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概况,针对目前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微观环境欠佳,职能残缺不全,技术滞后,及目标隐藏的风险过高等,提出了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改进建议:务实权威,职能健全,技术持续改进,追求组织管理和效益水平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 内部审计;治理;控制;风险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8. 023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8- 0041- 03
1 我国内部審计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内部审计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在国家审计署成立之前,国务院于1983年7月曾发文提出建立和健全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问题。1985年8月2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在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大中型企事业组织,应当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同年12月5日,审计署发布《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重申国务院上述暂行规定的精神,并具体指出内部审计的范围、任务和职权,成为我国开展内部审计的法规依据。从1983年起,我国许多地区和单位纷纷建立起了内部审计机构。198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报告》,大大加快了内部审计机构组建的速度,截至1988年年底,我国共有内部审计机构4万个,专兼职内部审计师已达到12万人。1994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将内部审计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肯定,明确了其法律地位。1995年国家审计署发布《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对内部审计做了进一步具体规定,2003年审计署对该规定又重新进行了修订,发布审计署第4号令《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证监会、国资委等也相应发布了有关我国内部审计管理的相关规定。到2006年年底,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近6万个,专职内部审计机构近3万个,专兼职内部审计师近20余万人,其中专职内部审计师为10万人。
我国的内部审计之所以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首先是由于政府的大力推动;其次是由于各部门和单位认识到实行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目前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微观环境欠佳
内部审计发展的适当环境,即在什么条件下做,其核心是组织给予的地位。所谓地位的高低有几个衡量标志:机构设置的层次、机构职权的范畴、职员的信赖度和审计人员的待遇。目前我国存在较严重的“人治”、“内部人控制”等现象,缺乏制衡机制。内部审计机构置于最高层实质性领导下的并不多,大多数是副职领导,有的名义上为最高层领导,但具体操作则由副职代管。机构职权狭窄,并非在组织内调查畅通无阻,多数情况下仅限于对财务及相关资料的审查。职员对内部审计没有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所以总体上看,我国内部审计的地位较低。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与其他从业职员相比,无论是薪酬水平,还是晋升机会,内部审计人员的待遇普遍偏低。
2.2 职能残缺不全
内部审计职能的确定,即做哪些工作。目前我国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种类虽然繁多,如财务审计、舞弊审计、效益审计、基建等投资项目审计、物资采购比价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合同审计、专项审计调查,有的组织也开始做系统的内部控制评审、风险审计和IT审计,但具体到每一个组织,大多只是“突出重点”,并非“全面审计”。我们从事服务职能的现状大多是有确认服务,无咨询服务职能。而确认服务并非用系统的方法去直接评价组织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效果,以及帮助组织改善这三大领域的工作。这些无疑影响了我国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2.3 技术滞后
内部审计的技术问题,即怎样做。有专家也把内部审计模式称为审计方式模式、审计取证模式,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审计目标所采取的审计策略、审计方法的统称,它规定了审计取证工作的切入点,规定了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时,从何处入手、如何入手、何时入手等问题。这是狭义上理解的内部审计模式,由此可区分为控制基础审计模式、流程基础审计模式、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和风险管理模式等。技术问题是狭义内部审计模式的全部,是广义内部审计模式的核心,它至关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职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内部审计在行为理念上要追求完美,必须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信息技术、成本核算方法等标杆作为审计评价和建议的衡量标准,即通常所说的“基准法”,以更好地发现不足,披露问题,提出建议,提高水平。我国内部审计的技术水平现状;审计信息化大大落后会计电算化进程;注重合规性审计而长期采用传统的管理技术作为合规标准,较少采用先进标准;审计人员知识面更新慢,结构单一,并且总体水平偏低等。
2.4 目标隐藏的风险过高
