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螺旋理论视域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n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国内研究课堂沉默现象的文献较多,但课堂中存在的“沉默螺旋效应”则较少被研究者发现和关注。本研究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沉默螺旋”现象切入,基于沉默螺旋理论对这些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从教师、学生、家长及学校等多个维度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沉默螺旋理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1)09-054-03
  沉默螺旋理论是传播学和政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尔-诺伊曼在《传播学刊》上发表了论文《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学理论》,最早表述了“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1]。
  沉默螺旋理论是指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越发大胆地被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一方意见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2]。在这个理论中,存在着三个重要的概念:群体成员的“害怕孤立”心理、群体中的“意见气候”(即群体所处环境中的意见分布状况)以及群体成员的“准感官统计”(即对“意见气候”中的每种意见强弱程度的判断能力)。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沉默螺旋”现象及原因分析
  “沉默螺旋”现象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于教师讲授、师生问答、学生小组讨论以及学生学习效果语言反馈等环节。本研究以高中信息技术(沪教版)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的课堂教学为例,对教学过程中的“沉默螺旋”现象进行举例解释论证。
  1.教师讲授过程中的“沉默螺旋”现象
  在教师讲授课本和习题的环节中,某些学生可能会存在疑问,但出于对教师权威的敬畏,不敢将自己的疑惑提出。如教师在课堂中讲“信息的特征”时,提到“信息具有共享性,且在共享的过程中不会被损耗”。某些学生可能会联想到“计算机中存储的某组数据也属于信息,但在传输的过程中也可能会产生丢失,这是为什么呢?”但是出于对教师的敬畏感,害怕自己当堂提出,得不到同伴的支持和教师的肯定,会成为被大家“孤立”的对象,最终选择了保持沉默,选择了“相信教师的观点”,将自己的观点隐藏起来。
  2.师生问答过程中的“沉默螺旋”现象
  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环节中,成绩较好的学生的答案往往更容易获得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支持和肯定,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很少在这一环节主动回答问题。以“信息技术与青少年”一课为例,在课堂上,教师会经常抛出这样的问题,“信息技术对于青少年而言,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平时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甲回答的是“利大于弊”,然后陈述了自己的观点。教师又问其他学生,成绩中等的学生乙回答的是“弊大于利”,然后陈述了自己的观点。这时,教师问大家更支持谁的观点。而学生们盲目附和,纷纷回答“支持学生甲的观点”。此时支持学生乙的学生或者有其他新观点的学生则开始对当前的“意见气候”进行判断,害怕说出自己的观点,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教师的批评。于是选择了保持沉默,接着怀疑自己的观点或者去盲目“追随”当前课堂中的主流观点。久而久之,课堂上回答教师提问的学生只剩下极个别成绩优秀的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大幅度降低。
  3.学生小组讨论中的“沉默螺旋”现象
  有时候小组讨论的结果仅仅是少数平时成绩较好或者擅长率先发言的学生个人意见的集合,小组内成绩中等的学生以及后进生往往隐藏自己的个人观点。如教师在课件上展示了一句话:“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让学生分组讨论“这句话说明了以前的信息传递具有什么特征,经常使用哪些媒介?”一些擅长表达自己观点或平时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通常会率先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另一些性格内向或学习较差的学生会选择默默观察。当这些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意见与其他人意见不相符时,他们害怕表达出不同的意见而遭受嘲笑、排挤,为更好地融入小组讨论,会选择放弃自己的观点,赞同其他人的观点[3]。在这种形式的小组合作讨论下,不经常参与发言的学生无法获得与他人正常交流、分享想法的机会,自己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合作能力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另一方面,经常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虽然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但是由于没有机会接触到新观点,对问题的思考也处于“浅层次”状态,无法享受不同观点进行“思维碰撞”所带来的成果和益处。
  4.学生語言反馈中的“沉默螺旋”现象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通过学生的言语反应来判断是否掌握某个知识点。如当教师问到,“对前面讲的信息的几种常用载体,大家是否都学会了?”已经掌握这个知识点的学生会大声回答“学会了”,而少数或者更多的学生即使还未掌握也会因为已经掌握的学生呼声较大而保持沉默,不敢发声[4]。这些还未掌握知识点的学生生怕自己因为没有掌握,而被大家认为是“智商较低”“理解能力较差”的“笨学生”或者“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愿意动脑思考”的“懒学生”,都不愿意当被棒打的“出头鸟”。正是学生这种心理障碍的外在表现,导致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言语反馈得到正确的判断。
