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053-02
老师们谈及科普说明文往往“谈虎变色”,因为它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稍不留意,就容易上成科学课,内容枯燥无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恰逢笔者近段时间接到区进修学校“送培下乡”的任务,指定教材为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月球之谜》,本意也希望能对此类课文进行初略探索。那么怎样避免科普说明文的这些弊端呢?笔者深入研读课标,解读文本,豁然开朗:既然它被选入语文教材,它就该姓“语”,就该立足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让它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儿!下面就以这篇课文教学为例,浅谈笔者在教学中的初浅探索。
一、巧设游戏,增加趣味
莎士比亚说:“游戏是孩子的工作。”热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游戏中能发挥最大的学习潜能。三年级的学生刚刚从低段向中段过渡,更需要游戏的辅助来激发学习的兴趣。为此在《月球之谜》这课教学中,我紧扣“月”字巧设闯关游戏作为载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第一关“穿越时空”既带领孩子们品味了古诗的情韵,又把孩子们带入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让孩子们看到了奇异的月球景观;第二关“踏月寻谜”则引导孩子们体验了令人费解三大月球之谜;第三关“临风问月”,让孩子叩问月球,拉近了孩子与月球的距离,培养了孩子的探究能力,激发了孩子探究月球的热情;第四关“穿越时空”让孩子们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做客未来的月球村的情境。在习作中,孩子们的小宇宙爆发了,各种奇思妙想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二、立足字词,充盈韵味
1.识字写字是基础
新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1)寻汉字演变,追根溯源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在“登”字的识字教学中,笔者巧用课件,出示了“登”字的演变过程,告诉学生,原来的“登”字表示手捧祭品走上祭台,甲骨文 上半部分表示脚,“豆”中加一横,表示器皿盛满粮食,下半部分表示手。造字本义:手捧装满丰收的粮食的盛器,走上祭台敬献神灵。孩子从象形字中加深了印象,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编生字儿歌,增强韵味
朗朗上口的儿歌,韵味无穷,便于记忆。在《月球之谜》教学中,儿歌教学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把本课生字串编成儿歌:“夜幕降临明月悬,引人遐想探奥秘。项项研究真有趣,菌藻月尘显奇异。月球之谜难估计,努力学习探奥秘,探——奥——秘。”既复习了生字,又简洁明了地概括了课文内容;指导“临”字的书写时,边范写边读儿歌:“一短竖,一长竖,最后扁口里面还是一竖,左窄右宽要牢记。”三竖的区别指导就到位了。
2.关键词语意蕴深
优秀的作家,能够用关键的词语精准地捕捉细微的直觉,贴切地传达丰富,细腻的内心体验与情感。
(1)图文结合创意境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象等。相对于小学生,图像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和启迪性。教学中如能应用生动直观的图片,就能很好地弥补文字文本的空白,使得圖文相得益彰。《月球之谜》开篇意境悠远:“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啊!”紧扣“遐想”一词,本课教学时先让孩子进行遐想,再出示课件图画,让孩子在优美的配乐中吟诵诗句,品味古人对月亮的遐想,音乐与画面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观,学生“进入”了宏大而有韵味的时空背景,在这样的环境里阅读课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在优美的意境中,品味出了遐想的意蕴:它是美好的想象,它是悠远的想象。再如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月球奇异的景象,我利用图画,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结合理解课文中描写“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等现象,再让孩子朗读,“奇异”一词也就深深烙在了学生的心底。
(2)一唱三叹会中心
中心词是表达篇章,段落中心意思的词语,它是篇章,段落表达意义的焦点,在篇章、语段阅读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说明文写作的目的是介绍事物或说明事理,在说明文中,怎样使读者尽快认识事物特征或懂得事理中心词的作用,这时就凸现出来了。只要抓住中心词,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就能被很快揭示。《月球之谜》三个未解之谜围绕 “令人费解”这个词展开,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个词,先让孩子用自己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紧接着,在孩子品味三个未解之谜后,分别出示:“这个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 “这个实验结果也是多么令人费解!” “这一连串实验结果多么令人费解!”这三句话予以小结点拨,反复咏叹,却又层层推进,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3)特色词语学中用
问句是这篇课文的特色,疑问词“难道”“或者”“为什么”等加强了语气,突出了作者的疑惑,本课教学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让孩子们在读中感悟,充分体验到了月球的神秘。在孩子体会到疑问词的妙用后,自然让孩子学以致用。为此,让孩子把第二个谜也改成问句的形式,这道练习水到渠成,孩子们疑问词在练习中运用自如也就在意料之中。
三、方法指导,还原原味
1.了解说明方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在教学科普说明文时,说明方法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但教师对此不必进行理性的讲解,而可以通过引领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品读感悟中巧释巧解。《月球之谜》第一个未解之谜把月球尘土里的尘土和地球上的水藻进行对比,突出了月球尘土里的水藻特别鲜嫩青绿。笔者通过月球尘土里的水藻图和地球尘土的水藻图对比,让孩子变抽象的描述为具体的感官直觉,让孩子感受到了月球的神秘。第三个谜则抓住“40亿”和“46亿”这两个词,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在浅而易懂的设计中,孩子们初步了解了作比较和列数字两种说明方法。 2.学会写谜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学习文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王崧舟老师也曾说:语文的本体“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学习科普说明文也要学习其准确、简洁的语言特点,严谨的表达方式,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月球之谜》第一个未解之谜和第三个未解之谜都是用“实验结果+推测质疑”的形式。在第二关“踏月寻谜”这关中,笔者让学生给第二个谜的末尾也加上了问句读。这样就完善了三个谜的结构。接着在第三关“临风问月”这个环节,我让孩子观察了三个未解之谜的写法。然后,提供给孩子三个月球未解之谜,请孩子们在谜的末尾再加一个问句叩问月球。潜移默化地强化了写谜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正所谓“看花容易绣花难,事非经历不知难”。学生只有在语言的迁移运用中,才能深切地感悟道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奥妙。为此,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四、拓展延伸,凭添余味
