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叉神经痛也叫“痛性痉挛”,是国际公认的疑难杂症和神经外科常见病之一,素有“天下第一痛”之称。此病患者多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居多。三叉神经痛常会发生在单侧面部,以右侧面部发病较为多见。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其颊部、上唇、上牙龈和下唇、下牙龈等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可突然出现闪电式、短暂、剧烈、反复的撕裂样、电灼样、刀割样或针刺样疼痛,并常会伴有疼痛部位的肌肉抽搐、流泪、流涎、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等症状。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病情常会呈周期性发作,每次发作的时间可由数秒钟至半小时不等,其症状可骤然停止,在间歇期可无任何疼痛或不适感。随着病情的加重,疼痛的间歇期会愈来愈短,发作会愈来愈频繁。此病患者在说话、刷牙或有微风拂面时都会诱发疼痛。经过一次次强烈的疼痛刺激,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精神往往会变得异常紧张,不敢擦脸、进食,甚至连口水也不敢下咽,从而可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笔者发现,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虽然不少,但总体效果均不理想。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西药治疗此病,常会出现较多的副作用。用针灸治疗此病的近期止痛效果虽好,但远期疗效往往不稳定,病情也易复发。因此,三叉神经痛患者宜选用一些副作用小、远期疗效确切、止痛效果好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下面就介绍几则可有效治疗此病的经验方,供选用。
1.取生草乌、生白附子、南星各30克,生姜40克,1寸长的葱白7根。将生草乌、生白附子和南星一起研成细末。将葱白和生姜一起捣成泥糊,与上述药末混匀,用一层纱布包好。将此药包放入碗中,上笼隔水蒸20分钟左右,取出药包。待药包的温度能令人耐受时,趁热用其熨敷患处,可每天熨敷3次,每次熨敷20~30分钟。此方具有散风祛痰、镇惊止痛、解毒散结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此药不可口服,也不可用于熨敷眼部。
2.取细辛、胡椒(或川椒)各10克,干姜6克,高度白酒15~30毫升。用白酒将细辛、胡椒、干姜浸泡4个小时然后将白酒和其他药料一起放入沙锅中加适量的清水煎煮至沸腾。将一个喇叭形纸筒的大口端罩在药锅上,将其小口端对准患侧鼻孔,用鼻子反复吸入药气,可每天吸药2次,每次吸药10分钟。此方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温中下气的功效。
3.取大枣1枚,红矾0.9克。将大枣挖去枣核。将红矾研成细末,倒入大枣内。用镊子夹取此枣,放在木炭火或蜡烛火上熏烤,待烤出药味后即放在患侧的鼻孔处嗅吸。如此反复熏烤、嗅吸,直至大枣烤焦,药味消失为止,可每天用药2次。用此法治疗数日后,患者可出现口鼻发干的感觉,疼痛的症状可逐渐消失。
4.取荜拨、木鳖子各30克,藿香18克,冰片6克。将荜拨、藿香清洗干净,晾干。将木鳖子剥去外壳,与荜拨、藿香、冰片一起研成细末,并用180目的筛子仔细筛过,贮瓶备用。在使用时,可将0.5克的此药末(体积为火柴头大小)置于纸折中,将痛侧的鼻孔对准药末,将其吸入。第一次应在疼痛发作时吸入,隔10分钟后可再吸入1次,以后每隔3~4个小时吸药1次,每日吸药4次。此方具有温中止痛、散结消肿、攻毒疗疮、芳香化浊的功效。
5.取鹅不食草适量,牙皂、细辛各3克,青黛1.5克。将上述药物一起研成细末,并用180目的筛子仔细筛过,贮瓶备用。在使用时,可将0.5克的此药末(体积为火柴头大小)置于纸折中,将痛侧的鼻孔对准药末,将其吸入。第一次应在疼痛发作时吸入,隔10分钟后可再吸入1次,以后每隔3~4个小时吸药1次,每日吸药4次。此方具有祛风散寒、开窍散结、通鼻塞的功效。
6.取透骨草30克,细辛、川芎、白芷各15克,白僵蚕10克。将上述药物一起入锅加适量的清水用小火煎煮至沸腾。然后,可将一个喇叭形纸筒的大口端罩在药锅上,将其小口端对准患侧耳孔及疼痛部位熏10~20分钟,可每日薰药3次。每剂药可连续使用3天,在熏药后应避免受风受凉。此方具有祛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的功效。
7.取白芷、川芎、南星各6克,葱白12厘米,蜂蜜15毫升。将前3味药研成细末,将葱白捣成泥状,用蜂蜜将药末、葱泥调成糊状。将5克的此药糊外敷于患侧的太阳穴、印堂穴(位于两眉头连线的中点),每次敷药30分钟,每天敷药1次。此方具有散风祛痰、镇惊止痛的功效。
