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二十四节气歌,传唱千年。
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土圭测量正午太阳照射下其影子长度的方法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秦汉时期,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以及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划分出二十四节气……历经两千多年时间的沉淀,二十四节气因其反映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规律,内涵日丰,至今仍被运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今天,就让笔者带领大家认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有代表性的节气,看看智慧的中华民族是怎样跟随节气的节拍,顺应天时,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
立春,听见花开的声音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无论从气候上还是农事上,都是一个重要的转变。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按照我国气象学上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为春季开始这个标准,在立春节气内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包括广西、广州、海南等地的华南地区,而哈尔滨的春天则要从5月才开始。因此,立春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河春季的气候特点,但对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而言,并不一定是春季的开始。
在十里不同天的贵州,各地气候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立春节气是气温第一次开始大幅度回升的节气。从立春节气全省平均气温分布来看,中部一线贵阳、安顺在6.8℃;西部的毕节、六盘水在6.4℃;北部的遵义和东部的铜仁在6.9℃,南部的黔南8.1℃,黔西南9.6℃,黔東南7.1℃。
总体来看,贵州大部分地区春季开始时间,均在三月上旬,较立春约迟一个月;部分温暖地区,如乌江下游河谷,以及南部和西南部边沿地区,春季开始时间在二月下旬,较立春推迟约半月至二十天;个别高温地区,如罗甸、望谟等地的冬季很短,春季大都在一月下旬或二月上旬就已开始,较立春还早约10天左右。
立春虽然不能真正代表春季气候的开始,但贵州大部分地区在立春以后,严寒的天气已很少见。如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摄氏五度开始的时间为作物生长的开始期,那么贵州大部分地区作物开始生长期均在二月中、下旬;也就是说,在立春后一旬,气温就开始回暖了。所以农谚有“立春三日,百草萌动”的说法。这意味着立春以后,天气很快即将转暖,气温渐渐升高,各种作物和草木都将开始萌发、生长了。
从大的范围来看,立夏时节,全省的平均气温为19.7℃,黔西南、黔东南、黔南、铜仁的平均气温在20—21℃之间,入夏近在咫尺;而毕节、六盘水、贵阳仍在17—18.5℃,离入夏还有一段时日;而遵义和安顺在19—20℃之间,入夏可望又可及了。
农谚有“立夏东南风,农民乐融融”等说法。因为立夏以后,贵州大部分地区的水稻就要插秧,其他早播作物也要开始移栽,都需要大量的雨水来打田。如果立夏到来,天气仍然干旱少雨,就会影响适时打田,适时栽插。到了立夏,如果东南风盛行,就表明东南海洋上的暖湿气团将大量到来,不久就会有丰富的雨水降落,正合家事需要,故农民表现喜气洋洋。这一点能从气候中心的统计数据得到印证,立夏时节全省的平均降雨量达到182.4毫米,相对于谷雨时节的89.2毫米,增加了一倍多;九个市州中,毕节和黔东南也几乎多了一倍;而其余的的七个市州,降雨量都有显著上升。
立秋秋未至,夏意渐远行
立秋,是个丰收的节气,充满了无尽的诱惑。
根据省气候中心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立秋时节,贵州九个市州,六盘水和毕节分别以20.9℃、21.5℃搭上了秋天的首班车;安顺、贵阳、黔西南分别为22.6、22.8、22.8℃,入秋已近在咫尺;黔东南、黔南、遵义、铜仁分别为25.3℃、24.3℃、26.5℃、25.1℃,夏意还浓。
由此看来,按照气象学上以每5天平均气温达到10℃到22℃为秋季的标准,贵州大部分地区秋季开始是在九月上、中旬。省的东部和南部等高温地区,秋季要到九月下旬或十月上旬才开始;比较特殊的是省的西部地势较高的地区,一般在八月中、下旬即交秋令,与立秋节气相差不大;至于毕节地区大部分地区,因地势较高,夏季短促,早在七月中、下旬就开始入秋了。 立秋不但在季节上和气候上是一个重要转变,在农事活动上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立秋到来,各种秋收作物已进入后期生长阶段,这就更要加强田间管理,促使作物尽快生长发育,达到提早成熟收获,不受晚秋低温霜冻的影响,争取更好的收成。
另外,立秋后,三秋生产大忙季节就要到来,季节催人,在抓好田间管理的同时,必须适时播种秋洋芋和秋荞,做好三秋生产的准备工作,为来年夏季大丰收打下稳固基础。
立冬寒意浓,霜雾频亮相
“立冬”,又一个新季节的开始。
通常人们往往以为立冬就是入冬了,其实,农历上的“立冬”并不是气象学上冬季的开始。有关气象专家介绍,立冬表示节气变化,每年的时间相对固定,都在11月7日或8日,而每年的气候条件不同,入冬早晚差异较大,时间差可达两三周。
