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卡塔西斯”。卡塔西斯多义难解,在回顾三种解说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卡塔西斯不仅是一条艺术原则,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功用——以悲剧特有的理性快感释放情绪、回归自由,达到人生的幸福和繁盛。
关键词:卡塔西斯 悲剧 亚里士多德 快感 理性
历史上,时常可以听到类似波斯王泽克西斯(Xerxes)这样的哀叹:“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人们不断为世间的痛苦而呻吟,同时又热衷于欣赏表现伤痛、受难、毁灭的悲剧。悲剧向来被认为是最高的文学形式,亚里士多德对悲剧也情有独钟。《诗学》一开篇就显示出亚里士多德的风格:严谨、理性,充满科学精神,在解决美学问题的方法上与他的老师柏拉图有所不同,具有一种新的气质。“在读《会饮篇》和《斐德若篇》时,我们是通过艺术知道什么是艺术;在读《诗学》和《政治学》时,我们是通过科学知道什么是艺术”。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通过引起怜悯和使这些感情得到“卡塔西斯”(Catharsis),但是,他并没有详细解释这个作用是怎么实现的,以及为什么这是人们热爱悲剧的缘由。包桑葵在《美学史》中说,“卡塔西斯”这个用语表达了可以加在亚里士多德头上最广博的意义,它是《诗学》现存部分没有作过说明的惟一一项内容。
一 关于“卡塔西斯”的三种解说
在《诗学》第一章中,亚里士多德以尊重“自然顺序”、先属后类的方法确定研究对象——文学中的三种诗体体裁,即叙事诗、悲剧和喜剧。叙事诗发展到高级阶段是悲剧,而喜剧则是从反面衬托出悲剧的高尚,因此从研究价值来看,亚里士多德更注重悲剧。“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在悲剧六要素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唱段中,亚里士多德认为事件的组合是成分中最重要的,它是行动的摹仿、事件的安排,“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情节中最重要的是悲剧所表达的特殊快感“卡塔西斯”,它是安排情节的出发点,也是悲剧强大社会功用所在。
在悲剧分析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一个重大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觉得悲剧如此令人着迷?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悲剧中的演员头戴面具,和着节拍、舞蹈、诗和音乐,演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史诗悲剧。观众带着烦恼、焦虑、恐惧去看戏,戏中的角色遇到的麻烦比我们生活中经历的更多、更严峻。悲剧中的角色被一个个击溃,像俄狄浦斯、哈姆雷特这样的天才完人和其他配角一样淹没在命运的洪流中,我们却从中得到了平和、宽慰与解脱。这种特有的感受与作用就是悲剧带来的“卡塔西斯”。
卡塔西斯具体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按照中文的翻译对卡塔西斯的阐释主要有“宣泄”说、“净化”说和“陶冶”说等,本文则认为“净化”说更接近于卡塔西斯的涵义和功用。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里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净化”一词不能理解为潜意识愿望的满足,而要理解为情绪上的缓和,悲剧激起的情绪不一定是悲剧所表现的情绪,很有可能是观众自身的情绪。关于净化的来源,有两种解释:第一,认为“净化”是一个从宗教仪式中借来的比喻,意思是“涤罪”。柏拉图的《斐多篇》中提出卡塔西斯是心灵挣脱肉体之骚乱的一种途径,像宗教仪式一样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后来的高乃依、莱辛、席勒等人都认为悲剧具有道德作用,它能涤除我们感情中不洁的成分,帮助我们形成合乎美德要求的思想意识。第二,认为“净化”本是一个医学术语。柏拉图曾提到古希腊人用宗教音乐医疗精神上的狂热症,并拿这种治疗比喻保姆把婴儿抱在怀里摇荡使他入睡的办法。医学上,卡塔西斯指放血或用泻药治病,例如身体里有几种体液,如果郁积过多,就会产生病害,但可以用医药的办法来驱除过量的体液。通过情绪的“放纵——宣泄——缓和”最终达到宁静,这实际上起到了一种疏导作用。比如有人心情很压抑、情绪很低沉,得不到疏通,这时就需要强刺激,通过参加狂欢节,用狂歌劲舞的形式求得疏通,使整个身心获得平衡,最终获得宁静。正如人们感冒出了一身汗,就可以恢复健康一样。英国文豪汉密尔顿则认为卡塔西斯类似于顺势疗法,通过引发某种情感达到高潮而对心理潜在的危险进行疏泄,这实际上是一种调节。这种由激动到平静的过程,引出包桑葵的疑问: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是单纯认识给人的快感呢?还是深刻的欣赏给人的满足?
