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尊重;尊重教育;心理素质
平等衍生尊重,尊重创造和谐。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在教育过程中倡导“尊重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接受,并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教育过程当中。尊重教育涉及的领域主要有:对人(包括自己)的尊重、对社会的尊重和对自然的尊重。我校综合课题“构建‘尊重教育’模式,创建和谐校园”重点研究了对人的尊重,仅从对人的尊重而言,心理教师将重点落在引导学生“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两条主线上,并开展相关实践研究。
一、“尊重”与“尊重教育”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尊重”的定义是:(1)尊敬或重视(个人、集体或有关的抽象事物,如意见、权利等);(2)庄重(指行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尊重是一种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是一种自尊、尊人的为人方式,它崇尚平等与宽容,与占有、攻击等消极心态与行为是相互对立的。
“尊重教育”即在教育教学中,依据教育规律,对受教育者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以树立受教育者自尊、自爱、自信等良好心态,进一步促进自我教育,逐渐培养起对自我、他人、社会乃至生命、自然等由衷而自然的尊重感,保证其人格健康成长的一种教育方法与过程。
二、理论依据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这五个层次的需要由低到高逐级得以满足。
校园生活中,当学生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充分保证与满足时,教育者应努力满足学生爱和归属的需要,通过各种力量引导学生(特别是偏差生)发展,让其有归属感。对大部分爱和归属需要得到满足的学生,实施尊重教育显得很有必要,教育者要通过各种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努力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三、实践背景
福建教育出版社《小学生心理健康》四年级上册教材《我的优点和缺点》一课,要求学生写出自身的优缺点时,有位学生写满了半页缺点,对于优点却回答“没有”,当教师试图帮助他寻找自己的优点时,他却说:“我读书差,又经常迟到,怎会有优点?”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心理咨询室里,只是来访者是一个教师家长眼中品学兼优的“乖乖女”。她接连三天来访只是因为步入青春期后,她原本纤瘦的身体越显圆润,她没法接受现在的自己。倘若一个人接纳不了自己,就不会有真正的快乐,也难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作为成人,必须关心和保护儿童的自尊。
与此同时,在一份中高年级学生道德品质问卷调查表中,73%的学生承认“对家长说话有时不讲分寸,对家长的问话有时置之不理”;30%的学生认为“进出家长或他人房间不必打招呼”;65%的学生曾出现约会不守时现象;而对于“对自己的东西与对别人的东西一样爱护”“你会从爱惜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做起,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问题,有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基本是”。
基于上述现状,笔者将“尊重教育”落实在“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两点上,即强调尊重自己,悦纳自己,珍惜自己,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强调尊重他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努力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四、开展方式
(一)学会尊重自己,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如上所述,尊重自己,首先要愉快地接纳自己,既喜欢自己的长处,更要坦然接纳自己的短处,并延伸至热爱自己的生命,尊重、善待生命。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以前很少有成人告诉孩子:你是怎样来到人世的;父母在抚育你的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辛苦。也很少有孩子想过:应该怎样真正喜欢自己,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命。以至课堂上,很多学生将令他感到困扰的问题焦点集中于自己的外貌上:脸上长了“青春痘”怎么办;身材又矮又胖没人跟我玩;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看到,有些学生为了显示身材而在冬天穿着薄薄的衬衫,为了“减肥”而忍饥挨饿;因为作业欠交离家出走等。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教导学生学会尊重自己非常必要!
