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科技,听科技讲故事
李婷
《离线》出版人。前湛庐商业图书主编,前东西文库主编,目前创业“离线”品牌。
我是《离线》杂志书的出版人,我们在选题方面,特别关注科技和受科技影响的社会生活。一般科技媒体关注“快科技”,比如出现了什么新技术、苹果发布了什么新产品,我们更多关注“慢科技”,告诉大家,科技怎么进入生活、影响生活,怎样改变社会和文化,进行比较有深度又有趣的探讨。最近我们在做“游戏亚文化”的形成,不是介绍新的游戏机,而是像聊天一样,谈谈电子游戏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留下了什么回忆。
我管我们的“书”叫“科技文化杂志”,是Mook的一种。Mook起源于日本,是一种特别的图书形式,介于杂志和书之间。在日本,Mook的种类非常多,例如怎么化妆、怎么穿衣服,都会有人发行自己的Mook。在国内Mook里,《知日》算做得最成功的,另外,像张悦然的《鲤》是文学类的Mook,也值得品读。
为什么大家都做Mook?因为它有书的属性,但比书更灵活,跟杂志也不一样。大家会买新杂志,但很少去买旧杂志,相比之下,Mook即使出版过一段时间,也不会落伍。杂志的话题范畴很广,针对最广大的群体,但Mook更灵活,会关注一些细分市场,如果你对某些Mook的领域感兴趣,读它,就会有更深认识。Mook的文章都比较长,有书的感觉,可以对一些话题做比较深的剖析,并且没有时效限制,可以作为一种阅读收藏。
我在2003年底,就开始在译言网做—本和杂志类似的书《1024》,主要关注科技、科技文化和商业方面。2010年,我们又出了凯文,凯利的书,尤其是他的《失控》,到现在,仍然是互联网、科技趋势类图书影响力前三的书籍。现在的《离线》也是这方面的Mook,是我离开译言网后,创业公司的第一个产品。
聪明女人都要读
《公正》
作者:迈克尔·桑德尔
公平公正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在寻找公正的旅途中,领略思辨的价值和魅力。
《离线》
主编:李婷
带你体味科技时代的全新生活方式。
《枪与玫瑰的使用方法》
主编:果壳网
用科学的眼光,打量你的下半身,还有上半身,有情有性,才是完美人生。
《字体故事》
作者:西蒙·加菲尔德
爱美不仅体现在吃穿用度,还体现在发现身边最寻常、最微小的细节,比如ABCD。
《天生就会跑》
作者:克里斯托弗·麦克杜格尔
跑步,也是一种技术,人不是因为变老而停止跑步,而是因为停止跑步才变老。
尝试不同题材,你的天地才会变广阔
陈恒达
广西出版集团出版人,2013年获“中国好编辑(生活类)”奖
我是专门做心理方面书籍的,像我手边这本玛丽拉,萨托里欧斯的《寂寞》,说的就是寂寞让你的人生有更多可能,学会独处才会感到幸福。这本书把跟寂寞相关的心理特点写得非常美,看了以后会让你觉得,哦,寂寞原来不像想象中那么灰暗。为了这本书,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找名家写序,对序的设计进行编排,甚至找到张德芬老师的御用画手,为书创作插画。我们觉得寂寞不是黑暗的,反而很绚丽,就像这本书的封面。我身边有一些女性朋友,她们的生活看起来孤独,实际上,她们会在独处中找到很多乐趣,比如园艺、绘画。看到这样的人,就会发现,她的寂寞其实很绚烂,让她沉浸在美好中。
我们发现阅读心理题材的女性读者越来越多,因为现在是社会转型期,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生活方式在发生变化,你面临一个全新的时代,找不到借鉴,从父母、同龄人那里也得不到经验,就会加大对心理书籍的需求。
据我观察,女人喜欢比较轻松的书,不受教条的约束,越是上纲上线的东西,越不愿意接受,而且女生读书追求氛围,有了美好的感觉才喜欢读。其实女生对书有天然的好感和好奇心,但有时又会有所畏惧——这书是不是属于我的?会不会看不懂?知识点是不是超出范围了?
