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企合作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高实训课程建设质量的有效途径。分析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建设的常见问题,提出“四阶段、三结合”实训课程建设模式,探讨了实训课程建设内容,将校企合作方式有效融入实训课程,从而保障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升了软件专业实训课程建设水平。
关键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建设;校企合作
基金项目:2013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0301070);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第五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平台的研究与实践——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项目编号:JY2013222)
作者简介:吴瑜,女,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王寅峰,男,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教研室主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云计算、大数据管理、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1-0065-03
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实训课程是在对本专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开发的,与现实生产技术紧密相联。[1]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施实训课程建设,能够有效地融合学校、教师、企业、学生的需求,实现实训资源和技术规范的共享共用、专业技术人才的共同培养、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专业能力的共同提高,突出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缩短学生上岗适应时间,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深度改革和人才职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针对产业发展迅猛、技术更新迅速的特点,在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变化的分析基础之上设置专业课程,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采用“一学年2大2小4学段”的分段递进教学组织方式,在第2-5学期,每学期安排16周的常规教学和4周的实训。每学年通过“学→训→学→训”的分段式教学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形成贴合职业成长路线的职业技能螺旋进阶模式。依托合作企业,实施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探索中分析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训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并积极思考建设思路和解决方法。
一、当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建设的问题
校企合作实训课程建设的关键是通过深化学校和企业的契合度,选取与真实工作任务对应的实训项目,营造真实的软件开发环境,指导学生在完成实训项目过程中掌握岗位知识和专业技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提高动手能力。[2]常规教学周的专业核心课程重在培养学生专项技能,实训课程则突出培养综合使用多项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与工作实际贴合的紧密度要求比前者更高。在校企合作应用于软件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建设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实训项目与市场新技术脱节、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企业和学生参与积极性难以提高等一系列问题。
(一)实训项目调整进度滞后于行业技术更新速度
软件技术具有不断更新换代的特点,移动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了企业开发平台和工具的快速更新。专业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开发周期,企业新技术难以即时嵌入课程教学,但实训课程灵活性更高,更易于动态嵌入新的技术内容。然而,企业由于工作安排和人员流动,无法及时参与实训资源的调整更新,因此,出现了同一实训课程连续数年使用相同实训项目、实训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的现象,学生虽然通过实训能够接触到来自企业的实践项目,却无法掌握代表行业动态及走向的新技术和新技能。
(二)实训资源的引入和实训过程的管理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软件产品的开发是一个系统过程,与之相关的程序员、测试员、配置管理员、软件实施人员等岗位,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软件功能代码与技术文档编写能力,而且应熟悉企业开发流程与规范、项目过程管理、企业文化,从而达到建设高效开发团队的目标。目前,很多学校虽然注重吸收包括文档和源码在内的企业项目资源,引入企业常用的软硬件平台,但是,却忽视了开发流程与规范、过程管理在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这种手工作坊式开发导致程序开发质量和团队开发意识与企业要求相去甚远,学生难以形成解决岗位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
(三)企业参与实训课程建设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热情不足
教师是实训课程建设的主导,本着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理念,积极完成确定实训内容、实施实训教学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但是,却常常出现教师一头热、企业被动热、学生冷热不均的状况。课程建设是持续性的过程,需要企业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或一线技术人员长期参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无法在短期内获得效益,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由于实训项目基于实际需求,难度高于常规教学周的实践操作,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意愿较强并且容易获得成就感,而有些学生因为自身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较弱,跟不上整体实训进度,因此,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建设的内容
为解决校企合作实训课程建设相关问题,围绕着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采用“四阶段、三结合”实训课程建设模式。将校企合作贯穿于实训项目选取与组织、实训环境建设、实训课程实施、实训考核评价四个阶段,实现实训项目产学结合,实训环境虚实结合,实训指导校企结合,从而建设内容针对性强、岗位仿真性高、教学灵活性好、管理过程规范的实训课程。
