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交往。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比较单一。而合作学习不仅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更重视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这是一种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平等参与各种互动活动,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中唯一的信息源。近年来,正是由于合作学习模式在改善课堂内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因而它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应用较多。然而如何将这一教学模式应用在试卷评讲课中呢?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初步尝试,将试卷评讲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组内讨论,解决常见问题
为强化知识的应用,提高解题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大量习题,老师通过阅卷或公布答案让学生了解其正误。由于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不同,因而他们的错误不可能完全一样,即使都得出正确的答案,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解法。第一阶段的组内活动有以下三项任务:一是对难度不大的错题相互讨论直至完全理解;二是对同一题的不同解法的交流;三是对难题提出各自的解题思路。学习过程就是思辨的过程。通过以上讨论、辨析,学生对前两项任务基本能完成,而对难题的求解却不一定能达成共识,这就需要在下一阶段由老师进行点拨。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这一阶段学习非常主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即使是化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可能在组内当上老师,这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非常有帮助。很多时候,学生为寻求某一个题的正确解法,或翻书或查资料或看笔记,然后提出各自的想法,共同讨论。这一阶段不仅是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这样交流、分享的过程中逐步解决问题。
二、小组展示,解决难点问题
小组汇报展示,可以帮助他们整理自己的思路,促进相互间的思维碰撞和交流,还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事实上通过第一阶段的讨论,各组学生对难题的解法已初步形成见解。在他们展示的解法中,有的简单、有的复杂,有的用化学方法、有的用数学方法,当然其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这时老师的作用就是对这些不同的方法加以引导、点评,让全班学生都能在这种互动中得到思维的启发和解题方法的训练。与传统的讲评方式相比较,这种以学生展示为主、老师引导为辅的讲评方法突破了过去的一言堂模式,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分析试卷,完善知识体系
学习是对知识的增加和对程序的掌握。化学知识主要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的有关世界是什么的知识,主要是指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技能、认知操作和如何做事情的知识,也就是“知道怎样”的知识,属于方法类知识,往往潜在于行动背后。要完整地解答一道习题必须具备上述两个方面的知识。因此一套试卷完成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试卷中的错误进行分析,并由此找出已构建的陈述性知识体系中还存在的问题。
对试卷的分析,首先是对错题的分类。分类的标准很多,但为了查找知识漏洞,因此应按知识点分类。当然一个题往往会考查几个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学生理解不同侧重点就不同,习题分类就可能不一样,但这并不影响学生后阶段的查漏补缺。
通过以上独立分析,学生会发现已构建的知识体系中哪些还没有真正掌握,这就需要他们通过看书、做笔记或查资料进一步去理解,如果还不能解决,就要向同组的同学请教。事实上,在这一过程中,组内同学之间既是老师又是学生,他们互相讲解知识上的疑难问题。
四、题型归纳,建构解题方法
解题方法不是简单地做和讲评就能形成的,它是在做、讲评、归纳这一系列过程中发生、发展、形成的。传统的教学往往通过反复练习来巩固学生的解题技能,但是它不能有效引发学生的内化与冲突、纠正与解决。因而一套试卷的分析不能仅停留在查漏补缺上,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从错题和典型题中归纳出常见的题型考点,并概括出这类题的解题方法,即构建方法类的知识。只有通过这一步的训练,才能让学生跳出题海并提高解题能力。
老师要在这一阶段将小组讨论、展示与引导有机结合起来。或许某个同学的归纳并不完整,某个小组的展示也不全面,但这不要紧,重要的是学生全员参与、主动思考。学生学习的乐趣在于追逐、发现的过程;对于老师来说,在于提供一些经验,使之像明灯一样照亮学生寻求知识的道路。学生通过组内讨论、小组展示、相互补充,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各种题型的解法就概括得较为全面了。
总之,让学生主动参与是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无论是新课的学习还是试卷的评讲,只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才能实现课堂由“教”到“学”的转变,也只有实现这样的转变,学生的能力素养才可能得到全面提高。
(责任编辑罗艳)
一、组内讨论,解决常见问题
为强化知识的应用,提高解题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大量习题,老师通过阅卷或公布答案让学生了解其正误。由于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不同,因而他们的错误不可能完全一样,即使都得出正确的答案,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解法。第一阶段的组内活动有以下三项任务:一是对难度不大的错题相互讨论直至完全理解;二是对同一题的不同解法的交流;三是对难题提出各自的解题思路。学习过程就是思辨的过程。通过以上讨论、辨析,学生对前两项任务基本能完成,而对难题的求解却不一定能达成共识,这就需要在下一阶段由老师进行点拨。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这一阶段学习非常主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即使是化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可能在组内当上老师,这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非常有帮助。很多时候,学生为寻求某一个题的正确解法,或翻书或查资料或看笔记,然后提出各自的想法,共同讨论。这一阶段不仅是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这样交流、分享的过程中逐步解决问题。
二、小组展示,解决难点问题
小组汇报展示,可以帮助他们整理自己的思路,促进相互间的思维碰撞和交流,还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事实上通过第一阶段的讨论,各组学生对难题的解法已初步形成见解。在他们展示的解法中,有的简单、有的复杂,有的用化学方法、有的用数学方法,当然其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这时老师的作用就是对这些不同的方法加以引导、点评,让全班学生都能在这种互动中得到思维的启发和解题方法的训练。与传统的讲评方式相比较,这种以学生展示为主、老师引导为辅的讲评方法突破了过去的一言堂模式,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分析试卷,完善知识体系
学习是对知识的增加和对程序的掌握。化学知识主要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的有关世界是什么的知识,主要是指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技能、认知操作和如何做事情的知识,也就是“知道怎样”的知识,属于方法类知识,往往潜在于行动背后。要完整地解答一道习题必须具备上述两个方面的知识。因此一套试卷完成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试卷中的错误进行分析,并由此找出已构建的陈述性知识体系中还存在的问题。
对试卷的分析,首先是对错题的分类。分类的标准很多,但为了查找知识漏洞,因此应按知识点分类。当然一个题往往会考查几个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学生理解不同侧重点就不同,习题分类就可能不一样,但这并不影响学生后阶段的查漏补缺。
通过以上独立分析,学生会发现已构建的知识体系中哪些还没有真正掌握,这就需要他们通过看书、做笔记或查资料进一步去理解,如果还不能解决,就要向同组的同学请教。事实上,在这一过程中,组内同学之间既是老师又是学生,他们互相讲解知识上的疑难问题。
四、题型归纳,建构解题方法
解题方法不是简单地做和讲评就能形成的,它是在做、讲评、归纳这一系列过程中发生、发展、形成的。传统的教学往往通过反复练习来巩固学生的解题技能,但是它不能有效引发学生的内化与冲突、纠正与解决。因而一套试卷的分析不能仅停留在查漏补缺上,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从错题和典型题中归纳出常见的题型考点,并概括出这类题的解题方法,即构建方法类的知识。只有通过这一步的训练,才能让学生跳出题海并提高解题能力。
老师要在这一阶段将小组讨论、展示与引导有机结合起来。或许某个同学的归纳并不完整,某个小组的展示也不全面,但这不要紧,重要的是学生全员参与、主动思考。学生学习的乐趣在于追逐、发现的过程;对于老师来说,在于提供一些经验,使之像明灯一样照亮学生寻求知识的道路。学生通过组内讨论、小组展示、相互补充,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各种题型的解法就概括得较为全面了。
总之,让学生主动参与是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无论是新课的学习还是试卷的评讲,只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才能实现课堂由“教”到“学”的转变,也只有实现这样的转变,学生的能力素养才可能得到全面提高。
(责任编辑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