1.诗词补白,余音缭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把与文本有关而又未直接表达出来的文章的“空白点”进行合理的补充和延伸,就是“补白”。活用文本,巧妙“补白”,不但能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把握文本。它给学生打开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让语文课堂更加鲜活起来。
在《月球之谜》“穿越时空”这个环节,我充分利用音乐,画面给孩子们创设了优美的情境:“瞧!时光飞船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唐代。在妈妈的故事中,那皎洁的月光给童年的李白带来了多少幻想!齐读:‘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而在清代诗人郑板桥的心中,那月光却如水一般的温柔。齐读‘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唐代诗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在做客异乡的日子,那一轮明月又寄托着多少浓浓的思乡之情,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唐代诗人张祜的笔下,月亮又有着怎样的情韵。读:‘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在诗词补白中进一步解读了诗人对月亮的遐想,也增加了孩子的语言积累。
2.放飞想象,余味无穷
李吉林老师提到“情境使儿童的言语有了充实的材料,使抽象的语言有了生命力,使语言植根于儿童的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地发展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情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能在直观的语言环境中驰骋想象,促进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在本课的最后一关“穿越时空”这个环节中我巧设练笔,让学生们想象30年后做客月球村的情境,孩子们在练笔中,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个性得到了张揚。
总之,科普说明文的语言魅力是独特的,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坚持教学时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立足语文味,以“语文”的方式挖掘科普说明文中的语文因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你会发现,科普说明文——这边风景独好!
老师们谈及科普说明文往往“谈虎变色”,因为它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稍不留意,就容易上成科学课,内容枯燥无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恰逢笔者近段时间接到区进修学校“送培下乡”的任务,指定教材为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月球之谜》,本意也希望能对此类课文进行初略探索。那么怎样避免科普说明文的这些弊端呢?笔者深入研读课标,解读文本,豁然开朗:既然它被选入语文教材,它就该姓“语”,就该立足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让它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儿!下面就以这篇课文教学为例,浅谈笔者在教学中的初浅探索。
一、巧设游戏,增加趣味
莎士比亚说:“游戏是孩子的工作。”热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游戏中能发挥最大的学习潜能。三年级的学生刚刚从低段向中段过渡,更需要游戏的辅助来激发学习的兴趣。为此在《月球之谜》这课教学中,我紧扣“月”字巧设闯关游戏作为载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第一关“穿越时空”既带领孩子们品味了古诗的情韵,又把孩子们带入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让孩子们看到了奇异的月球景观;第二关“踏月寻谜”则引导孩子们体验了令人费解三大月球之谜;第三关“临风问月”,让孩子叩问月球,拉近了孩子与月球的距离,培养了孩子的探究能力,激发了孩子探究月球的热情;第四关“穿越时空”让孩子们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做客未来的月球村的情境。在习作中,孩子们的小宇宙爆发了,各种奇思妙想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二、立足字词,充盈韵味
1.识字写字是基础
新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1)寻汉字演变,追根溯源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在“登”字的识字教学中,笔者巧用课件,出示了“登”字的演变过程,告诉学生,原来的“登”字表示手捧祭品走上祭台,甲骨文 上半部分表示脚,“豆”中加一横,表示器皿盛满粮食,下半部分表示手。造字本义:手捧装满丰收的粮食的盛器,走上祭台敬献神灵。孩子从象形字中加深了印象,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编生字儿歌,增强韵味
朗朗上口的儿歌,韵味无穷,便于记忆。在《月球之谜》教学中,儿歌教学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把本课生字串编成儿歌:“夜幕降临明月悬,引人遐想探奥秘。项项研究真有趣,菌藻月尘显奇异。月球之谜难估计,努力学习探奥秘,探——奥——秘。”既复习了生字,又简洁明了地概括了课文内容;指导“临”字的书写时,边范写边读儿歌:“一短竖,一长竖,最后扁口里面还是一竖,左窄右宽要牢记。”三竖的区别指导就到位了。
2.关键词语意蕴深
优秀的作家,能够用关键的词语精准地捕捉细微的直觉,贴切地传达丰富,细腻的内心体验与情感。
