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DSA下利用无水乙醇超选择性血管内治疗颅面部动静脉畸形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6年7月至2007年11月,在DSA下应用无水乙醇为8例颅面部动静脉畸形患者(女性1例,男性7例,年龄11~50岁)进行超选择性血管内治疗,治疗分次进行(1~4次,平均2次),所有患者术后均获临床随访(随访时间:初次治疗后8~24个月,平均12.1个月).4例患者术后进行了DSA复查(复查时
【机 构】
:
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200011,上海交通大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DSA下利用无水乙醇超选择性血管内治疗颅面部动静脉畸形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6年7月至2007年11月,在DSA下应用无水乙醇为8例颅面部动静脉畸形患者(女性1例,男性7例,年龄11~50岁)进行超选择性血管内治疗,治疗分次进行(1~4次,平均2次),所有患者术后均获临床随访(随访时间:初次治疗后8~24个月,平均12.1个月).4例患者术后进行了DSA复查(复查时间:初次治疗后2~6个月,平均4.3个月).疗效分别依据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和DSA复查病灶消退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8例患者应用无水乙醇超选择性血管内治疗16例次,5例治愈,2例好转,1例无效.总有效率87.5%.3例仍有残留病灶的患者,尚需进一步治疗.4例患者出现水泡、浅表皮肤坏死或一过性血红蛋白尿.所有的并发症无需治疗自行恢复,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DSA下无水乙醇超选择性血管内治疗可治愈颅面部动静脉畸形,且可获得良好的美容效果,并发症尚可接受.DSA下无水乙醇超选择性血管内治疗有望成为颅面部动静脉畸形的重要治疗方式。
其他文献
骶尾部Ⅲ~Ⅳ期褥疮[1],常深达骨质,血运欠佳,扩创后局部缺损巨大且深在,常合并慢性感染,经久不愈,治疗仍是一个难题.2006年4月至2008年10月我们采用臀大肌薄层肌瓣联合臀部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Ⅲ~Ⅳ期褥疮12例,均取得满意效果。
目的 探讨肿胀液温度对吸脂术后受术者核心体温的影响.方法 15例健康女性随机分为A、B两组,A组8例,肿胀液温度为室温25 ℃;B组7例,肿胀液温度为37 ℃.15例手术均采取硬膜外麻醉.统计分析术后0、1、2、3、4、8 h两组核心体温、呼吸频率、脉率和血压的差异.结果 A组术后0、1、2、3 h核心体温分别为(35.8±0.5)℃、(35.8±0.5)℃、(36.0±0.5)℃、(36.1±0
肿瘤所致的眼睑缺损的修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全层眼睑缺损的修复,不仅需要包括皮肤、肌肉、睑板和结膜的修复,还要兼顾功能和外观并尽量减小供区的损伤程度.2002年1月至2010年4月,我们采用上蒂鼻唇沟皮瓣对7例眼睑肿瘤切除后眼睑前层缺损进行了修复,获得满意疗效。
目的 探讨应用带蒂肱桡肌肌瓣修复前臂近端热压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2月至2008年12月,我们对5例前臂近端热压伤创面的患者,应用带蒂肱桡肌肌瓣进行修复,肌瓣面积为6 cm×4 cm~9 cm×5 cm,供瓣区直接缝合或移植皮片修复.结果 本组移位肌瓣全部成活.4例患者获得3个月~3年的随访,受区外形与功能均满意,供区外形及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带蒂肱桡肌肌瓣在覆盖创面的同时,还可对部
目的 探讨增生性瘢痕(HS)不同时期成纤维细胞(FB)中细胞周期素A(Cyclin A)、细胞周期蛋白-激酶的抑制因子p21cip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与同时期FB所处的细胞周期的相关性,为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干预用于HS的防治提供前期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HS不同时段(3、6、12、24个月)瘢痕标本32例,每个时段8例,并以8例正常皮肤作为对照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
目的 评价皮内注射顺磁性造影剂钆贝葡胺进行间质磁共振淋巴造影的可行性.方法 下肢淋巴水肿进展期患者10例共12侧患肢.在双足第1~4趾蹊背面皮内各注射钆贝葡胺1ml,共8 ml,选择三维容积内插快速绕相梯度回波,并行最大密度投影重建显示淋巴管和淋巴结.结果 10例12侧患肢中有11侧小腿段显示串珠状淋巴管,最佳强化时间在造影后15~30 min,大腿段显示6侧,最佳强化时间在造影后45 min.结
由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北京整形外科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美容整形外科高级研讨会,定于2010年10月15日~18日在北京远望楼宾馆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涤生教授担任大会名誉主席,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院长曹谊林教授担任大会主席。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用血管造影及介入栓塞治疗脉管性疾病的报道越来越多[1-5],但不同类别的脉管性疾病选用该方法治疗的情况有较大差异,且介入栓塞为侵人性治疗,尤其是在栓塞解剖结构复杂的颌面部病灶时,由于这类病变的颅内外异常交通支的存在,其术后误栓的发生率较高,2010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门诊收治1例因右面部血管畸形在外院行上、下唇动脉栓塞术后致右眼失明的患者。
1969年Robinow等[1]首先报道了4例有明显畸形的患者,描述了一种罕见的以肢体中部短小、半椎体、特征性的面部畸形和生殖系统发育不足为主要特点的新的矮小综合征。
Goldenhar综合征由Von Arlt于1845年首先报道,1952年Goldenhar详细描述其临床表现,包括眼球皮样囊肿、耳前附属物及下颌骨发育不全,并定义为一种综合征.其别名有眼-耳-脊柱发育不全、眼-耳-脊柱谱、Goldenhar-Gorlin综合征、面-耳-脊柱谱、第一二鳃弓综合征、半侧颜面短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