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和政治利益影响下的国家形象认知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谷歌退出”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冲击
  
  关于谷歌退出中国市场事件,在各种版本的新闻报道中和网上论坛上,都提及政府对网络行业内容信息的控制。这是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极大冲击。一般美国民众的认知,都把谷歌公司视为捍卫网络自由的英雄。美国政治人物更是罕见的拿此次事件说事,导致“网络攻击”层层升级。2010年1月21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发表题为《网络自由》的演讲中4次提及中国,她批评中国对网络信息进行管制,并呼吁中国对谷歌及其他美国公司受到的网络攻击展开彻底调查。在讲话中,希拉里大谈信息自由带来的好处。22日,美国白宫方面说,奥巴马对谷歌遭遇袭击一事感到“困扰”,他要求中国对安全疏漏做出“解释”。①
  希拉里和奥巴马所提到的网络攻击和安全纰漏是指谷歌高级副总裁和首席法律顾问大卫·多姆德(David Drummond)在谷歌官方博客中所写到的,谷歌之所以退出中国,源于在2009年12月中旬侦测到一次针对公司基础架构发起的高水平、有针对性的攻击,这次攻击导致了谷歌的知识产权被盗。该博客宣称,我们已经决定,不愿意继续审查“谷歌中国”搜索到的结果。如果有可能的话,接下来的几周里,我们将和中国政府商议,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运行一个不必经过过滤的搜索引擎。如果不能达成协议,可能意味着我们将不得不关闭“谷歌中国”,甚至是谷歌中国办事处。②
  按照谷歌高级副总裁和首席法律顾问大卫·多姆德(David Drummond)在谷歌官方博客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把谷歌退出中国的理由归结为两点:(一)曾经遇到网络攻击;(二)不想经过网络审查。前者属于自身问题,和退出扯上关系,比较牵强,毕竟在任何国家都有可能会被攻击。其实,谷歌中国曾经遭受过几次网络挟持和黑客攻击,那时也没有提出退出。这次事件发生后,中国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指出,并没有接到谷歌关于网络袭击的报告③。况且,2009年12月中旬发生的网络袭击,等到今年1月中旬才提出退出,这也不合情理。后者,属于国家网络管理政策问题,其实早在2006年1月启用Google.cn时,就已经解决。虽然起初在不支持信息过滤的谷歌总部引起强烈争论,但李开复用各种方式说服大家:如果想要进入一个国家,就要遵从一个国家的法律。④最后结果显示,从2006年至今,这个问题都没有再引起异议。突然抛出这个问题,也显得很不合时宜。另外,退出决定是通过博客公布的,显得不太正式,这种事情是应该召开新闻发布会的。之前连谷歌中国的工作人员也不知情,公司在中国方面的负责人也只是提前一天知道这个决定。
  经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谷歌退出中国,是一个企业自身事件,却故意牵扯网络自由和网络安全问题。结果导致,美国民众和政府对中国网络安全管理和网络审查制度产生不正确的认知,这也直接引起中国国家形象受损。
  
  二、刻板印象影响下的中国国家形象认知
  
  刻板印象 (Stereotype Threat)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人们在不确定信息状况的情况下,最容易产生刻板思维。“谷歌事件”发生后,人们在信息缺乏的情况下,只是依据谷歌高级副总裁和首席法律顾问大卫·多姆德(David Drummond)在谷歌官方博客中的内容,就在网络论坛上发表对此事的见解,就在媒体上大肆报道有损中国形象的言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刻板印象是一种有效率的认知工具。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刻板印象可以让人方便轻松地得出结论。维根斯(wickens,1976年)的刻板实验证明了利用刻板印象进行判断可以节约很多认知资源,并且在后续的研究中证明了刻板思维出于其自动化和默认性的特点。“谷歌事件”发生后,网络上迅速出现大量跟帖,时间极其短暂,人们不可能及时得到相关资料,出于主观感觉和本能意识,自动默认一些错误事实:关于谷歌中国受到网络攻击是中国方面所为和谷歌退出中国源起网络审查管理制度限制网络自由。此时,大家只是从西方对中国互联网络管理制度的固有认知观念出发,不相信中国方面的制度正确和言论自由,片面相信谷歌高级副总裁和首席法律顾问大卫·多姆德(David Drummond)在谷歌官方博客中的内容。
  其实,这种刻板印象是非常容易被错误接受的。因为受文化驱使而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是某一社团或某一地区公众最容易认同的。在一些西方公众眼中中国政府对于网络是限制自由的。或许并没有顾及到谷歌方面的真正原因和实际意图。这源于他们对中国有关方面固有的思维模式。
  德维案(1995年)认为“人们不能总是觉察到刻板印象何时影响了他们的判断。”在以下的情景中,我们会发现依赖刻板印象能使我们既轻松又高兴:时间紧迫(KaPlan&othars,1993年)、心事重重(Gilbert&Hixon,1991年)、疲惫不堪(Bodenhausen,1990年)、情绪激昂(Esses&others,1993年)。⑤美国民众并没时间和精力具体分析中国的网络管理政策,更没有机会来感受中国的网络自由和开放。在一个较快的时间内就形成一种针对中国的批评之声,他们也不会想到自己所持的观点和看法大多来自刻板印象,以一种极其简易的单方面的主观臆断直接得出:中国网络不自由和不安全。过去的一年,美国民众处于金融危机之中,失业率几次达到历史较高水平。中国经济不断快速增长,顺利实现“保八”目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较快提升。中美贸易摩擦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刻板印象并不为怪。
  刻板印象虽然具有一定条件的产生根源和合理性,但大部分情况下的刻板印象只是人们心中的偏见。偏见是一种预判,预判能引导我们的注意、解释与记忆。谷歌事件,就是一种不顾实际、胡乱联系的偏见。在预判引导下,人们容易对中国形象产生歪曲认知,并且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三、政治利益影响下的中国国家形象认知
  
