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有新闻节目的那一天起,新闻评论就伴随着新闻节目一直变换形式生存到了今天,电视节目本身是有生存周期的,但只要新闻不断发生,节目就永远都有生存的理由。话虽这样说,怎样把新闻节目,尤其是相对高端的新闻评论节目做好,却成了不少新闻从业人员的难题,而更让人觉得犯难的是,好与不好,究竟该怎样考量,由谁,或者由谁的数据来考量呢?
[关键词]民生新闻 评论 考量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136-01当下的多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手机、网络各路媒体的竞争可以称得上是日趋激烈,白热化的程度相比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新兴媒体的出现更是让竞争不断升级。但与此同时,这些新型媒体也让信息的传播途径有了全新的变化,更加的多样、更加的快捷成了人们津津乐道之处。这其中,尤以网络媒体的出现带来的变革更大,于是乎,一个新名词更是让信息的传播有了更鲜明的符号——海量信息。海量信息的出现也是各类信息传播的成本迅速下降。但当下人们的审美程度以及对信息依赖的程度早已不是停留在浮华的表象,而是充满了对深层内涵的渴求,因此,这种渴求也使深度化的评论节目逐渐发展并日趋成熟。这就是新闻评论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哪里有评论,哪里就有话语权和解释权。我们知道,从传播到解读,这是符合人们审美和认知程度发展的,既满足了增长见识、认知社会的需求,又让受众有了认同感。以新闻节目中最具人气和收视最高的民生新闻为例,这种新闻形式一般以温情、真情的镜头来表现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大事小情在点滴之间富含人生百味,简简单单、直直白白当中充分体现着人文关怀,民生新闻已经成为公众每日反复议论与审视的话题。在提升了收视率的同时,也考验着新闻人和电视行业的价值取向。
在通常的情况下,衡量新闻节目优劣的要素和新闻价值的优劣要素有如下几点: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这几点要素必不可少,每一项都具备其重要的作用,也是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喜好从而进行筛选和放大,进而获得受众的关注。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几点要素不分轻重,具备同等的作用,但并非所有的节目都具备这样的普遍意义,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对于个体情况的界定,还是要根据其节目类型进行差异化的考量的。比如传统的新闻节目,以时政新闻为主的新闻节目,其考量标准则会以时效性和重要性为主,趣味性等其他因素则放在次要的位置;而一些轻松的以知趣为风格的新闻节目则当然会把趣味性要素放在第一位。所以说,考量一个新闻节目价值的元素有很多,普遍意义情况下需要由多个元素共同来考量,不同类型的节目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侧重,这就是业内常说的新闻价值系统。
除了从新闻本身的价值来考量之外,我们还必须从另一个与受众密不可分的数据来考量,这就是收视率。毕竟,电视节目是做给人看的,再优秀的作品没有人接受,那又和我们常常指责的高分低能有何两样?民生类的新闻的考量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评价,心理上的接近与地域上的接近。就像人们常说的,达人心和接地气。达人心指的是要用老百姓最能接受的手法,以老百姓的眼光和情感发源对新闻进行解读。虽然诸多要素之间是紧密联系而非对立存在的,但心理上与地域上的接近程度不一定能够规律性地表现价值的大小。也没有必要一味地追求新闻的接近,否则就会造成表面化与市井化的问题。另外的两个考量因素则是新闻节目的显著性与重要性。比如一则轻微交通事故的报道,如果只关注双方因互不让道,不文明驾驶发生剐蹭事故,从而破口大骂,而且不从原因入手,不按照交通法规进行责任划分。整个新闻对受众来说基本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只顾进行现场情况报道,而且是不文明现场的渲染,却没有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更没有告诉大家该如何去应对此类社会问题。如果当事记者能够同时用接近性和重要性两个标准去制作并考量,就不会有大量的车祸、火灾、财务纠纷、家庭纠纷这类题材占据篇幅。
让我们回归理性的新闻思路。众所周知,民生类型的新闻节目是要走温情和人文路线的,表达着深厚的人文关怀,但却也不能是肤浅苍白的煽情。归根结底的目的是要感染观众产生心理层面上的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相似的情感体验;在抒发感情的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受众进行积极的思考。体恤并不迎合,而是一种支持理解与关怀。
当下,我们在积极地倡导着各行各业的正能量,新闻评论节目更要树立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新闻价值取向。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新闻节目的价值取向不同程度地显现出了负面化倾向,犯罪、隐私、意外冲突等内容充斥着我们的荧屏。这些内容也会不同程度地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影响社会的稳定,腐蚀心灵,扰乱生活,也不利于民生新闻未来的健康发展。而作为新闻节目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评论节目,更会在深一层面上影响着以上这些因素。所以说,只有多进行积极方面的传播,才能提升民生新闻的内涵和品质,发挥这一类电视节目的社会意义和积极影响。