立冬节气内,贵州平均气温为12.2℃,按照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下半年滑动平均气温序列连续5天小于10℃作为冬季的开始。对照来看,贵州大部分地区进入冬天在11月中下旬,次年3月中旬前后结束。红水河河谷地区冬季仅1月中旬的几天,其间候平均气温接近或等于10.0℃,几乎无冬。赤水河和都柳江河河谷地区冬季开始于12月中旬,次年2月中旬前后结束,长两个月左右。
立冬时节,贵州天气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霜雾和冷空气越来越频繁。一般情况下,11月份时,北起秦岭、黄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會陆续出现初霜。贵州地形复杂,地势相差悬殊,各地霜期时差较大。西北部高寒地区平均初霜期一般在11月上、中旬;2000米以上的威宁等地区,早在10月下旬即可见到霜了。
“立冬”后,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将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还贮存有一定的热量,因此在没有明显降温系统的情况下,气温只是缓慢下落。进入11月中旬后,冷空气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强,有时不到一天时间,降温幅度就能达到8—10℃,甚至更多。同样,在暖气团的完全控制下,阳光明媚,气温逐渐回升。气温的回升与热量的积聚,促使下一轮冷空气带来较强的降温。但由于这时冷空气已形成较强的势力,时有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与气温下降幅度成反比的是,立冬时节的降水量减少。全省平均降水量仅24.4毫米,不过,如果遇到较强的冷空气入侵,又有暖湿气流相呼应,南方地区的雨量还会大一些。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而由于此时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在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因此,这个时节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搞好蔬菜等大田作物的收藏工作;油菜等越冬作物应进行施肥、储墒工作。农谚有“立冬之日半天晴,冬季干得起灰尘”的说法。言下之意,立冬时,如果天气晴好,那么当年冬季气候将显得晴暖、干燥少雨。
2016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这一凝结了我们人民的智慧,通过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将作为季节更替的判断标准继续延用下去。
“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也展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编辑/有庆)
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土圭测量正午太阳照射下其影子长度的方法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秦汉时期,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以及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划分出二十四节气……历经两千多年时间的沉淀,二十四节气因其反映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规律,内涵日丰,至今仍被运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今天,就让笔者带领大家认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有代表性的节气,看看智慧的中华民族是怎样跟随节气的节拍,顺应天时,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
立春,听见花开的声音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无论从气候上还是农事上,都是一个重要的转变。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按照我国气象学上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为春季开始这个标准,在立春节气内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包括广西、广州、海南等地的华南地区,而哈尔滨的春天则要从5月才开始。因此,立春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河春季的气候特点,但对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而言,并不一定是春季的开始。
在十里不同天的贵州,各地气候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立春节气是气温第一次开始大幅度回升的节气。从立春节气全省平均气温分布来看,中部一线贵阳、安顺在6.8℃;西部的毕节、六盘水在6.4℃;北部的遵义和东部的铜仁在6.9℃,南部的黔南8.1℃,黔西南9.6℃,黔東南7.1℃。
总体来看,贵州大部分地区春季开始时间,均在三月上旬,较立春约迟一个月;部分温暖地区,如乌江下游河谷,以及南部和西南部边沿地区,春季开始时间在二月下旬,较立春推迟约半月至二十天;个别高温地区,如罗甸、望谟等地的冬季很短,春季大都在一月下旬或二月上旬就已开始,较立春还早约10天左右。