二 卡塔西斯是一种有益身心的快感
亚里士多德反复强调卡塔西斯是悲剧特有的快感。卡塔西斯是与情感、情绪、快感紧密相联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快感有着它特殊的作用和价值。
首先,艺术起源之一便是摹仿带来的快感。“摹仿”是《诗学》的核心,文艺的性质是摹仿,在《诗学》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史诗的编剧,悲剧、喜剧、狄苏朗勃斯的编写以及绝大部分供阿洛斯和竖琴演奏的音乐,这一切总的来说都是模仿”。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和动物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人最善摹仿并通过摹仿得到最初的知识;其次,每个人都能在摹仿中得到快感。他说,即使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令人不适的、甚至极端厌恶的事物,但只要我们观看的是对其极其逼真的艺术再现时,便会产生一种快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四章认同情感是人的天性,那么快感就不再是柏拉图所说的低劣的、不道德的,而是应该被理解、被表现的。因此,悲剧作者应是生性特别敏锐的人,譬如亚里士多德最欣赏的诗人荷马就能让读者在天性的驱使下作出合情合理的选择。
其次,悲剧表现的是怜悯和恐惧之情,这种感情的功用是卡塔西斯,是对人有益的。亚里士多德将快感归入到他的“发生论纲领”,认为本能通过训练能产生美德。认识是慢慢发展而来的,最初是简单的感觉,这种感觉不能让它一闪即逝,否则记忆和积累的技巧则不存在,人类的认知也就不存在了。“感觉必须留在记忆中;记忆必须变得有益于共同的经验,共同的经验必须由艺术和科学加以合理化;而艺术和科学又必须由包罗万象的哲学智慧加以完善”。所以,快感的培养有着强烈的目的性,它是“美的形式——理性感情——观众——教育”中最初的一环,因此必须得到重视。不能因为快感的来源有高有低就去彻底否定它。 最后,不得不说亚里士多德一早看出审美兴趣的发生过程,非常实际地指出快感和最初的兴趣是多么重要。他在《诗学》第四章谈到,悲剧起源于狄苏朗勃斯歌队领队的即兴口占,是一种情感的即兴表达。其实柏拉图在《法律篇》中从相反的角度看到了快感的负面价值,而亚里士多德却愿意发挥建设性的方面,将快感的正面价值阐释出来。他断言质料和形式是不可分的,除非在解释中它们才能分开。任何心智功能的正确解释关系到相关条件的对象,譬如快感是否带来躯体的舒适、放松,而随着身体的轻盈是否能促进心灵的愉悦,对亚里士多德来说,这都是显而易见的。
三 卡塔西斯体现悲剧的严肃性与理性
如果卡塔西斯只是纯粹的情绪激动,通过放纵和狂欢就可以解决得话,就不必放在悲剧的名目之下,况且纯粹的精神激动过于极端,它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相左。
从亚里士多德的论著中可以看出,一出好的悲剧有着哲学意味,即悲剧的精神之一是理性、严肃的精神。哲学是理性、逻辑的代名词,也是高贵、智慧的化身,这点从《诗学》对悲剧严格的界定就可以看出,而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来安排悲剧则更能体现亚里士多德严密的逻辑精神。在《诗学》第四章中,他提出一切戏剧都是通过摹仿行动起作用,摹仿中有着或强或弱的认知快感,快感源于求知欲。在第九章中,他指出了好的悲剧标准:一是完整,引起怜悯、恐惧之情,是意外而又有因果联系;二是看似偶然发生,但似有用意。在亚里士多德所欣赏的复杂剧情中,他觉得通过“发现”、“突转”达到结局非常好,但这些必须要有合情合理的情节、有前后的因果关系,而“因果”“用意”“合情合理”都是理性的体现。
卡塔西斯带来的首先是求知的快感。“完美的悲剧情节所具有的充分逻辑性,总是告诉我们悲剧事件的起因”,那种无缘无故、彷徨苦闷的痛苦被转化成一种了解自身和了解起因的恐惧所带来的快感。我们看到悲剧中的人不应遭殃而遭殃,可是他的灾祸又有几分咎由自取,这种感觉同我们实际生活的际遇很相似,我们因不了解而胡乱地感慨命运,但好的悲剧情节使我们体验到了一种合情合理的恐怖。有意无意的罪恶引起必然的恐怖,而我们在必然的规律面前找到答案、甚至从中预感到了自己的命运,于是回复平静、静默沉思,解释让我们心安,有分寸、不混乱的情绪恢复了对心理的统治。其次,包桑葵指出卡塔西斯展现出的是一种自我表现,是一种情绪表达的必要,是他所说的“情绪吐发带来的快感”,这种自由感属于艺术的要素之一。
