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级编辑,现任泸州市电视台策划研究中心主任兼互动新农村频道总监。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省文联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员。
曾获四川省青年“文化创新带头人”、四川省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泸州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记者等称号,两度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优秀奖,三度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是四川省内新闻专业最年轻的正高职称获得者。主创节目获省级和国家级奖项七十多项,创作的纪录片曾选送到德国、瑞士和半岛等电影节参展。长消息《百岁校长的师生情》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39岁的黄蕾干电视工作已经有21年时间,真正算是“年轻的老同志”,不夸张地说,台里很多年轻同志都是看着她的节目长大的。18岁参加工作到泸州电视台时,黄蕾背着双肩包,一张娃娃脸,外出采访时经常有人开玩笑地问她“是不是童工”,加上微胖的体型,当时的台长亲切地叫她“小胖娃”,于是,“黄小胖”成了大家对她的爱称。时光飞逝,黄蕾从创办青少年节目《青青校园》到担纲社教类节目《每日630》,及至推出相亲交友类节目《心动酒城》亲任“红娘”,黄蕾又得一爱称“黄大妈”。
从“黄小胖”到“黄大妈”,21年间,黄蕾和电视、泸州电视台结下了深厚的、不可替代的情感……
1996年,黄蕾从泸州财经学校毕业后,经过公开选聘,从强手如林的四百多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泸州电视台的主持人、编导。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中专毕业生要想在电视这一行做出成绩,必然要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此后,黄蕾刻苦学习,努力钻研,虚心向老同志请教,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年轻电视节目编导和主持人,做出了令人瞩目的工作业绩。2016年11月,38岁的黄蕾取得正高职称任职资格并获得台里聘任,成为泸州乃至全省新闻界最年轻的高级编辑。
纪录片《康复》是黄蕾用十年时间关注、拍摄的片子,该片聚焦西南地区第一个盲人社区康复项目,纪录一批社区康复员为帮助盲人学会生活自理自立而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拍摄期间,黄蕾和搭档不分严冬酷暑,多次深入农村,和采访对象同吃同住,拍摄素材几千分钟,抓拍到很多感人的细节。从1997年到2007年,十年间,采访的搭档换了一批又一批,但黄蕾坚持关注。该片进入后期制作时,她和搭档顾不上回家,一连四十多天都吃住在机房,夜以继日地工作。最终,这部58分钟的长纪录片获得了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2007年度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十佳纪录片”并入选瑞士尼翁真实电影节竞赛单元和第四届半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参评。让那些饱含人间真善美的故事能够被更多人知晓,这是黄蕾做节目最大的动力,对电视事业的真心热爱也让她的好作品一部接一部地诞生。
1999年,她参与策划、主创的五十集大型人物系列片《共和国同龄人》获得全省广电节目特别奖,其立意、选材、规模都让省内同行刮目相看,称其为地方台的“大制作”,而这五十集的节目制作成本不到一万元,小投入的背后是黄蕾和同事们艰苦的付出。
2003年,她在跟拍一位百岁老人回母校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新闻点,抓到动情点,主创的长消息《百岁校长的师生情》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是当年四川省内唯一获此奖项的电视节目,更是泸州市截止目前所获得的新闻类最高奖项。