(一)基于岗位需求,开发实训项目库
以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为着眼点,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实训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目标。围绕课程目标,基于企业提供的真实项目,开发包含一般教学项目和创新开发项目在内的校企共享实训项目库。采用项目引入、项目操练、项目承接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建设方式构建资源丰富的实训项目库。注重学习内容与目标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无缝对接、学生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学习、教师下企业实践、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需求,充分彰显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专业教师出于对学生知识基础、学习特点、实训时间的综合考虑,对企业项目进行吸收、整理以及转换,选取具有较好扩展性、较强技术代表性的典型项目作为实训项目。校企合作共建项目资源,针对不同实训课程,按照统一的规范对资源内容进行归类和整合,实训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实训指导书、实训规范、实训任务单、不同行业业务逻辑介绍、开发模板、项目示例代码、项目需求说明和设计文档、项目测试文档等资源。[4]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级别的多个实训项目,学生根据分组情况和组员能力选择项目。从而使各层次学生都得以在实训期间承担饱满的工作量,提高学习主动性。
创新开发项目包括培养再学习能力的竞赛项目和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的攻关项目。前者面向具有提升自我创新能力需求的学生,通过校企合作设置竞赛项目或指导学生参与各类校外技能竞赛,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教师承接攻关项目,一方面,帮助企业提高开发效率和行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创新开发项目可简化、调整及转化为一般教学项目,进而应用于实训课程教学。
(二)仿照企业生产环境和产品开发流程,搭建实训软硬件环境
软件开发实训环境既包括硬件环境的建设,也需要产品开发流程和规范的保障。软件企业由于行业特点,难以接收大量学生在生产现场实训。校企合作搭建虚实结合实训环境,将有助于解决软件类学生批量下企业实践的难题。
在实训室规划设计上,充分参考企业专家意见,打造体现真实职业环境的软件开发工作室,将工作室划分为立项交流研讨区、创新研发区、技术集中培训区、项目验收区,制定规范的工作室运行管理制度。在实训室设备配置上,引入与行业企业的生产技术要求同步的设备和软件。在实训室装饰上,借鉴企业文化理念,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贴近软件产品生产一线的实训环境,兼顾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岗位意识,缩短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磨合期。[5]
规范的软件开发流程是软件产品开发质量的重要保证。搭建虚拟实训管理信息平台可实现实训项目按照软件产品开发流程的模拟开发和在线管理。该平台面向校内教师、企业和学生提供实训课程设计、实训资源共享、实训实施管理、实训考核等功能模块。通过平台建立校企沟通有效途径,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展开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交流协作,及时收集岗位需求调研数据,共建实训课程标准,汇总与优化实训资源,从而保证实训资源开放共享和持续更新。以工作进度可视化的在线信息管理形式,支持校企对实训过程的共同指导和共同考核。虚拟实训平台和真实实训场地互为补充、有效结合,实现了仿真的生产环境,促进了学生的员工化和实训室的公司化。
(三)借助虚拟实训平台,实施实训过程管理
实训过程管理是充分利用实训资源和提高实训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基于实训项目资源,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方式展开实训课程教学。采用适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规律的实训课程过程管理方法,将企业软件项目管理过程灵活融入课程教学过程。实训课程教学过程可细分为实训项目启动、实训计划制定、实训工作流部署、实训过程检查、实训验收五个阶段,要明确各阶段工作内容和实施方式。要依托虚拟实训平台,对实训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各阶段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过程监控管理,从而提升实训教学质量,培养规范化开发的软件专业人才。[6]
在实训项目启动阶段,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虚拟实训平台明确实训要求和项目需求,结合自由搭配和教师指定两种方式进行项目分组。各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在指定项目库中选定实训项目。通过部署实训工作流推进实训过程管理。利用平台,教师添加分组信息和设置组长,学生组长添加任务列表和设置完成责任人。从而将实训计划转换为实训工作流,部署在虚拟实训平台上,实现实训过程的可监控和可管理。在实训项目开发过程,提供直观的实训进度图表支持学生自我管理和教师过程检查。小组成员查看完成进度,根据工作流指引分阶段提交项目交付物。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在线检查各小组任务执行情况、进度情况及偏差情况,记录检查结果并给予反馈意见。实施有效的过程检查既能避免实训进度出现拖沓、滞后等情况,也为后续评价提供了参考数据。实训验收阶段包括实训过程的总结和实训成果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核查实训计划规定范围内各项任务是否已经全部完成,可交付成果是否符合需求,总结收获并分析尚存问题。
(四)参照行业标准,推行实训课程校企协同考核
将行业标准作为实训课程评价标准引入实训课程建设中,建立校企协同实训课程考核标准,实现课程评价的规范性。参照软件开发行业规范和软件产品质量评价的国家标准,基于虚拟实训平台,校企协同在线考查和审核学生小组实训计划和方案的制定、实训实施过程阶段任务的推进、项目功能的实现、项目文档的撰写等。同时,注重考查学生个体的工作态度、承担任务工作量及完成效果、团队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在工作意识上自觉遵守从业基本规范与约定,自动对接企业工作岗位评价标准。
总之,实训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行业企业真实的岗位工作需求嵌入实训课程建设全过程中,才能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王立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7(32):16-17.
[2]李丽琳.基于项目的学习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0(14):129-131.
[3]张筠.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综合实训课程建设研究[J].职教通讯,2012(9):60-63.
[4]宋楚平.基于自我导航学习理论的高职软件专业实训资源库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4(15):89-92.
[5]徐芳.高职软件实训课程建设中校企融合新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9(9):128-129.