悲剧由痛感到快感,从内在心理规律上,可以与生理规律贯通起来。所谓痛快痛快,由痛感到快感,生理上就有这种规律,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心理上也同样如此。在内部矛盾解决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入外部与之相近的力量来解决,也就是所谓的“以毒攻毒”,在达到一个极限以后这种感情就向相反的方向滑去,最后恢复到“PH值为中性”的状态,错乱的习性被规范拉回到适当的位置,最终达到身心健康的中庸状态。在此过程中,我们所产生的情绪会去治愈虚假、泛滥的怜悯,将过度的感情调试至正常状态。因此卡塔西斯中的调节因素是很明显的,通过它我们可以正确地爱、恨、快乐,依照理性自发地做该做的事;通过它,让我们的心灵情绪达到中庸,不会时刻处于紧张,而是尽情享受这轻松的感觉。
只要稍微关注一下亚里士多德对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研究,会发现他对生活的看法是生命在于活动,而活动的目的是幸福(Happiness)和繁盛(Flourishing),这也是人生的终极答案。获得两者靠的不是他事他物,而是自作自为。对讲英文的人来说,“幸福”有满足、靠坐在舒服的椅子上欣赏美丽落日等含义,也有人尽其能、尽善尽美之意,而“繁盛”则是比喻人的健康、活泼,生活得充实美满。当观赏悲剧时,我们静坐一隅,在近距离感受悲惨甚至死亡之后,经过洗涤的心灵安谧而和谐,情感放松而恬淡。这种美的享受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情绪尽情释放的满足,也让我们体认到心灵世界的深广,这难道不是悲剧的理性快感带来的戏剧般的幸福和繁盛么?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 [美]凯瑟琳·埃弗雷特·吉尔伯特、[德]赫尔穆特·库恩,夏乾丰译:《美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 潘智彪、黄凯颖:《论“卡塔西斯”的三种解说》,《暨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5] 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6] [美]加勒特·汤姆森、马歇尔·米斯纳,张晓林译:《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中华书局,2002年版。
[7] 包桑葵:《美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吴舒婷,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关键词:卡塔西斯 悲剧 亚里士多德 快感 理性
历史上,时常可以听到类似波斯王泽克西斯(Xerxes)这样的哀叹:“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人们不断为世间的痛苦而呻吟,同时又热衷于欣赏表现伤痛、受难、毁灭的悲剧。悲剧向来被认为是最高的文学形式,亚里士多德对悲剧也情有独钟。《诗学》一开篇就显示出亚里士多德的风格:严谨、理性,充满科学精神,在解决美学问题的方法上与他的老师柏拉图有所不同,具有一种新的气质。“在读《会饮篇》和《斐德若篇》时,我们是通过艺术知道什么是艺术;在读《诗学》和《政治学》时,我们是通过科学知道什么是艺术”。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通过引起怜悯和使这些感情得到“卡塔西斯”(Catharsis),但是,他并没有详细解释这个作用是怎么实现的,以及为什么这是人们热爱悲剧的缘由。包桑葵在《美学史》中说,“卡塔西斯”这个用语表达了可以加在亚里士多德头上最广博的意义,它是《诗学》现存部分没有作过说明的惟一一项内容。
一 关于“卡塔西斯”的三种解说
在《诗学》第一章中,亚里士多德以尊重“自然顺序”、先属后类的方法确定研究对象——文学中的三种诗体体裁,即叙事诗、悲剧和喜剧。叙事诗发展到高级阶段是悲剧,而喜剧则是从反面衬托出悲剧的高尚,因此从研究价值来看,亚里士多德更注重悲剧。“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在悲剧六要素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唱段中,亚里士多德认为事件的组合是成分中最重要的,它是行动的摹仿、事件的安排,“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情节中最重要的是悲剧所表达的特殊快感“卡塔西斯”,它是安排情节的出发点,也是悲剧强大社会功用所在。
在悲剧分析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一个重大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觉得悲剧如此令人着迷?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悲剧中的演员头戴面具,和着节拍、舞蹈、诗和音乐,演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史诗悲剧。观众带着烦恼、焦虑、恐惧去看戏,戏中的角色遇到的麻烦比我们生活中经历的更多、更严峻。悲剧中的角色被一个个击溃,像俄狄浦斯、哈姆雷特这样的天才完人和其他配角一样淹没在命运的洪流中,我们却从中得到了平和、宽慰与解脱。这种特有的感受与作用就是悲剧带来的“卡塔西斯”。