[关键词]民生新闻 评论 考量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136-01当下的多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手机、网络各路媒体的竞争可以称得上是日趋激烈,白热化的程度相比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新兴媒体的出现更是让竞争不断升级。但与此同时,这些新型媒体也让信息的传播途径有了全新的变化,更加的多样、更加的快捷成了人们津津乐道之处。这其中,尤以网络媒体的出现带来的变革更大,于是乎,一个新名词更是让信息的传播有了更鲜明的符号——海量信息。海量信息的出现也是各类信息传播的成本迅速下降。但当下人们的审美程度以及对信息依赖的程度早已不是停留在浮华的表象,而是充满了对深层内涵的渴求,因此,这种渴求也使深度化的评论节目逐渐发展并日趋成熟。这就是新闻评论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哪里有评论,哪里就有话语权和解释权。我们知道,从传播到解读,这是符合人们审美和认知程度发展的,既满足了增长见识、认知社会的需求,又让受众有了认同感。以新闻节目中最具人气和收视最高的民生新闻为例,这种新闻形式一般以温情、真情的镜头来表现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大事小情在点滴之间富含人生百味,简简单单、直直白白当中充分体现着人文关怀,民生新闻已经成为公众每日反复议论与审视的话题。在提升了收视率的同时,也考验着新闻人和电视行业的价值取向。
在通常的情况下,衡量新闻节目优劣的要素和新闻价值的优劣要素有如下几点: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这几点要素必不可少,每一项都具备其重要的作用,也是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喜好从而进行筛选和放大,进而获得受众的关注。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几点要素不分轻重,具备同等的作用,但并非所有的节目都具备这样的普遍意义,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对于个体情况的界定,还是要根据其节目类型进行差异化的考量的。比如传统的新闻节目,以时政新闻为主的新闻节目,其考量标准则会以时效性和重要性为主,趣味性等其他因素则放在次要的位置;而一些轻松的以知趣为风格的新闻节目则当然会把趣味性要素放在第一位。所以说,考量一个新闻节目价值的元素有很多,普遍意义情况下需要由多个元素共同来考量,不同类型的节目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侧重,这就是业内常说的新闻价值系统。
除了从新闻本身的价值来考量之外,我们还必须从另一个与受众密不可分的数据来考量,这就是收视率。毕竟,电视节目是做给人看的,再优秀的作品没有人接受,那又和我们常常指责的高分低能有何两样?民生类的新闻的考量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评价,心理上的接近与地域上的接近。就像人们常说的,达人心和接地气。达人心指的是要用老百姓最能接受的手法,以老百姓的眼光和情感发源对新闻进行解读。虽然诸多要素之间是紧密联系而非对立存在的,但心理上与地域上的接近程度不一定能够规律性地表现价值的大小。也没有必要一味地追求新闻的接近,否则就会造成表面化与市井化的问题。另外的两个考量因素则是新闻节目的显著性与重要性。比如一则轻微交通事故的报道,如果只关注双方因互不让道,不文明驾驶发生剐蹭事故,从而破口大骂,而且不从原因入手,不按照交通法规进行责任划分。整个新闻对受众来说基本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只顾进行现场情况报道,而且是不文明现场的渲染,却没有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更没有告诉大家该如何去应对此类社会问题。如果当事记者能够同时用接近性和重要性两个标准去制作并考量,就不会有大量的车祸、火灾、财务纠纷、家庭纠纷这类题材占据篇幅。
让我们回归理性的新闻思路。众所周知,民生类型的新闻节目是要走温情和人文路线的,表达着深厚的人文关怀,但却也不能是肤浅苍白的煽情。归根结底的目的是要感染观众产生心理层面上的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相似的情感体验;在抒发感情的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受众进行积极的思考。体恤并不迎合,而是一种支持理解与关怀。
当下,我们在积极地倡导着各行各业的正能量,新闻评论节目更要树立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新闻价值取向。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新闻节目的价值取向不同程度地显现出了负面化倾向,犯罪、隐私、意外冲突等内容充斥着我们的荧屏。这些内容也会不同程度地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影响社会的稳定,腐蚀心灵,扰乱生活,也不利于民生新闻未来的健康发展。而作为新闻节目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评论节目,更会在深一层面上影响着以上这些因素。所以说,只有多进行积极方面的传播,才能提升民生新闻的内涵和品质,发挥这一类电视节目的社会意义和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