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作为一所环保特色的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环保产业。近年来,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以佛山市为典型区域的环境综合服务能力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在对这一探索过程深入总结的基础上,对影响区域环境服务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相信这些结论也将对其他高校提升当地环境服务能力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 键 词] 产学研;环境服务;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7-0024-03
一、外部因素
(一)行业特征
环保产业在大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所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强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契机都要求环保产业努力提升自身科技水平和整体竞争力。环保产业正在努力超越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传统产业阶段,将经历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的升级转型。近年来,广东省环保产业一直保持年均20%的快速增长,产业规模已达5000亿元。但在产业快速增长的背后,自主开发能力不强、技术积累不够、缺乏核心竞争力等深层次问题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硬伤,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同时,环保企业还面临着升级转型成为系统化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发展综合环境服务的市场需求,这也是环保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向服务业升级转型的必然产物。环境服务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孕育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打破环保技术创新的“瓶颈”,激发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既是环境服务逐步形成向综合化和集成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根本目的。通过协同创新,汇聚各创新主体的优势,实现技术创新,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实现环保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区域环境
珠三角是广东省社会经济环境与技术创新环境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其中位于珠三角腹地的佛山市,与广州共同构成“广佛都市圈”,是“广佛肇经济圈”“珠江-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版图中处于领先地位。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03.28亿元,增长8.6%。根据相关报告显示,2014年佛山市经济提质增效取得新进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增长迅速。佛山地区的技术创新环境较好,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较为健全。2014年佛山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2.09%,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支出的比例超过76%。出台《佛山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年)》等多项创新促进政策,包括加快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建设。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落户于佛山市南海国家生态工业园内,是国家环保服务业华南集聚区的一个重点建设项目,被列为珠三角环乃至华南地区保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才和技术支撑,在开展环保产业研发和技术服务方面具有地缘优势。我国华南地区环境保护市场巨大,环保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基础环境较好,为环境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也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产业支撑。
(三)人才需求
产业升级转型不仅需要环保科技创新,也需要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当前环保产业的发展十分迅猛,已成为新兴朝阳产业,对环保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技能型环保人才已经成为就业市场上最紧缺的热门人才之一。据2015年广东省环保相关产业调查显示,环保相关产业从业单位1613个,从业人员35.23万人,年营业收入3192.26亿元,占全国环保相关产业年营业收入的10.30%,广东省在环境保护服务、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生产及环境友好产品生产等三个领域的销售收入皆位于全国第三。但当前行业的从业人员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据专项调查表明,未来10年内,全省对环保类专业人才需求达百万之巨,特别是对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境治理技术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人才需求更为紧缺。
环保人才之所以短缺,一是专职培养环保人才的大专院校少,毕业学生也相对较少;二是环保行业以前受重视程度低、人才整体存量偏少;三是环保行业人才需求在短期内出现较大增长,凸显了环保行业人才的整体结构性失衡。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在当前环境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环保类人才需求将呈多元化趋势,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环保各领域人才都将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
(四)政策资源
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着政策导向、沟通协调、相关服务等协调性功能。政府制订促进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激励政策,体现了希望通过推动产学研合作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发展战略的诉求和意愿。近几年,广东省和珠三角地区各市促进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并且各项政策的落实比较到位。以广东环保学院所处的佛山市为例,已经初步建立了包括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政策保障体系。在有关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方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首要位置,积极打造世界先进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广东省制定和印发了《关于印发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上述规划和文件的制定,为环保产业和环境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二、内部因素
(一)专业优势
学院坚持依托行业,实施特色引领,着力培育品牌,统筹布局的专业建设思路,重点围绕环保及相关行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学院的专业设置体现环境保护全过程管理的理念,开设的专业涵盖了环境污染与防治、低碳与循环经济、环境信息与服务、环保装备制造等专业群共同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目前,学院共开设29个专业,覆盖6个专业群。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两个专业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专业;环境监测与评价、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两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环境监测与评价实训基地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实训基地被确定为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14年,受教育部环保类行指委委托牵头主持并完成了高等职业院校环保大类专业目录调整工作,奠定了环保类专业在省内领先、全国靠前的地位。以环保类专业为龙头,引领其他专业整体推进的良性发展态势正在形成。 (二)人力资源