卡塔西斯具体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按照中文的翻译对卡塔西斯的阐释主要有“宣泄”说、“净化”说和“陶冶”说等,本文则认为“净化”说更接近于卡塔西斯的涵义和功用。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里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净化”一词不能理解为潜意识愿望的满足,而要理解为情绪上的缓和,悲剧激起的情绪不一定是悲剧所表现的情绪,很有可能是观众自身的情绪。关于净化的来源,有两种解释:第一,认为“净化”是一个从宗教仪式中借来的比喻,意思是“涤罪”。柏拉图的《斐多篇》中提出卡塔西斯是心灵挣脱肉体之骚乱的一种途径,像宗教仪式一样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后来的高乃依、莱辛、席勒等人都认为悲剧具有道德作用,它能涤除我们感情中不洁的成分,帮助我们形成合乎美德要求的思想意识。第二,认为“净化”本是一个医学术语。柏拉图曾提到古希腊人用宗教音乐医疗精神上的狂热症,并拿这种治疗比喻保姆把婴儿抱在怀里摇荡使他入睡的办法。医学上,卡塔西斯指放血或用泻药治病,例如身体里有几种体液,如果郁积过多,就会产生病害,但可以用医药的办法来驱除过量的体液。通过情绪的“放纵——宣泄——缓和”最终达到宁静,这实际上起到了一种疏导作用。比如有人心情很压抑、情绪很低沉,得不到疏通,这时就需要强刺激,通过参加狂欢节,用狂歌劲舞的形式求得疏通,使整个身心获得平衡,最终获得宁静。正如人们感冒出了一身汗,就可以恢复健康一样。英国文豪汉密尔顿则认为卡塔西斯类似于顺势疗法,通过引发某种情感达到高潮而对心理潜在的危险进行疏泄,这实际上是一种调节。这种由激动到平静的过程,引出包桑葵的疑问: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是单纯认识给人的快感呢?还是深刻的欣赏给人的满足?
二 卡塔西斯是一种有益身心的快感
亚里士多德反复强调卡塔西斯是悲剧特有的快感。卡塔西斯是与情感、情绪、快感紧密相联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快感有着它特殊的作用和价值。
首先,艺术起源之一便是摹仿带来的快感。“摹仿”是《诗学》的核心,文艺的性质是摹仿,在《诗学》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史诗的编剧,悲剧、喜剧、狄苏朗勃斯的编写以及绝大部分供阿洛斯和竖琴演奏的音乐,这一切总的来说都是模仿”。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和动物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人最善摹仿并通过摹仿得到最初的知识;其次,每个人都能在摹仿中得到快感。他说,即使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令人不适的、甚至极端厌恶的事物,但只要我们观看的是对其极其逼真的艺术再现时,便会产生一种快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四章认同情感是人的天性,那么快感就不再是柏拉图所说的低劣的、不道德的,而是应该被理解、被表现的。因此,悲剧作者应是生性特别敏锐的人,譬如亚里士多德最欣赏的诗人荷马就能让读者在天性的驱使下作出合情合理的选择。
其次,悲剧表现的是怜悯和恐惧之情,这种感情的功用是卡塔西斯,是对人有益的。亚里士多德将快感归入到他的“发生论纲领”,认为本能通过训练能产生美德。认识是慢慢发展而来的,最初是简单的感觉,这种感觉不能让它一闪即逝,否则记忆和积累的技巧则不存在,人类的认知也就不存在了。“感觉必须留在记忆中;记忆必须变得有益于共同的经验,共同的经验必须由艺术和科学加以合理化;而艺术和科学又必须由包罗万象的哲学智慧加以完善”。所以,快感的培养有着强烈的目的性,它是“美的形式——理性感情——观众——教育”中最初的一环,因此必须得到重视。不能因为快感的来源有高有低就去彻底否定它。 最后,不得不说亚里士多德一早看出审美兴趣的发生过程,非常实际地指出快感和最初的兴趣是多么重要。他在《诗学》第四章谈到,悲剧起源于狄苏朗勃斯歌队领队的即兴口占,是一种情感的即兴表达。其实柏拉图在《法律篇》中从相反的角度看到了快感的负面价值,而亚里士多德却愿意发挥建设性的方面,将快感的正面价值阐释出来。他断言质料和形式是不可分的,除非在解释中它们才能分开。任何心智功能的正确解释关系到相关条件的对象,譬如快感是否带来躯体的舒适、放松,而随着身体的轻盈是否能促进心灵的愉悦,对亚里士多德来说,这都是显而易见的。
