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世纪80年代初,就对语文教学改革进行热烈的讨论,其中虽然有偏颇之词,但是意义是深远的,因为这场大讨论首先是语文教师自己的反思,然后才是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来评论语文教学。这场讨论的核心问题是语文教学的效益和质量,包括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涌现了许多先进的理论和大胆的改革实践。但时至今日,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对所存在的这些问题作一归纳总结,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064
上世纪80年代初,就对语文教学改革进行热烈的讨论,其中虽然有偏颇之词,但意义是深远的,因为这场大讨论首先是语文教师自己的反思,然后才是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来评论语文教学。这场讨论的核心问题是语文教学的效益和质量,包括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涌现了许多先进的理论和大胆的改革实践。但时至今日,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教学观念的问题
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尽管广大教师在道理上都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得到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尚不能大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还不断地重复学生早已了解了的知识,课堂教学中 “支离破碎”的分析。有些教师虽然也有改革的欲望,但是,对于改什么,怎么改,似乎还不甚了然。
二、教学目的模糊,顾此失彼
现在的语文教学一味强调综合性,忽视了母语学习。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任务繁多,它几乎囊括了学校所有的教育内容,有道德品质教育、国情教育、近代史教育、劳动教育、美育,还有能力的、知识的等等。内容杂,头绪多,负载重,压得语文教学几乎喘不过气来。教师在操作之时难免会顾此失彼,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再加上理论界一些错误的导向,故弄玄虚的搞出一些新命题,更是把教师弄得晕头转向。
如此教学,我们不禁要问:语文教学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其实这本是一个无须再作回答的老问题了。因为语文教学的旗巾上高悬的目标一直就是:学习语言,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教学生学会母语,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专门职责,份内之事。张志公先生曾经很明白地说过:“识字、读书、做文章,中国历代教育就干这三件事。”诚然,在语文教学的同时,我们不反对对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但这一切都该依附于母语学习,应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自然完成,而不该牵强附会,借题发挥,更不该喧宾夺主,“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
三、教法花样翻新,但收效甚微
由于受语文教研随意性的影响,目前语文教学法呈现两大流派:一是所谓“新潮”,其表现五花八门:擅长画画的,洋洋洒洒的,画上几幅画,以示形象性;擅长演说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以示学识渊博;擅长打诨的,打诨插科,潇洒自如,以示教学机智;擅长朗读的,也非用个录音机,以示现代化;更有甚者居然把教材变成剧本,把讲台变成舞台,把学子变成戏子,还美其名曰“愉快教学”。且不知宝贵的语言教学时间在嘻嘻哈哈中付之东流。二是所谓“旧派”,其表现主要为两种:一种做法是以讲代读,“满堂灌”,视学生为 “容器”、“鸭子”,课堂主要时间用在分析结构、提炼中心、归纳写作特点上。教师分析多,学生品味少,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体验及欣赏水平均处于贫乏低下的状态。另一种做法是以问代读,“满堂问”,从内容到内容,从情节到情节,烦琐重复。毫无价值的发问,还千方百计把学生的认识纳入自己的认识框架。这种低档次的提问看似对答如流,小手如林,红火热闹,实则只是浪费时间的无效劳动。既激发不了学生的求知欲,也无益于发展思维。
对如此现状,我国语文界泰斗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古人也曾留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等学习格言。从古至今“读”一直就是用得最多而且是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法。为什么往往被我们不屑一顾的旧式私塾教育,《四书》、《五经》一气贯通的背诵,即死记硬背,倒是培养出了许多学识扎实、才华横溢的人。而当今我们却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了几百篇课文,听了几千节语文课,仍然是胸无点墨,腹中空空。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一是指读的少,二是指说得少。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少讲些,让学生多读、多背,多体会多积累,胸中存下几百篇课文的底子,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了。再说,文章的妙处尽在文章里,而不在教者的口头上。读书,不是听书;读懂,不是听懂。只讲不读,教师讲得再漂亮也无法替代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只听不读,听得再多也是“局外人”。所以读,既是我们中国语文传统的教法,也是学生最佳的传统学法。课文的理解、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溶化,进入文章角色,更要靠读。课内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如果是散文和诗歌,读的时间还可以更多些,应坚持以“读”为主、以“讲”为辅的原则。通过读,学生能领悟教师不易讲清的语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后达到朱熹所说的“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当然,“以读为本”,并不意味着“不讲”,任其自流。该讲的地方还是要讲,妙语佳句、精辟语段、推敲比较、领略情味、体会言外之意等,还是离不开教师的“点化”的。