师资队伍是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形成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学院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不断扩充规模以满足生师比要求的同时,积极推进强师工程,加大教师培养与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引进力度,着力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收到明显效果,先后有多位教师被确定为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和校级培养对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确定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先后引进了多位专业领军人才、高级职称和博士等高学历人才;派出了大量国内外访问学者;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不断提高;教师参加各级教学技能竞赛先后多人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且出版了多部教材和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坚持与行业、企业共享智力资源,强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学院先后聘请100多位行业、企业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
作为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在与环保产业唇齿相依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一支科研经验丰富、实践经验较强、解决实际行业技术难题能力强、技术能力过硬的科研队伍。涵盖方向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水处理、大气研究、固废处理、节能循环、污染源监测、环境修复、环境艺术设计。这支科研队伍中有的熟悉行业发展实际、具备一定工程实践经验,有的治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高超,他们踊跃投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工作,服务意识较强,服务观念新颖,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
(三)科技基础
学院注重教科研成果培育及转化,并积极围绕环境保护工作涉及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开展教科研及技术服务工作,先后成立了相关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环境工程公司、分析测试中心、环境科学研究所等部门机构,服务内容基本覆盖了环境服务业的整个产业链。主要内设机构及主要服务内容详见下表。
(四)硬件条件
学院拥有完善的开展环境服务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目前,教学科研用房面积约77200平方米,包括教学大楼、行政大楼等。图书馆现有藏书近50万册;教学用计算机近1200台;学院实施数字校园工程,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和教学,“教务管理系统、精品课管理平台、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图书信息系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办公自动化软件管理系统”等已先后投入使用。学院设校内实训中心,专门管理协调各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并提供对外环保技术服务,通过产学结合,为全院师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提升搭建广阔的平台。实训场地总面积约33000 m2(含露天场地约5000 m2),实训设施设备总资产约4418万元(含计算机教学机房设备)。共设有15个实训基地,115个实训室,实践教学设备总数约4470台套。
参考文献:
[1]刘晓冰,邹海英,王克亮,等.我国环境综合服务业发展形势及对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5,35(5):15-18.
[2]刘晓冰,邹海英,王克亮,等.地方环保院校产学研协同提升区域环境服务能力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10):22-23.
[关 键 词] 产学研;环境服务;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7-0024-03
一、外部因素
(一)行业特征
环保产业在大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所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强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契机都要求环保产业努力提升自身科技水平和整体竞争力。环保产业正在努力超越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传统产业阶段,将经历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的升级转型。近年来,广东省环保产业一直保持年均20%的快速增长,产业规模已达5000亿元。但在产业快速增长的背后,自主开发能力不强、技术积累不够、缺乏核心竞争力等深层次问题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硬伤,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同时,环保企业还面临着升级转型成为系统化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发展综合环境服务的市场需求,这也是环保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向服务业升级转型的必然产物。环境服务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孕育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打破环保技术创新的“瓶颈”,激发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既是环境服务逐步形成向综合化和集成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根本目的。通过协同创新,汇聚各创新主体的优势,实现技术创新,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实现环保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区域环境
珠三角是广东省社会经济环境与技术创新环境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其中位于珠三角腹地的佛山市,与广州共同构成“广佛都市圈”,是“广佛肇经济圈”“珠江-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版图中处于领先地位。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03.28亿元,增长8.6%。根据相关报告显示,2014年佛山市经济提质增效取得新进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增长迅速。佛山地区的技术创新环境较好,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较为健全。2014年佛山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2.09%,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支出的比例超过76%。出台《佛山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年)》等多项创新促进政策,包括加快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建设。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落户于佛山市南海国家生态工业园内,是国家环保服务业华南集聚区的一个重点建设项目,被列为珠三角环乃至华南地区保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才和技术支撑,在开展环保产业研发和技术服务方面具有地缘优势。我国华南地区环境保护市场巨大,环保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基础环境较好,为环境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也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产业支撑。
