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建构主义学派认为,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应当在教学中采取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整改以下三种方式,实现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一、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创设合理情境。例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一课时,我曾经进行过尝试。课始,便以创设“小商店”为基本活动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购物,在讨价还价中、在买卖双方的对话中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紧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主开展买卖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及要求:扮演顾客者必须口头编应用题,并用今天所学的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而扮演售货员者必须根据顾客购买商品的情况,正确填写发票。这样,整堂课都融入在活动之中——自编并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填写发票的思考中,不仅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创设了一个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活动舞台,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2.加深情感体验。例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可以选取许多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先让学生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是软的,有的说是硬的,有的说是圆的,还有的说是有角的……然后,又让学生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拍一拍,放一放,闻一闻,推一推,滚一滚,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这样一来,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在整个过程中既有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又有同学的合作体验,最终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二、改进学习方式,推动学生持续发展
1.自主学习,重在引导。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创设情境:妈妈从箱子里拿出6个桔子,要把它们放入盘子里,每一盘放3个,算一算可以放几盘?学生马上口答出来。接着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①再添加一个桔子,问:可以装几盘?还剩几个?请你摆一摆。②然后添加一个桔子,问:现在可以装几盘?还剩几个?③如果把桔子的个数变成9个、10个、11个、12个等,还剩几个?会出现什么结果?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板书,然后让学生观察板书:有什么发现?余数会不会出现3?当除数是3时,余数只有0、1、2这三种可能,这说明了什么?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等自主活动,自己发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的规律,明白了道理,发展了思维。
2.合作学习,条理有效。例如,在教学“统计”一节内容时,可以播放动物园的饲养员给小动物投递饼干的录像,在播放过程中教师问:“它们吃了哪些形状的饼干?”有的说有圆形的,有的说有三角形的,有的说有正方形的。教师继续提问:“每种形状的饼干各吃了多少块?”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疑惑不解。于是,安排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就能记住?”有的准备用画图的方法记,有的准备用画勾的方法记,有的准备用画竖线的方法记,有的准备用写数的方法记。这样,通过小组活动学生确定了各自记的办法。接着让学生拿出白纸和水彩笔为记数作好准备,并再次展示饲养员给小动物投递饼干的画面让学生进行统计,然后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好。通过小组有条理的合作学习,学生找到了统计的方法,感悟了统计的思想。
3.探究学习,重在深入。例如:“学校体育组有30个乒乓球,能装几盒?”这是一道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习题,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创新因素。教师让学生用学具进行独立装盒,探究各种装法,再分小组汇报操作结果。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懂得了既可以平均装,又可以不平均装,平均装和不平均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余数,即装盒的方法有多种。在交流中,学生思维不断碰撞,有的同学提出了“每盒个数都不相同,最多可以装几盒”这样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获得了思维的发展,撞出了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完善评价方式,实现学生和谐发展
1.课堂观察,过程与结果有效结合。传统课程评价只注意“输入”和“输出”两点,只报“结果”不报“过程”,是一种“暗箱式”的评价,而现代课程评价理念倡导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对此,“课堂观察”评价法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纸笔测验”评价法的一种很好的补充。老师在实施时也可以根据需要,结合学生成长记录袋,关注学生突出的一两个方面。
2.多种评价结合,全面合理。评价主要包括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如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家长评价等),但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局限。例如,自我评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另一方面又由于缺少一个客观的标准,因而主观性很强,容易出现对成绩或问题估计过高或过低。因此,在进行他人评价时,鼓励被评价者主动参与评价,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以及被评价者相互之间的双向沟通和协商,从而使被评价者认可通过评价所发现的问题,主动寻求实施改进、促进发展的措施与方法,实现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进功能。
一、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创设合理情境。例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一课时,我曾经进行过尝试。课始,便以创设“小商店”为基本活动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购物,在讨价还价中、在买卖双方的对话中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紧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主开展买卖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及要求:扮演顾客者必须口头编应用题,并用今天所学的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而扮演售货员者必须根据顾客购买商品的情况,正确填写发票。这样,整堂课都融入在活动之中——自编并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填写发票的思考中,不仅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创设了一个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活动舞台,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2.加深情感体验。例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可以选取许多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先让学生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是软的,有的说是硬的,有的说是圆的,还有的说是有角的……然后,又让学生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拍一拍,放一放,闻一闻,推一推,滚一滚,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这样一来,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在整个过程中既有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又有同学的合作体验,最终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二、改进学习方式,推动学生持续发展
1.自主学习,重在引导。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创设情境:妈妈从箱子里拿出6个桔子,要把它们放入盘子里,每一盘放3个,算一算可以放几盘?学生马上口答出来。接着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①再添加一个桔子,问:可以装几盘?还剩几个?请你摆一摆。②然后添加一个桔子,问:现在可以装几盘?还剩几个?③如果把桔子的个数变成9个、10个、11个、12个等,还剩几个?会出现什么结果?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板书,然后让学生观察板书:有什么发现?余数会不会出现3?当除数是3时,余数只有0、1、2这三种可能,这说明了什么?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等自主活动,自己发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的规律,明白了道理,发展了思维。
2.合作学习,条理有效。例如,在教学“统计”一节内容时,可以播放动物园的饲养员给小动物投递饼干的录像,在播放过程中教师问:“它们吃了哪些形状的饼干?”有的说有圆形的,有的说有三角形的,有的说有正方形的。教师继续提问:“每种形状的饼干各吃了多少块?”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疑惑不解。于是,安排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就能记住?”有的准备用画图的方法记,有的准备用画勾的方法记,有的准备用画竖线的方法记,有的准备用写数的方法记。这样,通过小组活动学生确定了各自记的办法。接着让学生拿出白纸和水彩笔为记数作好准备,并再次展示饲养员给小动物投递饼干的画面让学生进行统计,然后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好。通过小组有条理的合作学习,学生找到了统计的方法,感悟了统计的思想。
3.探究学习,重在深入。例如:“学校体育组有30个乒乓球,能装几盒?”这是一道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习题,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创新因素。教师让学生用学具进行独立装盒,探究各种装法,再分小组汇报操作结果。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懂得了既可以平均装,又可以不平均装,平均装和不平均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余数,即装盒的方法有多种。在交流中,学生思维不断碰撞,有的同学提出了“每盒个数都不相同,最多可以装几盒”这样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获得了思维的发展,撞出了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完善评价方式,实现学生和谐发展
1.课堂观察,过程与结果有效结合。传统课程评价只注意“输入”和“输出”两点,只报“结果”不报“过程”,是一种“暗箱式”的评价,而现代课程评价理念倡导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对此,“课堂观察”评价法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纸笔测验”评价法的一种很好的补充。老师在实施时也可以根据需要,结合学生成长记录袋,关注学生突出的一两个方面。
2.多种评价结合,全面合理。评价主要包括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如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家长评价等),但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局限。例如,自我评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另一方面又由于缺少一个客观的标准,因而主观性很强,容易出现对成绩或问题估计过高或过低。因此,在进行他人评价时,鼓励被评价者主动参与评价,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以及被评价者相互之间的双向沟通和协商,从而使被评价者认可通过评价所发现的问题,主动寻求实施改进、促进发展的措施与方法,实现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