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媒体确实为我们今天的教学提供了许多方便,给语文教学带来崭新的发展方向,能充分展示语文教学的创造魅力。但它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不用也不能滥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要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应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技术教学媒体逐渐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现代课堂教学要素的构成已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教师、学生、教学材料三个要素转变为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和多媒体。在最新编写的(中国)高、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校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及其辅助器材,装配多媒体教室等,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网络作为教学手段,其功能远远大于印刷品、粉笔、黑板等传统手段,它介入课堂,给语文教学带来崭新的发展方向,能充分展示语文教学的创造魅力。就拿语文教学中比较难教的诗歌来说吧。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它或寄情于花草,或抒发个人壮志未酬,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讲得太多,诗歌的味太淡;讲得太少,学生体会不透。只靠常规的讲解,想让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境,是有一定难度的。要想在教学中达到较好的效果,多媒体无疑能助一臂之力。
(1)利用图片,再现形象,用心描绘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了解诗歌“景语”中所蕴涵的“情语”,将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如果调动画面,在屏幕上展现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学生的联想,将比较容易地体会诗歌的感情、意境。譬如《再别康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画面的展示,就能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诗人的感受。
(2)声音,配乐朗诵,用心感受诗歌。诗歌是需要多读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富有感情地朗读,这便使多媒体有了用武之地。艺术化的朗读,不仅能省去教师由于无法尽情表达而产生的教学困难,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学生。譬如我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课时,我从网上找到一段很好的录音,于是我决定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反复去读,去体会,去模仿,下课后,很多学生都感叹,“这节课怎么这么快?”我相信这是我的学生完全融入诗歌的意境所至。
如此看来,多媒体对优化教学作用不小。也正因为此,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运用得也越来越普遍。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一些教师对多媒体手段推崇备至,甚至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列为评课标准之一。应该说,以积极的姿态看待新生事物是无可厚非的,但如不顾实际,任意“拔高”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势必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那么,怎样恰到好处地运用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问题,特别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多媒体手段来适应学生,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更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笔者以为,多媒体的应用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①不能“为用而用”,而要讲究适用的原则。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完成,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由于形式单调,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难免产生“少慢差费”的结果,因此,传统教学方法是陈旧的,效率是低下的。现在,多媒体的使用,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此问题。多媒体手段的最大特質是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且交互呈现,信息量大,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讲授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长沙》,传统的教法往往停留在教师对字词和内容的串讲解析上,显得比较抽象乏味。如果介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制作技术,在电脑荧屏上逐一给原先黑白的枫林、碧水等染上鲜艳的颜色,“层林尽染”;再逐一勾画出竞发的大小船只、翱翔的雄鹰、嬉戏的游鱼……,便能让学生更直观感受到秋天的气息,景致的美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在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教学效益。而比较阅读往往信息量大,这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大显身手了。就如讲授《沁园春·雪》一课, 为了理解毛泽东同志的伟大胸襟和豪情,可以列举古诗文中同是描写“雪景”的语句,再配上音乐和画面,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感受作者的情感。也许正因为这样,有些教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这一新式武器拖进课堂。有位教师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请美术教师画了大量意在表现“空中楼阁”独特意境的图片。然而图片有限的表现力与文字提供给读者的无限想象空间的强烈反差只能引起学生的不满。教学实际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以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泥淖的评课标准,而全然不顾所选乐曲是否与课文的主题合拍,所用图片是否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这种拉郎配式的硬用,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②不是“越多越好”,要讲究适量的原则。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诸多方便和好处,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其目的也只能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以及本应由教师对学生活动作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劳了,教师成了单纯的电脑操作员,只关注屏幕、鼠标、键盘,师生面对面的教学相长的热烈、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大削减了,这种不协调的师生关系就会阻碍教学的顺利进行。
曾听过一堂公开课,教师的落落大方、妙语连珠让我感叹,课件的精美让我自叹不如,但有一点实在不敢苟同。在其课件中,掌声与叹息声都作了“精心的安排”,每当学生答对或答错一个问题,电脑即出示掌声或叹息声。且不论如此周密的设计是否必要,单就面对的初中学生而言,这样的设计是否显得有点矫揉造作、哗众取宠。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即使电脑有极强的智能性,即使是面对交互性极强的网络教学,机械僵硬和冷冰冰的人机对话也不能取代师生交流。因为,教学过程是个十分复杂、微妙的过程,教师的一个手势、一次微笑、一句赞语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体态语,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再说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时常会产生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也就少了粉笔的随心所欲、得心应手(有的教师已没有板书了),也就不可避免地压制教师和学生的一些突发灵感和创造,限制教师的临场发挥,使教师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总之,当一个新生事物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需要有热情拥抱的举动,但也应有冷静审视的头脑,这样方能为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其在良性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效应。