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怎么养出8亿只鸡

来源 :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ge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广州出发,上广佛高速一路向西,经佛开高速、广明高速,下113省道,全程3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新兴县簕竹镇石头冲村。这里前襟新兴江,后枕屋背山,相传鸡神福德正下凡于此,新兴县以三黄鸡闻名粤西。
  石头冲村,正是当下创业板市值第一股温氏股份的发祥地。2016年上半年,主营商品肉鸡、商品肉猪养殖的温氏股份预计净利润可达69.73~74.70亿元,竟然占到整个创业板所有企业净利润的1/3。
  还有一个惊人的数字:温氏仅去年就出产了7.44亿只商品鸡,连起来可绕地球6圈,全球第一。
  素以“穷得叮当响”著称的粤西,却走出了农副养殖行业的巨擘,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传奇。这其中有着怎样的际遇、人为,以及商业模式的打磨、资本的创新?

大同理想,全员持股


  当我们把温氏与华为,这家公认的中国最具全球竞争力、最具创新活力和持续盈利能力的公司相提并论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温氏的发轫要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以前。
  1957年,教师温北英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发配回老家石头冲村务农。郁郁寡欢中,温北英靠养鸡消磨时光。前面三批鸡苗都因鸡瘟死光了。
  但温北英不顾村民讥笑,上山采集草药,给鸡防病;把自家老宅的墙壁砸出一个个窟窿,让鸡在冬天可以自由进出取暖……人和鸡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二十年,渐成远近闻名的养鸡专家。
  据《温北英的伊甸园梦》记载,右派经历让温北英谨小慎微,低调做人,与人为善。同时,他接触了大量儒家、佛家经典,深信“大同思想”,骨子里又憋着一股“乡村建设运动”的干劲。
  多年后,“大同思想”变成“同呼吸、共命运”的温氏企业文化,温北英也提出了他所理解的“全员持股”资本治理结构,即“同创(业)共富(裕)”。
  1978年,温北英被摘去右派帽子,成为新兴县城食品厂的养鸡技术员。五年后,他停薪留职,与其子温鹏程,同宗兄弟温木恒、温金长、温湛,同班同学严百草(又名严居然),县食品公司站长梁洪初,簕竹公社党委书记温泽星,八人各出资1 000元,创办起簕竹鸡场。
  这就是温氏集团的前身。 “七户八股”可谓温氏“大同思想”的首次实践,但也暗藏股权治理的玄机:温北英与温鹏程一户两股,成为最大股东;梁洪初、温泽星因有“公家”身份,起到一定保驾护航的作用;其他股东都是值得信赖的“熟人”,兼具养殖技术,其中严百草目前担任温氏集团总裁。
  在后来的发展中,温氏直系持股比例越来越少,目前只有15%左右,现任董事长温鹏程仅占4%左右。表面上看,温氏、严氏持股比例低,但因其他股东数量越来越多,持股越来越分散,“大同思想”反而保障了创始家族对公司的控制,形成稳定的治理结构。
  而就当时情形,全员持股的首要现实意义在于融资。
  1985年,簕竹鸡场种鸡饲养规模仍然只有1 000只。为扩大养殖规模,温北英号召鸡场30多名员工投资入股,募集了十几万元资金。
  1986年,温氏产值连翻数倍到36万元,1987年增长到100万元,1988年达到235万元。
  1989年,为节约饲料物流成本,簕竹鸡场开始承租、自办饲料厂。1990年,簕竹鸡场发行内部股1万股,面值100元;1992年,按370元/股收回原股票,又发行面值1 000元的内部股。据此,温氏在年纯收入只有数百万元时,就形成了年产20万吨的饲料生产规模。
  1994年1月,簕竹鸡场启动股改,设A、B股,每股100元。其中A股达21万股,共担风险,分红不封顶;B股达3.6万股,养殖户与推销户也可认购,月月领取红利,并可在财务部交易转让。
  换句话说,早在上市之前,温氏就已前瞻性地在企业内部建立了内部股的融通机制,可以自由地议价买卖。对一家偏安一隅,身处传统产业的企业来说,这殊为不易。
  股改事成,资本已达数千万元的温氏集团横空出世。
  随后十多年,温氏连续增资扩股,股东数量一度达到8 250人。
  事实上,在那个民营企业融资艰困的年代,温氏并非执行全员持股融资、进而成长为千亿级企业的孤例。就在几百千米外的深圳,与温氏发展时间几乎完全一致,华为也启动了全员持股制度,而后成为科技产业界擎天一柱。
  同在广东、相近的全员持股制度,虽然名声与规模难与华为比肩,温氏却被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盛誉为“农业里的华为”。