8.取马钱子30克,乳香、没药、生川乌、生草乌各15克,香油、清凉油各适量。将马钱子、乳香、没药、生川乌、生草乌一起研成细末,用香油、清凉油将其调成膏状。将15克的此药膏敷于患侧的下关穴(位于耳屏前一横指的凹陷处)、太阳穴、颊车穴(位于两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处,即用力咬牙时,咬肌的隆起处)和疼痛的扳机点上,每次敷药30分钟,每天敷药1次,切忌口服。此方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
9.取蜈蚣一条,生半夏、白附子、木香、地龙、蝼蛄、五倍子各10克,南星15克,食醋适量。将蜈蚣、生半夏、白附子、木香、地龙、蝼蛄、五倍子、南星一起研成细末。用食醋将适量的此药末调成糊状,外敷于患侧的太阳穴上,每次敷药30分钟,每天敷药1次。此方具有息风解痉、敛肺降火、抗炎止痛的功效。
10.取蔓荆子60克,高度白酒500毫升。将蔓荆子入锅炒至焦黄色,研成粗末。将蔓荆子末和白酒一起放入玻璃器皿中密封浸泡3~7天,加入适量的凉开水,使药液的总量达到700毫升,充分摇匀,滤取药液,可每次服用50毫升,每天服2次。此方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的功效。
1.取生草乌、生白附子、南星各30克,生姜40克,1寸长的葱白7根。将生草乌、生白附子和南星一起研成细末。将葱白和生姜一起捣成泥糊,与上述药末混匀,用一层纱布包好。将此药包放入碗中,上笼隔水蒸20分钟左右,取出药包。待药包的温度能令人耐受时,趁热用其熨敷患处,可每天熨敷3次,每次熨敷20~30分钟。此方具有散风祛痰、镇惊止痛、解毒散结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此药不可口服,也不可用于熨敷眼部。
2.取细辛、胡椒(或川椒)各10克,干姜6克,高度白酒15~30毫升。用白酒将细辛、胡椒、干姜浸泡4个小时然后将白酒和其他药料一起放入沙锅中加适量的清水煎煮至沸腾。将一个喇叭形纸筒的大口端罩在药锅上,将其小口端对准患侧鼻孔,用鼻子反复吸入药气,可每天吸药2次,每次吸药10分钟。此方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温中下气的功效。
3.取大枣1枚,红矾0.9克。将大枣挖去枣核。将红矾研成细末,倒入大枣内。用镊子夹取此枣,放在木炭火或蜡烛火上熏烤,待烤出药味后即放在患侧的鼻孔处嗅吸。如此反复熏烤、嗅吸,直至大枣烤焦,药味消失为止,可每天用药2次。用此法治疗数日后,患者可出现口鼻发干的感觉,疼痛的症状可逐渐消失。
4.取荜拨、木鳖子各30克,藿香18克,冰片6克。将荜拨、藿香清洗干净,晾干。将木鳖子剥去外壳,与荜拨、藿香、冰片一起研成细末,并用180目的筛子仔细筛过,贮瓶备用。在使用时,可将0.5克的此药末(体积为火柴头大小)置于纸折中,将痛侧的鼻孔对准药末,将其吸入。第一次应在疼痛发作时吸入,隔10分钟后可再吸入1次,以后每隔3~4个小时吸药1次,每日吸药4次。此方具有温中止痛、散结消肿、攻毒疗疮、芳香化浊的功效。
5.取鹅不食草适量,牙皂、细辛各3克,青黛1.5克。将上述药物一起研成细末,并用180目的筛子仔细筛过,贮瓶备用。在使用时,可将0.5克的此药末(体积为火柴头大小)置于纸折中,将痛侧的鼻孔对准药末,将其吸入。第一次应在疼痛发作时吸入,隔10分钟后可再吸入1次,以后每隔3~4个小时吸药1次,每日吸药4次。此方具有祛风散寒、开窍散结、通鼻塞的功效。
6.取透骨草30克,细辛、川芎、白芷各15克,白僵蚕10克。将上述药物一起入锅加适量的清水用小火煎煮至沸腾。然后,可将一个喇叭形纸筒的大口端罩在药锅上,将其小口端对准患侧耳孔及疼痛部位熏10~20分钟,可每日薰药3次。每剂药可连续使用3天,在熏药后应避免受风受凉。此方具有祛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的功效。
7.取白芷、川芎、南星各6克,葱白12厘米,蜂蜜15毫升。将前3味药研成细末,将葱白捣成泥状,用蜂蜜将药末、葱泥调成糊状。将5克的此药糊外敷于患侧的太阳穴、印堂穴(位于两眉头连线的中点),每次敷药30分钟,每天敷药1次。此方具有散风祛痰、镇惊止痛的功效。
8.取马钱子30克,乳香、没药、生川乌、生草乌各15克,香油、清凉油各适量。将马钱子、乳香、没药、生川乌、生草乌一起研成细末,用香油、清凉油将其调成膏状。将15克的此药膏敷于患侧的下关穴(位于耳屏前一横指的凹陷处)、太阳穴、颊车穴(位于两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处,即用力咬牙时,咬肌的隆起处)和疼痛的扳机点上,每次敷药30分钟,每天敷药1次,切忌口服。此方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
9.取蜈蚣一条,生半夏、白附子、木香、地龙、蝼蛄、五倍子各10克,南星15克,食醋适量。将蜈蚣、生半夏、白附子、木香、地龙、蝼蛄、五倍子、南星一起研成细末。用食醋将适量的此药末调成糊状,外敷于患侧的太阳穴上,每次敷药30分钟,每天敷药1次。此方具有息风解痉、敛肺降火、抗炎止痛的功效。
10.取蔓荆子60克,高度白酒500毫升。将蔓荆子入锅炒至焦黄色,研成粗末。将蔓荆子末和白酒一起放入玻璃器皿中密封浸泡3~7天,加入适量的凉开水,使药液的总量达到700毫升,充分摇匀,滤取药液,可每次服用50毫升,每天服2次。此方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