四、学生学习缺乏动力,目标不明确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便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主动性,学习效率高,但兴趣的培养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只有在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积极参与下进行,才能形成意识能动活动,促使思维对知识的迅速理解和吸收。学习思想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而现在很多学生在学习中表现为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退缩、没有坚定的意志,也有的同学认为学习是一种苦差事、对学习缺乏兴趣,即使有了兴趣也不长久。也有的学生感情用事,对他喜欢的学科或他喜欢的教师所教的学科学得比较积极,相反则产生反感,甚至厌学。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的不健康心理,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为此,在教学和日常活动中,就要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兴趣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因人而宜,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进行语文知识教学时,必须坚持随机教学。
所谓随机教学,就是紧密结合课文的讲解或作文、练习的评讲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文知识教学。试以虚词教学为例,我们不能脱离课文讲解、作文或练习评讲孤立地给学生讲解某些常用虚词,把虚词教学跟课文讲解、语文实践(如做练习、做作文)、作文或练习评讲弄成两张皮,而要触为一体。从随机教学的角度说,要把虚词教学跟课文讲解、作文或练习评讲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爱听,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在平时也要多鼓励他们自觉完成作业并规定当天的作业一定当天完成;激发他们参与多种活动并强调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启发他们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并教给科学的学习方法。天长日久,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那么语文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教学评价制度不够完善,形式主义严重
虽然不少学校在评价的手段、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形成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从总体上说,教学评价仍不完善。不仅对学校,对教师不公平,即使是考试,答案的唯一性仍占主导地位。当然,语文学习应该有一定的规范性,因为语言本身是有规律的。但是,文章本是作者创作的结果,而每个人因生活积累、思想认识的不同,对同一篇作品必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强求统一,要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够发掘出来,这不仅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需要有完善的教学评价来激励,不断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不断产生逾越障碍的愉悦,不断产生新的学习动机。
以上五个问题是当今中学语文教学效益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因此,进入新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应当努力改变这一现状,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和质量。
(作者单位:宁夏中卫市宣和中学755000)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064
上世纪80年代初,就对语文教学改革进行热烈的讨论,其中虽然有偏颇之词,但意义是深远的,因为这场大讨论首先是语文教师自己的反思,然后才是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来评论语文教学。这场讨论的核心问题是语文教学的效益和质量,包括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涌现了许多先进的理论和大胆的改革实践。但时至今日,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教学观念的问题
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尽管广大教师在道理上都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得到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尚不能大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还不断地重复学生早已了解了的知识,课堂教学中 “支离破碎”的分析。有些教师虽然也有改革的欲望,但是,对于改什么,怎么改,似乎还不甚了然。
二、教学目的模糊,顾此失彼
现在的语文教学一味强调综合性,忽视了母语学习。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任务繁多,它几乎囊括了学校所有的教育内容,有道德品质教育、国情教育、近代史教育、劳动教育、美育,还有能力的、知识的等等。内容杂,头绪多,负载重,压得语文教学几乎喘不过气来。教师在操作之时难免会顾此失彼,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再加上理论界一些错误的导向,故弄玄虚的搞出一些新命题,更是把教师弄得晕头转向。
如此教学,我们不禁要问:语文教学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其实这本是一个无须再作回答的老问题了。因为语文教学的旗巾上高悬的目标一直就是:学习语言,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教学生学会母语,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专门职责,份内之事。张志公先生曾经很明白地说过:“识字、读书、做文章,中国历代教育就干这三件事。”诚然,在语文教学的同时,我们不反对对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但这一切都该依附于母语学习,应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自然完成,而不该牵强附会,借题发挥,更不该喧宾夺主,“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
三、教法花样翻新,但收效甚微
