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港漂”眼中的香港和香港人

来源 :世界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q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个拥有5年港龄的“港漂”,一切都顺其自然,在这里读书,留在这里工作,并在这个城市生活着。
  在没来到这个城市之前,看过TVB的剧集,对这个城市有了一些最初的认识:油麻地、古惑仔、英武的香港警察,都是印象中的一个符号;当然还有经济金融中心这样一个耀眼的名头。当你身处于这个城市中,会发现繁华的街景对你的视觉造成的冲击是难以逃脱的,高楼大厦,商铺林立,奢侈品牌应有尽有,广东道上的名店门前总不乏一条条的长龙,仿佛一切都在向你证明:这个城市的经济有多么得发达。
  尽管如此,只要有心,你仍然可以在浮华表象下找寻到属于内心宁静生活的那一个小天地。老旧的街区让这样一个城市有了历史感,看到街道名,你就可以知道这条街道从何而来。在街道两旁,总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广告牌,他们好像要冲到马路中间的上空,只为了招揽在街道上行色匆匆的各路行人。上环有一条荷里活道,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肆意小资的地方。而这些都让你在一路狂奔的生活中,也能细细品味慢下来的生活。
  我身边的“港女”
  在香港,很多跟我同龄的人,父母都不是土著的香港人,都是在七八十年代从内地移民而来。晶晶也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她是我的同事。晶晶父亲是北京人,母亲是广东人,当年在北京读书的时候相识,因为一些机缘来到了香港,八十年代在这里定居下来。晶晶在香港出生,也算地道的“港女”。
  和现在的“港女”不同的是,她是我们眼中传统的脚踏实地的女孩儿。我想我们大多数的独生子女没能体会过勤工俭学,而这在香港却是很常见的现象,很多的学生都会有勤工俭学的经历,无关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生活和社会体验。他们大多都会或多或少地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兼职活动赚取外快贴补家用,同时自己也能赚取零花钱,认识到新朋友,父母对于此也是非常鼓励的。晶晶就是在一次兼职活动中认识了她的男朋友,随后他们相识相爱8载,即将迈入婚姻的殿堂。相比很多同龄的香港年轻人,晶晶是幸运的。她的未婚夫家境还不错,自己也很努力,买了房子,一步步有条不紊的为结婚做着准备。
  晶晶一家当年移民到香港,一直生活在土瓜湾这个老区。这里很多都是有着四五十年楼龄的老房子,曾经也出现过危楼坍塌的事故。这样的生存问题,直至今日一直存在在新移民中。早期晶晶的爸爸在香港的工程公司做一名普通的文员,后来在十几年前又从香港回到了北京,算是早期的“北上”一族,当时适逢内地经济开始起飞,便开了一家装修公司,主要经营室内的装潢设计工作。后来哥哥大学毕业,也追随父亲的脚步,回到了北京,父子二人携手在北京打拼。如今一做就是十几年,生意也红火,房子车子这些在世俗眼中衡量一个人身份的东西,他们都有了,哥哥也在北京娶妻生子,过上了温馨的生活。而晶晶一家也从香港土瓜湾的老区搬到了蓝田的新区居屋屋苑。尽管如此,两地生活还是辛苦的,晶晶挂念着远在北京的爸爸。爸爸每年回香港的次数只有一两次,但是每次回来,都要带新鲜的茴香苗到香港,然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包着茴香馅儿的包子和饺子,享受着短暂却无限温馨的团聚。因为爸爸和哥哥不在香港,家里就只剩年迈的外婆和妈妈,很多大小事,晶晶都要学着担负起来。在香港,很多年輕人筹备婚礼的费用自己要承担很大一部分,所以面对成家立室带来的经济压力,晶晶决定尽量亲力亲为,尽力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午餐也从茶餐厅的套餐变为了便利店的盒饭。
  香港年轻人的真实状态
  无论如何,晶晶已经是很幸运的了,即将有一个自己的安乐窝开始新的生活。而对于很多同龄的香港年轻人来说,买楼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他们处于社会的夹心阶层,通货膨胀,房价飞涨的速度永远快过加薪的幅度,翘首以盼都不知道要盼到何时,只能眼巴巴的望着,而对于房价的抱怨声却是不绝于耳。每天忙碌的工作之后,回到家,仍然要挤在狭小的空间里,和兄弟姐妹共享空间,很多时透露着一种无奈;所以坊间又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香港的加班文化(俗称“OT”),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逃避家里狭小的空间,他们也许更愿意留在明亮开阔的写字楼里,享受着冷气和一个人安静的私人空间。
  在香港,永久居民买房是只要付10%首付的,即便是这样,对于现在很多的香港人,特别是即将迈入成家立业的这一批年轻人来说,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门槛,以200万港元的房子来计算,也要攒够20万的首付。香港目前人均收入的中位数是1.1万港元,在这样一个高消费的城市里,很多年轻人是很难攒下钱来的。他们每个月要交给父母大约3000港元左右的家用,来分担家庭的开支,这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是一种责任意识的培养。这里没有社保,退休的老人只有存储在强基金户口的那一笔钱来度过余生,所以子女每月都要给父母家用,以尽赡养的责任。
  香港也是世俗的,他们对于经济、投资非常敏感,炒股票,买基金,赛马,买六合彩,人人都盼望能够获得一笔大的外财,就能够买楼,过上等人的生活,衣食无忧,说到底,无论身在何处,既为凡夫俗子,都无法摆脱对于物质生活的奢求。当然,香港人也很拼搏工作,凡事都追求快,“快快快”“快啲啦”,快到人们已经忘记了为何而追求如此快的生活。
  而“晶晶们”她们频繁跳槽,试图寻找更多的机会,并且这样可以更快更大幅度的加薪,员工对于公司的归属感是一个因素,公司在雇佣关系中,扮演的认同角色也是员工选择去留的一个决定因素,当然,钱依然是很大的一个动力。
  生长于一个国际大都市中,香港人无论从心理上还是言语中,都难以掩盖一种优越感,他们相信这种优越感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国际化的视野,还有在机遇前的优势与竞争力。而现如今,随着内地经济的迅猛发展,这种优势正在逐渐的淡化。“两文三语”中,普通话扮演的重要性正日渐凸显出来,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纷纷开始学习普通话,从香港人到外国人,学习普通话的热潮正在蔓延开来。“北望神州”是香港人常说的一句话,内地的经济发展或许正在慢慢改变着香港的经济格局。而在香港生活学习的内地人也越来越多,他们散布在各行各业,明天,他们会成为香港与内地的纽带吗?
