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何做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以期促进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对策分析
大学生不仅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中心课题,而心理素质在一个人的整体素质中居于基础地位,它渗透到各个素质之中,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发展,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使具备健全的体魄、聪慧的大脑,也不能称之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逐步加强心理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对于每一位大学生来说,现代社会人才的竞争使他们处于“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与“一介布衣”的平常感的矛盾交织之中。学习不再是大学生唯一关注的内容,少年时代对大学生的憧憬与大学生活的现实间发生撞击,自我的整合、自我与社会的融合成为每一位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和成长的任务。笔者在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大学阶段,容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1当前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1.1人际交往问题
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都与中学有显著的不同。一方面他们不再得到老师的细致关心和照顾;另一方面,同学都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的经济文化背景各异,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也不同,因而交往也相对比较困难。宿舍可以说是大学的基本单位,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同学,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要使宿舍成员协调相处并不是很容易,如果处理得不好,就容易使气氛紧张,导致心理压力加重。
有些学生很希望能与别人交往,但由于个性内向,或缺乏一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他们不敢主动与别人交往,或者在交往中感到很紧张,或担心别人看出自己的紧张,因此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是很自然、很协调。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
1.2前途问题
进入大学后,学生们由对前途的憧憬转向现实。如果说他们在填报志愿时还比较理想化的话,现在他们都从职业准备的角度思考自己的前途。师哥师姐们的就业形势、社会的人才需求、实际的工作情况以及自已的主观愿望等,都会引起他们各方面的思考和权衡,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常会产生各种心理困扰。
1.3情感问题
进入大学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多数人远离父母,且大学生均处于青春期,因此“爱情”是大学校园中的一个敏感话题,年轻的恋人也是大学校园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但是,在享受爱情甜蜜的同时,却也会带来一系列复杂、独特而微妙的情感体验,这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困扰的领域之一。特别是2005年9月颁布了新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解除禁婚令后,部分学生的问题更是突现,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在感情方面比较执着,常为感情纠葛而头痛,有的同学因为谈恋爱与同学关系疏远,与朋友少交往而孤立。
1.4家庭贫困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地域、家庭都存在贫富悬殊差异,更伴随学费标准逐年趋升,昂贵的费用对农村学生家庭及城镇的部分学生家长已下岗的家庭来讲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经济的拮据,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同学生活俭朴、省吃俭用。由于学生中存在“攀比风”,不少同学自尊心较强,容易产生自卑情绪,由于自卑,在人际交往中也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和不合群的特点,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除以上这些问题外,在大学生中还存在一些社会适应困难、信仰危机等方面的问题。
2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因素的分析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高校处在社会大环境中,社会的变化必然会影响校园,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受到冲击,社会种种现实,对于大学生平静的心灵的冲击是巨大的,社会竞争的压力侵扰着每一个人,从而引发了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表现在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要显示自身价值的存在,有强烈的表现欲和参与意识。这对于意志薄弱的学生无疑是一种挑战,当遇到考试的失败、择业的失败、评奖的落选等情况而受到挫折后,可能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表现出自我怀疑的倾向。
2.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环境、家长的言谈举止开始的。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产生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对子女管教特别严格的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和前途特别关心,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学习督促得很紧,但对于子女的其他兴趣、爱好不给予支持,缺乏沟通,经常用命令、指责的方式强迫孩子做事情,这样的孩子成为大学生以后,往往性格上很不自立,不能适应社会。②父母对子女百依百顺,过分溺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就像保护伞一样呵护子女,使他们没有受过挫折,事事都有父母的保护,这样的大学生依赖性极强,缺乏同情心,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缺乏自制能力和自信心。③父母对子女行为放任不管,很少约束,这样的大学生常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家庭教养,不懂得尊重他人,比较任性,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2.3校园环境的影响
环境、角色变化引起心理不适应。到了大学以后,以往生活由父母包办的状况被独立生活的方式代替,大学生活每件事情都需要自己处理,吃饭上食堂排队,衣服脏了自己洗,床自己铺,生活用品自己上街买,这种变化使得一些学生感到极不适应,依赖性和独立性的反差和矛盾造成了他们对以往生活方式的迷恋,对新生活感到迷茫。再加之大学生学习内容复杂,难度大,学习方法与中学时代变化很大,稍不注意,数科不及格,就面临着退学和降级的危险,这样的大学生活打破了他们梦中浪漫想象,滋生了孤独情绪和怀旧情绪。同时对大学生活环境、新生事物产生了紧张心理,这种紧张情绪使他们对大学生活有一种恐惧的感觉,他们害怕与人接触,害怕考试,害怕举办活动,这种情绪不仅妨碍了他们适应大学生活,还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影响。
人际关系氛围的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损身心健康。不健康的校园文化影响了大学生的形象,更严重影响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得一些大学生变得颓废,失去朝气和活力。
2.4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1)自我评价不客观。大学生已经步入成年人行列,年龄的增长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发生了飞跃。但是,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我评价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也受情感波动的影响,在对事物的看法和观察上容易片面化、理想化,也就是说,大学生心理并不十分成熟。这主要表现在,有的大学生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自以为是,自视清高,看不起别人,遇事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有时甚至显得十分傲慢;有的大学生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妄自菲薄,遇事悲观,信心不足;有的大学生对自己期望值过高,给自己制订了不切实际的目标,拼命追求超出本身能力所及的东西;有的大学生对自己不负责任,不抱任何希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整天无所事事,懒懒散散。可见,自我评价的不客观、不实际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对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极为不利。
