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数学教学如何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摆在每位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等方面探讨教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数学;教学;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着重于受教育者的发展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协调地发展。素质教育包括人的思想道德、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等。其中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的主体,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中职数学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在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但由于中职教育和数学学科特点,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规模,轻内涵,教育的功利主义严重,过多突出教育的经济功能,淡化了主体功能;二是重技能培训,轻德育建设,教学内容片面性,德育过程表面化;三是基础学科,特别是数学课程重知识传授,轻思维品德培养,学生德育建设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本文主要探讨在数学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特别是进行德育培养的方法。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数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将爱国精神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教学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使爱国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感化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数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方式的科学,自然地应当表现为通过传授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素质。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包括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首先表现为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祖国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而骄傲,同时竭尽全力为祖国服务,为祖国的事业而贡献。数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有以下途径:
第一,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介绍我国数学学科方面的杰出人物的成就、事迹,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教育。如结合“圆周率”的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大数学家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3.1415926-3.1415927之间,并把这项世界纪录保持了1000年。教“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时,介绍当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如何摘取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桂冠等,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感染和熏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鞭策学生树立雄心壮志,更加勤奋地学习。
第二,利用古代数学趣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是数学趣题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在国内外许多数学游戏的趣味书里,都可以看到影子和原形。例如,趣分馒头“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得几丁”(注:“几丁”即“几个”),通过这样的趣题诵读、分析,学生不仅从中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也激发学生对中国数学历史的兴趣和学习探究数学的热情。
第三,应用题教学中渗透爱国丰义教育。在应用题教学中,应注意发掘数学题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我国某地盛产猴头菇,1986年全国产量900吨,而该地就占80%;两年后,该地猴头菇总产量达到2200吨,居全世界同类工厂之首,增长百分之几?通过教师讲解、引导,使学生了解祖国物产丰富的特点,从而体验到祖国之美、祖国之伟大。
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个体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和个人的学习锻炼和修养、引起内在知、情、意、行诸多心理要素的辩证和谐发展和思想矛盾的斗争转化,逐步形成个人比较稳固的心理特征、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不仅要传播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综合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利用数学广泛的应用性,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就数学本身而言,数学来源于实践,“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的始终都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大量的数学内容都是以高度浓缩的形式积极促进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如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概念,揭示了事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再如,函数关系反映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运动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正是通过自己应用的广泛性履行自己的教育功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具有上述特征的思维习惯,对于提高其思维品质的修养具有重要意义。就世界观而言,思维能力是核心,而在思维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辩证思维。思维能力在德育中表现为道德思维能力,真正的道德认识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积极的道德情感形成坚强道德意志并强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一切离开了思维能力则会产生道德发展障碍。教育的实践证明,数学不仅是思维的体操,而且是发展学生思维最经济、最有效的教材,因此,数学教学不仅是智育学习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所必须。
(二)利用数学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理性精神