立春虽然不能真正代表春季气候的开始,但贵州大部分地区在立春以后,严寒的天气已很少见。如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摄氏五度开始的时间为作物生长的开始期,那么贵州大部分地区作物开始生长期均在二月中、下旬;也就是说,在立春后一旬,气温就开始回暖了。所以农谚有“立春三日,百草萌动”的说法。这意味着立春以后,天气很快即将转暖,气温渐渐升高,各种作物和草木都将开始萌发、生长了。
从大的范围来看,立夏时节,全省的平均气温为19.7℃,黔西南、黔东南、黔南、铜仁的平均气温在20—21℃之间,入夏近在咫尺;而毕节、六盘水、贵阳仍在17—18.5℃,离入夏还有一段时日;而遵义和安顺在19—20℃之间,入夏可望又可及了。
农谚有“立夏东南风,农民乐融融”等说法。因为立夏以后,贵州大部分地区的水稻就要插秧,其他早播作物也要开始移栽,都需要大量的雨水来打田。如果立夏到来,天气仍然干旱少雨,就会影响适时打田,适时栽插。到了立夏,如果东南风盛行,就表明东南海洋上的暖湿气团将大量到来,不久就会有丰富的雨水降落,正合家事需要,故农民表现喜气洋洋。这一点能从气候中心的统计数据得到印证,立夏时节全省的平均降雨量达到182.4毫米,相对于谷雨时节的89.2毫米,增加了一倍多;九个市州中,毕节和黔东南也几乎多了一倍;而其余的的七个市州,降雨量都有显著上升。
立秋秋未至,夏意渐远行
立秋,是个丰收的节气,充满了无尽的诱惑。
根据省气候中心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立秋时节,贵州九个市州,六盘水和毕节分别以20.9℃、21.5℃搭上了秋天的首班车;安顺、贵阳、黔西南分别为22.6、22.8、22.8℃,入秋已近在咫尺;黔东南、黔南、遵义、铜仁分别为25.3℃、24.3℃、26.5℃、25.1℃,夏意还浓。
由此看来,按照气象学上以每5天平均气温达到10℃到22℃为秋季的标准,贵州大部分地区秋季开始是在九月上、中旬。省的东部和南部等高温地区,秋季要到九月下旬或十月上旬才开始;比较特殊的是省的西部地势较高的地区,一般在八月中、下旬即交秋令,与立秋节气相差不大;至于毕节地区大部分地区,因地势较高,夏季短促,早在七月中、下旬就开始入秋了。 立秋不但在季节上和气候上是一个重要转变,在农事活动上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立秋到来,各种秋收作物已进入后期生长阶段,这就更要加强田间管理,促使作物尽快生长发育,达到提早成熟收获,不受晚秋低温霜冻的影响,争取更好的收成。
另外,立秋后,三秋生产大忙季节就要到来,季节催人,在抓好田间管理的同时,必须适时播种秋洋芋和秋荞,做好三秋生产的准备工作,为来年夏季大丰收打下稳固基础。
立冬寒意浓,霜雾频亮相
“立冬”,又一个新季节的开始。
通常人们往往以为立冬就是入冬了,其实,农历上的“立冬”并不是气象学上冬季的开始。有关气象专家介绍,立冬表示节气变化,每年的时间相对固定,都在11月7日或8日,而每年的气候条件不同,入冬早晚差异较大,时间差可达两三周。
立冬节气内,贵州平均气温为12.2℃,按照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下半年滑动平均气温序列连续5天小于10℃作为冬季的开始。对照来看,贵州大部分地区进入冬天在11月中下旬,次年3月中旬前后结束。红水河河谷地区冬季仅1月中旬的几天,其间候平均气温接近或等于10.0℃,几乎无冬。赤水河和都柳江河河谷地区冬季开始于12月中旬,次年2月中旬前后结束,长两个月左右。
立冬时节,贵州天气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霜雾和冷空气越来越频繁。一般情况下,11月份时,北起秦岭、黄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會陆续出现初霜。贵州地形复杂,地势相差悬殊,各地霜期时差较大。西北部高寒地区平均初霜期一般在11月上、中旬;2000米以上的威宁等地区,早在10月下旬即可见到霜了。
“立冬”后,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将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还贮存有一定的热量,因此在没有明显降温系统的情况下,气温只是缓慢下落。进入11月中旬后,冷空气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强,有时不到一天时间,降温幅度就能达到8—10℃,甚至更多。同样,在暖气团的完全控制下,阳光明媚,气温逐渐回升。气温的回升与热量的积聚,促使下一轮冷空气带来较强的降温。但由于这时冷空气已形成较强的势力,时有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与气温下降幅度成反比的是,立冬时节的降水量减少。全省平均降水量仅24.4毫米,不过,如果遇到较强的冷空气入侵,又有暖湿气流相呼应,南方地区的雨量还会大一些。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而由于此时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在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因此,这个时节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搞好蔬菜等大田作物的收藏工作;油菜等越冬作物应进行施肥、储墒工作。农谚有“立冬之日半天晴,冬季干得起灰尘”的说法。言下之意,立冬时,如果天气晴好,那么当年冬季气候将显得晴暖、干燥少雨。
2016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这一凝结了我们人民的智慧,通过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将作为季节更替的判断标准继续延用下去。
“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也展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编辑/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