公司+农户,旱涝保收


  遗憾的是,1994年3月16日,就在股改之后,全员持股的设计者温北英因病去世。
  每年的清明节,温氏集团管理层都会拜祭温北英;他的出生地石头冲村被视作温氏发祥地,是当地一项特色旅游项目“温氏集团参观学习之旅”的必选景点;当年“七户八股”的开会场景,作为全员持股的见证,也被一比一复制搬进了专属的展馆。
  即便去世20多年,温北英似乎还“活”着,除了他的全员持股制度,还有一项其首创的商业模式:公司+农户。
  时间轴拉回到1986年。当时,温北英的二儿子温鹏程发现簕竹镇家家都有养鸡的传统,但自己去县城买饲料,再卖鸡太麻烦了。他向父亲建议,采取“场户结合,代购代销”。
  但具体怎么弄,当时没有人清楚。机缘巧合,刚好有一位当地农户何凤林,经营砖窑生意失败,希望赊购一些鸡苗回去养殖。温北英考虑到他技术不够,且养鸡存在风险,可能债上加债,于是免费给了他鸡苗,还提供了饲料、药物和技术服务,并在最后帮忙出售了肉鸡。   与何凤林一道“赊鸡苗”的,还有其他34户,他们只用了几年时间就告别了泥胚房,住上了小别墅;而温北英发现,借助农户提供的养殖场及其自身的闲散劳动力,温氏省掉了“最大成本”,冲出了小小的簕竹鸡场。
  很快,“场户结合,代购代销”发展为“公司+农户”商业模式,即温氏提供鸡苗及其他一切物资、技术、销售服务,农户提供养殖场和人力,大家合作赚钱,“齐创共享”。
  企业价值观的践行从来都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1989年,肉鸡价格急降,如按代购代销执行,合作农户将遭受致命打击。温北英急召股东商议,最后狠下心来变“代购代销”为“保价收购”,相当于用公司的钱贴补农户损失。
  此举大获人心,农户纷纷加入温氏合作养殖,并称为“捞温氏”。
  类似事件在温氏历史上层出不穷。1997—1998年发生禽流感,温氏赔了两个多亿,公司差点倒闭;2005年,温氏把养猪赚到的44亿元中的36亿元赔给受H5N1疫情影响的养鸡户;2013年,受H7N9影响,温氏巨亏30亿元,但农户损失不大。
  企业界、学界评议温氏,均认为温氏企业文化基因中的“利他”性,助其得以形成巨大的规模。“舍得舍得,舍不得就得不到”,而多数企业恰恰局限于“舍不得”。
  不过,温氏的“利他性”,建立在“全员持股”的基础上——“全员持股”不但为“公司+农户”的开源提供了本钱,还能抵消相当程度的风险。与温氏同时期发展起来的当地养殖企业,均因疫情导致的资金问题倒掉了,只有温氏屹立不倒。
  1998年,温氏合作农户达到8 500户。当年发生一件标志性事件:温鹏程当选董事长,结束了温北英去世后温氏三年无董事长的“空窗期”。
  温鹏程完善了“公司+农户”商业模式,如政府补贴、保证金制度,并将其从养鸡复制到养猪、养鸭上。
  以四川省仪陇县温氏合作模式进行说明:如果自建500头规模养猪场,圈舍投入为32万元,每头养殖成本为1500元,合计为107万元;如果与温氏合作,圈舍可获政府与温氏的双重补贴,自投只需19.8万元;关键是,农户没有养殖成本,只需向温氏交纳每头100元的保证金,总投入为24.2万元,相当于其自养的22.6%,优势明显。
  温鹏程上位后,温氏利用“公司+农户”的模式优势大举扩张,先后落子于福建、江苏、广西、湖北、浙江、四川、海南……养殖规模、产值均大跨步增长。
  2007年,温氏合作农户达3.63万户,收入跨过百亿元关口。

