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与商业贸易大动脉,历经岁月变迁的丝绸之路在沿线区域经贸各领域合作发展方面呈现出巨大生命力,在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全球化的完善,能源资源组合重整,对外依存度的改变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2013年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理念,在我国东南沿海政经环境趋于复杂的背景下,对拓宽向西发展空间,经济辐射整个疆域乃至西亚,解决国内外地域经济差异问题产生积极影响。本文重新考虑经济与地域优劣态势的关系,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例,论述经济战略制定应该依据本国或地区地域特点而制定,同时契合其他因素,实现“一地区一疆域一战略”的观点。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诱致变迁模型;地域;经济战略
一、引言
所谓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指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在经济合作区域,大致古丝绸之路范围之上。包括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五省区,西南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四省区。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域辽阔,能源资源丰富,作为联系东西双边经济发达地区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因其交通不便、自然环境差等地域劣势,与两段经济圈形成巨大落差,从而形成“两边高,中间低”的倒U型经济格局。丝绸之路战略的核心是加强中国与邻国之间的互联互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将分别打通中亚、东南亚和我国主要的经济区域。
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即一个国家选择何种技术进步的道路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率和农业产出的增长,依该国的资源禀赋状况而定。同理,本文中提出的经济影响地域优劣态势的观点,是指各地区或经济带的经济战略以及经贸环境的转变,会诱导该地区原有的地域优劣态势的转变,双方呈现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并非仅仅局限于地域环境影响经济,强调主观能动性下的经济战略指导对地域条件量的改善甚至是质的过渡,同时强调经济政策的制定应该依据本地区的地域条件,灵活做出调整。
二、战略及背景
丝绸之路经济带大致分为五个方面的联通,区域、贸易、道路、货币、民心。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战略,进行区域联合,增加货币、贸易、能源、资源等市场上的自由度,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工业体系以及比重的完善重组,从而将原有的地域落后的不利因素减轻或消除。例如,西北、西南地区相对于东南沿海而言,能源资源产出丰富但基础设施差,供给矛盾与居民生活需求问题突出,经济相对落后,制定符合地域条件的经济战略,拓展向西的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才能降低能源资源等方面的对外依存度,避免走经济发达圈“高增长—过度投资—产能过剩—发展瓶颈”以及经济落后区“发展慢—投资供求不均—资源滞留,资金不足—发展停滞”的双重经济陷阱中。并且通过与中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机制,运用微刺激的经济政策,倾斜于西部地区,挖掘出基建、能源、消费、旅游等多产业的新契机。
以能源产业为例,近年来我国能源进口量持续增加,虽然增长率有放缓的趋势,但对外依存度一直较高。2012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396.6亿立方米,同比增30.07%。我国《天然气“十二五”规划》提出,2015年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2300亿立方米,到时进口量将达到近800亿立方米,达到2012年的两倍。石油方面,中国2013年日均进口原油564万桶,同比增加4%,其中有大约80%的进口石油通过马六甲海峡运往中国。而经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心倾斜,在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中,中国主要从土库曼斯坦进口天然气,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石油。2013年9月以来,西北油气管道和相关基础建设显著加速,进一步拓展了相关行业的发展空间,也为西部边疆省区的油气资源输送到东部提供了便利,使得国际能源合作成为亮点。
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东南沿海政经环境趋于复杂,东西差距过大,同时涉及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增长渐缓的发展瓶颈的大背景下,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坚持对外开放,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以点牵制经济圈,促进资金人才等资源向经济带流入,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进程,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发展空间。二是加强与西亚地区电力、交通、能源、网络等相关行业的联系,弥补在地域方面的劣势,从而推动相关行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拓宽向西发展空间,从而解决国内发展不均衡,国外局势严峻的问题,降低能源资源等对某单一国家或地区的依存度,形成良性的产业地域结构布局循环。
三、战略意义
首先,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有助于加强我国同临近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实现战略突围;其次,保障能源安全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题中之意,建设经中亚、东南亚国家通往内地的能源运输路线和油气管道,有助于缓解我国能源进口严重依赖途经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运输的风险,有助于提高我国的能源安全;最后,西北、西南地区相对沿海地区而言,资源丰富而基础设施差,经济落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能够缓解当地资源产出丰富而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在全国层面进一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带来的经济红利,也能够辐射周边地区,拉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新丝绸之路战略的推进,有利于加强油气资源合作的加速和进出口贸易的提升,有利于沿线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拉动当地的城镇化进程,进而利好消费、旅游等行业。伴随着新丝绸之路的建设,我国和西部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及金融联系将进一步加强,相关优惠政策的部署将会给当地金融服务机构提供进一步的发展机会。
四、总结
尽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大势未成,但其发展前景势态良好。从经济带对双边地区政治经济的联通辐射来看,经济战略的制定,经济形势的转变不仅仅受制于地域环境的优劣。相反,经济的影响会强烈冲击到地区的地域优劣态势的转变,适合地域环境因素的经济政策所产生的经济连带效应不仅影响到本地区,还会辐射到其他地区。单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来看,对于夹在东西两边的落后地区来说,产业规划先行结合完善配套政策。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例调配,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协同发展,区域经济和县城经济协调配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驾齐驱,同时结合鼓励性质的产业政策、信贷政策、财税政策、招商政策,可以在解决本地区经济落后的问题,发挥区域联通资源丰富等优势,同时解决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从东部地区的角度来看,经济重心向西部地区倾斜,制定鼓励性政策不仅可以解决本地区资源紧张、政经矛盾激化,发展滞缓等问题,还可以拉动落后地区经济和城镇化建设,促进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所以,经济战略制定应该依据本国或地区地域特点而制定,同时契合其他因素,实现“一地区一疆域一战略”。
参考文献:
[1]郝大江.要素适宜度与其区域经济影响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0.