笔者尝试将绘本教学与心理拓展游戏引入小学课堂,探索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动静结合的课堂中充分感受生命的意义并学会尊重自己(绘本内容见下表)。
1.绘本教学
四年级学生在阅读《糟糕,身上长条纹了!》后写道: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因个子矮坐在第一排,上体育课时最怕听到老师说“请同学们按由矮到高的顺序排队”。我很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经常为自己的身高苦恼。和老师一番交流后,我舒服多了,每个人身上都有美的地方,我要学会尊重自己、喜欢自己。
六年级学生阅读《一片叶子落下来》后说道:一片片树叶就是一个个生命,即使短暂却有一个共同的愿望:为树下的人们遮风挡雨,带来欢乐。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像这片树叶一样,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不仅要好好爱自己,更要学会奉献与帮助他人,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2.心理拓展游戏
笔者在五年级学生中开展“多元排队”游戏:全体学生围成一个圆圈并面向圆心站立。主持人宣布排队开始,大家根据某一特征要求调整自己的位置,在调整过程中,不允许用语言交流。首先请大家按个子高矮排队,高个子排在主持人左边,按顺时针方向从高到矮依次排队。第二次请大家按出生月、日的顺序排队,1月1日出生的排在主持人左边,按顺时针方向从月、日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第三次请大家按体重排队,最重的排在主持人的左边,按顺时针方向由重到轻依次排列。全班排定后再说出自己的身高或出生月日或体重数来检查是否有人排错了队,排错者需说明理由,大家一起帮着澄清。
这是个每个学生都能轻松参与但同时又稍显“敏感”的游戏。从一开始场面稍显混乱,高个儿同学争着排在主持人左边证明自己是班里“第一高”,到最后大家遵守游戏规则积极主动完成游戏要求,整个活动热烈活泼。班里一名身材略胖而文静的女孩主动说道:我总是凭感觉认为我应站在队伍的某个地方,但被请出队伍2次后,我意识到我要主动踏出第一步,主动与人交流。身材胖点怕啥呢?可爱就行,人因为可爱才美丽嘛!” 学生们的只言片语令笔者感到欣慰,每个人由于受遗传和后天环境、条件的影响,有着与他人不尽相同的特点。唯有尊重自己,坦然接纳自己的长短处,尊重自己的生命,才有足够的力量去尊重他人和社会,也才能获得外界对自己的尊重。
(二)学会尊重他人,规范自我道德行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说道: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动作、举止、行为和意图。只有当你的心灵里永远有着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的时候,你才会变成有道德的人。尊重他人,就是要引导学生规范自我道德行为,在学校里,保护别人的自尊,不欺负、殴打同学,不给同学和老师起恶意的绰号;在家庭里,理解父母的用心与苦心,不做对不起父母的事情;在社会生活中,尊重与自己相识或陌生的人们,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
每年开学,我校都会开展一个月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包括轻声慢步行走校园、文明有序如厕等,但结果不尽人意,特别是公共卫生间,更令保洁阿姨头疼:有人喜欢跑到大便池边上小便,有人一听上课铃响顾不得按压冲水阀撒腿就跑,甚至有学生将矿泉水瓶丢进下水道,在洁白的墙壁上比谁的脚印留得更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先生在《是“如厕文明”也得从娃娃抓起》一文中说,他女儿学校的校长在全校大会上讲“如厕文明”。熊丙奇认为,从校长讲话的立意看,这远比大谈理想、责任对学生更管用。校长讲“上不了台面”的如厕文明,从育人角度说,才是最应该“上台面”的。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何不从“如厕讲文明”这样的小事抓起呢?
二年级心理课《我是文明小使者》,笔者邀请保洁阿姨共同参与课堂活动。通过flash《顽皮猴童童上厕所》引入,让学生初识校园厕所里的不文明现象,妙趣横生的动画贴近学生生活,令其感同身受;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使用公共厕所的正确行为,并完成“我是清洁宝宝”自我检测活动,提醒学生参照表中内容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同做文明小使者。在孩子们学会了如何文明如厕的情况下,教师分发“寻找校园里的文明行为”记录卡,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一起寻找校内的公共设施,并将校内爱护公共设施的行为填写在记录卡上或画上笑脸,边行动边反思自己的不足。课程尾声,保洁阿姨分享自己的工作感受,使学生们深刻明白“如厕讲文明”,不给他人带来不便正是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
此外,结合心理健康月活动,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开展“文明如厕”规则征集活动及标语设计大赛,请学生们为如何文明上厕所支招,让学生自己制定《文明如厕公约》并互相监督。一位调皮的男生在日记《我的改变》中写道:从一年级开始,由于好奇带来的许多次“不小心”破坏公用卫生间的行为给老师、家长添了麻烦。这段时间我主动申请下课时到低年级男厕前维持秩序,劝阻厕所里的不文明行为,我深深感到保洁阿姨打扫厕所的不易,也为自己曾经在厕所做过的行为感到难受。文明如厕是小事,尊重他人是大事。
尊重他人,即引导学生从规范自我道德行为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笔者认为,让学生在多样性的游戏和活动中反思、感悟,将比单纯的说教、指责更令孩子接受。
五、行动反思