  打破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沉默螺旋”现象的对策
  针对上述现象,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实践性、层次性等特点及沉默螺旋理论,我们从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等多个维度提出全面的针对性策略。
  1.教师方面
  改变传统角色,建立情感纽带。信息技术在大多数学校通常作为一门“副科”,教师平时与学生交流较少,师生之间并不是足够了解。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多走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也可以根据学生整体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鼓励学生敞开心扉,成为学生的“情感导师”和“知心朋友”。   公平对待学生,不设“意见领袖”。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树立“意见领袖”,避免“一言堂”的现象发生。此外,教师上课时的巡视走动以及班级位置的经常调动,会间接促使学生参与课堂发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沉默螺旋”现象。
  学会耐心倾听,给予积极反馈。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会耐心倾听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发言。对学生的正确、恰当的发言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对积极发言、但回答錯误或不恰当的学生给予鼓励,并提倡大家学习他勇于发言的精神,引导学生个性化思考。此外,将课堂表现列入平时成绩考查的指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注重提问技巧,优化小组分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注重在课堂中的提问技巧,注重提问问题的数量和深度。信息技术学科是门具有层次性和区分度的学科,对于学习成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一次不宜提问太多问题,还应给学生留下充足时间来思考。在小组讨论前,应该对小组进行合理的分配,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鼓励每个小组成员在小组讨论时都发表自己的真实观点,在小组合作任务中都承担独立的、不可或缺的“分任务”。此外,还可以不断调换小组内的角色分工,使学生都能够参与不同的实践任务。
  善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氛围。信息技术教师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师而言,具备相对较高的信息素养。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等信息技术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采用多媒体计算机,结合课程内容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如开展打字游戏速度比赛、Flash动画制作比赛、电子报的制作比赛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细节,如给电子举手增加特效,让学生采用电子举手的方式抢答问题,或者创建随机数小程序,在全班学生名单中随机抽取学生来回答问题,从而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2.学生方面
  增强自身信心,克服心理障碍。学生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建立自信心,克服在课堂中的一系列心理障碍,淡化外界意见的影响。学生还应该锻炼敢于质疑、敢于发言的勇气,敢于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打破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中的“沉默螺旋”现象。
  加强主体观念,重视课堂参与。学生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增强自身的主体观念和意识。学生还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不能过于看重自己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观点的正确与否,而应该重视在这一过程中自身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全身心地投入信息技术课堂学习和活动中。
  培养集体意识,共建班级家园。学生要培养班级集体意识,不应该讥笑、讽刺、挖苦对教师讲授表达困惑与质疑、课堂中回答问题不正确或者对知识技能掌握进度较慢的学生。对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关心和团结,相互友爱,共建良好的班级家园,让每位学生感觉“身处家园”,不再害怕“孤立”。
  3.家校方面
  学校领导应带头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开设丰富的科学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可以在参加学校业余活动和竞赛的同时,增强自信心,锻炼个人的沟通表达能力。家长应该多与孩子沟通,从小鼓励孩子发言,促使孩子养成热爱发言的习惯。家校之间也应该展开合作,加强沟通交流,定期开展一些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孙佳. 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研究[J]. 中国传媒科技,2013(4): 125-126.
  纳昕勃.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开展有效小组讨论的策略[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9): 102-105.