(2)生理的成熟。大学生由于生理的成熟,使他们在处理异性情感方面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渴望接触异性,但由于他们心理上不很成熟,经验不足,阅历浅,往往在感情问题上缺少严肃性,而多盲目性,这样,很容易使他们进入感情误区而无法自拔,最终导致情绪不稳、心理冲突直至行为异常。特别是面临毕业选择时,使得他们面临痛苦的抉择,有的失恋出现极度情绪低落,甚至痛不欲生。
3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3.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必须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要不断优化德育工作队伍,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在高校扩招、学生增加的情况下,及时配备、补充管理队伍,发现并及时解决他们在做人、做事方面存在的问题。
3.2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在学校课程设置上,要把心理教育纳入课堂,纳入学分管理,在学生评价方面,率先破除只重成绩、忽视其他各方面素质的评价体系,体现以德为首。
3.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社团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如今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对大学校园进行严重侵蚀的环境下,要积极主动地占领校园文化阵地,为广大学生提供高雅、健康、多样的精神食粮。
3.4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工作
为对学生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来源进行分类,有意识地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进行归纳、整理,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和措施,克服可能出现的情况。对男生、女生则放在男生性格比较坚强、冲动等心理特点,女生则相对温和、性格内向等心理特点。而且要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系与系之间的信息交流,预防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心理问题方面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同时,还应加强问题发现的途径和处理问题方法的研究,并形成以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系部管理干部队伍为枢纽、学生骨干为信息源的信息网络体系。
3.5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针对当前的现状,高校应逐步完善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其二,心理教育课程化、多渠道开展。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同时,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通过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可以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4参考文献
[1] 沈兴全.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9):58-59.
[2] 李红革.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研究——对湖南三所高校的调查报告[J].江西社会科学,2003(4):209-211.
[3] 吴永成.高校扩招速度与教育质量的不对称现象[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5):306-307.
[4] 欧阳虹,张峰.在心理实验教学中对大学生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和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55-59.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对策分析
大学生不仅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中心课题,而心理素质在一个人的整体素质中居于基础地位,它渗透到各个素质之中,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发展,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使具备健全的体魄、聪慧的大脑,也不能称之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逐步加强心理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对于每一位大学生来说,现代社会人才的竞争使他们处于“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与“一介布衣”的平常感的矛盾交织之中。学习不再是大学生唯一关注的内容,少年时代对大学生的憧憬与大学生活的现实间发生撞击,自我的整合、自我与社会的融合成为每一位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和成长的任务。笔者在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大学阶段,容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1当前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1.1人际交往问题
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都与中学有显著的不同。一方面他们不再得到老师的细致关心和照顾;另一方面,同学都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的经济文化背景各异,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也不同,因而交往也相对比较困难。宿舍可以说是大学的基本单位,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同学,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要使宿舍成员协调相处并不是很容易,如果处理得不好,就容易使气氛紧张,导致心理压力加重。
有些学生很希望能与别人交往,但由于个性内向,或缺乏一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他们不敢主动与别人交往,或者在交往中感到很紧张,或担心别人看出自己的紧张,因此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是很自然、很协调。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
1.2前途问题
进入大学后,学生们由对前途的憧憬转向现实。如果说他们在填报志愿时还比较理想化的话,现在他们都从职业准备的角度思考自己的前途。师哥师姐们的就业形势、社会的人才需求、实际的工作情况以及自已的主观愿望等,都会引起他们各方面的思考和权衡,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常会产生各种心理困扰。
1.3情感问题
进入大学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多数人远离父母,且大学生均处于青春期,因此“爱情”是大学校园中的一个敏感话题,年轻的恋人也是大学校园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但是,在享受爱情甜蜜的同时,却也会带来一系列复杂、独特而微妙的情感体验,这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困扰的领域之一。特别是2005年9月颁布了新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解除禁婚令后,部分学生的问题更是突现,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在感情方面比较执着,常为感情纠葛而头痛,有的同学因为谈恋爱与同学关系疏远,与朋友少交往而孤立。
1.4家庭贫困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地域、家庭都存在贫富悬殊差异,更伴随学费标准逐年趋升,昂贵的费用对农村学生家庭及城镇的部分学生家长已下岗的家庭来讲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经济的拮据,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同学生活俭朴、省吃俭用。由于学生中存在“攀比风”,不少同学自尊心较强,容易产生自卑情绪,由于自卑,在人际交往中也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和不合群的特点,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除以上这些问题外,在大学生中还存在一些社会适应困难、信仰危机等方面的问题。
