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在“新浪DV风暴”发表的一部90分钟长的独立电影,有很多网友在留言里称它是今年最好看的电影,认为这部作品的诞生代表着又一位新锐导演要崛起了,它就是由管呆投资并自导 自演的首都性反思题材的独立电影——《天堂隔壁》。
何为性反思电影?
主持人:管呆,为什么这部电影被称作性反思电影呢,有炒作的噱头在里面吗?
管呆: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现在处于个比较矛盾的时代大家的身体和精神没办法两全,身体可能过得比较舒适,但精神可能找不到放它的地方大家可能不知道自己应该寻找什么样的东西。我们想就这个问题进行自己的探索,所以就定为“性反思”。
主持人:管呆说得相对抽象些,具体地说,就是性和反思两点。性:可能是因为咱们这部片子中主人公的一些行为是发生在酒吧里面涉及到一些一夜情甚至还有一些交换女友的内容。后半段可能就涉及到反思。你是怎么来反思的,通过怎样的故事来展现这种反思呢?
管呆:通过强烈的对比前半部分想展示主人公和他身边朋友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现状。其实大家如果看过这部片子就会发现,那种生活是非常颓废、放纵,也是非常无奈的,是种找不到出路的感觉。后半部分就是来表达他们怎样去寻找这个出路。当然因为电影时间有限所以集中体现在主人公是怎样寻找他的出路其实也代表了这一群人最后的价值取向,包括性价值还有人生的价值等等。
主持人:因为很多网友可能着重看的是前半部分,展现他们这一段相对来说比较奢靡堕落的生活。会不会因此有很多网友把关注点放在这一段上面,而忽视了影片后半段想表现的内容,
管呆:如果那样的话是种误会和遗憾,我希望大家把电影看完,重点体会后半部分,那是我们的用心所在。
迷盲和放纵是新一代的群体特征
主持人:这部影片为什么起名叫《天堂隔壁》呢?你在同名小说的封面上写着“身体生活在天堂,精神挣扎在地狱,永远生活在天堂隔壁”有点晦涩。
管呆:通俗地讲,我们感觉这是一个比较迷惘或者说有点放纵的时代我们的肉体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找到他的释放点,包括爱情或者各种各样身体的交往的途径很容易找到感官刺激。但是我们的精神——我们的信仰我们的追求却还在漂泊之中 有点居无定所的感觉。我们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
主持人: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你描述的这种生活状态其实不仅是个人的更可能是个群体的。甚至有可能比如你是70年代生的,这里面就有70年代群体的特征,或者我是80年代出生的这里面就会有80年代出生这代人的特征。
管呆:70年代更加强烈但是80年代也一样。
主持人:影片中描述的这些个体,相对小说当中的群体他们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7
管呆:迷茫。
主持人:我们的上一辈他们的物质生活是很匮乏的,但是他们年轻的时候并不迷茫。到了我们这一辈可能从表面上看来,衣食无忧,也没有太多需要操心的地方但是为什么反而出现了迷茫的情绪呢?
管呆:我认为就是物质丰富之后的种反差或者是落差我们都没有准备,比如我们原来没有的东西突然都有了,这是指物质。但是精神上突然没有的东西现在来了,就是迷茫。这样的反差给人感觉走在夹缝里,所以我们感觉像在天堂的隔壁一样。
主持人:像这个群体在城市生活中的比例有多大?
管呆:我认为它将会越来越大最后甚至会扩张成整个群体。
主持人:它会从一个小众群体的个体行为变成一种主流的文化吗?
管呆:对,我想关于这种肉体和精神的挣扎是伴随人的一生的无论你做什么,迟早会碰到这种挣扎。只不过可能由于你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局限没有遇到这样的碰撞但迟早会遇到。
主持人:我可以向各位网友介绍一下,管呆现在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电影的导演他还有另外个主要的身份,就是个酒吧的老板。可以说剧中的主人公就是你自己,就是描写你自己的挣扎痛苦寻找的过程吗?
管呆:可以这样理解这里面有我的影子。
主持人:影片里描写了酒吧一夜情这些是你的真实经历吗?
管呆:是某个阶段的经历。我认为作为人来说尤其是个男人,他的生活会经历不同的阶段这是你无法避免的,因为这是人成长的一个代价或者是一个过程。我就很想通过影像或者是文字把我这个过程,把我的蜕变展示出来所以就有这样的名字和题材。
从“两广总督”到酒吧老板
主持人:其实管呆的个人经历是挺丰富的最早从学校毕业以后进入到公司工作,还做到比较高的职位,是一个省级通讯公司的大区总监,
管呆:当时管着几个省的分公司,同事们都管这个职位叫“两广总督”,管广东广西福建。
主持人:手底下有多少人?
管呆:一个分公司应该有百多个人但是我们还有促销员,促销员应该有五六百名吧就是说有两三千人。
主持人:可能大家会觉得你年纪很轻就做到很高的职位事业上可以算是小有成就了 为什么会辞职开了一间酒吧?