(1)图文结合创意境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象等。相对于小学生,图像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和启迪性。教学中如能应用生动直观的图片,就能很好地弥补文字文本的空白,使得圖文相得益彰。《月球之谜》开篇意境悠远:“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啊!”紧扣“遐想”一词,本课教学时先让孩子进行遐想,再出示课件图画,让孩子在优美的配乐中吟诵诗句,品味古人对月亮的遐想,音乐与画面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观,学生“进入”了宏大而有韵味的时空背景,在这样的环境里阅读课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在优美的意境中,品味出了遐想的意蕴:它是美好的想象,它是悠远的想象。再如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月球奇异的景象,我利用图画,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结合理解课文中描写“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等现象,再让孩子朗读,“奇异”一词也就深深烙在了学生的心底。
(2)一唱三叹会中心
中心词是表达篇章,段落中心意思的词语,它是篇章,段落表达意义的焦点,在篇章、语段阅读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说明文写作的目的是介绍事物或说明事理,在说明文中,怎样使读者尽快认识事物特征或懂得事理中心词的作用,这时就凸现出来了。只要抓住中心词,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就能被很快揭示。《月球之谜》三个未解之谜围绕 “令人费解”这个词展开,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个词,先让孩子用自己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紧接着,在孩子品味三个未解之谜后,分别出示:“这个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 “这个实验结果也是多么令人费解!” “这一连串实验结果多么令人费解!”这三句话予以小结点拨,反复咏叹,却又层层推进,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3)特色词语学中用
问句是这篇课文的特色,疑问词“难道”“或者”“为什么”等加强了语气,突出了作者的疑惑,本课教学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让孩子们在读中感悟,充分体验到了月球的神秘。在孩子体会到疑问词的妙用后,自然让孩子学以致用。为此,让孩子把第二个谜也改成问句的形式,这道练习水到渠成,孩子们疑问词在练习中运用自如也就在意料之中。
三、方法指导,还原原味
1.了解说明方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在教学科普说明文时,说明方法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但教师对此不必进行理性的讲解,而可以通过引领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品读感悟中巧释巧解。《月球之谜》第一个未解之谜把月球尘土里的尘土和地球上的水藻进行对比,突出了月球尘土里的水藻特别鲜嫩青绿。笔者通过月球尘土里的水藻图和地球尘土的水藻图对比,让孩子变抽象的描述为具体的感官直觉,让孩子感受到了月球的神秘。第三个谜则抓住“40亿”和“46亿”这两个词,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在浅而易懂的设计中,孩子们初步了解了作比较和列数字两种说明方法。 2.学会写谜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学习文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王崧舟老师也曾说:语文的本体“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学习科普说明文也要学习其准确、简洁的语言特点,严谨的表达方式,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月球之谜》第一个未解之谜和第三个未解之谜都是用“实验结果+推测质疑”的形式。在第二关“踏月寻谜”这关中,笔者让学生给第二个谜的末尾也加上了问句读。这样就完善了三个谜的结构。接着在第三关“临风问月”这个环节,我让孩子观察了三个未解之谜的写法。然后,提供给孩子三个月球未解之谜,请孩子们在谜的末尾再加一个问句叩问月球。潜移默化地强化了写谜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正所谓“看花容易绣花难,事非经历不知难”。学生只有在语言的迁移运用中,才能深切地感悟道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奥妙。为此,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四、拓展延伸,凭添余味
1.诗词补白,余音缭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把与文本有关而又未直接表达出来的文章的“空白点”进行合理的补充和延伸,就是“补白”。活用文本,巧妙“补白”,不但能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把握文本。它给学生打开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让语文课堂更加鲜活起来。
在《月球之谜》“穿越时空”这个环节,我充分利用音乐,画面给孩子们创设了优美的情境:“瞧!时光飞船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唐代。在妈妈的故事中,那皎洁的月光给童年的李白带来了多少幻想!齐读:‘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而在清代诗人郑板桥的心中,那月光却如水一般的温柔。齐读‘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唐代诗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在做客异乡的日子,那一轮明月又寄托着多少浓浓的思乡之情,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唐代诗人张祜的笔下,月亮又有着怎样的情韵。读:‘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在诗词补白中进一步解读了诗人对月亮的遐想,也增加了孩子的语言积累。
2.放飞想象,余味无穷
李吉林老师提到“情境使儿童的言语有了充实的材料,使抽象的语言有了生命力,使语言植根于儿童的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地发展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情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能在直观的语言环境中驰骋想象,促进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在本课的最后一关“穿越时空”这个环节中我巧设练笔,让学生们想象30年后做客月球村的情境,孩子们在练笔中,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个性得到了张揚。
总之,科普说明文的语言魅力是独特的,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坚持教学时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立足语文味,以“语文”的方式挖掘科普说明文中的语文因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你会发现,科普说明文——这边风景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