同年,78集大型系列片《泸州周边行》推出,其拍摄地域之广、制作集数之多堪称泸州台之最,黄蕾作为主要编导、主持人,深入到最偏远的乡镇,为抓拍难得的场景,连续三天只睡几个小时,并保持旺盛精力出镜主持,该节目获得全国第四届《中华荟萃》电视节目评选活动银奖,同时黄蕾凭借亲切自然大方的主持风格和对节目极强的驾驭能力,获当年全省主持人节目一等奖。
2005年,大型政论系列片《黄金水道》开拍,黄蕾承担了难度最大的两集,远赴江苏常熟和安徽芜湖采访两地的港口建设经验,克服异地采访的诸多困难,带回两集精彩的建港故事,为该系列节目获评“五个一”工程奖起到重要作用。
2006年,黄蕾和同事共同编导的纪录片《演员张德高》,参加由中广协会纪录片委员会组织的国际选片会,征服了国内外评委,拿到选片会的最高奖项。为此片他们付出了无数心血,甚至在花费二十多天制作成片后,又全盘推翻再剪辑。这种为了节目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让人叹服。
2008年,她为5·12汶川大地震尽可能地做好后方、周边的报道工作,为大型赈灾义演不眠不休地赶制短片、驰援重灾区广元协助转播、30岁生日当晚还在工作间隙帮着转运救灾物资,她和同事们的敬业、高效得到了广元市委市政府的感谢。
2011年,在身懷六甲的情况下她坚持投入大型访谈节目《抗旱壮歌》的策划、编导工作,写方案时睡在单位的沙发上,短片创作时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一两点,节目录制时坚守在导播岗位。最终,《抗旱壮歌》在现场有限的两个小时里,生动地、全景式地展现了全市抗旱工作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效果非凡,节目获得全省评比优秀奖。
2012年,还在哺乳期的她,为了做好关注患尘肺病农民工的节目,又选择跟同事们在一起,孩子要吃奶时,由家人带到单位,半夜两三点加完班再回家,正好赶上孩子中途醒来……她用毅力和双倍的付出兼顾做母亲的责任和做电视人的责任。节目《等不起的生命》获得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农业电视节目作品评选一等奖,也引起了更多人对尘肺病农民工的关注和帮助,黄蕾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在广泛尝试创作多种类型电视节目的同时,黄蕾始终对青少年节目情有独钟。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如何用好电视这一青少年喜欢的形式,帮助他们成长和分享成长故事,是她多年来坚持并乐于做的事。
黄蕾曾经策划、创办了泸州电视台第一个青少年栏目《青青校园》,节目前后开办了五年,五年均获得泸州市电视节目一等奖并多次获得省级奖。她曾经针对市内网吧普遍接待未成年人进入的违规经营问题,冒着危险几度暗访,制作了《迷恋网吧的孩子》系列节目,引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节目在市委常委会议上作为汇报片播放,这在泸州尚属首次,而后市委市政府作出整顿网吧经营行为的决定,网吧实行集中经营管理获得很好效果,该模式进而在全省推广,节目则获得当年全省广电节目评比一等奖。
秉持着强烈的责任心,黄蕾还策划、编导、主持了大型谈话节目《成长的烦恼》,她不厌其烦地约见家长、老师、孩子上百人,录制三个半小时,精选五十分钟,以主题厚重、立意新颖、视角独特、构思巧妙、主持收放自如等特点赢得全国专家的好评。在有中央台、各省级台、上星卫视等1300多个节目参评的情况下,《成长的烦恼》排在少儿节目类第一名,获得首届“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少儿节目类优秀奖,创下了泸州电视台首次获得全国行业内最高奖的纪录,也是当年全省唯一获此大奖的节目。通过倾听孩子、家长和老师们的烦恼困惑,帮助更多人了解未成年人,减少未成年人思想问题的发生,是黄蕾做这个节目的价值所在。
长期奋斗在新闻一线的经历磨练了黄蕾,2006年10月,她通过泸州电视台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担任社教评论中心副主任,成为一名业务管理者和业务带头人。2013年,她再次竞聘成为策划研究中心主任兼新农村频道总监。无论在哪一个部门,她都坚持不脱离采编一线,并灵活统筹实施频道经营活动,带领部门年年超额完成节目创优和经营创收等各项目标。尤其是新农村频道作为全省仅有的两个专业对农频道,近年来开办了全市农民新春大联欢活动等多种有特色的节目,并斩获全国新农村艺术节大奖。黄蕾用她的热爱和坚守,带领频道同志,在农村天地奔忙 ,编织着美丽新村的田园梦……