互联网+,千亿+千亿


  从战略上看,温氏堪称最早在中国打造以养殖业为核心、全产业链经营的企业。不过,繁盛之中,还是有某种风险潜在滋生。
  温氏之后,“公司+农户”商业模式在传统农业产业内迅速普及。但是企业无法实现对农户的全天候监控,食品安全难有保障。
  可以想象,一旦发生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百亿温氏也将不复存在——悲剧终归没有发生,这可能得益于二代掌门人温鹏程的“技术狂热”。
  温鹏程与他的父亲温北英绝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民”。1992年,温北英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与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系达成技术合作,并出让10%股份。此举招致其他股东强烈反对,幸得温鹏程坚定地站在父亲一边,才促成温氏从“农民经验”升级到“科学经验”。
  在农业企业里,温氏每年研发投入3%以上,其自主创新能力堪称走在产业发展前端。比如良种改造,温氏育成很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良种鸡、良种猪等等,有些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比如饲料配方上的创新——高粱在饲料中的配比,既保证了饲料安全性,又使营养价值可替代玉米,这项科研配方每年至少节省了几个亿的饲料采购成本。
  ——假设仅仅如此,温氏还不至于成为今日之温氏。在学界有一种声音,这家最土最传统的企业,本质上是高科技公司,是互联网公司。
  乍听让人难以置信。事实上,温鹏程曾用286电脑做局域网,使用386电脑做服务器。最关键的是2003年,当时中国人还不甚明白物联网概念,温鹏程却已经在实践了。到2009年,温氏就已提出权力下放、数据上移的战略,进而构建出大数据互联网的卓越运营系统。
  在一次公开采访中,温鹏程曾透露其野心:利用农业大数据提供“即时决策”上的便利;基于物联网、互联网+,对整个业务做到360度无死角监测;温氏也会对电商进行探索研究。
  2005年,借助第三方,温氏在行业内率先启动ERP平台化,对集团财务、养鸡、饲料、养猪、药品销售实施信息化管理。
  细究温氏技术路线,大多经过购买第三方服务、与第三方合作、自主研发三个阶段。自主权的提高,受益于温鹏程投入巨资建设的规模逾百人的IT技术团队,以及数个规模庞大的云服务数据中心——2011年,温鹏程甚至上马了行业内“独一份”的物联网研究院。
  2009年,温氏已能自主开发具有80多种功能的信息化平台。通过物联网,在任何一个地方,使用者都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详细查阅到每一个家庭农场的饲料用量、药用量、病鸡数量,并全部有大数据分析。
  2010年,温鹏程又提出“倍增计划”,“把5~6人养殖1 000头猪,升级为1人养殖1 000头猪”,使得农户收益倍增。
  “倍增计划”的本质就是智能化、自动化。
  起初,温氏引进西门子的PLC控制器,但成本高达2万元/套,且仍需要大量人力劳动。后来,温氏转而与高校、服务商合作,再尝试自主研发。
  2012年,带有温氏标签的物联网控制器下线,成本仅为2 000元/套;对畜禽栏舍环境、饲喂、清粪等情况可以进行智能化识别与控制;每一个农场的温、湿度、喂食、采光、通风、喷雾等都可以实现即时监控、指挥。
  在石头冲村,温氏元老养殖户温志开率先使用上这套系统。以前,他和老婆两个人养5 000只鸡,现在一个人就能管理15 000只鸡,“老婆在手机上按按键就能养鸡”。   敏锐的资本市场很快就捕捉到温氏革命性的跨越。
  在“公司+农户”模式下,温氏利用农民自有宅基地发展养殖,以当前规模计算就节约了上千亿元投资;如能再向水平参差不齐的农户提供标准化厂房、设备及养殖技术,温氏实际上变成“养殖业平台公司”,仅仅是向市场提供分布式养殖系统便可估值又一个千亿元。
  拥有30多年的积淀,两千亿元市值想象空间的温氏即将引爆资本市场。

