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德树人,乃学校之根本。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多元社会,实践中的学校德育,似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很难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若秉承理想而罔顾现实,便可能令儿童无法适应“骨感”的现实生活,以至于产生“德育是害孩子,还是利孩子”的疑惑和忧虑;若拘泥于现实而疏于理想,又可能让儿童无法超越“一己之私”,以至于培养出无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两难之下,学校德育究竟何以作为?确实催人深思。
破解学校德育的此种两难,还需回到学校作为专门育人机构、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这一原点上来。在这一原点上,从成长、成人出发,与家庭、社会相比,学校德育无非就是做好这样几方面的事:
其一,提供专门化的生活经验。一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首先是“要让儿童能做、能遇到有重要意义的事情”。这些“有重要意义的事情”,能够为儿童成长提供专门化的生活经验,包括:一是从促进儿童成长出发而产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诸如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创造等;二是专门化的道德经验,亦即从学校的道德目的出发,通过组织专门活动而令儿童所产生的生活经验,表现为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道德动机驱动下的亲社会行为。这些专门化的生活经验,在儿童的头脑中不断建构着有益于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生活图式。
其二,帮助儿童确立道德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在德育的意义上,这种被称作“行为先导”的东西,便是价值观念尤其是道德观念,它既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是与非、应当与不应当的看法、立场、观点,也是人们对社会行为在道德与非道德上的一种界限划分和尺度把握,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学校的职能,就是要帮助儿童确立道德观念,包括:一是在儿童的头脑中埋下“道德种子”并生根发芽,令道德观念从无到有,建立新观念;二是通过精心呵护,令“道德幼苗”可以稳固根基,并逐渐变得枝繁叶茂,也就是使已有的观念得到强化;三是知寒暑易节,晓时令更迭,因势利导,推陈出新,改变陈旧、落后的观念;四是整枝剪叶,除草施肥,亦即使已有的观念不断得到提升,以求可以成就“参天大树”。
其三,指导儿童学“过”有意义的生活。对于一个人来说,道德也好,价值也罢,总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并存在于无限多样的生活经验之中。一个人只要在人世间,无论他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生活都总是在“过”之中。但一个人要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去“过”生活,令人生有价值,让生活充满意义,却需要有专门的启发和引导。学校的责任便在于,既要告诉儿童懂得吃什么和如何吃才算健康,穿什么和如何穿才算美丽,玩什么和如何玩才算开心,更要让他们认识到生活的丰富性、多面性,感受到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体会到在吃喝玩乐之外,还有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值得去做,值得为之做出不懈努力。
最后,发展儿童的道德能力。人们之所以对实践中的学校德育心存芥蒂,其主要原因便在于“美德袋”式的德育模式,可能令儿童由“道德盲”变成“道德傻子”,以至于“好孩子”“乖孩子”总是有点“不识时务”,以至于吃亏、上当。除却现实社会过于“世故”“老成”之外,个中关键就在于,学校在养成习惯、培育德性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儿童道德能力的培养,令他们面对生活情境,缺少确切感知和准确判断,遑论行为选择和付诸行动,往往依据表象、在惯习之下作出非此即彼的行为反应。在一个道德自主权“已交还给个人”的时代,发展儿童的道德能力,业已成为学校德育之要务。
郑航,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510631。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破解学校德育的此种两难,还需回到学校作为专门育人机构、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这一原点上来。在这一原点上,从成长、成人出发,与家庭、社会相比,学校德育无非就是做好这样几方面的事:
其一,提供专门化的生活经验。一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首先是“要让儿童能做、能遇到有重要意义的事情”。这些“有重要意义的事情”,能够为儿童成长提供专门化的生活经验,包括:一是从促进儿童成长出发而产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诸如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创造等;二是专门化的道德经验,亦即从学校的道德目的出发,通过组织专门活动而令儿童所产生的生活经验,表现为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道德动机驱动下的亲社会行为。这些专门化的生活经验,在儿童的头脑中不断建构着有益于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生活图式。
其二,帮助儿童确立道德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在德育的意义上,这种被称作“行为先导”的东西,便是价值观念尤其是道德观念,它既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是与非、应当与不应当的看法、立场、观点,也是人们对社会行为在道德与非道德上的一种界限划分和尺度把握,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学校的职能,就是要帮助儿童确立道德观念,包括:一是在儿童的头脑中埋下“道德种子”并生根发芽,令道德观念从无到有,建立新观念;二是通过精心呵护,令“道德幼苗”可以稳固根基,并逐渐变得枝繁叶茂,也就是使已有的观念得到强化;三是知寒暑易节,晓时令更迭,因势利导,推陈出新,改变陈旧、落后的观念;四是整枝剪叶,除草施肥,亦即使已有的观念不断得到提升,以求可以成就“参天大树”。
其三,指导儿童学“过”有意义的生活。对于一个人来说,道德也好,价值也罢,总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并存在于无限多样的生活经验之中。一个人只要在人世间,无论他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生活都总是在“过”之中。但一个人要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去“过”生活,令人生有价值,让生活充满意义,却需要有专门的启发和引导。学校的责任便在于,既要告诉儿童懂得吃什么和如何吃才算健康,穿什么和如何穿才算美丽,玩什么和如何玩才算开心,更要让他们认识到生活的丰富性、多面性,感受到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体会到在吃喝玩乐之外,还有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值得去做,值得为之做出不懈努力。
最后,发展儿童的道德能力。人们之所以对实践中的学校德育心存芥蒂,其主要原因便在于“美德袋”式的德育模式,可能令儿童由“道德盲”变成“道德傻子”,以至于“好孩子”“乖孩子”总是有点“不识时务”,以至于吃亏、上当。除却现实社会过于“世故”“老成”之外,个中关键就在于,学校在养成习惯、培育德性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儿童道德能力的培养,令他们面对生活情境,缺少确切感知和准确判断,遑论行为选择和付诸行动,往往依据表象、在惯习之下作出非此即彼的行为反应。在一个道德自主权“已交还给个人”的时代,发展儿童的道德能力,业已成为学校德育之要务。
郑航,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510631。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