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爱生理念与实践的碰撞
身处教师群体之中,常听到这样的话:“某某同学,我是完全为了你好才这样做的,你应当……”应该讲这话的确是出于一片赤诚爱心的谆谆教诲,我起初并没有留意推敲,反而习以为常并身体力行。久而久之,我感觉到这样处理学生中的问题,有时似乎很能解决问题,学生乖巧多了,不再抑或不敢再为所欲为,遵循着我们为他精心设计的“应该怎样”。兴奋于成功之余,我却惊讶地发现:学生的行为心理倾向变得单一,生与生之间存在着本不应该有的太多的一致。由此,我不得不悲哀地承认:我们这些“树人者”无意中已变成了企图“复制”学生人生的“塑人者”。投以火热的爱心,回报的却是冰冷的事实,促使我对当初的爱意和施爱手段进行了反思。
二、爱生理念与实践的反思
弗洛姆说过:“爱是一种主动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我们在对学生施爱的时候,首先有没有反思过自己的原始动机,究竟是在爱学生,还是想得到别的东西,获得一种满足。如我们常因迫于各种考核或为了争取考试成绩排上一个好名次而才去爱一名表现不积极或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这种形式的“利他”与实际的“利己”是没有理解“爱的主动性”的结果。真正的爱生应该是教师对学生成长的主动关注。其次,有没有深思过爱学生的表现形式。我们总以为自己这样用爱心就能感化学生,但结果却恰恰令我们失望。这种凭主观愿望强加爱意的方式是没有真正懂得“爱的基本因素”的结果。
爱包含着一些因素,这些基本因素在爱的所有形式中都有,即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
爱包含着关心。作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尤其是精神需求。一个教育差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散漫,自控能力差,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一个家庭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尽管他们可能一再演示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但他们的心理都蕴藏着被理解、宽容的渴望。这时教师若能主动示以赤诚,设法照顾他生活的不便,关注他内心的需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一定会深刻体会到“被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方面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如一名学生父亲常年在外,母亲持家忙碌,以至该生行为放肆,而班主任老师有一次帮他修好茄克衫的拉链,并处处注意感化他,使得这位学生对老师言听计从,佩服得五体投地。
爱的第二个因素是责任。今天的责任常意味着义务——某种从外部强加在人身上的东西。但作为教师应认识到“真正的责任是一种自愿的行动,是我对另一个的需要——表达的或未表达的——反应”。有责任感意味着主观上准备作出“反应”。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只有把对学生的责任,视为自己的责任,这样才能激发内心深处爱的主动性。
爱的第三个因素是尊重。尊重意味着能够按照学生本来面目去看待学生,能够意识到个体的独特个性;尊重也意味着关心学生,使学生按照其本性成长和发展;尊重更意味着能真正从教书育人的观念出发去培养学生,而不是利用学生谋求自身的发展。另外,尊重是相互的,作为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爱的第四个因素是认识。认识学生就是要全面了解学生,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作客观的、深层次的分析,而不能从主观上简单地下一个总结性的评语。如一名学生家庭中父亲残疾,母亲忙碌,无暇对他进行教育,使得他在校经常招三惹四,并有极强的破坏意识。教师如根据他的行为表现,那么会把他定性为一个道德品质坏的学生,而教师能从该生家庭的特殊性着眼,从心理角度去分析评价教育这名学生,结果肯定会不一样。
关心、责任、尊重、认识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认识就不可能有尊重;没有认识的引导,关心和责任都是盲目的;没有关心的推动,认识也是空虚的;没有尊重,责任将堕落成统治和高压。
三、爱生理念与实践的整合
整合是一个社会学的术语,指的是各种力量要素的系统集合,通过集合产生各种聚集的效应。我这里的爱生理念与实践的整合,仅指为了追求爱生的理念实践与成效的完美统一,必须具备的几点共识。
首先,作为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唯分是举”“唯令是从”的应试教育的人才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优选教学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的方向与准则。这样,爱生的出发点才不会狭隘与浅薄。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全面发展学生的基础素质为根本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它包含着八个方面的要义:1.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2.全面性——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全面发展;3.主动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4.主体性——学生是素质发展的主体;5.综合性——学生的各种素质是一种整体、综合性的发展,全面、充分、协调、和谐是发展的方向;6.多样性——学生的素质发展是素质人格化的过程,素质发展的人格化必然表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即使我们提出统一的素质发展目标,但要学生素质的统一、整齐地发展是不现实的;7.优质化——学生素质提高的过程是素质的整合、优化发展过程,以优质高效为指导,以优教优学为路径,以整体提升和优化素质为目标;8.拓潜性——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质、潜能,包括智力潜能和各种非智力潜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二,作为教师必须确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研究满足学生内在合理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发展。这样,爱生的切入点才不会有失偏颇。
第三,加强学生的自我经验教育能力,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缺乏自我意识的学生,学习中存在好高骛远的心态,或消极悲观,或无的放失,或事倍功半。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提高缓慢、效果差,也是学习上盲目的随意性所至。尤其是后进生,其学习上盲目性、无序性是颇为严重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想方设法亲近学生,引导学生自我剖析,明确自身素质的优劣之处,从而找准基点,确定目标,制定措施,帮助他们确立符合自身特色的奋斗目标,达到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的教育目的。
最后,作为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遇事要有耐心,能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因为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具有反复性、长效性,学生认知水平也受自身心理、生理素质的影响与限制,“欲速则不达”,如果教师急于求成,很可能一无所获。