2 000亿元巨擘,最后的温氏


  事实上,温氏一直在寻求上市,融资、内部股财富变现的渴望从未减退。
  第一次尝试是1998年。然而,“股东超200人”成为温氏通向资本市场的天堑,全员持股的大同理想遭遇现实尴尬。
  2002年,温氏将新兴县养猪公司“华农温氏”改制为股份公司,并寻求上市,但因同样的“股东超200人”问题而搁浅。
  2008年,温氏将动物保健业务拆分,组建大华农,改制后再次寻求上市,却遭遇暂停IPO。
  2009年,温氏尝试借壳华农温氏上市,却第三次因“股东超200人”被拒。
  2011年,大华农转而创业板IPO。
  2012年,温氏与中金公司数度接触,商讨整体上市事宜,却第四次栽倒在“股东超200人”面前。
  五次上市全部夭折——温氏年收入从几千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387.23亿元,生猪上市量从0增长到1 218万头,位居全球第二。温氏,一度被戏称为农林领域最著名的、最庞大的非上市企业。
  转机出现在2013年12月16日。证监会发布新规,温氏在整体改制为股份制公司后,可申请核准为“非上市公众公司”,再申请挂牌上市。
  随后,温氏迅速向广东省股权托管中心申请公司股份托管。2014年9月,证监会认定温氏为非上市公众公司,一切上市障碍得以清除。
  考虑到IPO排队的煎熬,2015年11月2日,温氏最终以吸并大华农的方式完成创业板上市。
  全员持股下的6 700多位温氏股东非富即贵,实现财富变现;其总市值曾一度达到2 500亿元,相当于8个牧原股份,10个圣农发展,36个罗牛山,62个西部牧业。
  此时,距离温北英实践“七户八股”已经过去32年,“同创(业)共富(裕)”的梦想终究是圆了。
  然而,面对远超同行的市值,资本市场还是响起质疑的声音:巨擘温氏能够持续吗?
  长江证券出具的研报称,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叠加,农村劳动力供给短缺,加上收入增长缓慢,养户存在弃养可能。
  一个数据似乎证实了这种猜测:2015年,温氏养殖户为5.52万户,比2012年还要低,已有5年时间徘徊于5~5.6万户区间。
  而且,还有更棘手的环保问题。在一些养殖大县,粪便造成的土地污染严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实施限制性政策。
  以上种种,都在说明温氏的“公司+农户”模式面对挑战,也在某种程度暗示:中国再难出现第二个温氏。
  据接近温氏的人士透露,温鹏程亲自抓管环保问题。在他的办公室里,显示器上除了经营数据就是环保数据,可以看到每一个改良的水池子出来的水质情况。而在过去几年里,温氏已经在环保技术方面投入了十多亿元。
  温氏正试图通过“产出效应”化解环保问题。比如,在温氏旗下一个活禽交易中心,每日产生数十吨废水,经过十一级净化处理后,水质可超普通自来水,可循环使用,而净化处理所节约的成本可以与自来水水价相抵。以一套净化设备80万元的投入计算,需要4~5个月的时间收回建设成本。
  温氏也相应抬高了养殖户的加入门槛,欲与温氏合作,必须首先通过环评。
  显然,温氏站在新的历史拐点,前方是一个“质”比“量”更为重要的时代。
  据了解,温氏当下正试图布局食品加工产业及电商。尤其是后者,温氏已战略入股美团与大众点评的合并公司新美大,其自有的O2O食品生鲜店已在深圳铺开,正处于摸索阶段。
  在一次分享会上,温鹏程曾说,温氏已经规划到2019年以后做什么了,这几年必须要把基础打好。
  届时,温氏是一家养殖企业,或是一家高科技平台企业,还是一家农业全产业链企业——只有等待时间的检验了。
其他文献
好设计不再仅仅让产品外形上变得更好,更能带来商业上的溢价。  谷歌的新logo:提高辨识度,加快产品运行效率  谷歌的业务越做越大,谷歌的logo不再局限于电脑屏幕上,也不断出现在了手表、手机、汽车仪表盘上,所以在2015年9月谷歌更换了Iogo。原来logo上的称线被去掉,据说这样的设计让谷歌的logo在不同终端上都更醒目。  同时带有极客精神的谷歌设计师,将新logo的大小限制在了305个字节
期刊
智慧餐饮时代已经到来,中小型餐馆的店主明明可以做个用手掌柜,就别再靠传统那套吃饭啦!  后厨采购也外包  老问题:食材多且杂,批发层级又多,来源、质量、价格都难保证。  新方案:在手机App或者微信平台上,选定餐馆第二天需要的食材,约定送达时间,对方就能按质按量按时送到你餐馆来。放大招:线上批发采购。  一家总部在深圳,叫小农女的公司,通过互联网平台聚合了大量的生鲜食材订单,可统一向一级批发市场采