其他文献
淘金是一项古老的营生。《魏书·食货志》载:“汉中旧有金户千余家,常于汉水沙淘金。”五代的诗词这样描绘:“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佩鸣珰。”  十九世纪初,美国的西进运动开拓了西部的疆域。1848年,前进到加利福尼亚的人们发现了金矿,形成了规模空前的淘金热。  古今中外,黄金寄托了人们对财富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进入新世纪,金价高企,世界各地的人们仍然在用或古老或先进的手段谋取黄金。  在澳大利亚最大的
想要一个既有休闲娱乐氛围也能承担工作商务的弹性地带,非咖啡馆莫属。  “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奥地利作家彼得·艾腾贝格如是说。这是他写给曾经的情人的便条,简单隽永,被无数后人引用借用。那么,人为何会去咖啡馆?在咖啡馆独自坐着,和一个人闷在家里,感觉有什么不同?咖啡馆是如何有了今日的样貌?这背后都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咖啡冲泡饮用的历史已超过300年,最早起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亚,人们发现
伊莲娜·罗莎(1922-2011)是法国设计师马萨尔·罗莎的妻子, 被法國超现实主义诗人保尔·艾吕雅(Paul Eluard)称誉为宛若仙子。海伦娜1927年出生在法国,17岁进入时装业做模特,一年后嫁给马萨尔。两人的邂逅,曾被法国时尚界传为一段佳话:在地铁上,马萨尔对这个年轻女孩搭腔说:“你有一个为帽子而生的头。”  2011年,法国各大报刊报道了84岁的昔日名媛伊莲娜·罗莎逝于巴黎的消息。所有
产品名:明基 SW2700PT  标签:摄影、专业显示器、广色域  亮点:该显示器为专业摄影师量身打造的专业级广色域显示器,拥有与单反相机一致的99
导语: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高潮,尽管蜷缩在车里十分疲倦,我们两人还努力突出政治,坚持了每天“早请示、晚汇报”,直到把“大红旗”押送到南宁。  在外交部地区司和驻外使馆工作,不乏出差的机会,一般出差都同接待外宾有关,但也不尽如此。我个人就曾有过几次别样的出差。  担任汽车押运员  大约在1968年初,外交部决定为我国驻苏联、罗马尼亚、朝鲜、越南等国大使配备国产红旗牌轿车。那年冬天我从驻越使馆回国休
通晓艺术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的民国时期,能出国接受美术高等教育的画家本来就不多,女画家尤其罕见。算来算去,这些女画家在人数上并没有超过二十人,杰出者似乎只有我们熟知或不那么熟知的“民国六大新女性画家”──潘玉良、方君璧、关紫兰、蔡威廉、丘堤与孙多慈。  这六个人中,潘玉良无疑是一个异数。因其他的五位,大多是出自名门望族、富贵之家的窈窕淑女,或书香门第、一身书卷气的个性女子。唯潘玉良出身最贫寒,经历最
科学家们曾经认为,女性比男性拥有更灵敏的嗅觉是因为受到情绪和认知的影响。但最新的研究显示,这可能是因为女性大脑中有更多的嗅觉神经细胞。  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报道,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的科研人员研究了7名男性和11名女性解剖后的大脑,发现女性大脑中的嗅觉神经细胞比男性多50%。女性似乎从一出生就具备这些额外的嗅觉细胞,因为大脑是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积累更多细胞的。  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生物医学教授罗
导语:科雷什对信徒精神和肉体的控制十分严苛,他规定信徒必须将所有财产完全供奉给他,教徒们分男女集体居住,每天从事劳作,诵读《圣经》、汇报思想。还时常不让教徒们吃饭、睡觉,以“适应世界末日时出现的灾难”。大卫·科雷什口才十分出众,熟谙《圣经》能倒背如流的他常常把反对他的人驳斥得哑口无言。  “把女人和孩子带到楼上去!”大卫·科雷什厉声喊道,窗外轰鸣的直升机的声音让他的话需要努力才能听清,几十名女人匆
[摘要]香港凤凰卫视的《时事辩论会》是一档关于时政新闻论辩的电视节目,该节目自2003年3月开办以来,至今已经12个年头了。本文以《时事辩论会》为研究对象,透过对论辩话题的策划、参与对象的选择、节目时长的设定、舆论场的构建这几个方面来探求该类型节目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时事辩论会》 论辩型节目 舆论场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公民意识的提高,公民对公共话题的讨论也日渐增多。为了适应
“太阳永远不会在我的画廊落下。”这是高古轩形容自己画廊帝国的句子。高古轩早年时靠卖电影海报发家的,他发现给海报套上画框再出售,它们立刻身价倍增。赚了第一桶金后,他放弃海报生意,从西海岸搬到纽约切尔西区,开设画廊,开创为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加画框”的事业。  在艺术品交易这事儿上,有一个非常出名、同时有点荒诞的案例:2005年,最有钱同时也最受争议的英国艺术家达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