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要改革,这是世界教育面临的共同课题。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举国上下一片声地进行新课改,在进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素质教育改革方案。作为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如何做好当前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育观念,更新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进行多样化教学和评价促进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没有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没有实施的可能。提高教师的素质,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至少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
以往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教学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教师们一般以为“一桶水”已经足够,不求知识的扩展和加深,经过几年或多年的教学更是自命不凡,自以为是,认为靠自己的知识就可以教好学生。殊不知,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不是教师凭借以往知识所能解决的,需要教师不断对知识的更新,教师“一桶水”的容量需要不断地增加和提高。那种害怕学生提问题,凡不按照教师思路学习的学生视为“异端邪说”予以打击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而要尽可能多地回答学生所提出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教师不断为自己的知识“充电”,扩大“水”的容量,提高它的深度。历史是一门贯通古今、包罗万象、时空跨度大、知识内涵丰富,涉及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外交、民族、宗教等各个领域的学科。历史知识经常辐射,将触角伸向四面八方的的其它实体,又经过将周围上下各个实体的触角集中到自己身上。因此,每一个历史知识都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备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鉴别和运用史料的能力、各种分类史的知识、与史学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等。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还应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充实提高,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活水源头”。
2、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水平
教师有了渊博的知识,并不能保证学生就能学到丰富的知识。而往往教师一种的先进理念,恰能给学生提供发挥的平台。一个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绝不能简单地把历史教学活动看作是历史知识的传授。他必须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能够站在理论和现实结合的高度观察以往的历史过程,给历史以合乎客观实际的评价,揭示历史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揭示历史的规律。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学习教育学理论,系统地掌握史学理论,不断吸取当今史学研究理论和成果充实自己。
3、不断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主体在“教与学”上,渊博的专业知识、高深的理论修养如何“教”,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那就需要教育教学能力。素质教育与以往的教育理论一样,强调“授之以渔”的能力,要想培养学生“渔”的能力,首先就必须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是素质教育推行的重要一环。
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的教学基础,如语言表达、板书板图、动手操作等。历史是具体的、有情感的个人及群体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进行的活动。历史现象具体丰富多彩,历史教师就要在课堂上用准确的、历史的、形象的、逼真的、生动的、幽默的语言,充满激情的情感,再现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曲折多变的历史事件。在讲述时,历史教师要有角色意识,像一个出色的演员,既要十分投入、表现出色,又能及时变化,适应新的角色。当然还要有敏锐的教育观察能力,及时发现学生的创造火花,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变情况,能正确判断、恰当处理。更要有驾驭课堂的组织管理能力,做到教学结构科学完整、教学方法得当灵活、教学秩序有序热烈。
4、适应新形势,掌握新的教学手段,做全面复合型教师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呼吁新的教学方式、手段的到来。历史教师应掌握计算机、电脑、投影仪、国际互联网的使用方法,现代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以及其它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能够利用网上资源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
此外,要尽可能地学习和了解其它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现代科学分工越来越细,但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掌握独自一门学科的知识已远远不够了。科目学科之间逐渐走向综合性,边缘学科越来越多,要教好历史,光有史学知识是不行的,还必须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除本学科外,还需要尽可能多地掌握政治、地理、语文、经济、法律等知识,主动地实现学科间知识的交叉与综合,成为全面复合型教师。
5、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修养,就不可能很好地履行其基本职责,更不可能搞好素质教育。作为教师,要全身心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不论什么原因,都不能丢弃教师之“本”,在工作时间,要一心扑在教学岗位上,要像蜡烛一样照亮别人,同时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同时要让教师良好的师德感召学生,让这无言的“老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将来也能成为有着良好职业道德的优秀学生。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
现在虽然都倡导素质教育,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仍起着很大的作用,那种历史教学中完全一言堂的做法已为学生所不满乃到厌倦。如何实现现代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成为了摆在所有历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如何改变?窃以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真正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一点已成为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所不同的是,传统的教学着重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新的课程改革则进一步突出了学生在学习知识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认识主体,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则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认识主体,还必须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以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尊重主体,创设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
2、打破“权威”的信仰,宽容“异端”的声音。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学辅资料等都是权威,但权威不等于“真理”,总要受到时代或个人的局限。随着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的过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不同主张和见解,应该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得当的表现。对于这些不同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多方鼓励和表扬,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他们勤于思考的精神也是值得肯定的。
3、历史评价的多样化
传统的历史教学,评论学生的主要标准是考试成绩的好与坏,它虽然反映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面,但又是不全面的。特别是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因长期受不到表扬,他们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除考试外,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和课上参与情况应在学期历史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历史考查、演讲等综合实践活动也应该成为评价学生成绩的重要方面。历史评价的多样化,就是要老师给学生创造各种机会,给学生以肯定,从而使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评价自我,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历史。
