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红楼梦》的研究历年来只增不衰,为方便广大读者和学者研究参考,搜集研究中国知网的部分优秀论文汇编成索引,本索引所录资料迄自2004年1月,止于2013年12月,所录资料按作者、版本、人物、评论、影响分类,各类均以时间先后为序。
关键词:红楼梦;近十年;研究资料;索引
一、作者研究
[1]张振昌. 试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为曹頫[J].长春大学学,2004,(1).
[2]施小琼. 《红楼梦》作者之疑[J].滁州学院学报, 2005,(5).
[3]曹恒来.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J].信息技术教育, 2006,(9).
[4]余运彪. 《红楼梦》作者的考证[J].文教资料, 2007,(6).
[5]逗红轩. 《红楼梦》作者不可能是“曹雪芹”[J]. 博览群书,2008,(6).
[6]胡文炜. 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来历看后四十回的作者[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7]叶舟.《后红楼梦》作者之我见[J].明清小说研究,2010,(4).
[8]陈正中,陈冬梅.《红楼梦》作者之谜[J].文学教育(下),2011,(9).
[9]张建智.吴藕汀看红楼:作者决非满人[J].博览群书,2012,(1).
[10]路娟娟,徐乃为.程甲本《红楼梦》卷首绣像图赞的作者考证——兼说后四十回的撰著问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
二、版本研究
[1]夏春豪.《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校订商酌[J].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1).
[2]胥惠民.《石头记》甲戌本研究综述——20世纪《红楼梦》版本研究综述之一[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3]张振昌. 《红楼梦》甲戌本新论——纪念重印《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石头记》[J]. 长春大学学报,2006(7).
[4]新月. 《红楼梦版本辨源》[J]. 红楼梦学刊,2007(2).
[5]刘广定. 版本研究麤谈[J]. 红楼梦学刊,2008(3).
[6]孙柏录.《红楼梦》版本异文考[J].文史哲,2009(3).
[7]贾海建. 从回目看杨本《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版本性质[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8]郑铁生. 胡适与《红楼梦》程乙本[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三、人物研究
[9]陈雪峰. 浅谈《红楼梦》诗词对宝、钗、黛形象的塑造[J]. 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
[10]傅守祥.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红楼梦》人物——试论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双性气质”[J].红楼梦学刊,2005,(1).
[11]徐乃为. 论《红楼梦》中三妯娌[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
[12]鲍雪艳. 浅探《红楼梦》中的司棋形象[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
[13]潘迪. 二尤形象的悲剧性特质[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14]高卫红. 谈《红楼梦》中刘姥姥形象的意义[J]. 南阳师范学院学,2009,(7).
[15]杨锦辉.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从儒家人生价值层面看贾宝玉形象的悲剧意蕴[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16]刘禹,时俊静. 论晴雯、婴宁人物形象塑造的“自然美”[J]. 皖西学院学报,2012,(6).
[17]章敬峰. 薛宝钗形象比较研究述评[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四、评论研究
[1]刘继保. 《红楼梦》评点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2004.
[2]何松. 《红楼梦》·中国玉文化流芳百世的古典文学名著[J]. 超硬材料工程,2005,(6).
[3]詹颂. 论清代女性的《红楼梦》评论[J]. 红楼梦学刊,2006,(6).
[4]孙海琴. 诗情画意《红楼梦》[J]. 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7,(11).
[5]石中琪. 顾颉刚《红楼梦》研究述论[J]. 红楼梦学刊,2009,(5).
[6]詹颂. 论文康的《红楼梦》评论[J]. 红楼梦学刊, 2010,(5).
[7]裴宏江. 论钱穆的《红楼梦》评论[J]. 红楼梦学刊,2012,(1).
[8]甄洪永. 《红楼梦》的赋学叙事[J]. 红楼梦学刊,2013,(4).
五、影响研究
[9]张浩逊. 《红楼梦》与唐诗[J]. 苏州大学学报, 2006,(2).
[10]吴艳玲. 清后期女性文学创作繁荣与《红楼梦》的影响[D]. 南京师范大学,2007.
[11]朱登莲. 《红楼梦》对中国爱情美学的发展及其影响[J]. 文史博览(理论),2008,(2).
[12]甘应进,陈东生,王建刚,覃蕊. 浅析《红楼梦》服饰对现代服饰的影响[J].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9,(1).
[13]李敬泽. 《红楼梦》影响纵横谈[J]. 红楼梦学刊,2010,(4).
[14]潘林. 《红楼梦》悲剧意识与其对张爱玲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2012.
[15]朱小枝. 《红楼梦》海棠诗与苏轼岭南白梅诗关系探微[J]. 学理论,2013,(3).
