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课改浪潮中流行着这样一个热词——教学模式。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言论:“XX学校创立了什么样的教学模式”“XX老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上了一堂很好很好的”公开课”……于是,很多人便有了这样的想法:课改的最终目的应该有一种重要的成果体现形式,那就是要有独特的教学模式,而且细化成新授课的模式应该怎样,复习课的模式应该怎样,语文应该什么样的步骤,数学应该有什么样的模式,似乎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课改就没有进行,更别谈成功了。于是,想方设法提炼一定的教学模式成了某些领导、学校热切追求的元素。
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学模式?简而言之,教学就是如何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而教学模式则是教师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虽然好的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吸收知识,但是,我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不需要任何公式化的模式。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摒弃一切模式!
第一,追求固定的教学模式是先进教学思想、观念的一种缺失。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们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学会了呼喊这样时尚的也是科学的口号。然而,在我们实际的课改中,我们的教育行为、教育话语却并未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我们喜好提炼教学模式,喜好用固定的模式。这样的课改,只是从课改的技术层面即怎样教作出了思考,在这样的操作层面的背后隐藏的是什么?是考虑的教师的“好教”,而非真正以学生为本,只是为了附庸于课改的表面成果,而忽略了以生为本的真正内涵:全面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动学生。美国教育界享有盛誉的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指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善。”“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当我们的课改不断地进行教学模式这一技术操作层面的提炼、运用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深入地思考课改究竟为什么改?为谁而改这样的思想价值问题。
第二,追求固定的教学模式是对因材施教原则的漠视。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组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情况。即使同一个班级,在智力条件、心理发展水平、文化基础上也是因人而异。如果不考虑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只千篇一律地用同一种模式来处理教学,那不管这个模式本身如何优秀,也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的。因为这种做法的本身就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中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的弟子桃李满天下,有突出成就的学生70余人,在教学过程中,他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他从来没提过自己的教育教学要按照一定的模式去做。所以,统一教学模式并不是最好的教学方式,而是需要教师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制订具体的教学方案,只要不违背一般的教学规律就行,毕竟我们不是在生产流水线上的商品,而是塑造一个一个各不相同、活生生的学生。
第三,追求固定的教学模式是教学功利思想的体现。当今社会功利化的思想,功利化的人群比比皆是。就连教育这片净土,也无法抵御功利大潮一次又一次的冲刷,最终也被污染和渗透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校学习了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大有感触,于是,要求教师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学习、加工、内化、提炼出新的模式,要求教师备课、上课、教法、思路等环节全都按照这一模式来做,并且科科做、堂堂做、班班做,搞得好不热闹。可是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有着浓厚的非理性的特点,有着强烈的灵感、激情与想象力,这也正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我们又怎能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去应对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同时,知识的获取是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我们又怎么管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去促进学生快速地掌握学习内容呢?
第四,追求固定的教学模式淹没了教师独特的教学个性。教学工作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工作,盲目地学习他人的模式,只会扼杀教师的个体特点。即便是自己教学模式的构建也无法排除个性化的特征,不可能合乎所有教师的“口味”。因此,不管已构建的教学模式如何先进、周全,也不可能为所有教师搬用。诚然,好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学,但是,如果因为欣赏某一种教学方法而要逐渐把它演变成一种模式并推广的话,我觉得这是对教育的一种侮辱,因为他忽略了教师独特的教学创造和教学个性。我们老师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我们不需要在时尚的思潮中淹没自己的个性,我们要的是每一位老师在课改的春风下争奇斗艳,竞相绽放。
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是世上最神圣的职业。它的神圣的光环是靠学生“生动活泼”的光泽折射出来的。在教育航程中,教师要带着学生一起进步再进步,发展再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完善教育策略和行为。有了教师的发展,才能有学生的发展,这应该成为定律。教师在发展过程中,接触一批批不同的学生,面对一张张不同的面孔,陶冶一颗颗不同的心灵,教师必然要以自身灵活的教育机智去应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而教师的教育行为一旦被“模式”套住,便很难适应这些变化,管理也好,教学也好,都很容易陷入僵局。实际上,在动态的教育过程中,提炼出一些成熟的思想和独特的认识,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或宝贵经验,本身是好的。但是我们不必硬性地把它们定格为“模式”而“放之四海”,而应该以此为参照,以此为基础,在新的教育过程中求得突破和提高,以使自身的教育思想、行为实现不断地完善。
诗人李广田在《记一个教师的谈话》中写道:我必须每年落一些叶子\我必须不断地脱一些皮\我必须每年都生长一些新的东西\日日夜夜我都渴求着血液的更替\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可以休止\因为我自己并不属于自己。面对每天新的一切,让我们有勇气说:抛开教学模式,在课改的浪潮中改变自己!