三 卡塔西斯体现悲剧的严肃性与理性
如果卡塔西斯只是纯粹的情绪激动,通过放纵和狂欢就可以解决得话,就不必放在悲剧的名目之下,况且纯粹的精神激动过于极端,它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相左。
从亚里士多德的论著中可以看出,一出好的悲剧有着哲学意味,即悲剧的精神之一是理性、严肃的精神。哲学是理性、逻辑的代名词,也是高贵、智慧的化身,这点从《诗学》对悲剧严格的界定就可以看出,而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来安排悲剧则更能体现亚里士多德严密的逻辑精神。在《诗学》第四章中,他提出一切戏剧都是通过摹仿行动起作用,摹仿中有着或强或弱的认知快感,快感源于求知欲。在第九章中,他指出了好的悲剧标准:一是完整,引起怜悯、恐惧之情,是意外而又有因果联系;二是看似偶然发生,但似有用意。在亚里士多德所欣赏的复杂剧情中,他觉得通过“发现”、“突转”达到结局非常好,但这些必须要有合情合理的情节、有前后的因果关系,而“因果”“用意”“合情合理”都是理性的体现。
卡塔西斯带来的首先是求知的快感。“完美的悲剧情节所具有的充分逻辑性,总是告诉我们悲剧事件的起因”,那种无缘无故、彷徨苦闷的痛苦被转化成一种了解自身和了解起因的恐惧所带来的快感。我们看到悲剧中的人不应遭殃而遭殃,可是他的灾祸又有几分咎由自取,这种感觉同我们实际生活的际遇很相似,我们因不了解而胡乱地感慨命运,但好的悲剧情节使我们体验到了一种合情合理的恐怖。有意无意的罪恶引起必然的恐怖,而我们在必然的规律面前找到答案、甚至从中预感到了自己的命运,于是回复平静、静默沉思,解释让我们心安,有分寸、不混乱的情绪恢复了对心理的统治。其次,包桑葵指出卡塔西斯展现出的是一种自我表现,是一种情绪表达的必要,是他所说的“情绪吐发带来的快感”,这种自由感属于艺术的要素之一。
悲剧由痛感到快感,从内在心理规律上,可以与生理规律贯通起来。所谓痛快痛快,由痛感到快感,生理上就有这种规律,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心理上也同样如此。在内部矛盾解决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入外部与之相近的力量来解决,也就是所谓的“以毒攻毒”,在达到一个极限以后这种感情就向相反的方向滑去,最后恢复到“PH值为中性”的状态,错乱的习性被规范拉回到适当的位置,最终达到身心健康的中庸状态。在此过程中,我们所产生的情绪会去治愈虚假、泛滥的怜悯,将过度的感情调试至正常状态。因此卡塔西斯中的调节因素是很明显的,通过它我们可以正确地爱、恨、快乐,依照理性自发地做该做的事;通过它,让我们的心灵情绪达到中庸,不会时刻处于紧张,而是尽情享受这轻松的感觉。
只要稍微关注一下亚里士多德对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研究,会发现他对生活的看法是生命在于活动,而活动的目的是幸福(Happiness)和繁盛(Flourishing),这也是人生的终极答案。获得两者靠的不是他事他物,而是自作自为。对讲英文的人来说,“幸福”有满足、靠坐在舒服的椅子上欣赏美丽落日等含义,也有人尽其能、尽善尽美之意,而“繁盛”则是比喻人的健康、活泼,生活得充实美满。当观赏悲剧时,我们静坐一隅,在近距离感受悲惨甚至死亡之后,经过洗涤的心灵安谧而和谐,情感放松而恬淡。这种美的享受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情绪尽情释放的满足,也让我们体认到心灵世界的深广,这难道不是悲剧的理性快感带来的戏剧般的幸福和繁盛么?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 [美]凯瑟琳·埃弗雷特·吉尔伯特、[德]赫尔穆特·库恩,夏乾丰译:《美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 潘智彪、黄凯颖:《论“卡塔西斯”的三种解说》,《暨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5] 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6] [美]加勒特·汤姆森、马歇尔·米斯纳,张晓林译:《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中华书局,2002年版。
[7] 包桑葵:《美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吴舒婷,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