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品德课教学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应开展各项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环境,促使学生对道德规范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真正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真正实现道德的内化,真正学会如何做人。
【关键词】思想品德; 情感
近年来,有识之士不断提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 “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这些观点都提示了一个道理——思品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亲身体验,要让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学会做人。为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1 开展实践, 知行结合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比如教学《我爱家乡山和水》一课,课前我安排了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自看一看——到家乡穿城而过的河滨长廊景观,鲜花盛开、绿树成阴的公园美景去走走,到瓜果满铺的农贸集镇去转转。课堂上引导学生忆一忆——游4A级旅游胜地米易龙潭溶洞、“三花节”、“樱桃节”的美好感受,再让学生谈一谈——家乡的山水美吗?这一系列活动的设计,因为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很容易唤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2 情感体验, 内化认识
2.1 换位体验。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
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2.2 对比体验。 对比体验是将代表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象与代表错误的道德观念的形象随机地进行对比,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去评价,获得评价体验,形成一种道德素质。
例如,《爱护花草树木》的教学,在学生懂得应该爱护花草树木的道理后,可设计这样一组对应的幻灯片内容:第一幅:一个小朋友给花坛浇水;一个小朋友在花坛摘花。第二幅:两个小朋友把快要折断的树木加固起来;两个小朋友折树枝做“打仗”游戏。第三幅:几个小朋友在修剪草坪;几个小朋友在草坪上踢球。然后再引导学生判断哪种行为是对的并陈述理由。通过这些对比判断,更加深学生了对爱护花草树木的认识。
3 角色扮演 引发共鸣
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
思品课教学应尽量鼓励学生把情节生动的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節,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4 触景生情,以境促情
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气氛渲染,特别是孩子们,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围下产生,触景生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与教学内容想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善于把课本中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适用图像,以再现情境,达到以境促情,以情教人的目的。例如,教学《马路不是游戏场》这课,在上课伊始,借助现在教育技术手段,我播放了多媒体课件,欣赏一首名为《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的优酷视频,感人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事故的现场,十三岁女孩的悲惨遭遇,让每个学生都留下了伤心的泪水,从而感受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明白遵守交通规则,能够让自己远离车祸的惨剧,更能给社会带来一份安宁与和谐。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要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明辨是非,升华情感,在体验中学会做人。
【关键词】思想品德; 情感
近年来,有识之士不断提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 “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这些观点都提示了一个道理——思品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亲身体验,要让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学会做人。为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1 开展实践, 知行结合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比如教学《我爱家乡山和水》一课,课前我安排了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自看一看——到家乡穿城而过的河滨长廊景观,鲜花盛开、绿树成阴的公园美景去走走,到瓜果满铺的农贸集镇去转转。课堂上引导学生忆一忆——游4A级旅游胜地米易龙潭溶洞、“三花节”、“樱桃节”的美好感受,再让学生谈一谈——家乡的山水美吗?这一系列活动的设计,因为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很容易唤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2 情感体验, 内化认识
2.1 换位体验。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
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2.2 对比体验。 对比体验是将代表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象与代表错误的道德观念的形象随机地进行对比,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去评价,获得评价体验,形成一种道德素质。
例如,《爱护花草树木》的教学,在学生懂得应该爱护花草树木的道理后,可设计这样一组对应的幻灯片内容:第一幅:一个小朋友给花坛浇水;一个小朋友在花坛摘花。第二幅:两个小朋友把快要折断的树木加固起来;两个小朋友折树枝做“打仗”游戏。第三幅:几个小朋友在修剪草坪;几个小朋友在草坪上踢球。然后再引导学生判断哪种行为是对的并陈述理由。通过这些对比判断,更加深学生了对爱护花草树木的认识。
3 角色扮演 引发共鸣
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
思品课教学应尽量鼓励学生把情节生动的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節,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4 触景生情,以境促情
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气氛渲染,特别是孩子们,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围下产生,触景生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与教学内容想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善于把课本中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适用图像,以再现情境,达到以境促情,以情教人的目的。例如,教学《马路不是游戏场》这课,在上课伊始,借助现在教育技术手段,我播放了多媒体课件,欣赏一首名为《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的优酷视频,感人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事故的现场,十三岁女孩的悲惨遭遇,让每个学生都留下了伤心的泪水,从而感受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明白遵守交通规则,能够让自己远离车祸的惨剧,更能给社会带来一份安宁与和谐。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要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明辨是非,升华情感,在体验中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