2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因素的分析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高校处在社会大环境中,社会的变化必然会影响校园,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受到冲击,社会种种现实,对于大学生平静的心灵的冲击是巨大的,社会竞争的压力侵扰着每一个人,从而引发了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表现在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要显示自身价值的存在,有强烈的表现欲和参与意识。这对于意志薄弱的学生无疑是一种挑战,当遇到考试的失败、择业的失败、评奖的落选等情况而受到挫折后,可能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表现出自我怀疑的倾向。
2.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环境、家长的言谈举止开始的。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产生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对子女管教特别严格的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和前途特别关心,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学习督促得很紧,但对于子女的其他兴趣、爱好不给予支持,缺乏沟通,经常用命令、指责的方式强迫孩子做事情,这样的孩子成为大学生以后,往往性格上很不自立,不能适应社会。②父母对子女百依百顺,过分溺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就像保护伞一样呵护子女,使他们没有受过挫折,事事都有父母的保护,这样的大学生依赖性极强,缺乏同情心,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缺乏自制能力和自信心。③父母对子女行为放任不管,很少约束,这样的大学生常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家庭教养,不懂得尊重他人,比较任性,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2.3校园环境的影响
环境、角色变化引起心理不适应。到了大学以后,以往生活由父母包办的状况被独立生活的方式代替,大学生活每件事情都需要自己处理,吃饭上食堂排队,衣服脏了自己洗,床自己铺,生活用品自己上街买,这种变化使得一些学生感到极不适应,依赖性和独立性的反差和矛盾造成了他们对以往生活方式的迷恋,对新生活感到迷茫。再加之大学生学习内容复杂,难度大,学习方法与中学时代变化很大,稍不注意,数科不及格,就面临着退学和降级的危险,这样的大学生活打破了他们梦中浪漫想象,滋生了孤独情绪和怀旧情绪。同时对大学生活环境、新生事物产生了紧张心理,这种紧张情绪使他们对大学生活有一种恐惧的感觉,他们害怕与人接触,害怕考试,害怕举办活动,这种情绪不仅妨碍了他们适应大学生活,还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影响。
人际关系氛围的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损身心健康。不健康的校园文化影响了大学生的形象,更严重影响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得一些大学生变得颓废,失去朝气和活力。
2.4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1)自我评价不客观。大学生已经步入成年人行列,年龄的增长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发生了飞跃。但是,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我评价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也受情感波动的影响,在对事物的看法和观察上容易片面化、理想化,也就是说,大学生心理并不十分成熟。这主要表现在,有的大学生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自以为是,自视清高,看不起别人,遇事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有时甚至显得十分傲慢;有的大学生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妄自菲薄,遇事悲观,信心不足;有的大学生对自己期望值过高,给自己制订了不切实际的目标,拼命追求超出本身能力所及的东西;有的大学生对自己不负责任,不抱任何希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整天无所事事,懒懒散散。可见,自我评价的不客观、不实际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对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极为不利。
(2)生理的成熟。大学生由于生理的成熟,使他们在处理异性情感方面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渴望接触异性,但由于他们心理上不很成熟,经验不足,阅历浅,往往在感情问题上缺少严肃性,而多盲目性,这样,很容易使他们进入感情误区而无法自拔,最终导致情绪不稳、心理冲突直至行为异常。特别是面临毕业选择时,使得他们面临痛苦的抉择,有的失恋出现极度情绪低落,甚至痛不欲生。
3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3.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必须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要不断优化德育工作队伍,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在高校扩招、学生增加的情况下,及时配备、补充管理队伍,发现并及时解决他们在做人、做事方面存在的问题。
3.2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在学校课程设置上,要把心理教育纳入课堂,纳入学分管理,在学生评价方面,率先破除只重成绩、忽视其他各方面素质的评价体系,体现以德为首。
3.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社团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如今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对大学校园进行严重侵蚀的环境下,要积极主动地占领校园文化阵地,为广大学生提供高雅、健康、多样的精神食粮。
3.4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工作
为对学生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来源进行分类,有意识地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进行归纳、整理,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和措施,克服可能出现的情况。对男生、女生则放在男生性格比较坚强、冲动等心理特点,女生则相对温和、性格内向等心理特点。而且要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系与系之间的信息交流,预防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心理问题方面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同时,还应加强问题发现的途径和处理问题方法的研究,并形成以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系部管理干部队伍为枢纽、学生骨干为信息源的信息网络体系。
3.5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针对当前的现状,高校应逐步完善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其二,心理教育课程化、多渠道开展。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同时,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通过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可以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4参考文献
[1] 沈兴全.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9):58-59.
[2] 李红革.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研究——对湖南三所高校的调查报告[J].江西社会科学,2003(4):209-211.
[3] 吴永成.高校扩招速度与教育质量的不对称现象[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5):306-307.
[4] 欧阳虹,张峰.在心理实验教学中对大学生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和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