很多新东西其实没那么复杂,试试看,说不定很有意思。如果永远读同一类书,你看到的世界也永远不会变。经常尝试不同的内容和题材,脑袋里的天地才会变广阔。
如今,在世界范围内,童书已经到了大爆发的年代,小说类需求也很大,读书越来越变成一种休闲,问题是,国内原创的特别打动人的小说很少,国外比较多。相对的,现在图书的编辑技巧很高,很多生活类、指导类的图书写得简单、有趣,能让你很轻易地学会做一件事。我有一个朋友在日本留学,他本身学图书馆学,后来做了建筑行业,因为他把日本趣味建筑的书全读了,他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胜任!现在有的书就有这样的作用,能便利、便捷地让你学习到一些技能,比如教你理解绘画艺术的《小顾聊绘画》。我开的书单也是这样,会让女人觉得“哎呀,是不是不适合我读啊”,其实很好读。
聪明女人都要读
《万物静默如谜》
作者:维斯拉瓦·辛波斯卡
她的诗里是生活,是生活的每个细节,寻常的小物件在她的诗中都会让你感觉不寻常。
《拥抱逝水年华》
《旅行的艺术》
作者:阿兰·德波顿
当代大才子分享他拥抱生活的哲学,《拥抱逝水年华》比《追忆似水年华》有趣得多,而《旅行的艺术》让你不得不承认好奇、思考、发现是我们最独特的能力。
《月亮与六便士》
作者: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经历的岁月越多,越爱毛姆,因为他会帮你找到心灵家园。
《非普通读者》
作者:艾伦·贝内特
好读又好玩的小册子,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这样读!
“快餐书”里也有美味 李静媛
中信出版社第五分社社长
我从小就对书非常热爱,学的又是中文系编辑专业,大学一毕业就进入出版社工作,兴趣和事业一拍即合。让书变得畅销,是我的目标,却不是工作的全部,从业这些年我一直在摸索图书行业的规律,也算运气不错,出了些畅销又有内容的书。
这些书包括,两性情感类的《女人不狠,地位不稳》、小说《失恋33天》、开创旅行类图书先河的《背包十年》、青春励志类《谁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等等。它们的特点是作者的个性比较突出,在读者中的影响力大,号召力也就很大,再加上题材顺应了人们当下的潮流趋势,当我们选择好时机推出来,加上各方面营销策划推波助澜,就成为销量几十万本以上的畅销书。
从我的角度看,一本好书首先内容要经得起考验,能够给你带来某些收获,得到启发、共鸣、心灵上的治愈和精神上的安慰。现代人更注重阅读的作用性,但也喜欢快餐读物,喜欢看个热闹,赶潮流,大家都在议论的好书,也想买回去看看,这种好奇的心理带有盲目性,这时,你需要有自己的阅读原则和方向。
跟其他行业类似,出版业一样要有经济利益的推动,这导致阅读越来越庸俗化。现在流行的书往往非常网络化、快餐化、恶俗化,所以我们要在取悦大众、取悦市场和阅读品位间找到平衡点。一些东拼西凑的内容、网络段子手、网络红人,经常成为出版商的追捧对象,以作者为中心,利用他们的号召力吸引读者。我对这种现象是有选择的,不是什么红人都给他出书。
我出书的标准是不跟风,越是大家不看好、忽视的,我可能越去关注,认为那往往是另一个我们没发现的阅读领域。比如2009年出版的《背包十年》,那时旅行类的题材还没有人发现,但作者小鹏的故事震撼了我,觉得他—定能给更多人启发,就将他的书出版了。我觉得,一些能打动自己的内容,才能打动其他人。
我希望女性读者都能提升自己的读书质量,不要盲从,要有选择,这样才能更多地利用好你有限的阅读时间。不光要为娱乐去读,追时髦,赶潮流,还要多读经典书籍。所谓的经典,是因为那本书传承了好多年,作者花好几年甚至更多时间才创造出的一本书,里面蕴含的深度和广度不言自明。