身处教师群体之中,常听到这样的话:“某某同学,我是完全为了你好才这样做的,你应当……”应该讲这话的确是出于一片赤诚爱心的谆谆教诲,我起初并没有留意推敲,反而习以为常并身体力行。久而久之,我感觉到这样处理学生中的问题,有时似乎很能解决问题,学生乖巧多了,不再抑或不敢再为所欲为,遵循着我们为他精心设计的“应该怎样”。兴奋于成功之余,我却惊讶地发现:学生的行为心理倾向变得单一,生与生之间存在着本不应该有的太多的一致。由此,我不得不悲哀地承认:我们这些“树人者”无意中已变成了企图“复制”学生人生的“塑人者”。投以火热的爱心,回报的却是冰冷的事实,促使我对当初的爱意和施爱手段进行了反思。
二、爱生理念与实践的反思
弗洛姆说过:“爱是一种主动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我们在对学生施爱的时候,首先有没有反思过自己的原始动机,究竟是在爱学生,还是想得到别的东西,获得一种满足。如我们常因迫于各种考核或为了争取考试成绩排上一个好名次而才去爱一名表现不积极或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这种形式的“利他”与实际的“利己”是没有理解“爱的主动性”的结果。真正的爱生应该是教师对学生成长的主动关注。其次,有没有深思过爱学生的表现形式。我们总以为自己这样用爱心就能感化学生,但结果却恰恰令我们失望。这种凭主观愿望强加爱意的方式是没有真正懂得“爱的基本因素”的结果。
爱包含着一些因素,这些基本因素在爱的所有形式中都有,即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
爱包含着关心。作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尤其是精神需求。一个教育差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散漫,自控能力差,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一个家庭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尽管他们可能一再演示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但他们的心理都蕴藏着被理解、宽容的渴望。这时教师若能主动示以赤诚,设法照顾他生活的不便,关注他内心的需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一定会深刻体会到“被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方面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如一名学生父亲常年在外,母亲持家忙碌,以至该生行为放肆,而班主任老师有一次帮他修好茄克衫的拉链,并处处注意感化他,使得这位学生对老师言听计从,佩服得五体投地。
爱的第二个因素是责任。今天的责任常意味着义务——某种从外部强加在人身上的东西。但作为教师应认识到“真正的责任是一种自愿的行动,是我对另一个的需要——表达的或未表达的——反应”。有责任感意味着主观上准备作出“反应”。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只有把对学生的责任,视为自己的责任,这样才能激发内心深处爱的主动性。
爱的第三个因素是尊重。尊重意味着能够按照学生本来面目去看待学生,能够意识到个体的独特个性;尊重也意味着关心学生,使学生按照其本性成长和发展;尊重更意味着能真正从教书育人的观念出发去培养学生,而不是利用学生谋求自身的发展。另外,尊重是相互的,作为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爱的第四个因素是认识。认识学生就是要全面了解学生,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作客观的、深层次的分析,而不能从主观上简单地下一个总结性的评语。如一名学生家庭中父亲残疾,母亲忙碌,无暇对他进行教育,使得他在校经常招三惹四,并有极强的破坏意识。教师如根据他的行为表现,那么会把他定性为一个道德品质坏的学生,而教师能从该生家庭的特殊性着眼,从心理角度去分析评价教育这名学生,结果肯定会不一样。
关心、责任、尊重、认识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认识就不可能有尊重;没有认识的引导,关心和责任都是盲目的;没有关心的推动,认识也是空虚的;没有尊重,责任将堕落成统治和高压。
三、爱生理念与实践的整合
整合是一个社会学的术语,指的是各种力量要素的系统集合,通过集合产生各种聚集的效应。我这里的爱生理念与实践的整合,仅指为了追求爱生的理念实践与成效的完美统一,必须具备的几点共识。
首先,作为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唯分是举”“唯令是从”的应试教育的人才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优选教学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的方向与准则。这样,爱生的出发点才不会狭隘与浅薄。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全面发展学生的基础素质为根本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它包含着八个方面的要义:1.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2.全面性——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全面发展;3.主动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4.主体性——学生是素质发展的主体;5.综合性——学生的各种素质是一种整体、综合性的发展,全面、充分、协调、和谐是发展的方向;6.多样性——学生的素质发展是素质人格化的过程,素质发展的人格化必然表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即使我们提出统一的素质发展目标,但要学生素质的统一、整齐地发展是不现实的;7.优质化——学生素质提高的过程是素质的整合、优化发展过程,以优质高效为指导,以优教优学为路径,以整体提升和优化素质为目标;8.拓潜性——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质、潜能,包括智力潜能和各种非智力潜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二,作为教师必须确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研究满足学生内在合理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发展。这样,爱生的切入点才不会有失偏颇。
第三,加强学生的自我经验教育能力,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缺乏自我意识的学生,学习中存在好高骛远的心态,或消极悲观,或无的放失,或事倍功半。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提高缓慢、效果差,也是学习上盲目的随意性所至。尤其是后进生,其学习上盲目性、无序性是颇为严重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想方设法亲近学生,引导学生自我剖析,明确自身素质的优劣之处,从而找准基点,确定目标,制定措施,帮助他们确立符合自身特色的奋斗目标,达到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的教育目的。
最后,作为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遇事要有耐心,能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因为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具有反复性、长效性,学生认知水平也受自身心理、生理素质的影响与限制,“欲速则不达”,如果教师急于求成,很可能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