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在初中教育阶段,初二是个敏感的特殊时期,被心理专家称为“初二现象”。有专家认为,初二是“思想道德的分水岭,学习成绩的分水岭,能力培养的分水岭”。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势必增加学校管理、教师教育教学难度。要抓好这一关键时期,有必要对初二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剖析,研究出对策,以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通过调查研究,对我校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我校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供客观依据。
正文:
一、调查目的
在初中教育阶段,初二是个敏感的特殊时期,被心理专家称为“初二现象”。有专家认为,初二是“思想道德的分水岭,学习成绩的分水岭,能力培养的分水岭”。他们注意自己在同学、老师、亲戚、朋友心目中的形象、评价和地位。对很多事有自己的观点、认识、体会,不容易沟通,不轻易服从师长尤其是家长的指导和批评。是非观模糊,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方面我行我素,自以为是;一方面不愿脱离同伴,从众心理明显。
这些特点势必增加学校管理、教师教育教学难度。要抓好这一关键时期,有必要对初二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剖析,研究出对策,以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通过调查研究,对我校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我校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供客观依据。
二、调查内容
我们从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方面设置了31个问题,问卷请见附录
三、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以我校全体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采用座谈法和问卷法,调查问卷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20个客观题目,问卷为自编问卷《中学生学习动机调查问卷》。
第二部分是十道单选题,主要调查学生在学习方法是否存在困扰。
第三部分是一个主观题目,请同学们写出“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需要得到怎样的帮助?”这两部分又同时作为对第一部分的印证和具体化。
我们统一时间组织全体学生施测。在测试前宣读指导语,要求认真填写出自己的想法,字迹要工整,回答时不要乱猜,更不要和别人讨论!要求学生把符合自己真实情况的唯一一个选项,填在括号里面。调查结果不计成绩,不填写姓名,也不作个案分析,因此,本调查问卷真实可信。
四、调查结果
我们共发放问卷81份,收回有效问卷79份,统计结果如下:
表一
学习动机太弱
1—5题(>=3) 学习动机太强
6—10题(>=3) 学习兴趣困扰
11—15(>=3) 学习目标困扰
16—20题(>=3)
20.25% 45.57% 11.39% 22.78%
上表是统计学生中每一组大于或等于3分而做的,从表中总体看来,学习动机过弱的同学占总体的20.25%,他们在没有人督促时极少主动地学习;在读书时,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提起精神来;甚至一读书就觉得疲劳与厌倦,直想睡觉。除了老师指定的作业外,不想再多看书;有不懂的问题,根本不想设法弄懂它。
学习动机过强的同学占总体的44.12%,他们常常想自己不用花太多的时间成绩也会超过别人,他们迫切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就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并且常为短时间内成绩没能提高而烦恼不已。
存在兴趣困扰的同学占总体的11.39%,他们觉得读书没意思,想去找个工作做;有的同学只在喜欢的科目上狠下功夫,而对不喜欢的科目放任自流。或是把自己的时间平均分配在各科上。
存在目标困扰的同学占总体的22.78%,他们给自己定下的学习目标,多数因做不到而不得不放弃或是同时为实现几个学习目标忙得焦头烂额;为了实现一个大目标,不再给自己制定循序渐进的小目标;为了对付每天的学习任务,已经感到力不从心。
如图十一所示在对“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学生的表现”的调查中我们发现,31.65%的同学表示及时找出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尽快提高成绩;46.84%的同学表示考试成绩不理想是因为粗心大意等原因造成的,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13.92%的同学怎么还没有考好,对自己能力产生了怀疑,失去了自信;有7.59%的同学表示反正是考不好,可我努力了就随它去吧,车到山前必有路。
以上调查显示出,在初二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现象:
(一)学习动机过强与过弱反差明显
(二)存在兴趣困扰的同学所占比例在三个年级中最高
从初中三个年级的比较来看,初一年级学生存在兴趣困扰的学生大约占8.82% ;初三年级学生存在兴趣困扰的学生占8.11%; 而初二年级学生存在兴趣困扰的学生占11.39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
(三)存在目标困扰的学生比例超过1/5
存在目标困扰的同学占总体的22.78%,他们给自己定下的学习目标,多数因做不到而不得不放弃或是同时为实现几个学习目标忙得焦头烂额;有大目标,但是没有循序渐进的小目标;为了对付每天的学习任务,已经感到力不从心。
(四)总分在6——13分的比例大
虽然没有存在严重问题和困扰的学生,但是存在一定问题和困扰的学生占60.76%,必须做恰当的调整;
(五)学习方法存在问题
对于“课前预习”,有41.77 %的同学认为看一看就行;有16.46%的同学认为预习没有必要。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疑问时,记下来再请教老师或问同学仅占49.37%;;17.72%的同学不大参与同学之间的讨论,有1.27%的同学从不参与同学之间的讨论;对于老师的提问表示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仅占22.78%;做作业之前,能坚持复习课堂笔记和课本的同学仅占17.72%。
五、讨论与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是直接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活动中起支配作用的心理状态。学生的学习动机包括低层次和高层次两种。低层次的学习动机表现为希望取得好成绩以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同学的赞誉。高层次的学习动机与学生的理想目标紧密相连,如“完善自我”“成为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等。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受四方面的影响:1、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水平。2、家庭的环境及家长的教育。3、社会风气。4、教师的教育引导。我们应从以下三点入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尊=成就/抱负水平。即成就越大,学生的自尊心越强:抱负水平越低,学生的自尊心越强。学生的失败体验越多,习得性无助感越强,所以抱负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有能力低、成绩差,自尊心比—般学生强的特点,其自尊心往往不以常态表现出来。虽然如此,但他们还是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承认,因此我们要多提供成功机会给他们:同时调节社会评价标准:“就事论事”,以进步与否为评判标准,对他们多鼓励,多表扬,并与家长配合,共同给学生创设一种促其改变自我的外部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内在动机,使学生从失败的体验中崛起。