我想振兴我们的传统文学,也在做这方面的努力,真正能够沉淀下来的作品一定是有市场的,但是需要我们做新的包装、新的策划,给读者超出期待的惊喜,才能让更多人接受,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文学。毕竟这是新时代,满足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形式感的需求,才能让好的内容继续传承。
聪明女人都要读
《30岁前别结婚》
作者:陈愉
曾经作为洛杉矶市副市长的美籍华人,通过自己的经验,谈女人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向前一步》
作者:谢丽尔嗓德伯格
又一名成功的精英女性,讲述如何在家庭和事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活法》
作者:稻盛和夫
对于成功学,或许你该把眼界放得更大。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成功,跟你个人息息相关。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
作者:法齐娅·库菲
这是一位阿富汗女议员写给女儿的17封信,女人的坚强超越了死亡,听起来很沉重,但沉重才有力量。
《背包十年》
作者:小鹏
即使现在看来,这还是—本与众不同的“心灵鸡汤”,一直以为梦想遥不可及,但只要你坚持,梦想就开始陪伴你一起坚持。
“淘宝高手”更要会淘书
陈恳
上海浦睿文化出版人
我和所有内容策划方面临的挑战一样——读者花更多的时间在手机上,深度阅读的时间正在碎片化。短阅读越来越多,在网络端、手机端表现越来越好,轻阅读优势明显。但我相信,书籍的基本理念依然不变,真正敏锐又肯付出努力,做出来一样是好东西,因为内容才是根本。虽然大家对纸本书籍的热情有所松动,大部头小说的销量在下滑,但有一些真正的经典厚书,依然强势,每年都有受众。
好的内容依然好,像我们最近推出的《耶路撒冷三千年》,上市3天,就又开始加印,好多热爱人文社科书的人,一早就知道这本书即将出版的消息,看到宣传就心动。这部书很厚,但卖得很好,相反,有的人拼命地变,迎合潮流,也不见得有什么成效,所以我不认同出版是有固定思路的,不同风格、不同个性的出版人,都能推出优秀的作品。大家都知道J.K.罗琳曾被七八个出版社拒绝,却能让认同她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出版社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出版社之一,通过这个例子,你就知道好内容的力量有多大,出版人对内容的判断有多重要。
我个人的经验是通过无数失败积累来的。我是个纠结的人,做不到像其他出版同行那样,有清晰的出版模式,专门做一个方面。有人对我说,你为什么不做一样东西呢,如果你早做少儿图书,你早就发了。是啊,专注于一个特别小的点,很容易成功。
但我的出版是理想化的、随性的。我觉得有很多东西值得出版,一位正常读者应该对多种事物有好奇心,因此出版人也一样要具备好奇心。就这_点把我害苦了,从业8年,好多书都做过,各个类别都试过,人文、艺术、旅行、历史,我都想在其中找到好的内容,这么多年我尝着“百草”走过来,没有聚焦,没有核心,即便如此,我在每个类别中都做出了一些卖得好的书,单纯从某本具有价值的书来说,我是成功的。
我以前在欧莱雅工作过,现在的出版也经常围绕城市女性,我很喜欢这个群体。我们现阶段缺失了很多东西,比如审美、对美的细致把握,而女性却是审美的重要支持者,她们在消费、支撑着几乎所有的文艺、电影、音乐、话剧、演唱会、外国文学甚至诗歌。男性则偏向财经、成功学和实用主义方面。