[2]杨恕,王术森,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及其挑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3]胡波.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三大原则.中国经济周刊.2013(37).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诱致变迁模型;地域;经济战略
一、引言
所谓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指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在经济合作区域,大致古丝绸之路范围之上。包括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五省区,西南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四省区。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域辽阔,能源资源丰富,作为联系东西双边经济发达地区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因其交通不便、自然环境差等地域劣势,与两段经济圈形成巨大落差,从而形成“两边高,中间低”的倒U型经济格局。丝绸之路战略的核心是加强中国与邻国之间的互联互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将分别打通中亚、东南亚和我国主要的经济区域。
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即一个国家选择何种技术进步的道路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率和农业产出的增长,依该国的资源禀赋状况而定。同理,本文中提出的经济影响地域优劣态势的观点,是指各地区或经济带的经济战略以及经贸环境的转变,会诱导该地区原有的地域优劣态势的转变,双方呈现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并非仅仅局限于地域环境影响经济,强调主观能动性下的经济战略指导对地域条件量的改善甚至是质的过渡,同时强调经济政策的制定应该依据本地区的地域条件,灵活做出调整。
二、战略及背景
丝绸之路经济带大致分为五个方面的联通,区域、贸易、道路、货币、民心。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战略,进行区域联合,增加货币、贸易、能源、资源等市场上的自由度,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工业体系以及比重的完善重组,从而将原有的地域落后的不利因素减轻或消除。例如,西北、西南地区相对于东南沿海而言,能源资源产出丰富但基础设施差,供给矛盾与居民生活需求问题突出,经济相对落后,制定符合地域条件的经济战略,拓展向西的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才能降低能源资源等方面的对外依存度,避免走经济发达圈“高增长—过度投资—产能过剩—发展瓶颈”以及经济落后区“发展慢—投资供求不均—资源滞留,资金不足—发展停滞”的双重经济陷阱中。并且通过与中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机制,运用微刺激的经济政策,倾斜于西部地区,挖掘出基建、能源、消费、旅游等多产业的新契机。
以能源产业为例,近年来我国能源进口量持续增加,虽然增长率有放缓的趋势,但对外依存度一直较高。2012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396.6亿立方米,同比增30.07%。我国《天然气“十二五”规划》提出,2015年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2300亿立方米,到时进口量将达到近800亿立方米,达到2012年的两倍。石油方面,中国2013年日均进口原油564万桶,同比增加4%,其中有大约80%的进口石油通过马六甲海峡运往中国。而经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心倾斜,在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中,中国主要从土库曼斯坦进口天然气,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石油。2013年9月以来,西北油气管道和相关基础建设显著加速,进一步拓展了相关行业的发展空间,也为西部边疆省区的油气资源输送到东部提供了便利,使得国际能源合作成为亮点。
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东南沿海政经环境趋于复杂,东西差距过大,同时涉及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增长渐缓的发展瓶颈的大背景下,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坚持对外开放,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以点牵制经济圈,促进资金人才等资源向经济带流入,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进程,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发展空间。二是加强与西亚地区电力、交通、能源、网络等相关行业的联系,弥补在地域方面的劣势,从而推动相关行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拓宽向西发展空间,从而解决国内发展不均衡,国外局势严峻的问题,降低能源资源等对某单一国家或地区的依存度,形成良性的产业地域结构布局循环。
三、战略意义
首先,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有助于加强我国同临近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实现战略突围;其次,保障能源安全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题中之意,建设经中亚、东南亚国家通往内地的能源运输路线和油气管道,有助于缓解我国能源进口严重依赖途经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运输的风险,有助于提高我国的能源安全;最后,西北、西南地区相对沿海地区而言,资源丰富而基础设施差,经济落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能够缓解当地资源产出丰富而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在全国层面进一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带来的经济红利,也能够辐射周边地区,拉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新丝绸之路战略的推进,有利于加强油气资源合作的加速和进出口贸易的提升,有利于沿线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拉动当地的城镇化进程,进而利好消费、旅游等行业。伴随着新丝绸之路的建设,我国和西部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及金融联系将进一步加强,相关优惠政策的部署将会给当地金融服务机构提供进一步的发展机会。
四、总结
尽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大势未成,但其发展前景势态良好。从经济带对双边地区政治经济的联通辐射来看,经济战略的制定,经济形势的转变不仅仅受制于地域环境的优劣。相反,经济的影响会强烈冲击到地区的地域优劣态势的转变,适合地域环境因素的经济政策所产生的经济连带效应不仅影响到本地区,还会辐射到其他地区。单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来看,对于夹在东西两边的落后地区来说,产业规划先行结合完善配套政策。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例调配,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协同发展,区域经济和县城经济协调配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驾齐驱,同时结合鼓励性质的产业政策、信贷政策、财税政策、招商政策,可以在解决本地区经济落后的问题,发挥区域联通资源丰富等优势,同时解决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从东部地区的角度来看,经济重心向西部地区倾斜,制定鼓励性政策不仅可以解决本地区资源紧张、政经矛盾激化,发展滞缓等问题,还可以拉动落后地区经济和城镇化建设,促进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所以,经济战略制定应该依据本国或地区地域特点而制定,同时契合其他因素,实现“一地区一疆域一战略”。
参考文献:
[1]郝大江.要素适宜度与其区域经济影响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0.
[2]杨恕,王术森,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及其挑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3]胡波.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三大原则.中国经济周刊.20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