2、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例如学习竞赛,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功而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将暂时不稳定的成功体验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机。
3、通过举行班会和团活动,读书活动,讲中外名人故事,进行学习目的、学习理想教育,引导学生将自己低层次的学习动机转化为高层次的学习动机,使其学习动机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激励性。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喜欢学习,才能学好。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虽然智商较高,但他对某些学科不感兴趣,因而成绩偏低。而学生一旦对某种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这一学科他的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其他学科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所以,我们应当把引导学生不断体验学习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一种经常性的辅导工作。
1、和谐师生关系。学生之所以喜欢—门学科,和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学生如果觉得任课教师知识丰富,待人和蔼可亲,尊重每—名学生,那么学生对这位教师的喜爱自然就会迁移到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上。因而,教师必须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具备真诚,乐于助人的品质,对学生一视同仁,关心帮助每一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教育感化学生,让学生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创设出一种和谐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师生关系。
2、引导学生消除畏难心理,感受学科魅力。学生对某门学科不感兴趣,一方面是学生感到这门学科比较难学,另一方面是学生觉得这门学科没有用处,没有意思。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的辅导中,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消减其习得性无助感,克服畏难心理,教给学生学好这门学科的基本方法,给学生设立可达到阶段目标,不断让学生体验学习上的成功和乐趣,从一点一滴中树立学生自信心,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学会知识。其次,可以利用学科的自身特点,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学科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通道畅通无阻,思维也就变得迅速敏捷。这样可加速知识的接收、贮存、加工、组合及提取的进程,知识迅速得到巩固并转化为能力。因而,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对社会的竞争的认识模糊,家长的过低要求或对孩子失去信心,学习的压力,一些学生的学习情绪很不稳定,表现为紧张,焦虑和无聊,学习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不进、记不住,有较深的自卑心,产生了畏学、厌学心理。对此,我们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群体心理发展规律,以活动,讲座的形式解决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问题,另一方面,我们有必要针对具体问题,对一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通过观察、调查、谈话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正确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得到加强。
(四)进行学法指导
长期以来,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强调领会教学大纲、驾驭教材较多,因此,教师钻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学生思维活动较少,因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法也少。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教”就失去了针对性。教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方法。
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这种学习方法具有普遍性,可适用其它学科。
1、预习方法的指导。
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 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的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和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3、加强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学生课后往往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 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