“尊重教育”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要求对每一位学生开展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规则的教育,其实质也包括了德智体综合发展的要求。行动研究一学期来,笔者欣喜地看到学生们在“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的价值观与态度方面都有了显著变化:课堂上,学会做一名好“听众”,遇事先思而后言;活动中,积极主动表现自己,最大限度地在擅长的领域发挥优势;校园内,如厕有序排队,主动捡拾垃圾;家庭里,与成人平等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个性差异显著,家庭教育参差不齐,仅靠单方面力量难以兼顾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能做的,就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主动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探究,力争高效实现每节课、每项活动的目标,力争每个孩子都能在校园内感受“尊重教育”的意义。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梧村小学,厦门,361000)
编辑/王晶晶 终校/于 洪
平等衍生尊重,尊重创造和谐。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在教育过程中倡导“尊重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接受,并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教育过程当中。尊重教育涉及的领域主要有:对人(包括自己)的尊重、对社会的尊重和对自然的尊重。我校综合课题“构建‘尊重教育’模式,创建和谐校园”重点研究了对人的尊重,仅从对人的尊重而言,心理教师将重点落在引导学生“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两条主线上,并开展相关实践研究。
一、“尊重”与“尊重教育”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尊重”的定义是:(1)尊敬或重视(个人、集体或有关的抽象事物,如意见、权利等);(2)庄重(指行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尊重是一种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是一种自尊、尊人的为人方式,它崇尚平等与宽容,与占有、攻击等消极心态与行为是相互对立的。
“尊重教育”即在教育教学中,依据教育规律,对受教育者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以树立受教育者自尊、自爱、自信等良好心态,进一步促进自我教育,逐渐培养起对自我、他人、社会乃至生命、自然等由衷而自然的尊重感,保证其人格健康成长的一种教育方法与过程。
二、理论依据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这五个层次的需要由低到高逐级得以满足。
校园生活中,当学生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充分保证与满足时,教育者应努力满足学生爱和归属的需要,通过各种力量引导学生(特别是偏差生)发展,让其有归属感。对大部分爱和归属需要得到满足的学生,实施尊重教育显得很有必要,教育者要通过各种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努力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三、实践背景
福建教育出版社《小学生心理健康》四年级上册教材《我的优点和缺点》一课,要求学生写出自身的优缺点时,有位学生写满了半页缺点,对于优点却回答“没有”,当教师试图帮助他寻找自己的优点时,他却说:“我读书差,又经常迟到,怎会有优点?”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心理咨询室里,只是来访者是一个教师家长眼中品学兼优的“乖乖女”。她接连三天来访只是因为步入青春期后,她原本纤瘦的身体越显圆润,她没法接受现在的自己。倘若一个人接纳不了自己,就不会有真正的快乐,也难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作为成人,必须关心和保护儿童的自尊。
与此同时,在一份中高年级学生道德品质问卷调查表中,73%的学生承认“对家长说话有时不讲分寸,对家长的问话有时置之不理”;30%的学生认为“进出家长或他人房间不必打招呼”;65%的学生曾出现约会不守时现象;而对于“对自己的东西与对别人的东西一样爱护”“你会从爱惜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做起,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问题,有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基本是”。
基于上述现状,笔者将“尊重教育”落实在“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两点上,即强调尊重自己,悦纳自己,珍惜自己,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强调尊重他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努力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四、开展方式
(一)学会尊重自己,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如上所述,尊重自己,首先要愉快地接纳自己,既喜欢自己的长处,更要坦然接纳自己的短处,并延伸至热爱自己的生命,尊重、善待生命。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以前很少有成人告诉孩子:你是怎样来到人世的;父母在抚育你的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辛苦。也很少有孩子想过:应该怎样真正喜欢自己,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命。以至课堂上,很多学生将令他感到困扰的问题焦点集中于自己的外貌上:脸上长了“青春痘”怎么办;身材又矮又胖没人跟我玩;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看到,有些学生为了显示身材而在冬天穿着薄薄的衬衫,为了“减肥”而忍饥挨饿;因为作业欠交离家出走等。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教导学生学会尊重自己非常必要!