内部审计的目标,即我们的工作追求的具体行动目的地在哪里。毋庸置疑,内部审计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应当是一致的,但组织目标在短期内比较注重业务的具体任务和盈亏指标,而内部审计并非这些指标的直接相关部门,组织往往要求内部审计在查处舞弊和保护组织利益不受损害做工作,内部审计机构要承担全部职责,而这些职责是不可能做到的。内部审计为完成组织的任务,而使自身应有的目标被边缘化。我国大多数组织的内部审计目标被组织要求的任务所取代,而这些任务内在拥有的风险很大,内部审计被迫接受,但实际上是承受不起的。一旦组织内部出事,内部审计将被追究连带责任。
3 完善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
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中国内部审计发展方向,即“务实权威,职能健全,技术持续改进,追求组织管理和效益水平的全面提升”。环境和职能就是两个动力,务实权威的微观环境和健全的职能有力地推进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动力系统是必要的条件。技术的持续改进是内部审计的核心部分,是我们职业赖以生存的核心竞争力。把追求组织管理与效益水平的全面提升确定为我们的目标,从而切实地与组织的目标达到完全一致,这是内部审计长生不衰的根本所在。 3.1 务实权威
务实权威是对内部审计微观环境的要求。IIA属性准则中阐明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活动和内部审计师客观性的重要性。完善的组织治理是给予内部审计良好微观环境的基础,在公司制企业中,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监事会独立进行工作,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建立相互补充和协商的机制,高管层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成果。企事业单位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协同工作。务实就是我们要干实事,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权威就是要求组织给予能做出成绩的微观环境,我们在组织内查阅资料、走访现场、询问人员等能畅通无阻,要有经费预算保障。
从提高务实的效率性和权威的效果性来看,企业内部审计的日常工作最好由总经理主管,重大事项呈报董事会或其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这也是IIA倡导的理想组织领导方式。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是完全独立的,忌讳与财务合署办公,与按照中国组织机构的习惯,还要解决内部审计机构断档隶属的问题,在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与总经理和董事长之间设置首席审计执行官(CAE)或审计总监、总审计师等职位。基于人力资源成本的考虑,中小企业或组织是否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或采用完全外包、部分外包等,应该进行具体分析。一般来说,中型企事业单位应当至少有一名专司审计工作的审计专员,小型企业要有协调内部审计工作事务的兼职审计人员。集团内企业的审计资源可采用多种方式统筹调配,做到集团内管理的企业都纳入集团单位内部审计的范围,消除死角和局部空白。
3.2 职能健全
责任和控制是内部审计永恒的主题。索耶和布林克等开创者一起创建了内部审计行业,他们认为控制评价是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秘诀”。也就是说,内部审计人员评价组织机构各专门领域的内部控制的技能,是他们渗透到组织中的敲门砖。内部审计的进一步发展而形成了治理、控制和风险管理这三大工作范畴。
2002年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的颁布,对全球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加以效仿,我国近年来也成立了内部控制委员会,这些事例更牢固确定了内部审计总体工作范畴就是对治理、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注。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要基本上实现从传统的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为主,向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与以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并重的转型与发展。如何实现这一转型,关键要健全职能。
(1)内部审计要两条腿走路,推进咨询活动。国际通行的内部审计做法既有确认工作,又进行咨询活动,例如顾问、建议、协调和培训等。它们之间在程序和方法上有较大区别。对于常规确认工作,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程序与方法,并在制度和准则中加以规定。但咨询活动开展得很少,没有形成完整的程序和方法。开展咨询活动我们可以借鉴和引进好的咨询公司的做法,试用后探索出适合内部审计的一条路子。
(2)梳理现有的各类审计,使之与治理、控制和风险管理中职能作用的发挥紧密联系。财务审计要与会计内部控制的评审和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投资项目审计、舞弊审计、物资采购比价审计、IT审计等要与管理内部控制的评审和改善相结合,在这些类型的内部审计中,我们要将重点放在有关流程的合理性、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的评审。而在改制重组中,我们要将重点放在有关流程的合理性、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的评审。而在效益审计和合同审计中,我们要注意对风险识别、风险级别评估和应对风险措施的适当性进行审查。
(3)大力开展专门针对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审计。要对组织治理运行状况进行跟踪评估,定期开展内部控制流程评审,实施重大事项(如通常所说的“三重一大”)风险管理评价。
3.3 技术持续改进
我国的内部审计还处在低层次的水平上,只有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求得不断发展之策。为此,①要树立始终保持先进技术才能胜任我们工作的理念;②要提高我们的水平,不仅要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审计方法,积累审计经验,还要相互交流(也包括与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的交流),进行传帮带,现在我们最需要做的是掌握国外内部审计的基本技能和大量引进西方先进内部审计技术;③要广泛掌握知识,适应审计对象的广泛性而要知晓许多知识,如会计知识、财务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等等。
