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年,为解决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三难”问题,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推出“满意在徐汇”主题活动。20年后,这项活动有了升级版:305支“满意”行动走访团队定期走社区、访民情、听民意、解难题。
每季度一次的“满意在徐汇·服务在基层”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走访行动,是徐汇区贯彻落实2014年上海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一号课题的一项新举措。一年半来,“满意”行动共收集居民各类意见、建议3397条,已解决或已答复2052条(数据截至2015年12月31日)。徐汇区正在摸索中走出一条共治、自治、法治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新路。
“超强团队”走进社区
今年4月,康健街道长虹坊的居民终于摆脱了楼房外墙严重渗水的窘境,可以安心度过今年即将到来的梅雨季节了。这一切,全靠“满意行动”李秀峰团队“钉钉子”的精神,
长虹坊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售后公房,由于房屋老化,楼房外墙严重渗水急需修缮,但因维修经费难以落实,一直无法实施。长虹坊党总支、居委会、业委会和申大物业公司、康健街道多次协商未果,成为小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维修基金使用为什么这么难?售后公房维修基金由房屋维修基金、设备维修基金、街坊维修基金三部分组成,各有各的用途。如房屋维修基金使用范围为楼组内公共部位维修,街坊维修基金使用范围为道路整修、绿化、外墙维修等。长虹坊外墙渗水问题按此归类方法,应该使用街坊维修基金。可问题来了,街坊维修基金用完了咋办?能不能使用其他两笔维修基金?居民区咨询来咨询去,得到的答复就是,“不行”、“肯定不行”、“真的不行”……
无奈之下,长虹坊居民区向“满意”行动寻求帮助,在4月份走访中向李秀峰团队提出该问题。
领队李秀峰与康健街道进行沟通,为抓紧落实,他紧盯不舍,反复协调、催询,终于,街道房办回应:根据房管办的政策解读,外墙渗水问题应从房屋维修基金中支付,无需从街坊基金中支付!这样一来,经费问题解决了。李秀峰团队第一时间转告长虹坊居民区。长虹坊居委会、业委会、申大物业公司立即展开行动,急难愁问题终得解决!
其实,长虹坊遇到的难题仅仅是徐汇区“满意在徐汇·服务在基层”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走访行动(简称“满意”行动)开展以来所解决的2052条居民意见、建议中的其中之一。2014年,徐汇区委进一步深化已开展20年的“满意在徐汇”主题活动,在2009年305个区机关党组织和居民区党组织结对全覆盖的基础上,组建了305支“1 (1 3 1)”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小组,依托1个结对共建的党组织,由1名处级干部任领队,1名党代表、1名人大代表、1名政协委员再加1名律师组成走访团队,每季度一次走访结对共建的居民区,下基层了解民情、倾听民意、解决难题。
“千万别小看了这些团队,它们个个都是‘最强阵容’。带队的处级干部发挥综合协调作用,‘两代表一委员’收集社情民意,律师提供各种问题的法律依据,推进社区依法治理。”据徐汇区级机关党工委书记张妙德介绍,全区85%的处级干部都参加了走访团队,有了这些职能部门的“一把手”亲自抓,再加上团队所能整合起来的资源,很多居委干部无力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
面对问题迎难而上
走访行动刚开始的时候,也有不少人并不看好。“不少居民觉得是一阵风、走形式;有的干部党员则认为本职工作都忙不过来,还要下小区揽这些活儿,何必呢;还有的则心里没底儿,不知道下去了能干什么、能不能真的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张妙德告诉记者,为了给走访团队“撑腰”,徐汇区委成立了“满意”行动办公室,打造了“满意”行动网络工作平台,将各团队收集上来又处理不了的事情分析、派单,很多需要多部门协调解决的疑难杂症终于有了药方。
