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们国各高校关于计算机应用公共基础课程的分析,总结了目前关于计算机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努力探索一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思路。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1 计算机应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工作生活的必备技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也随之有大幅度提高。为适应变化,高校对这一方面的教育教学都进行了改革,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到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设备投入到技术方面的引进都在不断的提高。由于新技术的应用普及,为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可能,在教学中可以引进这些新的思想、手段和技术。
由于经济方面的制约我国某些地区还处在贫困和发展阶段,对于教学设备的投入也很有限,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学生计算机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另外不同专业学生的理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有较大差别,还有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方法以及这方面的经验不能与时俱进,对于新课程的掌握和理解的程度也不一样,这些因素必定会影响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应面对以上所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教师到学生到管理者都应该认真研究和探索。
2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专业针对性不强
我国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一般采取选择统一教学与考评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计算机产品飞速的更新换代,要求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也需要不断充实、更新。在我们的很多的学校一般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对于课程及教学会按照一个学生的平均水平来安排实施,根本没有考虑的学生的差异性,这样会造成计算机水平高的学生,感觉知识简单,学习起来没有意思,而计算机水平差的学生会感觉依然很费劲,很吃力,造成不协调的教学环境。因此,应该根据知识背景、专业要求、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教育教学方法才能更加符合教育的理念,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2 课程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不协调
随着社会专业化越来越明显,专业的分类也越来越细化,很多高校对专业方面的课程设置只增不减,而对于课程学习和应用的工具计算机基础方面的教学有所忽视,这样必然影响专业方面的学习,熟练的运用计算机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必定有很大的帮助这是不争的事实,另外各行业对于从业人员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高校课程的设置应该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协调,而计算机应用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2.3 实验条件发展相对滞后
计算机应用属于实践强于理论的一门课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实验条件滞后势必会影响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质量,这样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各大高校,设备少,技术落后,对计算机教学的投入不够,这给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2.4 各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高校通过合并,升本等方式,规模不断扩大,但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与相应的设备并未随之改善,专业方面的教师数量不足,教学方面的设备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加。教师教学任务越来越重,学生学习的压力也在增大,多媒体技术、网絡技术辅助教学目的很难达到,教学效果得不到提高。
3 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内容
3.1 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教学是相长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可以发现新的问题,能够更好的进行进行知识的补充,知道学生想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使学生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讲解对新知识必定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传统的观念是教师讲,学生听,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思想,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二者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
3.2 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
(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确定必要的知识单元,分层次将它们组成系列课程。将不同的知识单元有机地结合在一门课程中,可以改进教学效果,节省学时。优化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让学生掌握基本计算机应用知识,对计算机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对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网络原理和操作内容,以及对于以后工作生活方面的帮助,办公软件,多媒体工具等有一个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基础。它主要是让同学更加深入地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为了应用开发所必须掌握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通过开设多门公共选修课程,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有一个坚实的基础。(2)实行分级分类教学,对“非零起点”学生因材施教。新入学学生计算机基础良莠不齐,对于基础不同的学生应该进行个性化教育。入学之初应对学生计算机基础进行全面考核,根据计算机基础的好坏分出类别,因材施教。对于底子薄,基础差的同学应该加大教学的力度,改进教学方向,增加实践课堂的课时。成绩优良者,允许申请免修或参加课程提高班。根据学生具体的计算机能力确定免修和选修的课程。(3)加强实践教学建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两者都要重视。特别是对于实践课程的安排。在实践教学硬件环境方面,应加大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投入,更新计算机公共实验室的相关设备,为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增加公共机房管理维护人员,扩大兼职管理人员数量,保障公共机房实验设备的完好率,同时保障公共实验室的全天开放。对于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开展网络课堂建设,使学生有充足的课外学习资源。增加课时,合理安排教学课程。
4 总结
伴随着是时代的进步,社会生活的步伐越来越快,计算机是新时代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欠缺就是新时代的文盲。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讲普及和推广计算机知识是我们的使命,我们要担起这份责任,深入学习和了解计算机,了解学生的诉求,深化课程改革,更好的做好计算机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仲苏玉,浅谈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改革[J].中外教育研究,2009(7).
[2]黄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相关问题及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9).
[3]张丽.高校计算机应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大江周刊,2012(1).