  常乐融融.“沉默的螺旋”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研究[J]. 华夏教师,2018(16): 96.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其他文献
以天津市某地块含镍固废污染被清挖后的渗坑为例,介绍了在开展渗坑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测中的技术流程,样品采集采取坑壁、坑底五方位多层辅助以对照平行样取样方式,通过现场和实验室两级质量监控,获取了污染地块挖掘处理后渗坑四壁、坑底土壤采样检测结果,坑壁土壤镍含量在43~100 mg/kg,坑底土壤镍含量在54~80 mg/kg,坑底地下水镍含量为15.5×10~(-3)mg/L,满足镍含量一类用地标准和地
针对光伏阵列的四种典型故障(老化、遮阴、短路和开路),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蜂群算法(ABC)优化支持向量机(SVM)的故障诊断模型,用Matlab对光伏阵列进行仿真,提取故障状态下光伏阵列输出特征向量作为训练样本,通过人工蜂群算法对支持向量机的惩罚因子和核函数参数进行寻优,利用寻优后的参数建立模型进行训练与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本算法可有效判别光伏阵列的典型故障,且故障诊断精度较高。
光伏阵列的部分组件被遮挡时,传统的串联阵列结构易受局部阴影影响,造成大量功率损失。提出了优化光伏阵列配置的方法,通过改变光伏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得到提升光伏阵列输出功率的阵列结构。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模拟光伏阵列处于环境温度为20℃的局部阴影下,以阵列的最大功率损失(MMPL)和填充因子(FF)大小为依据,得到新配置能够提升输出功率、简化计算的结论。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HD)联合血液灌流(HP)对糖尿病终末期肾病(ESDN)患者氧化应激标志物和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本院治疗的80例糖尿病终末期肾病患者随机对照分为两组,其中只进行血液透析的40例为对照组,进行HD联合HP的40例为研究组。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标志物[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和肾小球滤过率(GFR)],氧化应激标志物[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用稳态模型评估法计算胰岛功能相关指标[胰岛β细胞功能(HOMA
【目的】探讨个体化营养联合强化钙指导与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及骨密度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体检的2~6岁的81例儿童,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营养指导,观察组接受个体化营养联合强化钙指导,干预时间均为3个月,对比两组儿童生长发育指标、骨密度Z值、血清TGF-β、25-羟基维生素D、NBAP水平、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矿物质缺乏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WAZ、HAZ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儿童Z值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
硅酸盐是氧、硅和一些金属元素相结合的化合物,在现代工业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提出地质矿物样品中硅酸盐的化学分析这一课题。基于微波加热消解法对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进行硅酸盐成分测定。利用比色分离法分离出样品中杂质,加入EDTA试剂分别对两个样品纯硅酸盐溶液进行微波加热消解。与传统方法相比,微波加热消解法时间更短,测定效率更高,具有推广意义。
宫颈癌是一种以阴道接触性出血、伴随腥臭味排液、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恶性肿瘤[1]。临床多以手术为根治性治疗方式,宫颈癌根治术可最大程度降低其复发率,提升远期生存率,但由于宫颈癌患者多伴随机体代偿能力下降,因此手术麻醉风险性较大,加之手术刺激及术后疼痛使机体产生的应激反应,会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2]。本研究旨在探究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行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污水厂原处理规模15万m3/d,原池需扩容增产至18万m3/d,笔者通过对现场实际情况分析,并整理近两年运行数据,对氧化沟进行技改,调整工艺运行状况,来达到处理量增产至18万m3/d规模的目的。
将氧化石墨烯与SnCl2·2 H2O水溶液混合,搅拌过程中滴入氨水,经空气中干燥,最后在氩气气氛中退火制得SnO2/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XRD)表征确定了SnO2纳米颗粒的晶格结构。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透射电镜(TEM)表明:SnO2纳米颗粒均匀分布在石墨烯片层中,且两者结合紧密。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所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的首次可逆比容量为970 mAh/g,以50 mA/
1甲状腺癌背景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女性患者约占其中的75%。女性的全球发病率为10.2/10万,男性为3.1/10万[1]。在中国,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位于女性癌症发病率的第四位,高达22.56/10万,是30岁以下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2]。与其他恶性肿瘤相比,甲状腺癌患者发病年龄在45至64岁之间,更为年轻。甲状腺癌分为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甲状腺髓样癌(MTC)和间变性甲状腺癌(ATC),DTC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甲状腺滤泡癌(FTC)和Hurthle细胞癌。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