诚实、求是,是数学理性精神的本质特征。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数学中不存在伪科学,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让人不迷信权威,不屈服于权贵;数学让人坚持原则,忠于真理。因此,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数学能够去其浮躁,净化人的灵魂。数学的思维方式,教育人们理智地思考问题,三思而后行。数学的公理化方法、结构方法、数学模型方法、拓广方法等,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整体性、创造性、深刻性,久而久之,养成从全局出发,抓住事物的本质,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习惯。如对于角平分线的要求在三角形中与任意角中是不同要求的,在三角形中是线段而在任意角中却是射线;又如对称轴必须是直线等。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数学是严谨的,它反对虚伪,它教给人正直、诚实。
(三)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数学本身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如字母表示数字,文字语言简明化成符号语言,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立体几何中圆锥的美、棱锥的美、推理论证严谨内在的美,图形对称的美,体现了数学和谐、奇异的美;三角形虽然形式千变万化,但内角和始终不变,体现了数学多样统一的美。发掘数学内在的美,引得学生探索、发现、鉴赏数学美,创设一个和谐、优美、愉快的教学情境,用数学美的魅力启迪学生思维,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有效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获得数学的审美能力,既有利于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创造能力。数学美是激发求知欲、形成内驱力的源泉,因此课堂教学中如能通过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启发、严密的推理以及生动的语言、精心的板书诸多方面的尽量体现数学中美的神韵,学生就能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如解析几何中的“设而不求”、 互为反函数的图像、对称轮换多项式、三角函数中的对偶式……其中呈现出的数学美让人心旷神怡。又如黄金数0.618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0.618的比例,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当气温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这时人的体温(37度)与气温之比正好是1:0.618,因此教学时应及时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也能学会对数学美的鉴赏,完善了品德。
(四)利用数学发展史,培养学生意志与毅力
数学史是数学家的奋斗拼搏史,展示着数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数学每前进一步,都充满艰难险阻,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甘冒生命的代价而百折不挠。希帕萨斯因发现无理数而葬身大海,阿基米德因醉心数学而被乱兵所杀。在数学教学中,把定理、公式与数学家逸事联系起来介绍给学生,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毅力。学生听数学家的事迹,必然会心潮澎湃,备受鼓舞,从而认识到只有经过自己奋斗才能取得激励人和鼓舞人的成就。
三、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充满辩证法的科学,它的内容蕴藏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生阶段是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形成辩证思维的重要时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每个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一)利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树立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数学中概念、定理、法则等“这些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的内部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应尽量列举或者让学生回忆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中有关的事例作为理性认识的基础。其次,引导学生并帮助他们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得出数学中的某些概念,比如讲授“连续”这个概念,从小孩的长个子,早上到中午温度的变化,口袋里钱的增减、汽车票价等具体问题人手,使学生对于“连续变化”与“不连续变化”有感性认识。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有一类现象,当自变量的变化很小时,相应的函数变化也很小”这一本质属性,并由学生试着给“连续”下定义,虽然学生的回答很不完善,但是由于他们真正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留下了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这样对于书上的定义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能那样说,就理解得比较深刻。
(二)利用数学知识联系性,培养学生树立联系的观点
数学中的概念、定理、法则很多表面上看千差万别,但是它们之间往往具有内在联系,在教学中,用具体事例表现出来。比如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从曲线形状看,它们的差异很大,但是用心的学生也会提出一些问题,诸如:椭圆方程双曲线的方程为什么那么相似?它们的离心率用同一字母e表示,且一个小于1一个大于1,这里有没有联系,书上通过圆锥曲线把它们统一起来,比较直观地指出了它们的联系,但是也设下悬念:为什么有这种联系?教材中没有讲到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因势利导地进行阐述。
(三)利用数学的严密性,培养学生树立全面的观点
由于数学的严密性,所以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由于学生习惯于具体数学的运算,对于抽象字母的问题往往有片面性,比如,看见a自然当做是大于零的数,看到一a就以为是小于零的数,遇到某个字母要分情况讨论时,否则就会丢三落四。久而久之,通过“全面的观点”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就逐渐严密起来。
(四)利用数学的矛盾性,培养学生掌握矛盾的观点
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是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对于这方面的教育,在数学教材中比较常见。例如:“连续”与“间断”是一对矛盾的概念,它们的差异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如去掉间断点可以通过补充定义转化为连续,反之亦然。又如“曲线”与“直线”,“已知”与“未知”,等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既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又能让学生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这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既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又有利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合上述,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数学教学中德育功能渗透根本目的在于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当然,素质教育功能的实现需要采用与学科教学不同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教,而是化,素质教育是一个化育的过程。它不能只依靠定条条、设框框,而应把握教学中的各种机会加以引导、启发和培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提高学生素质的一切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它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参考文献:
[1]李求来,马伯准,章光裕,中学数学教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罗小伟等,中学数学教学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3]齐民友等,数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关键词:数学;教学;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着重于受教育者的发展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协调地发展。素质教育包括人的思想道德、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等。其中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的主体,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中职数学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在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但由于中职教育和数学学科特点,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规模,轻内涵,教育的功利主义严重,过多突出教育的经济功能,淡化了主体功能;二是重技能培训,轻德育建设,教学内容片面性,德育过程表面化;三是基础学科,特别是数学课程重知识传授,轻思维品德培养,学生德育建设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本文主要探讨在数学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特别是进行德育培养的方法。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数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将爱国精神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教学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使爱国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感化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数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方式的科学,自然地应当表现为通过传授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素质。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包括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首先表现为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祖国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而骄傲,同时竭尽全力为祖国服务,为祖国的事业而贡献。数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有以下途径:
第一,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介绍我国数学学科方面的杰出人物的成就、事迹,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教育。如结合“圆周率”的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大数学家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3.1415926-3.1415927之间,并把这项世界纪录保持了1000年。教“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时,介绍当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如何摘取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桂冠等,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感染和熏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鞭策学生树立雄心壮志,更加勤奋地学习。
第二,利用古代数学趣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是数学趣题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在国内外许多数学游戏的趣味书里,都可以看到影子和原形。例如,趣分馒头“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得几丁”(注:“几丁”即“几个”),通过这样的趣题诵读、分析,学生不仅从中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也激发学生对中国数学历史的兴趣和学习探究数学的热情。
第三,应用题教学中渗透爱国丰义教育。在应用题教学中,应注意发掘数学题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我国某地盛产猴头菇,1986年全国产量900吨,而该地就占80%;两年后,该地猴头菇总产量达到2200吨,居全世界同类工厂之首,增长百分之几?通过教师讲解、引导,使学生了解祖国物产丰富的特点,从而体验到祖国之美、祖国之伟大。
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个体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和个人的学习锻炼和修养、引起内在知、情、意、行诸多心理要素的辩证和谐发展和思想矛盾的斗争转化,逐步形成个人比较稳固的心理特征、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不仅要传播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综合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利用数学广泛的应用性,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就数学本身而言,数学来源于实践,“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的始终都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大量的数学内容都是以高度浓缩的形式积极促进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如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概念,揭示了事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再如,函数关系反映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运动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正是通过自己应用的广泛性履行自己的教育功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具有上述特征的思维习惯,对于提高其思维品质的修养具有重要意义。就世界观而言,思维能力是核心,而在思维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辩证思维。思维能力在德育中表现为道德思维能力,真正的道德认识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积极的道德情感形成坚强道德意志并强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一切离开了思维能力则会产生道德发展障碍。教育的实践证明,数学不仅是思维的体操,而且是发展学生思维最经济、最有效的教材,因此,数学教学不仅是智育学习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所必须。
(二)利用数学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理性精神
诚实、求是,是数学理性精神的本质特征。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数学中不存在伪科学,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让人不迷信权威,不屈服于权贵;数学让人坚持原则,忠于真理。因此,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数学能够去其浮躁,净化人的灵魂。数学的思维方式,教育人们理智地思考问题,三思而后行。数学的公理化方法、结构方法、数学模型方法、拓广方法等,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整体性、创造性、深刻性,久而久之,养成从全局出发,抓住事物的本质,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习惯。如对于角平分线的要求在三角形中与任意角中是不同要求的,在三角形中是线段而在任意角中却是射线;又如对称轴必须是直线等。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数学是严谨的,它反对虚伪,它教给人正直、诚实。