由于受语文教研随意性的影响,目前语文教学法呈现两大流派:一是所谓“新潮”,其表现五花八门:擅长画画的,洋洋洒洒的,画上几幅画,以示形象性;擅长演说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以示学识渊博;擅长打诨的,打诨插科,潇洒自如,以示教学机智;擅长朗读的,也非用个录音机,以示现代化;更有甚者居然把教材变成剧本,把讲台变成舞台,把学子变成戏子,还美其名曰“愉快教学”。且不知宝贵的语言教学时间在嘻嘻哈哈中付之东流。二是所谓“旧派”,其表现主要为两种:一种做法是以讲代读,“满堂灌”,视学生为 “容器”、“鸭子”,课堂主要时间用在分析结构、提炼中心、归纳写作特点上。教师分析多,学生品味少,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体验及欣赏水平均处于贫乏低下的状态。另一种做法是以问代读,“满堂问”,从内容到内容,从情节到情节,烦琐重复。毫无价值的发问,还千方百计把学生的认识纳入自己的认识框架。这种低档次的提问看似对答如流,小手如林,红火热闹,实则只是浪费时间的无效劳动。既激发不了学生的求知欲,也无益于发展思维。
对如此现状,我国语文界泰斗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古人也曾留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等学习格言。从古至今“读”一直就是用得最多而且是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法。为什么往往被我们不屑一顾的旧式私塾教育,《四书》、《五经》一气贯通的背诵,即死记硬背,倒是培养出了许多学识扎实、才华横溢的人。而当今我们却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了几百篇课文,听了几千节语文课,仍然是胸无点墨,腹中空空。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一是指读的少,二是指说得少。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少讲些,让学生多读、多背,多体会多积累,胸中存下几百篇课文的底子,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了。再说,文章的妙处尽在文章里,而不在教者的口头上。读书,不是听书;读懂,不是听懂。只讲不读,教师讲得再漂亮也无法替代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只听不读,听得再多也是“局外人”。所以读,既是我们中国语文传统的教法,也是学生最佳的传统学法。课文的理解、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溶化,进入文章角色,更要靠读。课内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如果是散文和诗歌,读的时间还可以更多些,应坚持以“读”为主、以“讲”为辅的原则。通过读,学生能领悟教师不易讲清的语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后达到朱熹所说的“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当然,“以读为本”,并不意味着“不讲”,任其自流。该讲的地方还是要讲,妙语佳句、精辟语段、推敲比较、领略情味、体会言外之意等,还是离不开教师的“点化”的。
四、学生学习缺乏动力,目标不明确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便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主动性,学习效率高,但兴趣的培养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只有在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积极参与下进行,才能形成意识能动活动,促使思维对知识的迅速理解和吸收。学习思想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而现在很多学生在学习中表现为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退缩、没有坚定的意志,也有的同学认为学习是一种苦差事、对学习缺乏兴趣,即使有了兴趣也不长久。也有的学生感情用事,对他喜欢的学科或他喜欢的教师所教的学科学得比较积极,相反则产生反感,甚至厌学。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的不健康心理,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为此,在教学和日常活动中,就要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兴趣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因人而宜,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进行语文知识教学时,必须坚持随机教学。
所谓随机教学,就是紧密结合课文的讲解或作文、练习的评讲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文知识教学。试以虚词教学为例,我们不能脱离课文讲解、作文或练习评讲孤立地给学生讲解某些常用虚词,把虚词教学跟课文讲解、语文实践(如做练习、做作文)、作文或练习评讲弄成两张皮,而要触为一体。从随机教学的角度说,要把虚词教学跟课文讲解、作文或练习评讲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爱听,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在平时也要多鼓励他们自觉完成作业并规定当天的作业一定当天完成;激发他们参与多种活动并强调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启发他们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并教给科学的学习方法。天长日久,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那么语文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教学评价制度不够完善,形式主义严重
虽然不少学校在评价的手段、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形成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从总体上说,教学评价仍不完善。不仅对学校,对教师不公平,即使是考试,答案的唯一性仍占主导地位。当然,语文学习应该有一定的规范性,因为语言本身是有规律的。但是,文章本是作者创作的结果,而每个人因生活积累、思想认识的不同,对同一篇作品必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强求统一,要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够发掘出来,这不仅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需要有完善的教学评价来激励,不断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不断产生逾越障碍的愉悦,不断产生新的学习动机。
以上五个问题是当今中学语文教学效益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因此,进入新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应当努力改变这一现状,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和质量。
(作者单位:宁夏中卫市宣和中学7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