据统计,自2014年10月“满意”行动第一次走进居民区以来,迄今已开展了六次大型组团走访活动,截至2015年底收到居民各类意见、建议3397条,已解决或已答复2052条,全年区信访总量下降28%。翻开每个团队都有的《民情日记》,小到拆除楼道里破旧的防盗门、填平社区老年活动室各房间的高低落差,大到增加高架路口处的下水口、进行小区道路整修等,桩桩件件的背后都凝聚着1300多名走访团队成员的心血。
随着提出的问题逐一得到解决,越来越多的居民对“满意”行动竖起了大拇指,很多团队成员也都感觉“越走越有劲”,遇到难题也信心十足,迎难而上。
零陵路250弄居民对物业意见很大,认为小区保洁、绿化工作差,小区保安只有一名,承担着车辆管理、巡视小区等多种职责,根本忙不过来,小区里的非机动车因此常常被盗。居民要求增加保安人手,小区物业却表示 “经费紧张,只能在人流高峰期临时派人”。
对物业公司的答复,率队走访的徐汇区房管局党委副书记周哲却不“买账”。他在某一天的晚上7点、夜里10点和第二天的清晨6点专程到小区“踩点”,逐一清点小区内的停车数,发现实际停车数为102辆。这些车辆的停车费和物业管理费以及政府的托底补贴费,完全承担得起增派一名保安的费用。在准确的调查数据面前,物业公司最终承诺会为小区增设一名保安。周哲说,只要对居民提出的问题“上心”,做事时有“责任心”,让居民“满意”其实不难。
现在,这305支团队都建立起了各自的微信群,团队的成员以及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等10来人组成一个线上的固定团队,对居民反映的问题、社区出现的乱象等力争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团队成员也在时刻关心结对小区的动向,有些诸如小区道路积水、居民破墙开店等,都是他们平时看到了,然后通过微信群进行沟通、协调并最终及时解决的。可以说,尽管组团走访是定期的,但团队为居民服务是随时的。”张妙德说。
拒绝“包揽”推动自治
居民遇到问题,要帮忙解决,但不能仅仅只是“帮忙解决”。在徐汇区委的实施意见当中,走访团队走访的意义不能只是响应民众呼声,更重要的是探索一方治理模式,推动居民自治,最终形成共治、自治、法治的良性互动。 位于凌云街道的凌云、梅苑一和梅苑二小区常年在上演“停车争夺战”。由于小区私家车数量激增,不少居民就将车停在了三个小区门前共有的一条车道上,双向车道变成了“单向道”,高峰时更是堵得人寸步难行。居民怨声载道,街道提出的整改方案却屡次遭居民否决,矛盾历时12年都没能解决。“事情牵涉到三个小区、多个部门,一定要各方都坐下来谈,否则问题永远无法解决。”
凌云小区走访团领队、徐汇区财政局副局长潘晓华牵头召开了三个小区的走访团队成员、居民代表和街道管理办共40多人参加的协调会、讨论会。居民代表积极建言献策,“如果要治理停车难的问题,管理的人员在哪?经费由谁出?如何才能保证不影响街边店面的正常营业?”停车难症结点被逐一挖掘。
目前街道与三个小区正在实施治理方案的第一步,通往主干道的两个路口乱停车和交通疏导初见成效,乱停放和拥挤状况大大缓解。潘晓华认为,通过这种利益碰撞,让居民了解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不易,也让三个居民区之间做到互相理解、互相让步。
“政府不能做全能型‘保姆’,而要提高居民区自身的能力水平、引导社区开展自治和共治,这样居民区才能真正拥有一支‘永远不走的团队’。”徐汇区机管局局长许卫东认为,走访团队其实可以比作是一辆火车的“推动装置”,而真正的“引动装置”则是居民区党组织。现在徐汇区委牵头整合了全区的各类资源,由走访团队带到各居民区,如何用好这些资源,全看各居民区如何“接盘”。
在每一次走访团队组团走访时,除了听民意、解民难外,还多了一项向居民宣讲的任务。宣讲的内容既包括徐汇区委统一编制的《徐汇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市委一号课题相关解读材料》等“固定动作”外,还包括各团队结合各自专长所设计的“自选动作”:预防慢性病讲座、理财讲座、防诈骗知识宣传、法律知识宣传……
去年10月份,走访团队在向居民介绍徐汇区政府2015年实事项目落实情况的同时,还广泛征集居民对区政府2016年实事项目的意见和建议。张妙德表示,将面对面听取的百姓意见、建议、想法作为政府决策依据,才是社会治理的最高目标,也是基层自治的最高境界。“现在,我们仍处于边走边完善的阶段,不断提出走访的精准度,希望通过目前这项给政府‘加压’的行动,最终能达到为政府‘减压’的目标。”
“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没有一种资源,比赢得民心更珍贵。”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创新方法、整合资源、汇聚力量,上海徐汇区走出了一条“集聚党建资源、转变机关作风、创新社会治理”的新路子。