[作者简介]
高玉喜(1978-),男,汉族,吉林长春人,软件工程硕士,吉林工商学院信息工程分院讲师,研究方向: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学技术研究(吉教科[2012]381);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学技术研究(吉教科[2011]397)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1 计算机应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工作生活的必备技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也随之有大幅度提高。为适应变化,高校对这一方面的教育教学都进行了改革,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到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设备投入到技术方面的引进都在不断的提高。由于新技术的应用普及,为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可能,在教学中可以引进这些新的思想、手段和技术。
由于经济方面的制约我国某些地区还处在贫困和发展阶段,对于教学设备的投入也很有限,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学生计算机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另外不同专业学生的理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有较大差别,还有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方法以及这方面的经验不能与时俱进,对于新课程的掌握和理解的程度也不一样,这些因素必定会影响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应面对以上所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教师到学生到管理者都应该认真研究和探索。
2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专业针对性不强
我国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一般采取选择统一教学与考评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计算机产品飞速的更新换代,要求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也需要不断充实、更新。在我们的很多的学校一般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对于课程及教学会按照一个学生的平均水平来安排实施,根本没有考虑的学生的差异性,这样会造成计算机水平高的学生,感觉知识简单,学习起来没有意思,而计算机水平差的学生会感觉依然很费劲,很吃力,造成不协调的教学环境。因此,应该根据知识背景、专业要求、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教育教学方法才能更加符合教育的理念,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2 课程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不协调
随着社会专业化越来越明显,专业的分类也越来越细化,很多高校对专业方面的课程设置只增不减,而对于课程学习和应用的工具计算机基础方面的教学有所忽视,这样必然影响专业方面的学习,熟练的运用计算机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必定有很大的帮助这是不争的事实,另外各行业对于从业人员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高校课程的设置应该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协调,而计算机应用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2.3 实验条件发展相对滞后
计算机应用属于实践强于理论的一门课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实验条件滞后势必会影响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质量,这样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各大高校,设备少,技术落后,对计算机教学的投入不够,这给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2.4 各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高校通过合并,升本等方式,规模不断扩大,但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与相应的设备并未随之改善,专业方面的教师数量不足,教学方面的设备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加。教师教学任务越来越重,学生学习的压力也在增大,多媒体技术、网絡技术辅助教学目的很难达到,教学效果得不到提高。
3 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内容
3.1 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教学是相长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可以发现新的问题,能够更好的进行进行知识的补充,知道学生想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使学生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讲解对新知识必定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传统的观念是教师讲,学生听,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思想,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二者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
3.2 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
(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确定必要的知识单元,分层次将它们组成系列课程。将不同的知识单元有机地结合在一门课程中,可以改进教学效果,节省学时。优化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让学生掌握基本计算机应用知识,对计算机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对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网络原理和操作内容,以及对于以后工作生活方面的帮助,办公软件,多媒体工具等有一个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基础。它主要是让同学更加深入地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为了应用开发所必须掌握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通过开设多门公共选修课程,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有一个坚实的基础。(2)实行分级分类教学,对“非零起点”学生因材施教。新入学学生计算机基础良莠不齐,对于基础不同的学生应该进行个性化教育。入学之初应对学生计算机基础进行全面考核,根据计算机基础的好坏分出类别,因材施教。对于底子薄,基础差的同学应该加大教学的力度,改进教学方向,增加实践课堂的课时。成绩优良者,允许申请免修或参加课程提高班。根据学生具体的计算机能力确定免修和选修的课程。(3)加强实践教学建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两者都要重视。特别是对于实践课程的安排。在实践教学硬件环境方面,应加大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投入,更新计算机公共实验室的相关设备,为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增加公共机房管理维护人员,扩大兼职管理人员数量,保障公共机房实验设备的完好率,同时保障公共实验室的全天开放。对于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开展网络课堂建设,使学生有充足的课外学习资源。增加课时,合理安排教学课程。
4 总结
伴随着是时代的进步,社会生活的步伐越来越快,计算机是新时代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欠缺就是新时代的文盲。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讲普及和推广计算机知识是我们的使命,我们要担起这份责任,深入学习和了解计算机,了解学生的诉求,深化课程改革,更好的做好计算机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仲苏玉,浅谈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改革[J].中外教育研究,2009(7).
[2]黄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相关问题及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9).
[3]张丽.高校计算机应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大江周刊,2012(1).
[作者简介]
高玉喜(1978-),男,汉族,吉林长春人,软件工程硕士,吉林工商学院信息工程分院讲师,研究方向: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学技术研究(吉教科[2012]381);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学技术研究(吉教科[2011]397)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