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2-0090-01 教育能给予学生的除了知识上的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在做人做事,对待生活的乐观健康的心态引导。不可否认,德育教育的好坏,关系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是一个人养成良好习惯和思想品德的重要教育。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更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学生未来良好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所以应把道德品质教育放在所有教育工作的首要核心地位。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教育?就让我们从“心”开始,掌握一些德育教育中可利用的心理效应,使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注入源头活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自己人效应——走进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德育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我班有个小男孩王强,刚上一年级感到学习吃力,几次逃学,甚至有不上学的念头。一次我把他叫到办公室鼓励他说:“你最近进步很大,你看比你学得差的都坚持上学,你也要坚持”。他点点头,我又对他说:“男子汉说话算话,咱们拉钩”。之后,他高兴地离开办公室,再也没有逃过学。自己人效应能够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升起爱心,关注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学生的感觉,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杜绝居高临下的说教,充分运用平行语言,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合理适当的自我同一性。做到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最终达到“师生成为亲密的朋友,学校成为成长的乐园”的最高教育境界。
二.瓦拉赫效应——发现亮点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他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點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弱点和强点,如果我们打破另类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维定势,像那位化学老师那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个性的场所,必能收到“铁树开花”的显着成效。因此,在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关心每个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指出个体的闪光点,让学生充满自信,为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潜能和特长搭建舞台。
三.亨利效应——暗示期望
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青年移民,站在河边发呆。这天是他3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他的好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播音员描述的特征,与你毫不相差!”“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联想到爷爷曾经以矮小的身材指挥着千军万马,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他顿感自己矮小的凶狠才同样充满力量,讲话时的法国口音也带着几高贵和威严。就这样,凭着他是拿破仑的孙子这一“美丽的谎言”,30年后,他竟然成了议价大公司的总裁。后来,他请人查证了自己并非拿破仑的孙子,但这早已不重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含而不露的期望具有无穷的教育力量。它是一种含蓄的期待,是一种信念的点燃,是一种“自我诱导”。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暗示性,而且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真正的道德教育,不是把社会现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个“美德的集合体”,而是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道德理想,领悟人生真义。而“启发”和“唤醒”的方法就是暗示期待。教师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能够有效诱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教师期望的目标相符合,这正是“亨利效应”的神奇之处。如我在集体场合对表现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对其他同学起到了良好的暗示作用;有时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等等,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有位哲人说过,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世界的美好;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丑陋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的阴暗。我相信“亨利效应”在我们班主任工作中一定能产生更多的惊奇!
四.美即好效应——走出错觉,正确评价
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错。这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麦克尼尔曾提出着名的美即好效应。在学校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老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器重和青睐他们。而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却往往歧视,并表现出讨厌的情绪。这就是美即好效应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美即好效应”对班主任工作的启示是“尺短寸长,寸有所长”。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特长,也有不足,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全面了解。不能让成绩“一俊遮百丑”,只了解优生的优点而忽视优生的缺点;也不能让成绩“一票否决”,只了解差生缺点的一面,忽视了差生优点的一面。应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持在教育过程中一切学生的平等,避免部分学生滋生优越感,另一部分学生形成自卑感,让学生健康成长。
一.自己人效应——走进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德育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我班有个小男孩王强,刚上一年级感到学习吃力,几次逃学,甚至有不上学的念头。一次我把他叫到办公室鼓励他说:“你最近进步很大,你看比你学得差的都坚持上学,你也要坚持”。他点点头,我又对他说:“男子汉说话算话,咱们拉钩”。之后,他高兴地离开办公室,再也没有逃过学。自己人效应能够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升起爱心,关注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学生的感觉,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杜绝居高临下的说教,充分运用平行语言,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合理适当的自我同一性。做到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最终达到“师生成为亲密的朋友,学校成为成长的乐园”的最高教育境界。
二.瓦拉赫效应——发现亮点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他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點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弱点和强点,如果我们打破另类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维定势,像那位化学老师那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个性的场所,必能收到“铁树开花”的显着成效。因此,在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关心每个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指出个体的闪光点,让学生充满自信,为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潜能和特长搭建舞台。
三.亨利效应——暗示期望
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青年移民,站在河边发呆。这天是他3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他的好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播音员描述的特征,与你毫不相差!”“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联想到爷爷曾经以矮小的身材指挥着千军万马,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他顿感自己矮小的凶狠才同样充满力量,讲话时的法国口音也带着几高贵和威严。就这样,凭着他是拿破仑的孙子这一“美丽的谎言”,30年后,他竟然成了议价大公司的总裁。后来,他请人查证了自己并非拿破仑的孙子,但这早已不重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含而不露的期望具有无穷的教育力量。它是一种含蓄的期待,是一种信念的点燃,是一种“自我诱导”。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暗示性,而且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真正的道德教育,不是把社会现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个“美德的集合体”,而是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道德理想,领悟人生真义。而“启发”和“唤醒”的方法就是暗示期待。教师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能够有效诱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教师期望的目标相符合,这正是“亨利效应”的神奇之处。如我在集体场合对表现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对其他同学起到了良好的暗示作用;有时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等等,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有位哲人说过,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世界的美好;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丑陋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的阴暗。我相信“亨利效应”在我们班主任工作中一定能产生更多的惊奇!
四.美即好效应——走出错觉,正确评价
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错。这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麦克尼尔曾提出着名的美即好效应。在学校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老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器重和青睐他们。而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却往往歧视,并表现出讨厌的情绪。这就是美即好效应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美即好效应”对班主任工作的启示是“尺短寸长,寸有所长”。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特长,也有不足,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全面了解。不能让成绩“一俊遮百丑”,只了解优生的优点而忽视优生的缺点;也不能让成绩“一票否决”,只了解差生缺点的一面,忽视了差生优点的一面。应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持在教育过程中一切学生的平等,避免部分学生滋生优越感,另一部分学生形成自卑感,让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