我们浦睿文化已经把审美作为出版的主线,和想象力相关的美学、手工艺、生活方式的书,我们将进一步做大,主要的受众群就是女性。我们做了反响很好的诗歌书,比如辛波斯卡的诗集就很成功,70%都是女性读者。对女性读者,我的评价非常高,并要为她们提供更好的东西。
其实读书是一种缓慢的境界的提升,一个人喜欢一方面的内容,持续地保持关注,用心寻找并积累和阅读相关内容,哪怕在微博上阅读,积累久了,在某方面你懂的就比较多,就能挑到好书。一个女孩喜欢打扮,自然会关注一些时尚人士、潮流信息,很快就能懂得打扮;一个姑娘情感上有需求,就会关注一些情感专家,“久病成医”,最后也能给小伙伴解答情感问题。
挑选一本适合自己的书也是一样,读出经验、挑出经验就好。我有个同事,毕业后进了我们公司,一开始并不喜欢诗歌,但我们这种“文艺公司”就需要你喜欢。和对诗歌感兴趣的人聊多了,了解一些好的诗人,多关注诗歌的自媒体,那位同事很快就爱上了诗歌,甚至去网络电台开设了自己的朗读频道。去喜欢、去积累、去发现,你读书的境界和内容就能得到提升。
聪明女人都要读
《100个基本:松浦弥太郎的个人信条》
作者:松浦弥太郎
这100个处世原则,与其说是个人进化的路标,如说是你心灵的小零食。
《做衣服》
作者:山本耀司
副标题叫“破坏时尚”,作为一个叛逆的人,你怎能不和山本耀司一起针砭“快时尚”?
《虫子旁》
作者:朱赢椿
作者本身就是位设计师,如果你怕虫子,不要紧,看了这本书,你会对虫子免疫,并发现它们的可爱之处。
《格蕾丝传》
作者:格蕾丝·柯丁顿
格蕾丝是让《VOGUE》成为“时尚圣经”的幕后推手,时尚界50年的变迁都在这本书里。
《故乡的微光》
作者:付新华
如果你热爱跟大自然相关的东西,请和这本书一起怀念萤火虫,传统、情怀、诗意、美……还有科学,藏身书中。
李婷
《离线》出版人。前湛庐商业图书主编,前东西文库主编,目前创业“离线”品牌。
我是《离线》杂志书的出版人,我们在选题方面,特别关注科技和受科技影响的社会生活。一般科技媒体关注“快科技”,比如出现了什么新技术、苹果发布了什么新产品,我们更多关注“慢科技”,告诉大家,科技怎么进入生活、影响生活,怎样改变社会和文化,进行比较有深度又有趣的探讨。最近我们在做“游戏亚文化”的形成,不是介绍新的游戏机,而是像聊天一样,谈谈电子游戏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留下了什么回忆。
我管我们的“书”叫“科技文化杂志”,是Mook的一种。Mook起源于日本,是一种特别的图书形式,介于杂志和书之间。在日本,Mook的种类非常多,例如怎么化妆、怎么穿衣服,都会有人发行自己的Mook。在国内Mook里,《知日》算做得最成功的,另外,像张悦然的《鲤》是文学类的Mook,也值得品读。
为什么大家都做Mook?因为它有书的属性,但比书更灵活,跟杂志也不一样。大家会买新杂志,但很少去买旧杂志,相比之下,Mook即使出版过一段时间,也不会落伍。杂志的话题范畴很广,针对最广大的群体,但Mook更灵活,会关注一些细分市场,如果你对某些Mook的领域感兴趣,读它,就会有更深认识。Mook的文章都比较长,有书的感觉,可以对一些话题做比较深的剖析,并且没有时效限制,可以作为一种阅读收藏。
我在2003年底,就开始在译言网做—本和杂志类似的书《1024》,主要关注科技、科技文化和商业方面。2010年,我们又出了凯文,凯利的书,尤其是他的《失控》,到现在,仍然是互联网、科技趋势类图书影响力前三的书籍。现在的《离线》也是这方面的Mook,是我离开译言网后,创业公司的第一个产品。
聪明女人都要读
《公正》
作者:迈克尔·桑德尔