栏目主持人:刘雨濛 lymjcfy@163.com
每季度一次的“满意在徐汇·服务在基层”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走访行动,是徐汇区贯彻落实2014年上海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一号课题的一项新举措。一年半来,“满意”行动共收集居民各类意见、建议3397条,已解决或已答复2052条(数据截至2015年12月31日)。徐汇区正在摸索中走出一条共治、自治、法治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新路。
“超强团队”走进社区
今年4月,康健街道长虹坊的居民终于摆脱了楼房外墙严重渗水的窘境,可以安心度过今年即将到来的梅雨季节了。这一切,全靠“满意行动”李秀峰团队“钉钉子”的精神,
长虹坊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售后公房,由于房屋老化,楼房外墙严重渗水急需修缮,但因维修经费难以落实,一直无法实施。长虹坊党总支、居委会、业委会和申大物业公司、康健街道多次协商未果,成为小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维修基金使用为什么这么难?售后公房维修基金由房屋维修基金、设备维修基金、街坊维修基金三部分组成,各有各的用途。如房屋维修基金使用范围为楼组内公共部位维修,街坊维修基金使用范围为道路整修、绿化、外墙维修等。长虹坊外墙渗水问题按此归类方法,应该使用街坊维修基金。可问题来了,街坊维修基金用完了咋办?能不能使用其他两笔维修基金?居民区咨询来咨询去,得到的答复就是,“不行”、“肯定不行”、“真的不行”……
无奈之下,长虹坊居民区向“满意”行动寻求帮助,在4月份走访中向李秀峰团队提出该问题。
领队李秀峰与康健街道进行沟通,为抓紧落实,他紧盯不舍,反复协调、催询,终于,街道房办回应:根据房管办的政策解读,外墙渗水问题应从房屋维修基金中支付,无需从街坊基金中支付!这样一来,经费问题解决了。李秀峰团队第一时间转告长虹坊居民区。长虹坊居委会、业委会、申大物业公司立即展开行动,急难愁问题终得解决!
其实,长虹坊遇到的难题仅仅是徐汇区“满意在徐汇·服务在基层”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走访行动(简称“满意”行动)开展以来所解决的2052条居民意见、建议中的其中之一。2014年,徐汇区委进一步深化已开展20年的“满意在徐汇”主题活动,在2009年305个区机关党组织和居民区党组织结对全覆盖的基础上,组建了305支“1 (1 3 1)”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小组,依托1个结对共建的党组织,由1名处级干部任领队,1名党代表、1名人大代表、1名政协委员再加1名律师组成走访团队,每季度一次走访结对共建的居民区,下基层了解民情、倾听民意、解决难题。
“千万别小看了这些团队,它们个个都是‘最强阵容’。带队的处级干部发挥综合协调作用,‘两代表一委员’收集社情民意,律师提供各种问题的法律依据,推进社区依法治理。”据徐汇区级机关党工委书记张妙德介绍,全区85%的处级干部都参加了走访团队,有了这些职能部门的“一把手”亲自抓,再加上团队所能整合起来的资源,很多居委干部无力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
面对问题迎难而上
走访行动刚开始的时候,也有不少人并不看好。“不少居民觉得是一阵风、走形式;有的干部党员则认为本职工作都忙不过来,还要下小区揽这些活儿,何必呢;还有的则心里没底儿,不知道下去了能干什么、能不能真的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张妙德告诉记者,为了给走访团队“撑腰”,徐汇区委成立了“满意”行动办公室,打造了“满意”行动网络工作平台,将各团队收集上来又处理不了的事情分析、派单,很多需要多部门协调解决的疑难杂症终于有了药方。
据统计,自2014年10月“满意”行动第一次走进居民区以来,迄今已开展了六次大型组团走访活动,截至2015年底收到居民各类意见、建议3397条,已解决或已答复2052条,全年区信访总量下降28%。翻开每个团队都有的《民情日记》,小到拆除楼道里破旧的防盗门、填平社区老年活动室各房间的高低落差,大到增加高架路口处的下水口、进行小区道路整修等,桩桩件件的背后都凝聚着1300多名走访团队成员的心血。