比较引进技术来说,持续进行技术改进更加重要、更具难度。内部审计技术改进分为:①专业技能的提高,我们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治理专家、控制专家和风险管理专家,掌握审计抽样等专业技术和经验积累的技巧;②适用标准的采用,包括合规标准(一般用于查错纠弊审计)和先进标准,我们要评价和改善组织治理、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只有用先进标准来衡量,才能增加组织的进取心,用“基准法”、“标杆法”引领我们的先进性理念;③信息技术的运用,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应该是每一位内部审计人员的基本功,为做到对业务的即时审计而要进行相应的审计软件开发;④综合知识的更新,内部审计人员应是学习型组织的倡导者、参与者和先行者。
3.4 追求组织管理和效益水平的全面提升
IIA指出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同属一个职业,我们认同这一观点,在我国有关内部审计的定义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但由于目的比较抽象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感到无所适从,所以应当用目标来具体化,追求组织管理和效益水平的全面提升,是我们内部审计的具体目标。①该目标与组织目标达到一致性。审计署前审计长李金华曾说过:“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管理加效益。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益,是一个组织的永恒主题。”②“追求”这个词是我们期望完美与规避风险的最佳表述。在审计抽样技术运用中,我们不能保证组织利益不受到任何侵害,但组织会在我们的提示和建议下做得更好。③全面提升意味着我们用长期、战略、全局的眼光看问题。当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冲突时,我们建议放弃短期行为:当组织策略与战略不一致时,我们建议调整策略并控制战略风险;当组织内局部利益可能要损害全局利益时,我们提出建议阻止损害行为的发生。
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逐渐迈向国际经济舞台,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要求我们内部审计事业应尽快融入世界内部审计的一体化之中,并在充分借鉴发达的西方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内部审计经验的基础上,获得长足的发展。如今,我国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虽然发展历史较短,在认识、工作模式等方面存在許多尚待完善之处,但在我国国家审计署、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我国各省内部审计分会以及各企业内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内部审计在地位、规范化、工作重点、职能等各方面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相信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 内部审计;治理;控制;风险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8. 023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8- 0041- 03
1 我国内部審计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内部审计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在国家审计署成立之前,国务院于1983年7月曾发文提出建立和健全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问题。1985年8月2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在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大中型企事业组织,应当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同年12月5日,审计署发布《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重申国务院上述暂行规定的精神,并具体指出内部审计的范围、任务和职权,成为我国开展内部审计的法规依据。从1983年起,我国许多地区和单位纷纷建立起了内部审计机构。198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报告》,大大加快了内部审计机构组建的速度,截至1988年年底,我国共有内部审计机构4万个,专兼职内部审计师已达到12万人。1994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将内部审计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肯定,明确了其法律地位。1995年国家审计署发布《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对内部审计做了进一步具体规定,2003年审计署对该规定又重新进行了修订,发布审计署第4号令《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证监会、国资委等也相应发布了有关我国内部审计管理的相关规定。到2006年年底,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近6万个,专职内部审计机构近3万个,专兼职内部审计师近20余万人,其中专职内部审计师为10万人。
我国的内部审计之所以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首先是由于政府的大力推动;其次是由于各部门和单位认识到实行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目前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微观环境欠佳