(三)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数学本身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如字母表示数字,文字语言简明化成符号语言,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立体几何中圆锥的美、棱锥的美、推理论证严谨内在的美,图形对称的美,体现了数学和谐、奇异的美;三角形虽然形式千变万化,但内角和始终不变,体现了数学多样统一的美。发掘数学内在的美,引得学生探索、发现、鉴赏数学美,创设一个和谐、优美、愉快的教学情境,用数学美的魅力启迪学生思维,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有效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获得数学的审美能力,既有利于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创造能力。数学美是激发求知欲、形成内驱力的源泉,因此课堂教学中如能通过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启发、严密的推理以及生动的语言、精心的板书诸多方面的尽量体现数学中美的神韵,学生就能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如解析几何中的“设而不求”、 互为反函数的图像、对称轮换多项式、三角函数中的对偶式……其中呈现出的数学美让人心旷神怡。又如黄金数0.618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0.618的比例,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当气温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这时人的体温(37度)与气温之比正好是1:0.618,因此教学时应及时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也能学会对数学美的鉴赏,完善了品德。
(四)利用数学发展史,培养学生意志与毅力
数学史是数学家的奋斗拼搏史,展示着数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数学每前进一步,都充满艰难险阻,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甘冒生命的代价而百折不挠。希帕萨斯因发现无理数而葬身大海,阿基米德因醉心数学而被乱兵所杀。在数学教学中,把定理、公式与数学家逸事联系起来介绍给学生,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毅力。学生听数学家的事迹,必然会心潮澎湃,备受鼓舞,从而认识到只有经过自己奋斗才能取得激励人和鼓舞人的成就。
三、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充满辩证法的科学,它的内容蕴藏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生阶段是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形成辩证思维的重要时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每个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一)利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树立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数学中概念、定理、法则等“这些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的内部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应尽量列举或者让学生回忆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中有关的事例作为理性认识的基础。其次,引导学生并帮助他们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得出数学中的某些概念,比如讲授“连续”这个概念,从小孩的长个子,早上到中午温度的变化,口袋里钱的增减、汽车票价等具体问题人手,使学生对于“连续变化”与“不连续变化”有感性认识。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有一类现象,当自变量的变化很小时,相应的函数变化也很小”这一本质属性,并由学生试着给“连续”下定义,虽然学生的回答很不完善,但是由于他们真正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留下了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这样对于书上的定义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能那样说,就理解得比较深刻。
(二)利用数学知识联系性,培养学生树立联系的观点
数学中的概念、定理、法则很多表面上看千差万别,但是它们之间往往具有内在联系,在教学中,用具体事例表现出来。比如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从曲线形状看,它们的差异很大,但是用心的学生也会提出一些问题,诸如:椭圆方程双曲线的方程为什么那么相似?它们的离心率用同一字母e表示,且一个小于1一个大于1,这里有没有联系,书上通过圆锥曲线把它们统一起来,比较直观地指出了它们的联系,但是也设下悬念:为什么有这种联系?教材中没有讲到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因势利导地进行阐述。
(三)利用数学的严密性,培养学生树立全面的观点
由于数学的严密性,所以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由于学生习惯于具体数学的运算,对于抽象字母的问题往往有片面性,比如,看见a自然当做是大于零的数,看到一a就以为是小于零的数,遇到某个字母要分情况讨论时,否则就会丢三落四。久而久之,通过“全面的观点”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就逐渐严密起来。
(四)利用数学的矛盾性,培养学生掌握矛盾的观点
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是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对于这方面的教育,在数学教材中比较常见。例如:“连续”与“间断”是一对矛盾的概念,它们的差异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如去掉间断点可以通过补充定义转化为连续,反之亦然。又如“曲线”与“直线”,“已知”与“未知”,等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既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又能让学生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这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既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又有利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合上述,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数学教学中德育功能渗透根本目的在于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当然,素质教育功能的实现需要采用与学科教学不同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教,而是化,素质教育是一个化育的过程。它不能只依靠定条条、设框框,而应把握教学中的各种机会加以引导、启发和培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提高学生素质的一切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它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参考文献:
[1]李求来,马伯准,章光裕,中学数学教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罗小伟等,中学数学教学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3]齐民友等,数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