(三)人才需求
产业升级转型不仅需要环保科技创新,也需要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当前环保产业的发展十分迅猛,已成为新兴朝阳产业,对环保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技能型环保人才已经成为就业市场上最紧缺的热门人才之一。据2015年广东省环保相关产业调查显示,环保相关产业从业单位1613个,从业人员35.23万人,年营业收入3192.26亿元,占全国环保相关产业年营业收入的10.30%,广东省在环境保护服务、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生产及环境友好产品生产等三个领域的销售收入皆位于全国第三。但当前行业的从业人员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据专项调查表明,未来10年内,全省对环保类专业人才需求达百万之巨,特别是对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境治理技术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人才需求更为紧缺。
环保人才之所以短缺,一是专职培养环保人才的大专院校少,毕业学生也相对较少;二是环保行业以前受重视程度低、人才整体存量偏少;三是环保行业人才需求在短期内出现较大增长,凸显了环保行业人才的整体结构性失衡。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在当前环境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环保类人才需求将呈多元化趋势,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环保各领域人才都将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
(四)政策资源
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着政策导向、沟通协调、相关服务等协调性功能。政府制订促进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激励政策,体现了希望通过推动产学研合作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发展战略的诉求和意愿。近几年,广东省和珠三角地区各市促进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并且各项政策的落实比较到位。以广东环保学院所处的佛山市为例,已经初步建立了包括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政策保障体系。在有关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方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首要位置,积极打造世界先进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广东省制定和印发了《关于印发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上述规划和文件的制定,为环保产业和环境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二、内部因素
(一)专业优势
学院坚持依托行业,实施特色引领,着力培育品牌,统筹布局的专业建设思路,重点围绕环保及相关行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学院的专业设置体现环境保护全过程管理的理念,开设的专业涵盖了环境污染与防治、低碳与循环经济、环境信息与服务、环保装备制造等专业群共同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目前,学院共开设29个专业,覆盖6个专业群。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两个专业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专业;环境监测与评价、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两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环境监测与评价实训基地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实训基地被确定为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14年,受教育部环保类行指委委托牵头主持并完成了高等职业院校环保大类专业目录调整工作,奠定了环保类专业在省内领先、全国靠前的地位。以环保类专业为龙头,引领其他专业整体推进的良性发展态势正在形成。 (二)人力资源
师资队伍是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形成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学院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不断扩充规模以满足生师比要求的同时,积极推进强师工程,加大教师培养与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引进力度,着力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收到明显效果,先后有多位教师被确定为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和校级培养对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确定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先后引进了多位专业领军人才、高级职称和博士等高学历人才;派出了大量国内外访问学者;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不断提高;教师参加各级教学技能竞赛先后多人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且出版了多部教材和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坚持与行业、企业共享智力资源,强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学院先后聘请100多位行业、企业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
作为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在与环保产业唇齿相依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一支科研经验丰富、实践经验较强、解决实际行业技术难题能力强、技术能力过硬的科研队伍。涵盖方向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水处理、大气研究、固废处理、节能循环、污染源监测、环境修复、环境艺术设计。这支科研队伍中有的熟悉行业发展实际、具备一定工程实践经验,有的治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高超,他们踊跃投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工作,服务意识较强,服务观念新颖,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
(三)科技基础
学院注重教科研成果培育及转化,并积极围绕环境保护工作涉及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开展教科研及技术服务工作,先后成立了相关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环境工程公司、分析测试中心、环境科学研究所等部门机构,服务内容基本覆盖了环境服务业的整个产业链。主要内设机构及主要服务内容详见下表。
(四)硬件条件
学院拥有完善的开展环境服务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目前,教学科研用房面积约77200平方米,包括教学大楼、行政大楼等。图书馆现有藏书近50万册;教学用计算机近1200台;学院实施数字校园工程,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和教学,“教务管理系统、精品课管理平台、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图书信息系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办公自动化软件管理系统”等已先后投入使用。学院设校内实训中心,专门管理协调各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并提供对外环保技术服务,通过产学结合,为全院师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提升搭建广阔的平台。实训场地总面积约33000 m2(含露天场地约5000 m2),实训设施设备总资产约4418万元(含计算机教学机房设备)。共设有15个实训基地,115个实训室,实践教学设备总数约4470台套。
参考文献:
[1]刘晓冰,邹海英,王克亮,等.我国环境综合服务业发展形势及对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5,35(5):15-18.
[2]刘晓冰,邹海英,王克亮,等.地方环保院校产学研协同提升区域环境服务能力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1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