4、历史知识的文学化,即历史知识中的语文教学法
“文史不分家”,在历史课堂中,引入语文教学法,是完全适用的,历史的东西往往用文学的形式加以描述,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特定的历史现实。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借鉴文学表现的方法,将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趣味化、直观化、故事化、诗歌化、戏剧化等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贴近历史与文学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时至今日,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需要,合理地、创造性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从历史学科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和较其他学科更严重的“师讲生听”的状况看,如何实现现代化教学媒体为历史课服务的功能,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的信息技术是社会变革的动因,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运用,将导致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当然,教学模式不改变,仅仅是内容、手段、方法的先进,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质教育理入课堂的。
三、运用“热点问题”,让学生体会学有所值、学有所用
历史教学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注重课文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更感觉不到学历史有何作用。如何让学感觉到学史有所用、有所值呢?当然方法很多,我觉得结合时代的“热点”问题,用史分析、理解和运用,效果较佳,而且学生也非常喜欢。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的作用,使学生接受了大量的课外信息,其中就有很多他们感兴趣的“热点”。教师如果能立足于课本,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盎然。 例如,电视台播放金庸小说在中学生当中掀起了一股“金庸热”,同学们喜闻乐道。在上《中国古代历史》时就可充分利用金庸小说与史结合的特点,激发学生急于了解历史、区分历史与小说的兴趣。这样一来,既使历史知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意识到艺术作品与历史的区别,在愉悦中掌握历史知识。
在讲授《美国的霸权政策》时,可利用中美撞机事件的“热题”。在上这一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讨论题:“美国的霸权是怎么回事?”要求学生去查找资料,用事实来揭穿美国的霸道嘴脸。于是学生纷纷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翻阅、摘录或复印资料,或是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然后推选出本组的发言代表,为讨论课作了充分的准备。讨论课从一开始就非常热烈,学生们从中美撞机事件到北约袭击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再到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从美国侵略朝鲜到发动越南战争;从海湾战争到北约轰炸南联盟;从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废除《京都议定书》到极力推行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学生所举的例子已远远地超出了教材的内容,充分地揭露了美国的霸权主义嘴脸。紧接着我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美国如此霸道?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呢?”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去了解美国战后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冷战政策”是如何出台的,探讨我们应该怎样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一种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把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学生既学到了系统的历史知识,又扩大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和聪明才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个性特长等等都得到了应有的施展。这些对于他们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是非常有用的。
可见,利用“热点”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同时又可以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出路在于改革,实行素质教育。历史教学应从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值、学有所用等方面找出素质教育、改革的出路,从而体现历史教学的特色性和时代性。
(作者单位:415900湖南省汉寿县洋淘湖中学)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没有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没有实施的可能。提高教师的素质,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至少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
以往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教学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教师们一般以为“一桶水”已经足够,不求知识的扩展和加深,经过几年或多年的教学更是自命不凡,自以为是,认为靠自己的知识就可以教好学生。殊不知,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不是教师凭借以往知识所能解决的,需要教师不断对知识的更新,教师“一桶水”的容量需要不断地增加和提高。那种害怕学生提问题,凡不按照教师思路学习的学生视为“异端邪说”予以打击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而要尽可能多地回答学生所提出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教师不断为自己的知识“充电”,扩大“水”的容量,提高它的深度。历史是一门贯通古今、包罗万象、时空跨度大、知识内涵丰富,涉及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外交、民族、宗教等各个领域的学科。历史知识经常辐射,将触角伸向四面八方的的其它实体,又经过将周围上下各个实体的触角集中到自己身上。因此,每一个历史知识都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备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鉴别和运用史料的能力、各种分类史的知识、与史学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等。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还应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充实提高,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活水源头”。
2、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水平
教师有了渊博的知识,并不能保证学生就能学到丰富的知识。而往往教师一种的先进理念,恰能给学生提供发挥的平台。一个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绝不能简单地把历史教学活动看作是历史知识的传授。他必须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能够站在理论和现实结合的高度观察以往的历史过程,给历史以合乎客观实际的评价,揭示历史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揭示历史的规律。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学习教育学理论,系统地掌握史学理论,不断吸取当今史学研究理论和成果充实自己。
3、不断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主体在“教与学”上,渊博的专业知识、高深的理论修养如何“教”,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那就需要教育教学能力。素质教育与以往的教育理论一样,强调“授之以渔”的能力,要想培养学生“渔”的能力,首先就必须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是素质教育推行的重要一环。
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的教学基础,如语言表达、板书板图、动手操作等。历史是具体的、有情感的个人及群体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进行的活动。历史现象具体丰富多彩,历史教师就要在课堂上用准确的、历史的、形象的、逼真的、生动的、幽默的语言,充满激情的情感,再现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曲折多变的历史事件。在讲述时,历史教师要有角色意识,像一个出色的演员,既要十分投入、表现出色,又能及时变化,适应新的角色。当然还要有敏锐的教育观察能力,及时发现学生的创造火花,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变情况,能正确判断、恰当处理。更要有驾驭课堂的组织管理能力,做到教学结构科学完整、教学方法得当灵活、教学秩序有序热烈。
4、适应新形势,掌握新的教学手段,做全面复合型教师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呼吁新的教学方式、手段的到来。历史教师应掌握计算机、电脑、投影仪、国际互联网的使用方法,现代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以及其它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能够利用网上资源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