笔者尝试将绘本教学与心理拓展游戏引入小学课堂,探索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动静结合的课堂中充分感受生命的意义并学会尊重自己(绘本内容见下表)。
1.绘本教学
四年级学生在阅读《糟糕,身上长条纹了!》后写道: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因个子矮坐在第一排,上体育课时最怕听到老师说“请同学们按由矮到高的顺序排队”。我很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经常为自己的身高苦恼。和老师一番交流后,我舒服多了,每个人身上都有美的地方,我要学会尊重自己、喜欢自己。
六年级学生阅读《一片叶子落下来》后说道:一片片树叶就是一个个生命,即使短暂却有一个共同的愿望:为树下的人们遮风挡雨,带来欢乐。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像这片树叶一样,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不仅要好好爱自己,更要学会奉献与帮助他人,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2.心理拓展游戏
笔者在五年级学生中开展“多元排队”游戏:全体学生围成一个圆圈并面向圆心站立。主持人宣布排队开始,大家根据某一特征要求调整自己的位置,在调整过程中,不允许用语言交流。首先请大家按个子高矮排队,高个子排在主持人左边,按顺时针方向从高到矮依次排队。第二次请大家按出生月、日的顺序排队,1月1日出生的排在主持人左边,按顺时针方向从月、日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第三次请大家按体重排队,最重的排在主持人的左边,按顺时针方向由重到轻依次排列。全班排定后再说出自己的身高或出生月日或体重数来检查是否有人排错了队,排错者需说明理由,大家一起帮着澄清。
这是个每个学生都能轻松参与但同时又稍显“敏感”的游戏。从一开始场面稍显混乱,高个儿同学争着排在主持人左边证明自己是班里“第一高”,到最后大家遵守游戏规则积极主动完成游戏要求,整个活动热烈活泼。班里一名身材略胖而文静的女孩主动说道:我总是凭感觉认为我应站在队伍的某个地方,但被请出队伍2次后,我意识到我要主动踏出第一步,主动与人交流。身材胖点怕啥呢?可爱就行,人因为可爱才美丽嘛!” 学生们的只言片语令笔者感到欣慰,每个人由于受遗传和后天环境、条件的影响,有着与他人不尽相同的特点。唯有尊重自己,坦然接纳自己的长短处,尊重自己的生命,才有足够的力量去尊重他人和社会,也才能获得外界对自己的尊重。
(二)学会尊重他人,规范自我道德行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说道: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动作、举止、行为和意图。只有当你的心灵里永远有着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的时候,你才会变成有道德的人。尊重他人,就是要引导学生规范自我道德行为,在学校里,保护别人的自尊,不欺负、殴打同学,不给同学和老师起恶意的绰号;在家庭里,理解父母的用心与苦心,不做对不起父母的事情;在社会生活中,尊重与自己相识或陌生的人们,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
每年开学,我校都会开展一个月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包括轻声慢步行走校园、文明有序如厕等,但结果不尽人意,特别是公共卫生间,更令保洁阿姨头疼:有人喜欢跑到大便池边上小便,有人一听上课铃响顾不得按压冲水阀撒腿就跑,甚至有学生将矿泉水瓶丢进下水道,在洁白的墙壁上比谁的脚印留得更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先生在《是“如厕文明”也得从娃娃抓起》一文中说,他女儿学校的校长在全校大会上讲“如厕文明”。熊丙奇认为,从校长讲话的立意看,这远比大谈理想、责任对学生更管用。校长讲“上不了台面”的如厕文明,从育人角度说,才是最应该“上台面”的。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何不从“如厕讲文明”这样的小事抓起呢?
二年级心理课《我是文明小使者》,笔者邀请保洁阿姨共同参与课堂活动。通过flash《顽皮猴童童上厕所》引入,让学生初识校园厕所里的不文明现象,妙趣横生的动画贴近学生生活,令其感同身受;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使用公共厕所的正确行为,并完成“我是清洁宝宝”自我检测活动,提醒学生参照表中内容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同做文明小使者。在孩子们学会了如何文明如厕的情况下,教师分发“寻找校园里的文明行为”记录卡,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一起寻找校内的公共设施,并将校内爱护公共设施的行为填写在记录卡上或画上笑脸,边行动边反思自己的不足。课程尾声,保洁阿姨分享自己的工作感受,使学生们深刻明白“如厕讲文明”,不给他人带来不便正是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
此外,结合心理健康月活动,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开展“文明如厕”规则征集活动及标语设计大赛,请学生们为如何文明上厕所支招,让学生自己制定《文明如厕公约》并互相监督。一位调皮的男生在日记《我的改变》中写道:从一年级开始,由于好奇带来的许多次“不小心”破坏公用卫生间的行为给老师、家长添了麻烦。这段时间我主动申请下课时到低年级男厕前维持秩序,劝阻厕所里的不文明行为,我深深感到保洁阿姨打扫厕所的不易,也为自己曾经在厕所做过的行为感到难受。文明如厕是小事,尊重他人是大事。
尊重他人,即引导学生从规范自我道德行为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笔者认为,让学生在多样性的游戏和活动中反思、感悟,将比单纯的说教、指责更令孩子接受。
五、行动反思
“尊重教育”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要求对每一位学生开展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规则的教育,其实质也包括了德智体综合发展的要求。行动研究一学期来,笔者欣喜地看到学生们在“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的价值观与态度方面都有了显著变化:课堂上,学会做一名好“听众”,遇事先思而后言;活动中,积极主动表现自己,最大限度地在擅长的领域发挥优势;校园内,如厕有序排队,主动捡拾垃圾;家庭里,与成人平等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个性差异显著,家庭教育参差不齐,仅靠单方面力量难以兼顾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能做的,就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主动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探究,力争高效实现每节课、每项活动的目标,力争每个孩子都能在校园内感受“尊重教育”的意义。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梧村小学,厦门,361000)
编辑/王晶晶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