总之,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是—个有机的整体,作用其中的任何一个心理因素都会对其他心理因素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学习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的辅导时,应当注意各个学习心理因素的内在联系,在教育教学中有计划,分阶段进行影响,使之逐渐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学习心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初中教育阶段,初二是个敏感的特殊时期,被心理专家称为“初二现象”。有专家认为,初二是“思想道德的分水岭,学习成绩的分水岭,能力培养的分水岭”。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势必增加学校管理、教师教育教学难度。要抓好这一关键时期,有必要对初二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剖析,研究出对策,以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通过调查研究,对我校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我校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供客观依据。
正文:
一、调查目的
在初中教育阶段,初二是个敏感的特殊时期,被心理专家称为“初二现象”。有专家认为,初二是“思想道德的分水岭,学习成绩的分水岭,能力培养的分水岭”。他们注意自己在同学、老师、亲戚、朋友心目中的形象、评价和地位。对很多事有自己的观点、认识、体会,不容易沟通,不轻易服从师长尤其是家长的指导和批评。是非观模糊,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方面我行我素,自以为是;一方面不愿脱离同伴,从众心理明显。
这些特点势必增加学校管理、教师教育教学难度。要抓好这一关键时期,有必要对初二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剖析,研究出对策,以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通过调查研究,对我校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我校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供客观依据。
二、调查内容
我们从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方面设置了31个问题,问卷请见附录
三、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以我校全体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采用座谈法和问卷法,调查问卷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20个客观题目,问卷为自编问卷《中学生学习动机调查问卷》。
第二部分是十道单选题,主要调查学生在学习方法是否存在困扰。
第三部分是一个主观题目,请同学们写出“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需要得到怎样的帮助?”这两部分又同时作为对第一部分的印证和具体化。
我们统一时间组织全体学生施测。在测试前宣读指导语,要求认真填写出自己的想法,字迹要工整,回答时不要乱猜,更不要和别人讨论!要求学生把符合自己真实情况的唯一一个选项,填在括号里面。调查结果不计成绩,不填写姓名,也不作个案分析,因此,本调查问卷真实可信。
四、调查结果
我们共发放问卷81份,收回有效问卷79份,统计结果如下:
表一
学习动机太弱
1—5题(>=3) 学习动机太强
6—10题(>=3) 学习兴趣困扰
11—15(>=3) 学习目标困扰
16—20题(>=3)
20.25% 45.57% 11.39% 22.78%
上表是统计学生中每一组大于或等于3分而做的,从表中总体看来,学习动机过弱的同学占总体的20.25%,他们在没有人督促时极少主动地学习;在读书时,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提起精神来;甚至一读书就觉得疲劳与厌倦,直想睡觉。除了老师指定的作业外,不想再多看书;有不懂的问题,根本不想设法弄懂它。
学习动机过强的同学占总体的44.12%,他们常常想自己不用花太多的时间成绩也会超过别人,他们迫切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就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并且常为短时间内成绩没能提高而烦恼不已。
存在兴趣困扰的同学占总体的11.39%,他们觉得读书没意思,想去找个工作做;有的同学只在喜欢的科目上狠下功夫,而对不喜欢的科目放任自流。或是把自己的时间平均分配在各科上。
存在目标困扰的同学占总体的22.78%,他们给自己定下的学习目标,多数因做不到而不得不放弃或是同时为实现几个学习目标忙得焦头烂额;为了实现一个大目标,不再给自己制定循序渐进的小目标;为了对付每天的学习任务,已经感到力不从心。
如图十一所示在对“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学生的表现”的调查中我们发现,31.65%的同学表示及时找出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尽快提高成绩;46.84%的同学表示考试成绩不理想是因为粗心大意等原因造成的,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13.92%的同学怎么还没有考好,对自己能力产生了怀疑,失去了自信;有7.59%的同学表示反正是考不好,可我努力了就随它去吧,车到山前必有路。
以上调查显示出,在初二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现象:
(一)学习动机过强与过弱反差明显
(二)存在兴趣困扰的同学所占比例在三个年级中最高
从初中三个年级的比较来看,初一年级学生存在兴趣困扰的学生大约占8.82% ;初三年级学生存在兴趣困扰的学生占8.11%; 而初二年级学生存在兴趣困扰的学生占11.39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
(三)存在目标困扰的学生比例超过1/5
存在目标困扰的同学占总体的22.78%,他们给自己定下的学习目标,多数因做不到而不得不放弃或是同时为实现几个学习目标忙得焦头烂额;有大目标,但是没有循序渐进的小目标;为了对付每天的学习任务,已经感到力不从心。
(四)总分在6——13分的比例大
虽然没有存在严重问题和困扰的学生,但是存在一定问题和困扰的学生占60.76%,必须做恰当的调整;
(五)学习方法存在问题
对于“课前预习”,有41.77 %的同学认为看一看就行;有16.46%的同学认为预习没有必要。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疑问时,记下来再请教老师或问同学仅占49.37%;;17.72%的同学不大参与同学之间的讨论,有1.27%的同学从不参与同学之间的讨论;对于老师的提问表示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仅占22.78%;做作业之前,能坚持复习课堂笔记和课本的同学仅占17.72%。
五、讨论与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是直接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活动中起支配作用的心理状态。学生的学习动机包括低层次和高层次两种。低层次的学习动机表现为希望取得好成绩以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同学的赞誉。高层次的学习动机与学生的理想目标紧密相连,如“完善自我”“成为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等。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受四方面的影响:1、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水平。2、家庭的环境及家长的教育。3、社会风气。4、教师的教育引导。我们应从以下三点入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尊=成就/抱负水平。即成就越大,学生的自尊心越强:抱负水平越低,学生的自尊心越强。学生的失败体验越多,习得性无助感越强,所以抱负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有能力低、成绩差,自尊心比—般学生强的特点,其自尊心往往不以常态表现出来。虽然如此,但他们还是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承认,因此我们要多提供成功机会给他们:同时调节社会评价标准:“就事论事”,以进步与否为评判标准,对他们多鼓励,多表扬,并与家长配合,共同给学生创设一种促其改变自我的外部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内在动机,使学生从失败的体验中崛起。
