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愉快的心理环境会让课堂充满和谐、愉快、气氛,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将“苦学”变为“乐学”,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音乐课堂课堂心理环境学习兴趣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离开了审美为中心的音乐教育是无源之水。美的感染必须通过自身的体验才能获得,因此,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要完善地体现作品的意义,同时也要体现在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更要体现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体现在活动的全过程。为此,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在音乐课堂中营造一种愉快的心理环境。
实践表明,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心理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不同的心理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同时对教学目标的达标程度也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心理环境不是自发的、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心理过程和方法进行营造与调适的。采用怎样的策略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心理环境进行营造与调适,发挥有利因素,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
一、利用优秀的音乐作品,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
心理环境不是自发产生的,是各要素在进入学习状态之前所要做的准备工作。学生愿意学、教师爱教、作品有感染力、外部环境洁净明亮,这些要素是在学习之前学生教师主动作好的充分准备工作,也可以说是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下,营造出来的一种有利于学习效果最优化的心理环境。“营造”其实是教学双方事先有目的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准备阶段的有利因素、遏止不利因素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圆满完成教学目标、使效果达到最优化所做出的努力。比如教师穿戴整洁,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就是在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心理环境,使学生能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中畅所欲言、联想丰富。比如,我在教《国旗国旗真美丽》一课时,我事先准备了一面五星红旗,并将升国旗的场面用屏幕播放出来,国歌雄壮有利的旋律,有利的节奏,那威武雄壮的升国旗场面,打动并感染了学生。之后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国旗国旗真美丽》学生就容易接受了。活泼,欢快的旋律和那激励学生爱国的歌词,使学生所受到的美的陶冶,化作学生的情感,化作银铃般的童声,一首能够打动学生心灵的优美歌声,学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
二、教师要善于运用讲授艺术来感染学生
营造一种愉快的心理环境是教师的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预料的情况加以引导和控制,使音乐学习时的心理环境向着更加理想完美的状况发展变化的过程。我们都知道,一堂课的情绪不可能一成不变,有时欢快有时雄壮,有时轻松有时凝重,有时紧凑有时舒缓。“调适”就是在学生内部心理环境与作品本身营造的环境、以及教师的教学环境之间,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手段对心理环境进行控制与调整,改变背离作品情绪情感的心理环境,引导学生朝着合理和谐的情感情绪方向发展。例如,学习《买报歌》的过程中,学生不能體会报童的痛苦生活,而以欢乐的情绪演唱,“啦啦啦,啦啦啦,我是买报的小行家……学生个个喜笑颜开,蹦蹦跳跳,仿佛是在表现阳光下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去上学的情景和心情。这就偏离了作品本身的内涵,使课堂气氛出现了不和谐。教师及时通过故事、看幻灯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报童的生活状况,适时调整学生的情绪从欢乐走向凝重,这样的心理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就是调适。欣赏小提琴独奏曲《蜜蜂》时,教师并没有揭题,旨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曾想学生听后发言,“是兔子、蜜蜂、蜻蜓、苍蝇、蚊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问“为什么这首乐曲是表现这些小动物呢?”学生仔细分析乐曲与小动物之间的联系,发现由于乐曲节奏比较快、小提琴演奏的音域较高,比较适合表现活动灵便的小型动物。这样的探究性过程让学生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叫《蜜蜂》要有意义得多。教师在学生内部心理环境与作品本身有出入、有偏见的时候,灵活地引导学生向更深的领域探究,获得充分的感知与体悟,超越教师教学环境所准备的内容,是调适手段的有效运用的更高追求。
三、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心理环境对人的学习有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心理环境下,人们对类似的事物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同样,对一首乐曲的欣赏和体验,也要有相应的心理环境。而心理环境的引导者是教师,是教师情绪外化的神态、表情、语言等。教师的情绪、表情及歌声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创设了恰当合理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正确把握歌曲的情绪。因此,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希望学生高兴,自己先高兴;希望学生沉静,自己先安静;希望学生热情,自己先热情,这是一个最基本又往往被忽视的情绪传递活动。
当然,“生生”之间的情绪传递也很重要。教学实践中,学生在感悟能力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相差甚远。聆听同一段音乐时,有的灵感顿生,浮想联翩;有的却一片茫然,漫步经心;有的百感交集,心潮澎湃;有的却无动于衷,木然无知……感悟能力强的人,耳聪目明,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善于激发心中的情;感悟能力弱的人,听耳不闻,没有激情,没有见解。因此,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教师以及对感悟能力强的学生的正确合理的情绪加以肯定,以引领大部分学生树立起与音乐作品相一致的情绪。以点带面、以个别带全部,使学生都能储备起恰当的音乐情绪投入音乐学生中,是很重要的策略。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心理学的原理,从尊重孩子的角度出发,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亲身体验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欢乐,有意识地创造课堂上的那种健康愉快的心理氛围,使学生产生强大的自信心,以达到善学、乐学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为我们深知:“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都没有接受这样严格的监督。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天地间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们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生理心理上的各种微末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