六、结论
通过对上述近十年来《红楼梦》研究资料索引的收集,我们发现,各学者,作者对于《红楼梦》的探讨有增无减,各类的角度也各有不同,从而让我们可以更为全面的了解《红楼梦》。
关键词:红楼梦;近十年;研究资料;索引
一、作者研究
[1]张振昌. 试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为曹頫[J].长春大学学,2004,(1).
[2]施小琼. 《红楼梦》作者之疑[J].滁州学院学报, 2005,(5).
[3]曹恒来.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J].信息技术教育, 2006,(9).
[4]余运彪. 《红楼梦》作者的考证[J].文教资料, 2007,(6).
[5]逗红轩. 《红楼梦》作者不可能是“曹雪芹”[J]. 博览群书,2008,(6).
[6]胡文炜. 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来历看后四十回的作者[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7]叶舟.《后红楼梦》作者之我见[J].明清小说研究,2010,(4).
[8]陈正中,陈冬梅.《红楼梦》作者之谜[J].文学教育(下),2011,(9).
[9]张建智.吴藕汀看红楼:作者决非满人[J].博览群书,2012,(1).
[10]路娟娟,徐乃为.程甲本《红楼梦》卷首绣像图赞的作者考证——兼说后四十回的撰著问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
二、版本研究
[1]夏春豪.《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校订商酌[J].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1).
[2]胥惠民.《石头记》甲戌本研究综述——20世纪《红楼梦》版本研究综述之一[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3]张振昌. 《红楼梦》甲戌本新论——纪念重印《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石头记》[J]. 长春大学学报,2006(7).
[4]新月. 《红楼梦版本辨源》[J]. 红楼梦学刊,2007(2).
[5]刘广定. 版本研究麤谈[J]. 红楼梦学刊,2008(3).
[6]孙柏录.《红楼梦》版本异文考[J].文史哲,2009(3).
[7]贾海建. 从回目看杨本《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版本性质[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8]郑铁生. 胡适与《红楼梦》程乙本[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三、人物研究
[9]陈雪峰. 浅谈《红楼梦》诗词对宝、钗、黛形象的塑造[J]. 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
[10]傅守祥.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红楼梦》人物——试论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双性气质”[J].红楼梦学刊,2005,(1).
[11]徐乃为. 论《红楼梦》中三妯娌[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
[12]鲍雪艳. 浅探《红楼梦》中的司棋形象[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
[13]潘迪. 二尤形象的悲剧性特质[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14]高卫红. 谈《红楼梦》中刘姥姥形象的意义[J]. 南阳师范学院学,2009,(7).
[15]杨锦辉.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从儒家人生价值层面看贾宝玉形象的悲剧意蕴[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16]刘禹,时俊静. 论晴雯、婴宁人物形象塑造的“自然美”[J]. 皖西学院学报,2012,(6).
[17]章敬峰. 薛宝钗形象比较研究述评[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四、评论研究
[1]刘继保. 《红楼梦》评点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2004.
[2]何松. 《红楼梦》·中国玉文化流芳百世的古典文学名著[J]. 超硬材料工程,2005,(6).
[3]詹颂. 论清代女性的《红楼梦》评论[J]. 红楼梦学刊,2006,(6).
[4]孙海琴. 诗情画意《红楼梦》[J]. 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7,(11).
[5]石中琪. 顾颉刚《红楼梦》研究述论[J]. 红楼梦学刊,2009,(5).
[6]詹颂. 论文康的《红楼梦》评论[J]. 红楼梦学刊, 2010,(5).
[7]裴宏江. 论钱穆的《红楼梦》评论[J]. 红楼梦学刊,2012,(1).
[8]甄洪永. 《红楼梦》的赋学叙事[J]. 红楼梦学刊,2013,(4).
五、影响研究
[9]张浩逊. 《红楼梦》与唐诗[J]. 苏州大学学报, 2006,(2).
[10]吴艳玲. 清后期女性文学创作繁荣与《红楼梦》的影响[D]. 南京师范大学,2007.
[11]朱登莲. 《红楼梦》对中国爱情美学的发展及其影响[J]. 文史博览(理论),2008,(2).
[12]甘应进,陈东生,王建刚,覃蕊. 浅析《红楼梦》服饰对现代服饰的影响[J].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9,(1).
[13]李敬泽. 《红楼梦》影响纵横谈[J]. 红楼梦学刊,2010,(4).
[14]潘林. 《红楼梦》悲剧意识与其对张爱玲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2012.
[15]朱小枝. 《红楼梦》海棠诗与苏轼岭南白梅诗关系探微[J]. 学理论,2013,(3).
六、结论
通过对上述近十年来《红楼梦》研究资料索引的收集,我们发现,各学者,作者对于《红楼梦》的探讨有增无减,各类的角度也各有不同,从而让我们可以更为全面的了解《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