2、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例如学习竞赛,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功而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将暂时不稳定的成功体验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机。
3、通过举行班会和团活动,读书活动,讲中外名人故事,进行学习目的、学习理想教育,引导学生将自己低层次的学习动机转化为高层次的学习动机,使其学习动机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激励性。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喜欢学习,才能学好。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虽然智商较高,但他对某些学科不感兴趣,因而成绩偏低。而学生一旦对某种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这一学科他的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其他学科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所以,我们应当把引导学生不断体验学习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一种经常性的辅导工作。
1、和谐师生关系。学生之所以喜欢—门学科,和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学生如果觉得任课教师知识丰富,待人和蔼可亲,尊重每—名学生,那么学生对这位教师的喜爱自然就会迁移到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上。因而,教师必须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具备真诚,乐于助人的品质,对学生一视同仁,关心帮助每一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教育感化学生,让学生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创设出一种和谐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师生关系。
2、引导学生消除畏难心理,感受学科魅力。学生对某门学科不感兴趣,一方面是学生感到这门学科比较难学,另一方面是学生觉得这门学科没有用处,没有意思。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的辅导中,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消减其习得性无助感,克服畏难心理,教给学生学好这门学科的基本方法,给学生设立可达到阶段目标,不断让学生体验学习上的成功和乐趣,从一点一滴中树立学生自信心,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学会知识。其次,可以利用学科的自身特点,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学科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通道畅通无阻,思维也就变得迅速敏捷。这样可加速知识的接收、贮存、加工、组合及提取的进程,知识迅速得到巩固并转化为能力。因而,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对社会的竞争的认识模糊,家长的过低要求或对孩子失去信心,学习的压力,一些学生的学习情绪很不稳定,表现为紧张,焦虑和无聊,学习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不进、记不住,有较深的自卑心,产生了畏学、厌学心理。对此,我们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群体心理发展规律,以活动,讲座的形式解决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问题,另一方面,我们有必要针对具体问题,对一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通过观察、调查、谈话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正确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得到加强。
(四)进行学法指导
长期以来,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强调领会教学大纲、驾驭教材较多,因此,教师钻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学生思维活动较少,因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法也少。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教”就失去了针对性。教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方法。
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这种学习方法具有普遍性,可适用其它学科。
1、预习方法的指导。
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 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的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和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3、加强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学生课后往往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 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
总之,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是—个有机的整体,作用其中的任何一个心理因素都会对其他心理因素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学习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的辅导时,应当注意各个学习心理因素的内在联系,在教育教学中有计划,分阶段进行影响,使之逐渐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学习心理整体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