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人物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和文中的人物进行深入的对话,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启迪。本文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对如何引导学生读“厚”课文中的人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几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读“厚”;文中人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016-1
在语文教学中,人物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教材所选的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各有特点,他们或坚忍不拔,或机智勇敢,或忍辱负重,或笑对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和文中的人物进行深入的对话,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启迪。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教师应以文本的语言为载体,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语言文字的内核来读“厚”文中人物。
一、适度拓展,读“厚”人物的内心情感
很多时候,蕴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是文字难以真正承载的,因此,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进行适度的拓展教学,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的第3小节这样写道:“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身……”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这种情感,我出示了司马迁的自述:“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又被乡里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么面目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祭扫呢?……”读后,我让学生讨论:司马迁的内心痛苦到了什么程度?你从哪儿知道的?交流中,学生的情感之弦被拨动了,他们走进了司马迁的情感深处,真正感受到了他的不幸与悲痛的程度之深。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司马迁的形象在学生们的心中逐渐丰满起来,学生们对司马迁伟大的人格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想象补充,读“厚”人物的生活态度
省略号有时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会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果能够抓住这些富有情感的符号空白,引导学生体验和补充,建立一种心理联结后,就能激发他们的共鸣。在《轮椅上的霍金》这篇课文中,面对记者的提问,霍金敲打出了这样一段话:“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放飞思维,对省略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读课文后,想象霍金还可能敲打出什么话来?结合上文,经过想象,学生对文本给予了合情合理的补充。在丰富的想象和神情的表达中,霍金面对残疾的折磨、命运的不公而表现出的豁达开朗、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他们的脑海中不断厚实起来,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三、静思默想,读“厚”人物的高尚品德
《最后的姿势》中几处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场景描写进行细细咀嚼,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感知地震时情形的危急和谭千秋老师的伟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画出描写场景的语句,再提出问题“这些描写告诉了我们什么?在当时的情形下,谭老师是怎么做的?你从中读出了什么?”然后让学生一边静静地读书,一边默默地思考。在静思默想中,他们知道了当时的情形是那么危急,而谭老师只顾着指挥学生逃生,直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学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讨论交流指挥,学生走进了文本,和谭老师进行着深入的对话,对人物的认识也更深刻、更理性,一个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人物形象出现在了课堂上,出现在学生的心中,并逐渐厚重起来,使学生又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
总之,要引导学生将人物读“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立足文本,反复地斟酌文中的字字句句,确定有价值的文本主旨,把文中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部分提炼出来,同时充分发掘对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有帮助的课外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阅读体验和学生的阅读体验是不一样的,不能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强加给学生,而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最大限度地引导他们凭借语言文字去走进、认识、理解文中人物,让文中的人物以立体的形式在他们的心中呈现。
[关键词]语文教学;读“厚”;文中人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016-1
在语文教学中,人物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教材所选的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各有特点,他们或坚忍不拔,或机智勇敢,或忍辱负重,或笑对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和文中的人物进行深入的对话,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启迪。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教师应以文本的语言为载体,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语言文字的内核来读“厚”文中人物。
一、适度拓展,读“厚”人物的内心情感
很多时候,蕴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是文字难以真正承载的,因此,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进行适度的拓展教学,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的第3小节这样写道:“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身……”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这种情感,我出示了司马迁的自述:“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又被乡里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么面目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祭扫呢?……”读后,我让学生讨论:司马迁的内心痛苦到了什么程度?你从哪儿知道的?交流中,学生的情感之弦被拨动了,他们走进了司马迁的情感深处,真正感受到了他的不幸与悲痛的程度之深。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司马迁的形象在学生们的心中逐渐丰满起来,学生们对司马迁伟大的人格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想象补充,读“厚”人物的生活态度
省略号有时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会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果能够抓住这些富有情感的符号空白,引导学生体验和补充,建立一种心理联结后,就能激发他们的共鸣。在《轮椅上的霍金》这篇课文中,面对记者的提问,霍金敲打出了这样一段话:“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放飞思维,对省略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读课文后,想象霍金还可能敲打出什么话来?结合上文,经过想象,学生对文本给予了合情合理的补充。在丰富的想象和神情的表达中,霍金面对残疾的折磨、命运的不公而表现出的豁达开朗、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他们的脑海中不断厚实起来,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三、静思默想,读“厚”人物的高尚品德
《最后的姿势》中几处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场景描写进行细细咀嚼,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感知地震时情形的危急和谭千秋老师的伟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画出描写场景的语句,再提出问题“这些描写告诉了我们什么?在当时的情形下,谭老师是怎么做的?你从中读出了什么?”然后让学生一边静静地读书,一边默默地思考。在静思默想中,他们知道了当时的情形是那么危急,而谭老师只顾着指挥学生逃生,直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学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讨论交流指挥,学生走进了文本,和谭老师进行着深入的对话,对人物的认识也更深刻、更理性,一个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人物形象出现在了课堂上,出现在学生的心中,并逐渐厚重起来,使学生又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
总之,要引导学生将人物读“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立足文本,反复地斟酌文中的字字句句,确定有价值的文本主旨,把文中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部分提炼出来,同时充分发掘对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有帮助的课外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阅读体验和学生的阅读体验是不一样的,不能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强加给学生,而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最大限度地引导他们凭借语言文字去走进、认识、理解文中人物,让文中的人物以立体的形式在他们的心中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