此外,要尽可能地学习和了解其它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现代科学分工越来越细,但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掌握独自一门学科的知识已远远不够了。科目学科之间逐渐走向综合性,边缘学科越来越多,要教好历史,光有史学知识是不行的,还必须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除本学科外,还需要尽可能多地掌握政治、地理、语文、经济、法律等知识,主动地实现学科间知识的交叉与综合,成为全面复合型教师。
5、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修养,就不可能很好地履行其基本职责,更不可能搞好素质教育。作为教师,要全身心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不论什么原因,都不能丢弃教师之“本”,在工作时间,要一心扑在教学岗位上,要像蜡烛一样照亮别人,同时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同时要让教师良好的师德感召学生,让这无言的“老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将来也能成为有着良好职业道德的优秀学生。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
现在虽然都倡导素质教育,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仍起着很大的作用,那种历史教学中完全一言堂的做法已为学生所不满乃到厌倦。如何实现现代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成为了摆在所有历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如何改变?窃以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真正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一点已成为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所不同的是,传统的教学着重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新的课程改革则进一步突出了学生在学习知识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认识主体,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则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认识主体,还必须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以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尊重主体,创设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
2、打破“权威”的信仰,宽容“异端”的声音。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学辅资料等都是权威,但权威不等于“真理”,总要受到时代或个人的局限。随着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的过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不同主张和见解,应该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得当的表现。对于这些不同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多方鼓励和表扬,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他们勤于思考的精神也是值得肯定的。
3、历史评价的多样化
传统的历史教学,评论学生的主要标准是考试成绩的好与坏,它虽然反映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面,但又是不全面的。特别是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因长期受不到表扬,他们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除考试外,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和课上参与情况应在学期历史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历史考查、演讲等综合实践活动也应该成为评价学生成绩的重要方面。历史评价的多样化,就是要老师给学生创造各种机会,给学生以肯定,从而使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评价自我,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历史。
4、历史知识的文学化,即历史知识中的语文教学法
“文史不分家”,在历史课堂中,引入语文教学法,是完全适用的,历史的东西往往用文学的形式加以描述,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特定的历史现实。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借鉴文学表现的方法,将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趣味化、直观化、故事化、诗歌化、戏剧化等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贴近历史与文学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时至今日,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需要,合理地、创造性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从历史学科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和较其他学科更严重的“师讲生听”的状况看,如何实现现代化教学媒体为历史课服务的功能,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的信息技术是社会变革的动因,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运用,将导致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当然,教学模式不改变,仅仅是内容、手段、方法的先进,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质教育理入课堂的。
三、运用“热点问题”,让学生体会学有所值、学有所用
历史教学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注重课文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更感觉不到学历史有何作用。如何让学感觉到学史有所用、有所值呢?当然方法很多,我觉得结合时代的“热点”问题,用史分析、理解和运用,效果较佳,而且学生也非常喜欢。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的作用,使学生接受了大量的课外信息,其中就有很多他们感兴趣的“热点”。教师如果能立足于课本,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盎然。 例如,电视台播放金庸小说在中学生当中掀起了一股“金庸热”,同学们喜闻乐道。在上《中国古代历史》时就可充分利用金庸小说与史结合的特点,激发学生急于了解历史、区分历史与小说的兴趣。这样一来,既使历史知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意识到艺术作品与历史的区别,在愉悦中掌握历史知识。
在讲授《美国的霸权政策》时,可利用中美撞机事件的“热题”。在上这一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讨论题:“美国的霸权是怎么回事?”要求学生去查找资料,用事实来揭穿美国的霸道嘴脸。于是学生纷纷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翻阅、摘录或复印资料,或是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然后推选出本组的发言代表,为讨论课作了充分的准备。讨论课从一开始就非常热烈,学生们从中美撞机事件到北约袭击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再到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从美国侵略朝鲜到发动越南战争;从海湾战争到北约轰炸南联盟;从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废除《京都议定书》到极力推行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学生所举的例子已远远地超出了教材的内容,充分地揭露了美国的霸权主义嘴脸。紧接着我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美国如此霸道?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呢?”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去了解美国战后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冷战政策”是如何出台的,探讨我们应该怎样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一种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把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学生既学到了系统的历史知识,又扩大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和聪明才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个性特长等等都得到了应有的施展。这些对于他们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是非常有用的。
可见,利用“热点”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同时又可以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出路在于改革,实行素质教育。历史教学应从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值、学有所用等方面找出素质教育、改革的出路,从而体现历史教学的特色性和时代性。
(作者单位:415900湖南省汉寿县洋淘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