内部审计发展的适当环境,即在什么条件下做,其核心是组织给予的地位。所谓地位的高低有几个衡量标志:机构设置的层次、机构职权的范畴、职员的信赖度和审计人员的待遇。目前我国存在较严重的“人治”、“内部人控制”等现象,缺乏制衡机制。内部审计机构置于最高层实质性领导下的并不多,大多数是副职领导,有的名义上为最高层领导,但具体操作则由副职代管。机构职权狭窄,并非在组织内调查畅通无阻,多数情况下仅限于对财务及相关资料的审查。职员对内部审计没有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所以总体上看,我国内部审计的地位较低。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与其他从业职员相比,无论是薪酬水平,还是晋升机会,内部审计人员的待遇普遍偏低。
2.2 职能残缺不全
内部审计职能的确定,即做哪些工作。目前我国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种类虽然繁多,如财务审计、舞弊审计、效益审计、基建等投资项目审计、物资采购比价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合同审计、专项审计调查,有的组织也开始做系统的内部控制评审、风险审计和IT审计,但具体到每一个组织,大多只是“突出重点”,并非“全面审计”。我们从事服务职能的现状大多是有确认服务,无咨询服务职能。而确认服务并非用系统的方法去直接评价组织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效果,以及帮助组织改善这三大领域的工作。这些无疑影响了我国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2.3 技术滞后
内部审计的技术问题,即怎样做。有专家也把内部审计模式称为审计方式模式、审计取证模式,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审计目标所采取的审计策略、审计方法的统称,它规定了审计取证工作的切入点,规定了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时,从何处入手、如何入手、何时入手等问题。这是狭义上理解的内部审计模式,由此可区分为控制基础审计模式、流程基础审计模式、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和风险管理模式等。技术问题是狭义内部审计模式的全部,是广义内部审计模式的核心,它至关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职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内部审计在行为理念上要追求完美,必须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信息技术、成本核算方法等标杆作为审计评价和建议的衡量标准,即通常所说的“基准法”,以更好地发现不足,披露问题,提出建议,提高水平。我国内部审计的技术水平现状;审计信息化大大落后会计电算化进程;注重合规性审计而长期采用传统的管理技术作为合规标准,较少采用先进标准;审计人员知识面更新慢,结构单一,并且总体水平偏低等。
2.4 目标隐藏的风险过高
内部审计的目标,即我们的工作追求的具体行动目的地在哪里。毋庸置疑,内部审计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应当是一致的,但组织目标在短期内比较注重业务的具体任务和盈亏指标,而内部审计并非这些指标的直接相关部门,组织往往要求内部审计在查处舞弊和保护组织利益不受损害做工作,内部审计机构要承担全部职责,而这些职责是不可能做到的。内部审计为完成组织的任务,而使自身应有的目标被边缘化。我国大多数组织的内部审计目标被组织要求的任务所取代,而这些任务内在拥有的风险很大,内部审计被迫接受,但实际上是承受不起的。一旦组织内部出事,内部审计将被追究连带责任。
3 完善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
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中国内部审计发展方向,即“务实权威,职能健全,技术持续改进,追求组织管理和效益水平的全面提升”。环境和职能就是两个动力,务实权威的微观环境和健全的职能有力地推进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动力系统是必要的条件。技术的持续改进是内部审计的核心部分,是我们职业赖以生存的核心竞争力。把追求组织管理与效益水平的全面提升确定为我们的目标,从而切实地与组织的目标达到完全一致,这是内部审计长生不衰的根本所在。 3.1 务实权威
务实权威是对内部审计微观环境的要求。IIA属性准则中阐明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活动和内部审计师客观性的重要性。完善的组织治理是给予内部审计良好微观环境的基础,在公司制企业中,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监事会独立进行工作,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建立相互补充和协商的机制,高管层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成果。企事业单位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协同工作。务实就是我们要干实事,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权威就是要求组织给予能做出成绩的微观环境,我们在组织内查阅资料、走访现场、询问人员等能畅通无阻,要有经费预算保障。
从提高务实的效率性和权威的效果性来看,企业内部审计的日常工作最好由总经理主管,重大事项呈报董事会或其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这也是IIA倡导的理想组织领导方式。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是完全独立的,忌讳与财务合署办公,与按照中国组织机构的习惯,还要解决内部审计机构断档隶属的问题,在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与总经理和董事长之间设置首席审计执行官(CAE)或审计总监、总审计师等职位。基于人力资源成本的考虑,中小企业或组织是否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或采用完全外包、部分外包等,应该进行具体分析。一般来说,中型企事业单位应当至少有一名专司审计工作的审计专员,小型企业要有协调内部审计工作事务的兼职审计人员。集团内企业的审计资源可采用多种方式统筹调配,做到集团内管理的企业都纳入集团单位内部审计的范围,消除死角和局部空白。
3.2 职能健全
责任和控制是内部审计永恒的主题。索耶和布林克等开创者一起创建了内部审计行业,他们认为控制评价是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秘诀”。也就是说,内部审计人员评价组织机构各专门领域的内部控制的技能,是他们渗透到组织中的敲门砖。内部审计的进一步发展而形成了治理、控制和风险管理这三大工作范畴。
