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新大纲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即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关注这一点,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意识,深化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感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一定的创新意识。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实现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把生活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打开他们探求的心扉,燃起他们对知识追求的热情。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体会,谈谈自己的设想。
一、捕捉“生活现象”,孕伏新知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怎样认识圆,从哪里入手认识圆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性能力呢?我课前组织学生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开展调查,首先观察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再到商店观察各种玩具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结果学生发现无论是大到卡车还是小到玩具车,它们的车轮都是圆形的。车轮不是圆的,车子不能行驶吗?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切如点,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孕伏新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创设“生活情境”,开展演练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如教学“元、角、分”时,设计在课堂上演的“生活剧”:我让一名学生到商店买6支铅笔,“售货员”告诉他一支铅笔2角钱,一学生拿出准确的钱数来购买,另一学生拿出2元钱让“售货员”准确找给零钱。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对元、角、分有了充分的认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计算,同时还学习了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礼仪,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再如在教“相遇应用题”时,我让同桌两个学生各准备一辆卡车和一辆轿车,各自扮演驾车的司机。同桌两人合作进行操作演练。通过操作活动,学生对相向、相背、同向等各种运动状态有了感性认识,同时也激活了创新的灵感。
三、迈入“生活殿堂”,广为沟通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做广为沟通,归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实践第一”观点,在生活数学的天地中求新、求美。
如在学完“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班级有些桌椅松动,谁能根据学过的数学知识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通过思考,觉得用学过的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不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吗?我顺势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动手来修理松动的桌椅。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记得更加牢固,增强了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又如在“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复习”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校有一块长8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圃,为美化校园,现准备进行绿化,请问,该如何设计花圃的建造方案?请画出草图。”课堂上,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个个沉浸在探求知识的兴趣中,乐此不疲,就连一些所谓的“差生”也异常活跃,积极动脑,设计出了三十多种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许多设计,新颖大胆,令人拍手叫绝。这一生活问题的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渗透性地进行了环保生态教育,培养了美术设计、思维想象、交流交往、协同合作、审美鉴赏、创造创新等多种能力。学生在课堂这一教学特定的自由时空中恣意发挥,全体学生各得其所,各有发展。
四、拓展探索时空,感悟数学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实践对数学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我们有责任教会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本领,而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合有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可安排“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春游中的数学问题”、“花园图案设计”等小课题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数学,回过来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专题学习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际问题中,既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要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教师应勤于思考,善于创造,对教材作适当改进或补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渐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把生活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打开他们探求的心扉,燃起他们对知识追求的热情。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体会,谈谈自己的设想。
一、捕捉“生活现象”,孕伏新知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怎样认识圆,从哪里入手认识圆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性能力呢?我课前组织学生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开展调查,首先观察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再到商店观察各种玩具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结果学生发现无论是大到卡车还是小到玩具车,它们的车轮都是圆形的。车轮不是圆的,车子不能行驶吗?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切如点,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孕伏新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创设“生活情境”,开展演练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如教学“元、角、分”时,设计在课堂上演的“生活剧”:我让一名学生到商店买6支铅笔,“售货员”告诉他一支铅笔2角钱,一学生拿出准确的钱数来购买,另一学生拿出2元钱让“售货员”准确找给零钱。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对元、角、分有了充分的认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计算,同时还学习了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礼仪,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再如在教“相遇应用题”时,我让同桌两个学生各准备一辆卡车和一辆轿车,各自扮演驾车的司机。同桌两人合作进行操作演练。通过操作活动,学生对相向、相背、同向等各种运动状态有了感性认识,同时也激活了创新的灵感。
三、迈入“生活殿堂”,广为沟通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做广为沟通,归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实践第一”观点,在生活数学的天地中求新、求美。
如在学完“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班级有些桌椅松动,谁能根据学过的数学知识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通过思考,觉得用学过的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不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吗?我顺势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动手来修理松动的桌椅。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记得更加牢固,增强了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又如在“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复习”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校有一块长8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圃,为美化校园,现准备进行绿化,请问,该如何设计花圃的建造方案?请画出草图。”课堂上,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个个沉浸在探求知识的兴趣中,乐此不疲,就连一些所谓的“差生”也异常活跃,积极动脑,设计出了三十多种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许多设计,新颖大胆,令人拍手叫绝。这一生活问题的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渗透性地进行了环保生态教育,培养了美术设计、思维想象、交流交往、协同合作、审美鉴赏、创造创新等多种能力。学生在课堂这一教学特定的自由时空中恣意发挥,全体学生各得其所,各有发展。
四、拓展探索时空,感悟数学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实践对数学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我们有责任教会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本领,而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合有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可安排“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春游中的数学问题”、“花园图案设计”等小课题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数学,回过来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专题学习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际问题中,既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要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教师应勤于思考,善于创造,对教材作适当改进或补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渐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