随着提出的问题逐一得到解决,越来越多的居民对“满意”行动竖起了大拇指,很多团队成员也都感觉“越走越有劲”,遇到难题也信心十足,迎难而上。
零陵路250弄居民对物业意见很大,认为小区保洁、绿化工作差,小区保安只有一名,承担着车辆管理、巡视小区等多种职责,根本忙不过来,小区里的非机动车因此常常被盗。居民要求增加保安人手,小区物业却表示 “经费紧张,只能在人流高峰期临时派人”。
对物业公司的答复,率队走访的徐汇区房管局党委副书记周哲却不“买账”。他在某一天的晚上7点、夜里10点和第二天的清晨6点专程到小区“踩点”,逐一清点小区内的停车数,发现实际停车数为102辆。这些车辆的停车费和物业管理费以及政府的托底补贴费,完全承担得起增派一名保安的费用。在准确的调查数据面前,物业公司最终承诺会为小区增设一名保安。周哲说,只要对居民提出的问题“上心”,做事时有“责任心”,让居民“满意”其实不难。
现在,这305支团队都建立起了各自的微信群,团队的成员以及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等10来人组成一个线上的固定团队,对居民反映的问题、社区出现的乱象等力争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团队成员也在时刻关心结对小区的动向,有些诸如小区道路积水、居民破墙开店等,都是他们平时看到了,然后通过微信群进行沟通、协调并最终及时解决的。可以说,尽管组团走访是定期的,但团队为居民服务是随时的。”张妙德说。
拒绝“包揽”推动自治
居民遇到问题,要帮忙解决,但不能仅仅只是“帮忙解决”。在徐汇区委的实施意见当中,走访团队走访的意义不能只是响应民众呼声,更重要的是探索一方治理模式,推动居民自治,最终形成共治、自治、法治的良性互动。 位于凌云街道的凌云、梅苑一和梅苑二小区常年在上演“停车争夺战”。由于小区私家车数量激增,不少居民就将车停在了三个小区门前共有的一条车道上,双向车道变成了“单向道”,高峰时更是堵得人寸步难行。居民怨声载道,街道提出的整改方案却屡次遭居民否决,矛盾历时12年都没能解决。“事情牵涉到三个小区、多个部门,一定要各方都坐下来谈,否则问题永远无法解决。”
凌云小区走访团领队、徐汇区财政局副局长潘晓华牵头召开了三个小区的走访团队成员、居民代表和街道管理办共40多人参加的协调会、讨论会。居民代表积极建言献策,“如果要治理停车难的问题,管理的人员在哪?经费由谁出?如何才能保证不影响街边店面的正常营业?”停车难症结点被逐一挖掘。
目前街道与三个小区正在实施治理方案的第一步,通往主干道的两个路口乱停车和交通疏导初见成效,乱停放和拥挤状况大大缓解。潘晓华认为,通过这种利益碰撞,让居民了解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不易,也让三个居民区之间做到互相理解、互相让步。
“政府不能做全能型‘保姆’,而要提高居民区自身的能力水平、引导社区开展自治和共治,这样居民区才能真正拥有一支‘永远不走的团队’。”徐汇区机管局局长许卫东认为,走访团队其实可以比作是一辆火车的“推动装置”,而真正的“引动装置”则是居民区党组织。现在徐汇区委牵头整合了全区的各类资源,由走访团队带到各居民区,如何用好这些资源,全看各居民区如何“接盘”。
在每一次走访团队组团走访时,除了听民意、解民难外,还多了一项向居民宣讲的任务。宣讲的内容既包括徐汇区委统一编制的《徐汇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市委一号课题相关解读材料》等“固定动作”外,还包括各团队结合各自专长所设计的“自选动作”:预防慢性病讲座、理财讲座、防诈骗知识宣传、法律知识宣传……
去年10月份,走访团队在向居民介绍徐汇区政府2015年实事项目落实情况的同时,还广泛征集居民对区政府2016年实事项目的意见和建议。张妙德表示,将面对面听取的百姓意见、建议、想法作为政府决策依据,才是社会治理的最高目标,也是基层自治的最高境界。“现在,我们仍处于边走边完善的阶段,不断提出走访的精准度,希望通过目前这项给政府‘加压’的行动,最终能达到为政府‘减压’的目标。”
“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没有一种资源,比赢得民心更珍贵。”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创新方法、整合资源、汇聚力量,上海徐汇区走出了一条“集聚党建资源、转变机关作风、创新社会治理”的新路子。
栏目主持人:刘雨濛 lymjcf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