[6]於志强.CMMI在高职软件专业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73-75.
[责任编辑 盛 艳]
关键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建设;校企合作
基金项目:2013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0301070);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第五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平台的研究与实践——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项目编号:JY2013222)
作者简介:吴瑜,女,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王寅峰,男,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教研室主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云计算、大数据管理、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1-0065-03
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实训课程是在对本专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开发的,与现实生产技术紧密相联。[1]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施实训课程建设,能够有效地融合学校、教师、企业、学生的需求,实现实训资源和技术规范的共享共用、专业技术人才的共同培养、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专业能力的共同提高,突出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缩短学生上岗适应时间,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深度改革和人才职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针对产业发展迅猛、技术更新迅速的特点,在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变化的分析基础之上设置专业课程,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采用“一学年2大2小4学段”的分段递进教学组织方式,在第2-5学期,每学期安排16周的常规教学和4周的实训。每学年通过“学→训→学→训”的分段式教学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形成贴合职业成长路线的职业技能螺旋进阶模式。依托合作企业,实施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探索中分析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训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并积极思考建设思路和解决方法。
一、当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建设的问题
校企合作实训课程建设的关键是通过深化学校和企业的契合度,选取与真实工作任务对应的实训项目,营造真实的软件开发环境,指导学生在完成实训项目过程中掌握岗位知识和专业技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提高动手能力。[2]常规教学周的专业核心课程重在培养学生专项技能,实训课程则突出培养综合使用多项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与工作实际贴合的紧密度要求比前者更高。在校企合作应用于软件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建设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实训项目与市场新技术脱节、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企业和学生参与积极性难以提高等一系列问题。
(一)实训项目调整进度滞后于行业技术更新速度
软件技术具有不断更新换代的特点,移动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了企业开发平台和工具的快速更新。专业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开发周期,企业新技术难以即时嵌入课程教学,但实训课程灵活性更高,更易于动态嵌入新的技术内容。然而,企业由于工作安排和人员流动,无法及时参与实训资源的调整更新,因此,出现了同一实训课程连续数年使用相同实训项目、实训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的现象,学生虽然通过实训能够接触到来自企业的实践项目,却无法掌握代表行业动态及走向的新技术和新技能。
(二)实训资源的引入和实训过程的管理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软件产品的开发是一个系统过程,与之相关的程序员、测试员、配置管理员、软件实施人员等岗位,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软件功能代码与技术文档编写能力,而且应熟悉企业开发流程与规范、项目过程管理、企业文化,从而达到建设高效开发团队的目标。目前,很多学校虽然注重吸收包括文档和源码在内的企业项目资源,引入企业常用的软硬件平台,但是,却忽视了开发流程与规范、过程管理在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这种手工作坊式开发导致程序开发质量和团队开发意识与企业要求相去甚远,学生难以形成解决岗位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
(三)企业参与实训课程建设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热情不足
教师是实训课程建设的主导,本着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理念,积极完成确定实训内容、实施实训教学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但是,却常常出现教师一头热、企业被动热、学生冷热不均的状况。课程建设是持续性的过程,需要企业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或一线技术人员长期参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无法在短期内获得效益,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由于实训项目基于实际需求,难度高于常规教学周的实践操作,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意愿较强并且容易获得成就感,而有些学生因为自身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较弱,跟不上整体实训进度,因此,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建设的内容
为解决校企合作实训课程建设相关问题,围绕着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采用“四阶段、三结合”实训课程建设模式。将校企合作贯穿于实训项目选取与组织、实训环境建设、实训课程实施、实训考核评价四个阶段,实现实训项目产学结合,实训环境虚实结合,实训指导校企结合,从而建设内容针对性强、岗位仿真性高、教学灵活性好、管理过程规范的实训课程。
(一)基于岗位需求,开发实训项目库