期刊
这几天被“跨境电商”话题刷屏了。税改、正面清单、机场旅检升级、新政首日熔断……被炒得沸沸扬扬。要说透这个话题,首先要回答跨境电商对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  跨境电商的意义,利民生是毫无疑问的,谁都想买到价廉物美的好东西,利国到底有什么?  跨境电商是互联网带来的全球化的必然产物。而不论跨境出口还是跨境进口,中国的体量都是世界最大的。这意味着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完全有机会在跨境贸易体系上建立一套中国为主
期刊
互联网行业的产能过剩,与2009年强刺激后的产能过剩没什么区别,本质都是补贴经济造成的。而所有的补贴经济都会导致价格指针失灵、资源浪费。  在一家公司天天亏损,还有人给它补贴,让它的员工收入高、福利好。我说这家企业的时候,你以为我在说中石化?你怎么不觉得我是在说一家纯正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大多都在亏损,却可以维持员工高薪、高福利,原因很简单,因为投资者愿意“烧钱”。投资者觉得“烧
期刊
武林或已逝去,所幸商业的时代来了。姜华创立不过两年的“昆仑决”,把版权卖向了全球68个国家,估值3.5亿美元,跻身世界顶级搏击赛事品牌。  流散于民间的本土拳师,或久负盛名的各国高手,全都聚在了他那六米见方的拳台上。  无论唐金、汪柯菡、周立鹏,还是播求、奇斯辛柯、马库斯,不但在搏击爱好者的小圈子里登殿封神,声名也渐为圈外人所知。  从武林的角度,这或能再造一个新武林。从商业的角度,这必然成就一个
期刊
几百家中概股、港股私有化退市、回内地再上市会是怎样的景象?  这并不亚于一场战争,与时间竞速,与股东斗智,与证监会斗法,乃至与敌对方拼得你死我活。如今,新近加入私有化征途的既有地产巨头万达,又有视频网站翘楚优醋土豆,还有社交一极陌陌……眼见经济型连锁酒店集团如家从美国“游”到中国成功上岸,可还没来得及开香槟庆祝,就遭遇“女房客被袭”的当头一棒。  面对中国资本市场的钱多人傻,中概股私有化退市思乡心
期刊
我年轻的时候,有许多朋友问我“管理”和“领导”的区别是什么,而我自己也常常在思索这个问题,这两者是不一样的。  我们早上接水刷牙漱口的时候会发现,由于水流太大,关上水龙头漱口杯却经常装不到半杯水。  有许多方法可以把水杯装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水龙头关小一点,让水慢慢流;另外一个方法是把洗脸盆塞住,让脸盆放满水,然后漱口杯一舀就满满一杯水。  假设这个漱口杯就是你的属下,要装进杯里的水就是你赋予属
期刊
做财务的最清楚公司的账。明规则、潜规则、人情、人性、算计、博弈……都是潜伏于数字下的玄机。  年薪二十万元在招手  你见过一家公司饮水机上的水桶是不换的吗?水没了冲进自来水烧开喝。你见过所有管理层的办公桌是用那种中学生的课桌吗?你见过卫生阿姨每天拿着大袋子到各办公室收垃圾而原有的小垃圾袋不更换吗?  还有,中秋节发的月饼是公司下属酒店自己做的,据成本会计透露每人的成本只要4.9元……为什么我观察得
期刊
移动互联网最大的贡献是把商业链条变得更加垂直,技术革命带来信息变革,共享经济神话随之被推到全新高度,外有Uber、Airbnb等寡头级企业,内有滴滴、途家、住百家等中国学徒。他们带来和引领的不仅是供给端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在中国短租产业,随着共享概念深入民心和资本力量助推,Airbnb的中国学生们各怀绝技,正试图奔跑起来。  吃螃蟹的人们  2011年可以看作国内短租经济发展元
期刊
创业是啥?好玩吗?  陈正翔一脸白净,一只花臂,耳后文着表示宁静淡泊的两个日语单词。一口北方味的普通话,伴随着丰富的肢体语言,只需要一会儿,就能让你觉得他是你一个熟得不能再熟的老熟人。  这种级别的人情练达大概来自他17岁就退学独自闯社会的经历。那是2007年,陈正翔买了一张单程票到了上海。因为喜欢电子,所以他经常出没于硬件创客聚集地上海新车间。在那里,他遇到了为创业者提供机器人套件和传感器的硬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