曾获四川省青年“文化创新带头人”、四川省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泸州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记者等称号,两度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优秀奖,三度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是四川省内新闻专业最年轻的正高职称获得者。主创节目获省级和国家级奖项七十多项,创作的纪录片曾选送到德国、瑞士和半岛等电影节参展。长消息《百岁校长的师生情》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39岁的黄蕾干电视工作已经有21年时间,真正算是“年轻的老同志”,不夸张地说,台里很多年轻同志都是看着她的节目长大的。18岁参加工作到泸州电视台时,黄蕾背着双肩包,一张娃娃脸,外出采访时经常有人开玩笑地问她“是不是童工”,加上微胖的体型,当时的台长亲切地叫她“小胖娃”,于是,“黄小胖”成了大家对她的爱称。时光飞逝,黄蕾从创办青少年节目《青青校园》到担纲社教类节目《每日630》,及至推出相亲交友类节目《心动酒城》亲任“红娘”,黄蕾又得一爱称“黄大妈”。
从“黄小胖”到“黄大妈”,21年间,黄蕾和电视、泸州电视台结下了深厚的、不可替代的情感……
1996年,黄蕾从泸州财经学校毕业后,经过公开选聘,从强手如林的四百多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泸州电视台的主持人、编导。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中专毕业生要想在电视这一行做出成绩,必然要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此后,黄蕾刻苦学习,努力钻研,虚心向老同志请教,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年轻电视节目编导和主持人,做出了令人瞩目的工作业绩。2016年11月,38岁的黄蕾取得正高职称任职资格并获得台里聘任,成为泸州乃至全省新闻界最年轻的高级编辑。
纪录片《康复》是黄蕾用十年时间关注、拍摄的片子,该片聚焦西南地区第一个盲人社区康复项目,纪录一批社区康复员为帮助盲人学会生活自理自立而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拍摄期间,黄蕾和搭档不分严冬酷暑,多次深入农村,和采访对象同吃同住,拍摄素材几千分钟,抓拍到很多感人的细节。从1997年到2007年,十年间,采访的搭档换了一批又一批,但黄蕾坚持关注。该片进入后期制作时,她和搭档顾不上回家,一连四十多天都吃住在机房,夜以继日地工作。最终,这部58分钟的长纪录片获得了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2007年度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十佳纪录片”并入选瑞士尼翁真实电影节竞赛单元和第四届半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参评。让那些饱含人间真善美的故事能够被更多人知晓,这是黄蕾做节目最大的动力,对电视事业的真心热爱也让她的好作品一部接一部地诞生。
1999年,她参与策划、主创的五十集大型人物系列片《共和国同龄人》获得全省广电节目特别奖,其立意、选材、规模都让省内同行刮目相看,称其为地方台的“大制作”,而这五十集的节目制作成本不到一万元,小投入的背后是黄蕾和同事们艰苦的付出。
2003年,她在跟拍一位百岁老人回母校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新闻点,抓到动情点,主创的长消息《百岁校长的师生情》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是当年四川省内唯一获此奖项的电视节目,更是泸州市截止目前所获得的新闻类最高奖项。
同年,78集大型系列片《泸州周边行》推出,其拍摄地域之广、制作集数之多堪称泸州台之最,黄蕾作为主要编导、主持人,深入到最偏远的乡镇,为抓拍难得的场景,连续三天只睡几个小时,并保持旺盛精力出镜主持,该节目获得全国第四届《中华荟萃》电视节目评选活动银奖,同时黄蕾凭借亲切自然大方的主持风格和对节目极强的驾驭能力,获当年全省主持人节目一等奖。