公平公正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在寻找公正的旅途中,领略思辨的价值和魅力。
《离线》
主编:李婷
带你体味科技时代的全新生活方式。
《枪与玫瑰的使用方法》
主编:果壳网
用科学的眼光,打量你的下半身,还有上半身,有情有性,才是完美人生。
《字体故事》
作者:西蒙·加菲尔德
爱美不仅体现在吃穿用度,还体现在发现身边最寻常、最微小的细节,比如ABCD。
《天生就会跑》
作者:克里斯托弗·麦克杜格尔
跑步,也是一种技术,人不是因为变老而停止跑步,而是因为停止跑步才变老。
尝试不同题材,你的天地才会变广阔
陈恒达
广西出版集团出版人,2013年获“中国好编辑(生活类)”奖
我是专门做心理方面书籍的,像我手边这本玛丽拉,萨托里欧斯的《寂寞》,说的就是寂寞让你的人生有更多可能,学会独处才会感到幸福。这本书把跟寂寞相关的心理特点写得非常美,看了以后会让你觉得,哦,寂寞原来不像想象中那么灰暗。为了这本书,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找名家写序,对序的设计进行编排,甚至找到张德芬老师的御用画手,为书创作插画。我们觉得寂寞不是黑暗的,反而很绚丽,就像这本书的封面。我身边有一些女性朋友,她们的生活看起来孤独,实际上,她们会在独处中找到很多乐趣,比如园艺、绘画。看到这样的人,就会发现,她的寂寞其实很绚烂,让她沉浸在美好中。
我们发现阅读心理题材的女性读者越来越多,因为现在是社会转型期,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生活方式在发生变化,你面临一个全新的时代,找不到借鉴,从父母、同龄人那里也得不到经验,就会加大对心理书籍的需求。
据我观察,女人喜欢比较轻松的书,不受教条的约束,越是上纲上线的东西,越不愿意接受,而且女生读书追求氛围,有了美好的感觉才喜欢读。其实女生对书有天然的好感和好奇心,但有时又会有所畏惧——这书是不是属于我的?会不会看不懂?知识点是不是超出范围了?
很多新东西其实没那么复杂,试试看,说不定很有意思。如果永远读同一类书,你看到的世界也永远不会变。经常尝试不同的内容和题材,脑袋里的天地才会变广阔。
如今,在世界范围内,童书已经到了大爆发的年代,小说类需求也很大,读书越来越变成一种休闲,问题是,国内原创的特别打动人的小说很少,国外比较多。相对的,现在图书的编辑技巧很高,很多生活类、指导类的图书写得简单、有趣,能让你很轻易地学会做一件事。我有一个朋友在日本留学,他本身学图书馆学,后来做了建筑行业,因为他把日本趣味建筑的书全读了,他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胜任!现在有的书就有这样的作用,能便利、便捷地让你学习到一些技能,比如教你理解绘画艺术的《小顾聊绘画》。我开的书单也是这样,会让女人觉得“哎呀,是不是不适合我读啊”,其实很好读。
聪明女人都要读
《万物静默如谜》
作者:维斯拉瓦·辛波斯卡
她的诗里是生活,是生活的每个细节,寻常的小物件在她的诗中都会让你感觉不寻常。
《拥抱逝水年华》
《旅行的艺术》
作者:阿兰·德波顿
当代大才子分享他拥抱生活的哲学,《拥抱逝水年华》比《追忆似水年华》有趣得多,而《旅行的艺术》让你不得不承认好奇、思考、发现是我们最独特的能力。
《月亮与六便士》
作者: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经历的岁月越多,越爱毛姆,因为他会帮你找到心灵家园。
《非普通读者》
作者:艾伦·贝内特
好读又好玩的小册子,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这样读!