多媒体手段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不用,但也不能滥用,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应用它,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3-07-13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要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应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技术教学媒体逐渐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现代课堂教学要素的构成已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教师、学生、教学材料三个要素转变为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和多媒体。在最新编写的(中国)高、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校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及其辅助器材,装配多媒体教室等,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网络作为教学手段,其功能远远大于印刷品、粉笔、黑板等传统手段,它介入课堂,给语文教学带来崭新的发展方向,能充分展示语文教学的创造魅力。就拿语文教学中比较难教的诗歌来说吧。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它或寄情于花草,或抒发个人壮志未酬,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讲得太多,诗歌的味太淡;讲得太少,学生体会不透。只靠常规的讲解,想让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境,是有一定难度的。要想在教学中达到较好的效果,多媒体无疑能助一臂之力。
(1)利用图片,再现形象,用心描绘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了解诗歌“景语”中所蕴涵的“情语”,将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如果调动画面,在屏幕上展现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学生的联想,将比较容易地体会诗歌的感情、意境。譬如《再别康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画面的展示,就能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诗人的感受。
(2)声音,配乐朗诵,用心感受诗歌。诗歌是需要多读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富有感情地朗读,这便使多媒体有了用武之地。艺术化的朗读,不仅能省去教师由于无法尽情表达而产生的教学困难,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学生。譬如我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课时,我从网上找到一段很好的录音,于是我决定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反复去读,去体会,去模仿,下课后,很多学生都感叹,“这节课怎么这么快?”我相信这是我的学生完全融入诗歌的意境所至。
如此看来,多媒体对优化教学作用不小。也正因为此,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运用得也越来越普遍。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一些教师对多媒体手段推崇备至,甚至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列为评课标准之一。应该说,以积极的姿态看待新生事物是无可厚非的,但如不顾实际,任意“拔高”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势必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那么,怎样恰到好处地运用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问题,特别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多媒体手段来适应学生,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更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笔者以为,多媒体的应用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①不能“为用而用”,而要讲究适用的原则。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完成,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由于形式单调,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难免产生“少慢差费”的结果,因此,传统教学方法是陈旧的,效率是低下的。现在,多媒体的使用,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此问题。多媒体手段的最大特質是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且交互呈现,信息量大,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讲授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长沙》,传统的教法往往停留在教师对字词和内容的串讲解析上,显得比较抽象乏味。如果介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制作技术,在电脑荧屏上逐一给原先黑白的枫林、碧水等染上鲜艳的颜色,“层林尽染”;再逐一勾画出竞发的大小船只、翱翔的雄鹰、嬉戏的游鱼……,便能让学生更直观感受到秋天的气息,景致的美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在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教学效益。而比较阅读往往信息量大,这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大显身手了。就如讲授《沁园春·雪》一课, 为了理解毛泽东同志的伟大胸襟和豪情,可以列举古诗文中同是描写“雪景”的语句,再配上音乐和画面,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感受作者的情感。也许正因为这样,有些教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这一新式武器拖进课堂。有位教师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请美术教师画了大量意在表现“空中楼阁”独特意境的图片。然而图片有限的表现力与文字提供给读者的无限想象空间的强烈反差只能引起学生的不满。教学实际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以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泥淖的评课标准,而全然不顾所选乐曲是否与课文的主题合拍,所用图片是否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这种拉郎配式的硬用,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②不是“越多越好”,要讲究适量的原则。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诸多方便和好处,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其目的也只能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以及本应由教师对学生活动作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劳了,教师成了单纯的电脑操作员,只关注屏幕、鼠标、键盘,师生面对面的教学相长的热烈、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大削减了,这种不协调的师生关系就会阻碍教学的顺利进行。
曾听过一堂公开课,教师的落落大方、妙语连珠让我感叹,课件的精美让我自叹不如,但有一点实在不敢苟同。在其课件中,掌声与叹息声都作了“精心的安排”,每当学生答对或答错一个问题,电脑即出示掌声或叹息声。且不论如此周密的设计是否必要,单就面对的初中学生而言,这样的设计是否显得有点矫揉造作、哗众取宠。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即使电脑有极强的智能性,即使是面对交互性极强的网络教学,机械僵硬和冷冰冰的人机对话也不能取代师生交流。因为,教学过程是个十分复杂、微妙的过程,教师的一个手势、一次微笑、一句赞语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体态语,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再说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时常会产生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也就少了粉笔的随心所欲、得心应手(有的教师已没有板书了),也就不可避免地压制教师和学生的一些突发灵感和创造,限制教师的临场发挥,使教师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总之,当一个新生事物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需要有热情拥抱的举动,但也应有冷静审视的头脑,这样方能为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其在良性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效应。多媒体手段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不用,但也不能滥用,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应用它,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3-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