检出诺维氏梭菌;羊快疫病例则可检出腐败梭菌,且可观察到腐败梭菌呈无关节长丝状的特征。
四、防治措施
第一,常发病地区,每年定期接种“羊快疫”、肠毒血症、猝击三联苗或“羊快疫、肠毒血症、猝击、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苗”,羊不论大小,一律皮下肌内注射5毫升,注苗后2周产生免疫力,保护期达半年。
第二,加强饲养管理,防止严寒袭击。有霜期早晨出牧不要过早,避免采食霜冻饲草。
第三,发病时及时隔离病羊,并将羊群转移至高燥牧地或草场,可收到减少或停止发病的效果。
第四,本病病程短促,往往来不及治疗。病程稍拖长者,可肌注青霉素,每次80万~100万单位,1日2次,连用2~3日;内服磺胺嘧啶,1次5~6克,连服3~4次,也可内服10%~20%石灰乳500~1000毫升,连服1~2次。必要时可将10%安钠咖10毫升加于500~1000毫升5%~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
马成章 李广丽(黑龙江省富锦市畜牧局动物检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