“快餐书”里也有美味 李静媛
中信出版社第五分社社长
我从小就对书非常热爱,学的又是中文系编辑专业,大学一毕业就进入出版社工作,兴趣和事业一拍即合。让书变得畅销,是我的目标,却不是工作的全部,从业这些年我一直在摸索图书行业的规律,也算运气不错,出了些畅销又有内容的书。
这些书包括,两性情感类的《女人不狠,地位不稳》、小说《失恋33天》、开创旅行类图书先河的《背包十年》、青春励志类《谁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等等。它们的特点是作者的个性比较突出,在读者中的影响力大,号召力也就很大,再加上题材顺应了人们当下的潮流趋势,当我们选择好时机推出来,加上各方面营销策划推波助澜,就成为销量几十万本以上的畅销书。
从我的角度看,一本好书首先内容要经得起考验,能够给你带来某些收获,得到启发、共鸣、心灵上的治愈和精神上的安慰。现代人更注重阅读的作用性,但也喜欢快餐读物,喜欢看个热闹,赶潮流,大家都在议论的好书,也想买回去看看,这种好奇的心理带有盲目性,这时,你需要有自己的阅读原则和方向。
跟其他行业类似,出版业一样要有经济利益的推动,这导致阅读越来越庸俗化。现在流行的书往往非常网络化、快餐化、恶俗化,所以我们要在取悦大众、取悦市场和阅读品位间找到平衡点。一些东拼西凑的内容、网络段子手、网络红人,经常成为出版商的追捧对象,以作者为中心,利用他们的号召力吸引读者。我对这种现象是有选择的,不是什么红人都给他出书。
我出书的标准是不跟风,越是大家不看好、忽视的,我可能越去关注,认为那往往是另一个我们没发现的阅读领域。比如2009年出版的《背包十年》,那时旅行类的题材还没有人发现,但作者小鹏的故事震撼了我,觉得他—定能给更多人启发,就将他的书出版了。我觉得,一些能打动自己的内容,才能打动其他人。
我希望女性读者都能提升自己的读书质量,不要盲从,要有选择,这样才能更多地利用好你有限的阅读时间。不光要为娱乐去读,追时髦,赶潮流,还要多读经典书籍。所谓的经典,是因为那本书传承了好多年,作者花好几年甚至更多时间才创造出的一本书,里面蕴含的深度和广度不言自明。
我想振兴我们的传统文学,也在做这方面的努力,真正能够沉淀下来的作品一定是有市场的,但是需要我们做新的包装、新的策划,给读者超出期待的惊喜,才能让更多人接受,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文学。毕竟这是新时代,满足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形式感的需求,才能让好的内容继续传承。
聪明女人都要读
《30岁前别结婚》
作者:陈愉
曾经作为洛杉矶市副市长的美籍华人,通过自己的经验,谈女人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向前一步》
作者:谢丽尔嗓德伯格
又一名成功的精英女性,讲述如何在家庭和事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活法》
作者:稻盛和夫
对于成功学,或许你该把眼界放得更大。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成功,跟你个人息息相关。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
作者:法齐娅·库菲
这是一位阿富汗女议员写给女儿的17封信,女人的坚强超越了死亡,听起来很沉重,但沉重才有力量。
《背包十年》
作者:小鹏
即使现在看来,这还是—本与众不同的“心灵鸡汤”,一直以为梦想遥不可及,但只要你坚持,梦想就开始陪伴你一起坚持。
“淘宝高手”更要会淘书
陈恳
上海浦睿文化出版人