管呆:我的人生观可以用四个字体现:经历切。这最早是海明威说的,我喜欢尝试不同的东西和领域。比如说当我工作的时候我印象很深,大概是四五年前,有次我出差去桂林阳朔。当时我坐着小船漂在漓江上,听着许巍的歌突然感觉现在我所拥有的东西不是我想要的当时我想要什么也不清楚,但我就感觉特别厌倦不想日复一日年复年为了薪水为了官场上的一些勾心斗角继续生活下去。那时正好手边有一本书——格瓦拉写的《南美丛林日记》,那是我非常喜欢的本书。可能受到这些东西的“迷惑”,决定辞职,想寻找另外的生活方式。因为当时自己有定的经济基础,对未来也不恐惧,哪自己选择锚了,可能还有时间或者余地来修改。所以,就义无反顾地在南京开了家酒吧,酒吧的名字就叫。“天堂隔壁”。
自己投资十几万拍电影
主持人:谈到拍摄这个片子大概投入的成本有多大?
管呆;大概十几万。
主持人:据我了解在独立电影里边算是投入比较大的。你是找的投资方吗?
管呆:我自己是制片所有的钱都是我投的。
主持人:你个人掏的十几万现在有回报吗?
管呆:没有任何回报。我是发烧友级别的。
主持人:什么时候萌生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念头,因为十几万毕竟不是小数目。
管呆:改编成电影我有几个想法,一个是我个人认为这部小说写得还不错,以为会有导演找我改编成电影,后来没有人找我,我等不及了就开始自己改编。第二我人生的第二个理想是拍电影,自编、自导、自演,是我的理想。第三,出于对中国现在电影现状的愤慨和失望我觉得没有我或者是我们这个群体想看的电影。
主持人:记得你还跟我说过句话,你说“我看过的那些片子觉得都没有我的好。”是不是?
管呆:如果单纯从电影技术上或许他们比我们强。但是从电影整个情绪和它的种品位上,我觉得他们可能做得很差。
主持人:我很难相信你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行,又自导自演,还投资了十几万。是什么信心促使你这样做的呢?哪儿来的勇气?
管呆:无知者无畏(笑)。其实我一直在做准备另外我自己擅长的东西跟拍电影还是比较接近的比如首先是影像,我比较喜欢摄影,去所有的地方我喜欢用影像来记录。我原来喜欢玩DV,虽然没有拍剧情片但是我拍过些纪录片。比如去西藏尼泊尔我喜欢拍一些东西。第二电影最重要的是编辑这一块我比较擅长写文字,我觉得自己能够操纵个好的剧本。第三像电影的声音音频这一块也比较重要我喜欢音乐包括电影里的歌都是我自己写的。所以,把这些东西融合起来虽然原来没有做过,但是有自己的强项在里边。
何为性反思电影?
主持人:管呆,为什么这部电影被称作性反思电影呢,有炒作的噱头在里面吗?
管呆: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现在处于个比较矛盾的时代大家的身体和精神没办法两全,身体可能过得比较舒适,但精神可能找不到放它的地方大家可能不知道自己应该寻找什么样的东西。我们想就这个问题进行自己的探索,所以就定为“性反思”。
主持人:管呆说得相对抽象些,具体地说,就是性和反思两点。性:可能是因为咱们这部片子中主人公的一些行为是发生在酒吧里面涉及到一些一夜情甚至还有一些交换女友的内容。后半段可能就涉及到反思。你是怎么来反思的,通过怎样的故事来展现这种反思呢?
管呆:通过强烈的对比前半部分想展示主人公和他身边朋友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现状。其实大家如果看过这部片子就会发现,那种生活是非常颓废、放纵,也是非常无奈的,是种找不到出路的感觉。后半部分就是来表达他们怎样去寻找这个出路。当然因为电影时间有限所以集中体现在主人公是怎样寻找他的出路其实也代表了这一群人最后的价值取向,包括性价值还有人生的价值等等。
主持人:因为很多网友可能着重看的是前半部分,展现他们这一段相对来说比较奢靡堕落的生活。会不会因此有很多网友把关注点放在这一段上面,而忽视了影片后半段想表现的内容,
管呆:如果那样的话是种误会和遗憾,我希望大家把电影看完,重点体会后半部分,那是我们的用心所在。
迷盲和放纵是新一代的群体特征
主持人:这部影片为什么起名叫《天堂隔壁》呢?你在同名小说的封面上写着“身体生活在天堂,精神挣扎在地狱,永远生活在天堂隔壁”有点晦涩。
管呆:通俗地讲,我们感觉这是一个比较迷惘或者说有点放纵的时代我们的肉体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找到他的释放点,包括爱情或者各种各样身体的交往的途径很容易找到感官刺激。但是我们的精神——我们的信仰我们的追求却还在漂泊之中 有点居无定所的感觉。我们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
主持人: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你描述的这种生活状态其实不仅是个人的更可能是个群体的。甚至有可能比如你是70年代生的,这里面就有70年代群体的特征,或者我是80年代出生的这里面就会有80年代出生这代人的特征。
管呆:70年代更加强烈但是80年代也一样。
主持人:影片中描述的这些个体,相对小说当中的群体他们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7
管呆:迷茫。
主持人:我们的上一辈他们的物质生活是很匮乏的,但是他们年轻的时候并不迷茫。到了我们这一辈可能从表面上看来,衣食无忧,也没有太多需要操心的地方但是为什么反而出现了迷茫的情绪呢?
