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作好铺垫。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自己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滴体会。
更新教师观念——初中化学教学时间只有一年,很快就要面对中考,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往往过多地注重研究考题,因此表现在日常教学和复习上中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重视了结论交代,忽视了概念定律的形成过程,不重视学生具体实践,具体感受,对学生要求的更多是倾听、记忆以及机械的模仿。如讲“燃烧”这一节,教师一般就演示书本中的实验,来讲解燃烧所需的条件,另外再结合生活中燃烧现象,要学生分析灭火原理。这种实际上是就实验讲实验。 其缺陷是没有让学生切实参与其中去探究。不能让学生主动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而演示实验所激起的兴趣火花往往会因无味的讲解、枯燥的记忆、机械的训练而熄灭。化学课程中重视学生实验,但一般情况下学生实验教学只是结果性验证性的模仿实验,这种实验不会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持久的兴趣,教师就化学讲化学,脱离学科间联系,与生活、生产、科学联系不紧,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也就少了。
学化学的目的是为了用化学。新课程强调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重视知识的形成,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人”的发展。我们要从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创设教学情境,还是举“燃烧”这一节,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习惯的生活场景中尝试动手探究。如试试无色的水与酒精,谁能被点燃;试试在酒精灯上点燃木块与煤块的难易;试试熄灭蜡烛的几种方法;回忆生活中油锅里的火焰如何扑灭,液化气如何熄灭;试试火柴如何摆放易熄灭等,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收集证据,分析现象,解释事理,进行交流。这易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方法,提高其科学素养,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认知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学生进入初三刚接触到《化学》这门学科,开始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尤其是记元素符号时认为很难记忆,就认为《化學》这门学科很难学。甚至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望尘莫及。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机械记忆就行。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每接到新班就及时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门捷列夫创制了化学元素周期表,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学好化学很有用处,化学学习很有意思。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既增强了学生们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主动性,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转变教学方法——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探究、实验等多种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生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如讲元素一节,可展示地壳、海水、人体中元素含量表;环保内容中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多媒体功能观看海面石油污染、赤潮现象、白色污染等环境污染图片,太湖水质今昔对比的图表。精心设计问题,如印尼死谷奥秘是什么?鸡蛋在盐酸溶液中为什么上浮下沉。注重学科间横向联系。讲水的污染、防治,可联系初中地理、生物知识、西部发展策略中对污染防治的措施。CO的毒性联系生物知识,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有关问题作出判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更新教师观念——初中化学教学时间只有一年,很快就要面对中考,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往往过多地注重研究考题,因此表现在日常教学和复习上中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重视了结论交代,忽视了概念定律的形成过程,不重视学生具体实践,具体感受,对学生要求的更多是倾听、记忆以及机械的模仿。如讲“燃烧”这一节,教师一般就演示书本中的实验,来讲解燃烧所需的条件,另外再结合生活中燃烧现象,要学生分析灭火原理。这种实际上是就实验讲实验。 其缺陷是没有让学生切实参与其中去探究。不能让学生主动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而演示实验所激起的兴趣火花往往会因无味的讲解、枯燥的记忆、机械的训练而熄灭。化学课程中重视学生实验,但一般情况下学生实验教学只是结果性验证性的模仿实验,这种实验不会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持久的兴趣,教师就化学讲化学,脱离学科间联系,与生活、生产、科学联系不紧,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也就少了。
学化学的目的是为了用化学。新课程强调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重视知识的形成,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人”的发展。我们要从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创设教学情境,还是举“燃烧”这一节,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习惯的生活场景中尝试动手探究。如试试无色的水与酒精,谁能被点燃;试试在酒精灯上点燃木块与煤块的难易;试试熄灭蜡烛的几种方法;回忆生活中油锅里的火焰如何扑灭,液化气如何熄灭;试试火柴如何摆放易熄灭等,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收集证据,分析现象,解释事理,进行交流。这易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方法,提高其科学素养,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认知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学生进入初三刚接触到《化学》这门学科,开始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尤其是记元素符号时认为很难记忆,就认为《化學》这门学科很难学。甚至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望尘莫及。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机械记忆就行。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每接到新班就及时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门捷列夫创制了化学元素周期表,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学好化学很有用处,化学学习很有意思。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既增强了学生们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主动性,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转变教学方法——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探究、实验等多种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生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如讲元素一节,可展示地壳、海水、人体中元素含量表;环保内容中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多媒体功能观看海面石油污染、赤潮现象、白色污染等环境污染图片,太湖水质今昔对比的图表。精心设计问题,如印尼死谷奥秘是什么?鸡蛋在盐酸溶液中为什么上浮下沉。注重学科间横向联系。讲水的污染、防治,可联系初中地理、生物知识、西部发展策略中对污染防治的措施。CO的毒性联系生物知识,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有关问题作出判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