我和所有内容策划方面临的挑战一样——读者花更多的时间在手机上,深度阅读的时间正在碎片化。短阅读越来越多,在网络端、手机端表现越来越好,轻阅读优势明显。但我相信,书籍的基本理念依然不变,真正敏锐又肯付出努力,做出来一样是好东西,因为内容才是根本。虽然大家对纸本书籍的热情有所松动,大部头小说的销量在下滑,但有一些真正的经典厚书,依然强势,每年都有受众。
好的内容依然好,像我们最近推出的《耶路撒冷三千年》,上市3天,就又开始加印,好多热爱人文社科书的人,一早就知道这本书即将出版的消息,看到宣传就心动。这部书很厚,但卖得很好,相反,有的人拼命地变,迎合潮流,也不见得有什么成效,所以我不认同出版是有固定思路的,不同风格、不同个性的出版人,都能推出优秀的作品。大家都知道J.K.罗琳曾被七八个出版社拒绝,却能让认同她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出版社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出版社之一,通过这个例子,你就知道好内容的力量有多大,出版人对内容的判断有多重要。
我个人的经验是通过无数失败积累来的。我是个纠结的人,做不到像其他出版同行那样,有清晰的出版模式,专门做一个方面。有人对我说,你为什么不做一样东西呢,如果你早做少儿图书,你早就发了。是啊,专注于一个特别小的点,很容易成功。
但我的出版是理想化的、随性的。我觉得有很多东西值得出版,一位正常读者应该对多种事物有好奇心,因此出版人也一样要具备好奇心。就这_点把我害苦了,从业8年,好多书都做过,各个类别都试过,人文、艺术、旅行、历史,我都想在其中找到好的内容,这么多年我尝着“百草”走过来,没有聚焦,没有核心,即便如此,我在每个类别中都做出了一些卖得好的书,单纯从某本具有价值的书来说,我是成功的。
我以前在欧莱雅工作过,现在的出版也经常围绕城市女性,我很喜欢这个群体。我们现阶段缺失了很多东西,比如审美、对美的细致把握,而女性却是审美的重要支持者,她们在消费、支撑着几乎所有的文艺、电影、音乐、话剧、演唱会、外国文学甚至诗歌。男性则偏向财经、成功学和实用主义方面。
我们浦睿文化已经把审美作为出版的主线,和想象力相关的美学、手工艺、生活方式的书,我们将进一步做大,主要的受众群就是女性。我们做了反响很好的诗歌书,比如辛波斯卡的诗集就很成功,70%都是女性读者。对女性读者,我的评价非常高,并要为她们提供更好的东西。
其实读书是一种缓慢的境界的提升,一个人喜欢一方面的内容,持续地保持关注,用心寻找并积累和阅读相关内容,哪怕在微博上阅读,积累久了,在某方面你懂的就比较多,就能挑到好书。一个女孩喜欢打扮,自然会关注一些时尚人士、潮流信息,很快就能懂得打扮;一个姑娘情感上有需求,就会关注一些情感专家,“久病成医”,最后也能给小伙伴解答情感问题。
挑选一本适合自己的书也是一样,读出经验、挑出经验就好。我有个同事,毕业后进了我们公司,一开始并不喜欢诗歌,但我们这种“文艺公司”就需要你喜欢。和对诗歌感兴趣的人聊多了,了解一些好的诗人,多关注诗歌的自媒体,那位同事很快就爱上了诗歌,甚至去网络电台开设了自己的朗读频道。去喜欢、去积累、去发现,你读书的境界和内容就能得到提升。
聪明女人都要读
《100个基本:松浦弥太郎的个人信条》
作者:松浦弥太郎
这100个处世原则,与其说是个人进化的路标,如说是你心灵的小零食。
《做衣服》
作者:山本耀司
副标题叫“破坏时尚”,作为一个叛逆的人,你怎能不和山本耀司一起针砭“快时尚”?
《虫子旁》
作者:朱赢椿
作者本身就是位设计师,如果你怕虫子,不要紧,看了这本书,你会对虫子免疫,并发现它们的可爱之处。
《格蕾丝传》
作者:格蕾丝·柯丁顿
格蕾丝是让《VOGUE》成为“时尚圣经”的幕后推手,时尚界50年的变迁都在这本书里。
《故乡的微光》
作者:付新华
如果你热爱跟大自然相关的东西,请和这本书一起怀念萤火虫,传统、情怀、诗意、美……还有科学,藏身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