管呆:我认为就是物质丰富之后的种反差或者是落差我们都没有准备,比如我们原来没有的东西突然都有了,这是指物质。但是精神上突然没有的东西现在来了,就是迷茫。这样的反差给人感觉走在夹缝里,所以我们感觉像在天堂的隔壁一样。
主持人:像这个群体在城市生活中的比例有多大?
管呆:我认为它将会越来越大最后甚至会扩张成整个群体。
主持人:它会从一个小众群体的个体行为变成一种主流的文化吗?
管呆:对,我想关于这种肉体和精神的挣扎是伴随人的一生的无论你做什么,迟早会碰到这种挣扎。只不过可能由于你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局限没有遇到这样的碰撞但迟早会遇到。
主持人:我可以向各位网友介绍一下,管呆现在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电影的导演他还有另外个主要的身份,就是个酒吧的老板。可以说剧中的主人公就是你自己,就是描写你自己的挣扎痛苦寻找的过程吗?
管呆:可以这样理解这里面有我的影子。
主持人:影片里描写了酒吧一夜情这些是你的真实经历吗?
管呆:是某个阶段的经历。我认为作为人来说尤其是个男人,他的生活会经历不同的阶段这是你无法避免的,因为这是人成长的一个代价或者是一个过程。我就很想通过影像或者是文字把我这个过程,把我的蜕变展示出来所以就有这样的名字和题材。
从“两广总督”到酒吧老板
主持人:其实管呆的个人经历是挺丰富的最早从学校毕业以后进入到公司工作,还做到比较高的职位,是一个省级通讯公司的大区总监,
管呆:当时管着几个省的分公司,同事们都管这个职位叫“两广总督”,管广东广西福建。
主持人:手底下有多少人?
管呆:一个分公司应该有百多个人但是我们还有促销员,促销员应该有五六百名吧就是说有两三千人。
主持人:可能大家会觉得你年纪很轻就做到很高的职位事业上可以算是小有成就了 为什么会辞职开了一间酒吧?
管呆:我的人生观可以用四个字体现:经历切。这最早是海明威说的,我喜欢尝试不同的东西和领域。比如说当我工作的时候我印象很深,大概是四五年前,有次我出差去桂林阳朔。当时我坐着小船漂在漓江上,听着许巍的歌突然感觉现在我所拥有的东西不是我想要的当时我想要什么也不清楚,但我就感觉特别厌倦不想日复一日年复年为了薪水为了官场上的一些勾心斗角继续生活下去。那时正好手边有一本书——格瓦拉写的《南美丛林日记》,那是我非常喜欢的本书。可能受到这些东西的“迷惑”,决定辞职,想寻找另外的生活方式。因为当时自己有定的经济基础,对未来也不恐惧,哪自己选择锚了,可能还有时间或者余地来修改。所以,就义无反顾地在南京开了家酒吧,酒吧的名字就叫。“天堂隔壁”。
自己投资十几万拍电影
主持人:谈到拍摄这个片子大概投入的成本有多大?
管呆;大概十几万。
主持人:据我了解在独立电影里边算是投入比较大的。你是找的投资方吗?
管呆:我自己是制片所有的钱都是我投的。
主持人:你个人掏的十几万现在有回报吗?
管呆:没有任何回报。我是发烧友级别的。
主持人:什么时候萌生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念头,因为十几万毕竟不是小数目。
管呆:改编成电影我有几个想法,一个是我个人认为这部小说写得还不错,以为会有导演找我改编成电影,后来没有人找我,我等不及了就开始自己改编。第二我人生的第二个理想是拍电影,自编、自导、自演,是我的理想。第三,出于对中国现在电影现状的愤慨和失望我觉得没有我或者是我们这个群体想看的电影。
主持人:记得你还跟我说过句话,你说“我看过的那些片子觉得都没有我的好。”是不是?
管呆:如果单纯从电影技术上或许他们比我们强。但是从电影整个情绪和它的种品位上,我觉得他们可能做得很差。
主持人:我很难相信你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行,又自导自演,还投资了十几万。是什么信心促使你这样做的呢?哪儿来的勇气?
管呆:无知者无畏(笑)。其实我一直在做准备另外我自己擅长的东西跟拍电影还是比较接近的比如首先是影像,我比较喜欢摄影,去所有的地方我喜欢用影像来记录。我原来喜欢玩DV,虽然没有拍剧情片但是我拍过些纪录片。比如去西藏尼泊尔我喜欢拍一些东西。第二电影最重要的是编辑这一块我比较擅长写文字,我觉得自己能够操纵个好的剧本。第三像电影的声音音频这一块也比较重要我喜欢音乐包括电影里的歌都是我自己写的。所以,把这些东西融合起来虽然原来没有做过,但是有自己的强项在里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