2002年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的颁布,对全球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加以效仿,我国近年来也成立了内部控制委员会,这些事例更牢固确定了内部审计总体工作范畴就是对治理、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注。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要基本上实现从传统的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为主,向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与以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并重的转型与发展。如何实现这一转型,关键要健全职能。
(1)内部审计要两条腿走路,推进咨询活动。国际通行的内部审计做法既有确认工作,又进行咨询活动,例如顾问、建议、协调和培训等。它们之间在程序和方法上有较大区别。对于常规确认工作,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程序与方法,并在制度和准则中加以规定。但咨询活动开展得很少,没有形成完整的程序和方法。开展咨询活动我们可以借鉴和引进好的咨询公司的做法,试用后探索出适合内部审计的一条路子。
(2)梳理现有的各类审计,使之与治理、控制和风险管理中职能作用的发挥紧密联系。财务审计要与会计内部控制的评审和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投资项目审计、舞弊审计、物资采购比价审计、IT审计等要与管理内部控制的评审和改善相结合,在这些类型的内部审计中,我们要将重点放在有关流程的合理性、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的评审。而在改制重组中,我们要将重点放在有关流程的合理性、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的评审。而在效益审计和合同审计中,我们要注意对风险识别、风险级别评估和应对风险措施的适当性进行审查。
(3)大力开展专门针对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审计。要对组织治理运行状况进行跟踪评估,定期开展内部控制流程评审,实施重大事项(如通常所说的“三重一大”)风险管理评价。
3.3 技术持续改进
我国的内部审计还处在低层次的水平上,只有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求得不断发展之策。为此,①要树立始终保持先进技术才能胜任我们工作的理念;②要提高我们的水平,不仅要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审计方法,积累审计经验,还要相互交流(也包括与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的交流),进行传帮带,现在我们最需要做的是掌握国外内部审计的基本技能和大量引进西方先进内部审计技术;③要广泛掌握知识,适应审计对象的广泛性而要知晓许多知识,如会计知识、财务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等等。
比较引进技术来说,持续进行技术改进更加重要、更具难度。内部审计技术改进分为:①专业技能的提高,我们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治理专家、控制专家和风险管理专家,掌握审计抽样等专业技术和经验积累的技巧;②适用标准的采用,包括合规标准(一般用于查错纠弊审计)和先进标准,我们要评价和改善组织治理、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只有用先进标准来衡量,才能增加组织的进取心,用“基准法”、“标杆法”引领我们的先进性理念;③信息技术的运用,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应该是每一位内部审计人员的基本功,为做到对业务的即时审计而要进行相应的审计软件开发;④综合知识的更新,内部审计人员应是学习型组织的倡导者、参与者和先行者。
3.4 追求组织管理和效益水平的全面提升
IIA指出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同属一个职业,我们认同这一观点,在我国有关内部审计的定义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但由于目的比较抽象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感到无所适从,所以应当用目标来具体化,追求组织管理和效益水平的全面提升,是我们内部审计的具体目标。①该目标与组织目标达到一致性。审计署前审计长李金华曾说过:“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管理加效益。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益,是一个组织的永恒主题。”②“追求”这个词是我们期望完美与规避风险的最佳表述。在审计抽样技术运用中,我们不能保证组织利益不受到任何侵害,但组织会在我们的提示和建议下做得更好。③全面提升意味着我们用长期、战略、全局的眼光看问题。当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冲突时,我们建议放弃短期行为:当组织策略与战略不一致时,我们建议调整策略并控制战略风险;当组织内局部利益可能要损害全局利益时,我们提出建议阻止损害行为的发生。
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逐渐迈向国际经济舞台,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要求我们内部审计事业应尽快融入世界内部审计的一体化之中,并在充分借鉴发达的西方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内部审计经验的基础上,获得长足的发展。如今,我国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虽然发展历史较短,在认识、工作模式等方面存在許多尚待完善之处,但在我国国家审计署、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我国各省内部审计分会以及各企业内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内部审计在地位、规范化、工作重点、职能等各方面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相信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