2005年,大型政论系列片《黄金水道》开拍,黄蕾承担了难度最大的两集,远赴江苏常熟和安徽芜湖采访两地的港口建设经验,克服异地采访的诸多困难,带回两集精彩的建港故事,为该系列节目获评“五个一”工程奖起到重要作用。
2006年,黄蕾和同事共同编导的纪录片《演员张德高》,参加由中广协会纪录片委员会组织的国际选片会,征服了国内外评委,拿到选片会的最高奖项。为此片他们付出了无数心血,甚至在花费二十多天制作成片后,又全盘推翻再剪辑。这种为了节目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让人叹服。
2008年,她为5·12汶川大地震尽可能地做好后方、周边的报道工作,为大型赈灾义演不眠不休地赶制短片、驰援重灾区广元协助转播、30岁生日当晚还在工作间隙帮着转运救灾物资,她和同事们的敬业、高效得到了广元市委市政府的感谢。
2011年,在身懷六甲的情况下她坚持投入大型访谈节目《抗旱壮歌》的策划、编导工作,写方案时睡在单位的沙发上,短片创作时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一两点,节目录制时坚守在导播岗位。最终,《抗旱壮歌》在现场有限的两个小时里,生动地、全景式地展现了全市抗旱工作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效果非凡,节目获得全省评比优秀奖。
2012年,还在哺乳期的她,为了做好关注患尘肺病农民工的节目,又选择跟同事们在一起,孩子要吃奶时,由家人带到单位,半夜两三点加完班再回家,正好赶上孩子中途醒来……她用毅力和双倍的付出兼顾做母亲的责任和做电视人的责任。节目《等不起的生命》获得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农业电视节目作品评选一等奖,也引起了更多人对尘肺病农民工的关注和帮助,黄蕾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在广泛尝试创作多种类型电视节目的同时,黄蕾始终对青少年节目情有独钟。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如何用好电视这一青少年喜欢的形式,帮助他们成长和分享成长故事,是她多年来坚持并乐于做的事。
黄蕾曾经策划、创办了泸州电视台第一个青少年栏目《青青校园》,节目前后开办了五年,五年均获得泸州市电视节目一等奖并多次获得省级奖。她曾经针对市内网吧普遍接待未成年人进入的违规经营问题,冒着危险几度暗访,制作了《迷恋网吧的孩子》系列节目,引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节目在市委常委会议上作为汇报片播放,这在泸州尚属首次,而后市委市政府作出整顿网吧经营行为的决定,网吧实行集中经营管理获得很好效果,该模式进而在全省推广,节目则获得当年全省广电节目评比一等奖。
秉持着强烈的责任心,黄蕾还策划、编导、主持了大型谈话节目《成长的烦恼》,她不厌其烦地约见家长、老师、孩子上百人,录制三个半小时,精选五十分钟,以主题厚重、立意新颖、视角独特、构思巧妙、主持收放自如等特点赢得全国专家的好评。在有中央台、各省级台、上星卫视等1300多个节目参评的情况下,《成长的烦恼》排在少儿节目类第一名,获得首届“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少儿节目类优秀奖,创下了泸州电视台首次获得全国行业内最高奖的纪录,也是当年全省唯一获此大奖的节目。通过倾听孩子、家长和老师们的烦恼困惑,帮助更多人了解未成年人,减少未成年人思想问题的发生,是黄蕾做这个节目的价值所在。
长期奋斗在新闻一线的经历磨练了黄蕾,2006年10月,她通过泸州电视台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担任社教评论中心副主任,成为一名业务管理者和业务带头人。2013年,她再次竞聘成为策划研究中心主任兼新农村频道总监。无论在哪一个部门,她都坚持不脱离采编一线,并灵活统筹实施频道经营活动,带领部门年年超额完成节目创优和经营创收等各项目标。尤其是新农村频道作为全省仅有的两个专业对农频道,近年来开办了全市农民新春大联欢活动等多种有特色的节目,并斩获全国新农村艺术节大奖。黄蕾用她的热爱和坚守,带领频道同志,在农村天地奔忙 ,编织着美丽新村的田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