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发展思维的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从而使小学数学的教与学在生活中更好地整合。
一、在生活中找数学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学习的素材,提高其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开展调查访问、参观记录等活动。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课前开展“我是小灵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人民币的有关知识,并从家长那里找些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进行认知。通过活动,学生对人民币的面值、颜色、图案、版别、防伪标志等方面有了感性认识,并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都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了解到的知识,通过合作交流,很快且很全面地掌握了课本知识。又如,在教学了“米、厘米”之后,让学生用米尺量出教室课桌椅的高度,量出同桌同学的身高等。这样,就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促使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效果也将会大大增强。
二、在活动中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习应是儿童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特意设计了“小小统计员”“小设计家”“小精灵超市”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愉悦主动地探究数学王国的奥秘。如在“小精灵超市”里,同学们通过“模拟购物”这一实践活动再一次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我发现有的“售货员”在喊着自编的广告词,极力推销自己的商品;有的拿到“顾客”的人民币后甩一甩、看一看是否是假币;有的因为东西卖不出去,就把商品降价;有的没有零钱找,干脆少收一、两角钱。这样既解决了没有零钱找的问题,又给顾客留下了好印象。又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课件展现经过本市某路口的各种机动车辆的数量,尝试解决问题。问题一提出,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但第一次统计出现各种不同的结果。从而学生发现一个人不能准确地统计,并且每个人的统计方法也不相同。此时,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准确地统计出这一时间段中通过这个路口的车辆的数量呢?”由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方案,再组织讨论,发现可采用画“正”字帮助统计比较简单。于是,同桌合作完成数据。类似这些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获取问题解决的信息,最终实现自我探索的学习活动,能充分满足学生创新需要,不仅能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而且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发展。这些实践活动源于数学而又宽于数学。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联系生活实际,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身边和生活的实际出发,教学生学会数学知识。
三、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更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看一看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从东方升起),这种现象学生十分熟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利用学生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起联系,帮助学生认识这四个方向。讓学生面向东站好,告诉学生他们背对着的方向是西;再让学生伸开两臂,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最后,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说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身边的事物:即回到课室里小组成员间互相说说自己座位的四个方向分别是谁。最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让他们描述自己的家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方向都掌握得很好。
总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际,走向实践领域,把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学生放在首位,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熟悉和探索数学世界,感受数学的乐趣与力量;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数学的教与学在生活中更好地整合。
一、在生活中找数学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学习的素材,提高其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开展调查访问、参观记录等活动。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课前开展“我是小灵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人民币的有关知识,并从家长那里找些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进行认知。通过活动,学生对人民币的面值、颜色、图案、版别、防伪标志等方面有了感性认识,并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都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了解到的知识,通过合作交流,很快且很全面地掌握了课本知识。又如,在教学了“米、厘米”之后,让学生用米尺量出教室课桌椅的高度,量出同桌同学的身高等。这样,就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促使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效果也将会大大增强。
二、在活动中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习应是儿童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特意设计了“小小统计员”“小设计家”“小精灵超市”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愉悦主动地探究数学王国的奥秘。如在“小精灵超市”里,同学们通过“模拟购物”这一实践活动再一次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我发现有的“售货员”在喊着自编的广告词,极力推销自己的商品;有的拿到“顾客”的人民币后甩一甩、看一看是否是假币;有的因为东西卖不出去,就把商品降价;有的没有零钱找,干脆少收一、两角钱。这样既解决了没有零钱找的问题,又给顾客留下了好印象。又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课件展现经过本市某路口的各种机动车辆的数量,尝试解决问题。问题一提出,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但第一次统计出现各种不同的结果。从而学生发现一个人不能准确地统计,并且每个人的统计方法也不相同。此时,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准确地统计出这一时间段中通过这个路口的车辆的数量呢?”由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方案,再组织讨论,发现可采用画“正”字帮助统计比较简单。于是,同桌合作完成数据。类似这些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获取问题解决的信息,最终实现自我探索的学习活动,能充分满足学生创新需要,不仅能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而且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发展。这些实践活动源于数学而又宽于数学。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联系生活实际,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身边和生活的实际出发,教学生学会数学知识。
三、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更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看一看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从东方升起),这种现象学生十分熟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利用学生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起联系,帮助学生认识这四个方向。讓学生面向东站好,告诉学生他们背对着的方向是西;再让学生伸开两臂,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最后,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说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身边的事物:即回到课室里小组成员间互相说说自己座位的四个方向分别是谁。最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让他们描述自己的家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方向都掌握得很好。
总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际,走向实践领域,把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学生放在首位,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熟悉和探索数学世界,感受数学的乐趣与力量;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数学的教与学在生活中更好地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