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学模式?简而言之,教学就是如何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而教学模式则是教师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虽然好的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吸收知识,但是,我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不需要任何公式化的模式。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摒弃一切模式!
第一,追求固定的教学模式是先进教学思想、观念的一种缺失。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们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学会了呼喊这样时尚的也是科学的口号。然而,在我们实际的课改中,我们的教育行为、教育话语却并未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我们喜好提炼教学模式,喜好用固定的模式。这样的课改,只是从课改的技术层面即怎样教作出了思考,在这样的操作层面的背后隐藏的是什么?是考虑的教师的“好教”,而非真正以学生为本,只是为了附庸于课改的表面成果,而忽略了以生为本的真正内涵:全面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动学生。美国教育界享有盛誉的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指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善。”“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当我们的课改不断地进行教学模式这一技术操作层面的提炼、运用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深入地思考课改究竟为什么改?为谁而改这样的思想价值问题。
第二,追求固定的教学模式是对因材施教原则的漠视。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组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情况。即使同一个班级,在智力条件、心理发展水平、文化基础上也是因人而异。如果不考虑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只千篇一律地用同一种模式来处理教学,那不管这个模式本身如何优秀,也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的。因为这种做法的本身就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中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的弟子桃李满天下,有突出成就的学生70余人,在教学过程中,他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他从来没提过自己的教育教学要按照一定的模式去做。所以,统一教学模式并不是最好的教学方式,而是需要教师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制订具体的教学方案,只要不违背一般的教学规律就行,毕竟我们不是在生产流水线上的商品,而是塑造一个一个各不相同、活生生的学生。
第三,追求固定的教学模式是教学功利思想的体现。当今社会功利化的思想,功利化的人群比比皆是。就连教育这片净土,也无法抵御功利大潮一次又一次的冲刷,最终也被污染和渗透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校学习了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大有感触,于是,要求教师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学习、加工、内化、提炼出新的模式,要求教师备课、上课、教法、思路等环节全都按照这一模式来做,并且科科做、堂堂做、班班做,搞得好不热闹。可是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有着浓厚的非理性的特点,有着强烈的灵感、激情与想象力,这也正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我们又怎能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去应对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同时,知识的获取是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我们又怎么管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去促进学生快速地掌握学习内容呢?
第四,追求固定的教学模式淹没了教师独特的教学个性。教学工作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工作,盲目地学习他人的模式,只会扼杀教师的个体特点。即便是自己教学模式的构建也无法排除个性化的特征,不可能合乎所有教师的“口味”。因此,不管已构建的教学模式如何先进、周全,也不可能为所有教师搬用。诚然,好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学,但是,如果因为欣赏某一种教学方法而要逐渐把它演变成一种模式并推广的话,我觉得这是对教育的一种侮辱,因为他忽略了教师独特的教学创造和教学个性。我们老师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我们不需要在时尚的思潮中淹没自己的个性,我们要的是每一位老师在课改的春风下争奇斗艳,竞相绽放。
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是世上最神圣的职业。它的神圣的光环是靠学生“生动活泼”的光泽折射出来的。在教育航程中,教师要带着学生一起进步再进步,发展再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完善教育策略和行为。有了教师的发展,才能有学生的发展,这应该成为定律。教师在发展过程中,接触一批批不同的学生,面对一张张不同的面孔,陶冶一颗颗不同的心灵,教师必然要以自身灵活的教育机智去应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而教师的教育行为一旦被“模式”套住,便很难适应这些变化,管理也好,教学也好,都很容易陷入僵局。实际上,在动态的教育过程中,提炼出一些成熟的思想和独特的认识,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或宝贵经验,本身是好的。但是我们不必硬性地把它们定格为“模式”而“放之四海”,而应该以此为参照,以此为基础,在新的教育过程中求得突破和提高,以使自身的教育思想、行为实现不断地完善。
诗人李广田在《记一个教师的谈话》中写道:我必须每年落一些叶子\我必须不断地脱一些皮\我必须每年都生长一些新的东西\日日夜夜我都渴求着血液的更替\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可以休止\因为我自己并不属于自己。面对每天新的一切,让我们有勇气说:抛开教学模式,在课改的浪潮中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