【关键词】音乐课堂课堂心理环境学习兴趣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离开了审美为中心的音乐教育是无源之水。美的感染必须通过自身的体验才能获得,因此,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要完善地体现作品的意义,同时也要体现在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更要体现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体现在活动的全过程。为此,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在音乐课堂中营造一种愉快的心理环境。
实践表明,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心理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不同的心理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同时对教学目标的达标程度也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心理环境不是自发的、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心理过程和方法进行营造与调适的。采用怎样的策略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心理环境进行营造与调适,发挥有利因素,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
一、利用优秀的音乐作品,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
心理环境不是自发产生的,是各要素在进入学习状态之前所要做的准备工作。学生愿意学、教师爱教、作品有感染力、外部环境洁净明亮,这些要素是在学习之前学生教师主动作好的充分准备工作,也可以说是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下,营造出来的一种有利于学习效果最优化的心理环境。“营造”其实是教学双方事先有目的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准备阶段的有利因素、遏止不利因素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圆满完成教学目标、使效果达到最优化所做出的努力。比如教师穿戴整洁,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就是在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心理环境,使学生能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中畅所欲言、联想丰富。比如,我在教《国旗国旗真美丽》一课时,我事先准备了一面五星红旗,并将升国旗的场面用屏幕播放出来,国歌雄壮有利的旋律,有利的节奏,那威武雄壮的升国旗场面,打动并感染了学生。之后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国旗国旗真美丽》学生就容易接受了。活泼,欢快的旋律和那激励学生爱国的歌词,使学生所受到的美的陶冶,化作学生的情感,化作银铃般的童声,一首能够打动学生心灵的优美歌声,学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
二、教师要善于运用讲授艺术来感染学生
营造一种愉快的心理环境是教师的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预料的情况加以引导和控制,使音乐学习时的心理环境向着更加理想完美的状况发展变化的过程。我们都知道,一堂课的情绪不可能一成不变,有时欢快有时雄壮,有时轻松有时凝重,有时紧凑有时舒缓。“调适”就是在学生内部心理环境与作品本身营造的环境、以及教师的教学环境之间,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手段对心理环境进行控制与调整,改变背离作品情绪情感的心理环境,引导学生朝着合理和谐的情感情绪方向发展。例如,学习《买报歌》的过程中,学生不能體会报童的痛苦生活,而以欢乐的情绪演唱,“啦啦啦,啦啦啦,我是买报的小行家……学生个个喜笑颜开,蹦蹦跳跳,仿佛是在表现阳光下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去上学的情景和心情。这就偏离了作品本身的内涵,使课堂气氛出现了不和谐。教师及时通过故事、看幻灯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报童的生活状况,适时调整学生的情绪从欢乐走向凝重,这样的心理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就是调适。欣赏小提琴独奏曲《蜜蜂》时,教师并没有揭题,旨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曾想学生听后发言,“是兔子、蜜蜂、蜻蜓、苍蝇、蚊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问“为什么这首乐曲是表现这些小动物呢?”学生仔细分析乐曲与小动物之间的联系,发现由于乐曲节奏比较快、小提琴演奏的音域较高,比较适合表现活动灵便的小型动物。这样的探究性过程让学生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叫《蜜蜂》要有意义得多。教师在学生内部心理环境与作品本身有出入、有偏见的时候,灵活地引导学生向更深的领域探究,获得充分的感知与体悟,超越教师教学环境所准备的内容,是调适手段的有效运用的更高追求。
三、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心理环境对人的学习有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心理环境下,人们对类似的事物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同样,对一首乐曲的欣赏和体验,也要有相应的心理环境。而心理环境的引导者是教师,是教师情绪外化的神态、表情、语言等。教师的情绪、表情及歌声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创设了恰当合理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正确把握歌曲的情绪。因此,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希望学生高兴,自己先高兴;希望学生沉静,自己先安静;希望学生热情,自己先热情,这是一个最基本又往往被忽视的情绪传递活动。
当然,“生生”之间的情绪传递也很重要。教学实践中,学生在感悟能力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相差甚远。聆听同一段音乐时,有的灵感顿生,浮想联翩;有的却一片茫然,漫步经心;有的百感交集,心潮澎湃;有的却无动于衷,木然无知……感悟能力强的人,耳聪目明,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善于激发心中的情;感悟能力弱的人,听耳不闻,没有激情,没有见解。因此,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教师以及对感悟能力强的学生的正确合理的情绪加以肯定,以引领大部分学生树立起与音乐作品相一致的情绪。以点带面、以个别带全部,使学生都能储备起恰当的音乐情绪投入音乐学生中,是很重要的策略。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心理学的原理,从尊重孩子的角度出发,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亲身体验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欢乐,有意识地创造课堂上的那种健康愉快的心理氛围,使学生产生强大的自信心,以达到善学、乐学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为我们深知:“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都没有接受这样严格的监督。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天地间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们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生理心理上的各种微末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