以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为着眼点,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实训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目标。围绕课程目标,基于企业提供的真实项目,开发包含一般教学项目和创新开发项目在内的校企共享实训项目库。采用项目引入、项目操练、项目承接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建设方式构建资源丰富的实训项目库。注重学习内容与目标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无缝对接、学生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学习、教师下企业实践、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需求,充分彰显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专业教师出于对学生知识基础、学习特点、实训时间的综合考虑,对企业项目进行吸收、整理以及转换,选取具有较好扩展性、较强技术代表性的典型项目作为实训项目。校企合作共建项目资源,针对不同实训课程,按照统一的规范对资源内容进行归类和整合,实训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实训指导书、实训规范、实训任务单、不同行业业务逻辑介绍、开发模板、项目示例代码、项目需求说明和设计文档、项目测试文档等资源。[4]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级别的多个实训项目,学生根据分组情况和组员能力选择项目。从而使各层次学生都得以在实训期间承担饱满的工作量,提高学习主动性。
创新开发项目包括培养再学习能力的竞赛项目和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的攻关项目。前者面向具有提升自我创新能力需求的学生,通过校企合作设置竞赛项目或指导学生参与各类校外技能竞赛,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教师承接攻关项目,一方面,帮助企业提高开发效率和行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创新开发项目可简化、调整及转化为一般教学项目,进而应用于实训课程教学。
(二)仿照企业生产环境和产品开发流程,搭建实训软硬件环境
软件开发实训环境既包括硬件环境的建设,也需要产品开发流程和规范的保障。软件企业由于行业特点,难以接收大量学生在生产现场实训。校企合作搭建虚实结合实训环境,将有助于解决软件类学生批量下企业实践的难题。
在实训室规划设计上,充分参考企业专家意见,打造体现真实职业环境的软件开发工作室,将工作室划分为立项交流研讨区、创新研发区、技术集中培训区、项目验收区,制定规范的工作室运行管理制度。在实训室设备配置上,引入与行业企业的生产技术要求同步的设备和软件。在实训室装饰上,借鉴企业文化理念,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贴近软件产品生产一线的实训环境,兼顾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岗位意识,缩短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磨合期。[5]
规范的软件开发流程是软件产品开发质量的重要保证。搭建虚拟实训管理信息平台可实现实训项目按照软件产品开发流程的模拟开发和在线管理。该平台面向校内教师、企业和学生提供实训课程设计、实训资源共享、实训实施管理、实训考核等功能模块。通过平台建立校企沟通有效途径,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展开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交流协作,及时收集岗位需求调研数据,共建实训课程标准,汇总与优化实训资源,从而保证实训资源开放共享和持续更新。以工作进度可视化的在线信息管理形式,支持校企对实训过程的共同指导和共同考核。虚拟实训平台和真实实训场地互为补充、有效结合,实现了仿真的生产环境,促进了学生的员工化和实训室的公司化。
(三)借助虚拟实训平台,实施实训过程管理
实训过程管理是充分利用实训资源和提高实训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基于实训项目资源,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方式展开实训课程教学。采用适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规律的实训课程过程管理方法,将企业软件项目管理过程灵活融入课程教学过程。实训课程教学过程可细分为实训项目启动、实训计划制定、实训工作流部署、实训过程检查、实训验收五个阶段,要明确各阶段工作内容和实施方式。要依托虚拟实训平台,对实训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各阶段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过程监控管理,从而提升实训教学质量,培养规范化开发的软件专业人才。[6]
在实训项目启动阶段,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虚拟实训平台明确实训要求和项目需求,结合自由搭配和教师指定两种方式进行项目分组。各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在指定项目库中选定实训项目。通过部署实训工作流推进实训过程管理。利用平台,教师添加分组信息和设置组长,学生组长添加任务列表和设置完成责任人。从而将实训计划转换为实训工作流,部署在虚拟实训平台上,实现实训过程的可监控和可管理。在实训项目开发过程,提供直观的实训进度图表支持学生自我管理和教师过程检查。小组成员查看完成进度,根据工作流指引分阶段提交项目交付物。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在线检查各小组任务执行情况、进度情况及偏差情况,记录检查结果并给予反馈意见。实施有效的过程检查既能避免实训进度出现拖沓、滞后等情况,也为后续评价提供了参考数据。实训验收阶段包括实训过程的总结和实训成果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核查实训计划规定范围内各项任务是否已经全部完成,可交付成果是否符合需求,总结收获并分析尚存问题。
(四)参照行业标准,推行实训课程校企协同考核
将行业标准作为实训课程评价标准引入实训课程建设中,建立校企协同实训课程考核标准,实现课程评价的规范性。参照软件开发行业规范和软件产品质量评价的国家标准,基于虚拟实训平台,校企协同在线考查和审核学生小组实训计划和方案的制定、实训实施过程阶段任务的推进、项目功能的实现、项目文档的撰写等。同时,注重考查学生个体的工作态度、承担任务工作量及完成效果、团队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在工作意识上自觉遵守从业基本规范与约定,自动对接企业工作岗位评价标准。
总之,实训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行业企业真实的岗位工作需求嵌入实训课程建设全过程中,才能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王立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7(32):16-17.
[2]李丽琳.基于项目的学习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0(14):129-131.
[3]张筠.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综合实训课程建设研究[J].职教通讯,2012(9):60-63.
[4]宋楚平.基于自我导航学习理论的高职软件专业实训资源库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4(15):89-92.
[5]徐芳.高职软件实训课程建设中校企融合新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9(9):128-129.
[6]於志强.CMMI在高职软件专业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73-75.
[责任编辑 盛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