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飞,2004-2009年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念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09年 留所工作至今。主要研究方向是山区鸟类多样性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格局,人为干扰及气候变化对这些格局的影响。
鸟类空间分布的背后,也藏着生物学的秘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吴飞等人近些年来在对鸟类多样性的保护研究中发现了山区生物保护规律。这一成果,将对亚洲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保护区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最近,他们的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多样性与分布》上。
《北京科技报》:如何想到从鸟类分布来探寻山区生物的保护规律?
吴飞: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国也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陆地国土总面积的46.11%。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拥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大量的濒危物种。而只有了解了生物多样性在山区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格局,即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状况,我们才能科学地做好保护区的规划和设计,鸟类是山区中的常见物种,因此我们想到从鸟类物种的分布来探寻山区保护的规律。
《北京科技报》:具体的研究过程是怎样的?
吴飞:我们主要采用样点法和网捕法对鸟类进行取样调查。日出到日出后的3.5 小时被认为是鸟类的活动高峰期,我们的样点法调查也全部在此时间段进行。调查时,我们保持样点间的距离至少200 米,然后用双筒望远镜观察视野范围内的鸟类。在每个样点,我们都停留10 分钟,然后记录下观察到的鸟类的物种及数量。为了保证样点数据的科学性,我们在大风、下雨以及有雾的时候不进行样点调查。
在进行样点法调查鸟类的同时,我们也采用网捕法调查树林下层的鸟类,这样就可以弥补双筒望远镜难以发现树林下层鸟类的缺陷。
《北京科技报》:此次是如何发现鸟类分布与山区保护的关系的?
吴飞:我们对云南哀牢山区域鸟类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发现,不同海拔带的鸟类组成是不同的,海拔跨度越大,两海拔带的鸟类组成差异就越大,其中差别最大的是河谷带和山顶带,超过80%的鸟类物种都是不同的。
不同坡向间的鸟类组成也是不同的,但差别没有不同海拔带间那么大。低海拔地区鸟类组成的物种差别要比高海拔地区高,这个规律对于大部分的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而言,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北京科技报》:珍稀鸟类又是如何在山区分布的?
吴飞:我们的调查记录显示,哀牢山的鸟类中有国家Ⅰ级和Ⅱ级保护动物共计39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有黑颈长尾雉和绿孔雀两种,在这些保护鸟类中,绿孔雀、海南虎斑鳽、蓝翅八色鸫、巨鳾等4种还被列入了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我们发现这些珍稀鸟类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整体鸟类多样性分布特征是一致的,比如在不同海拔带其分布就有所不同,像绿孔雀、栗鸢、黄嘴角鸮、长尾阔嘴鸟等仅分布于低海拔带,而象白鹇、鸳鸯、高山兀鹫、林雕等则多见于较高的海拔带。
《北京科技报》:鸟类时空分布的这种规律对山区生物保护有什么启示?
吴飞:这些结果表明在设计山区保护区时,不能仅仅保护位于山顶部的成熟林,还要考虑到保护不同海拔带以及坡向的植被;要考虑到低海拔带鸟类组成的物种差别要比高海拔地区高,而物种差别越高的地区需要保护的面积也越大,因而低海拔带的保护区面积应当比高海拔带保护区的面积大。
鸟类空间分布的背后,也藏着生物学的秘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吴飞等人近些年来在对鸟类多样性的保护研究中发现了山区生物保护规律。这一成果,将对亚洲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保护区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最近,他们的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多样性与分布》上。
《北京科技报》:如何想到从鸟类分布来探寻山区生物的保护规律?
吴飞: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国也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陆地国土总面积的46.11%。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拥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大量的濒危物种。而只有了解了生物多样性在山区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格局,即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状况,我们才能科学地做好保护区的规划和设计,鸟类是山区中的常见物种,因此我们想到从鸟类物种的分布来探寻山区保护的规律。
《北京科技报》:具体的研究过程是怎样的?
吴飞:我们主要采用样点法和网捕法对鸟类进行取样调查。日出到日出后的3.5 小时被认为是鸟类的活动高峰期,我们的样点法调查也全部在此时间段进行。调查时,我们保持样点间的距离至少200 米,然后用双筒望远镜观察视野范围内的鸟类。在每个样点,我们都停留10 分钟,然后记录下观察到的鸟类的物种及数量。为了保证样点数据的科学性,我们在大风、下雨以及有雾的时候不进行样点调查。
在进行样点法调查鸟类的同时,我们也采用网捕法调查树林下层的鸟类,这样就可以弥补双筒望远镜难以发现树林下层鸟类的缺陷。
《北京科技报》:此次是如何发现鸟类分布与山区保护的关系的?
吴飞:我们对云南哀牢山区域鸟类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发现,不同海拔带的鸟类组成是不同的,海拔跨度越大,两海拔带的鸟类组成差异就越大,其中差别最大的是河谷带和山顶带,超过80%的鸟类物种都是不同的。
不同坡向间的鸟类组成也是不同的,但差别没有不同海拔带间那么大。低海拔地区鸟类组成的物种差别要比高海拔地区高,这个规律对于大部分的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而言,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北京科技报》:珍稀鸟类又是如何在山区分布的?
吴飞:我们的调查记录显示,哀牢山的鸟类中有国家Ⅰ级和Ⅱ级保护动物共计39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有黑颈长尾雉和绿孔雀两种,在这些保护鸟类中,绿孔雀、海南虎斑鳽、蓝翅八色鸫、巨鳾等4种还被列入了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我们发现这些珍稀鸟类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整体鸟类多样性分布特征是一致的,比如在不同海拔带其分布就有所不同,像绿孔雀、栗鸢、黄嘴角鸮、长尾阔嘴鸟等仅分布于低海拔带,而象白鹇、鸳鸯、高山兀鹫、林雕等则多见于较高的海拔带。
《北京科技报》:鸟类时空分布的这种规律对山区生物保护有什么启示?
吴飞:这些结果表明在设计山区保护区时,不能仅仅保护位于山顶部的成熟林,还要考虑到保护不同海拔带以及坡向的植被;要考虑到低海拔带鸟类组成的物种差别要比高海拔地区高,而物种差别越高的地区需要保护的面积也越大,因而低海拔带的保护区面积应当比高海拔带保护区的面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