  这次事件出来后,美国政治人物借机大做文章,引起轰动,直接损害了中国国家形象,抹杀了中国互联网所取得的成就。美国多名重量级高官连续就“谷歌声明事件”强硬表态: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罕见地为一家公司的事情发表书面声明,称“美国对谷歌中国的案例表示关切”,并说“美国正等待中国政府说明这一引发严重关切与质疑的事件”;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声明“赞赏”谷歌的做法,称其“树立了一个好榜样”;而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也“敦促中国政府确保营造一个安全的商业营运环境”。这些言论,使得谷歌事件由一个简单的商业事件演变为一个复杂的国际政治外交事件,使得中国方面的国际形象受到影响。如何从政治利益角度解读此次谷歌事件对外部国家形象的影响,成了非常关键的问题。
   1.美国国际政治利益影响下的中国国家形象认知
  近年来,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中国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不同,超级大国美国一直把中国当做潜在竞争对手,处处遏制中国的发展。这次谷歌事件,美国政界再次拿起民主人权的武器,宣扬中国限制网络自由的国家形象,其根本目的在于逼迫中国听从美国摆布,服从美国国际政治利益,争取谈判砝码,维护其超级大国的利益。
  为什么一个商业公司退出中国市场,会立刻引起这么多美国政界人物的关注?值得深思。所谓受到网络攻击,那中国的百度公司也受过来自美国域名服务商Register公司方面的攻击,结果只是通过商业诉讼程序解决,并没有影响中美政治和经济关系。黑客攻击只是互联网安全的一个普通问题,谷歌此次以之逼迫中国取消“网络审查”理由实在太牵强。而其长期在华经营不善,市场份额一直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且面临接连不断的涉黄、偷税等指控,眼下则深受盗用中国图书版权的困扰。所谓“互联网自由斗士”实质是试图扭转竞争困境的动作,抑或是配合美国国际政治利益所采取的应景之作。所谓受到网络审查和过滤,谷歌一向在全球市场实行双重标准乃至多重标准。如在印度,谷歌向警方提供该国网民电邮信息和IP地址,并遵守所在国的法律。谷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吁求完全不受监控的互联网自由,为何单威胁中国政府开放互联网监管呢?如今中国的互联网日渐开放的趋势已被国际公认,谷歌却一反常态向中国发难,高姿态抢占道德高地,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谷歌事件发生后,如果听信美国政治人物的高调言论,我们还以为只有中国存在网络受到攻击和网络强制管理的措施,使得人们对于中国国家形象产生一种错误认识。
  有关公开资料表明,谷歌在采取动作以前,曾经通告美国白宫。这种有损中国国际形象的事情依然发生,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美国方面是故意利用网络自由的由头恶意损害中国国家形象的。
  2.美国国内政治利益影响下的中国国家形象认知
  中美人权对话于2010年2月举行,而谷歌的退出风波可能使得这场对话成为一场“针尖对麦芒的交锋”。谷歌事件所牵涉出来的中国互联网管制形象问题,可能成为继贸易战、对台军售之后,美国在2010年对中国祭出的第三个法金。谷歌事件,可以称之为是从人权方面针对中国的攻击和批评。这三方面是奥巴马政府利用中美关系铺展开的一整套战略,这套战略直接服务于民主党在今年的中期选举及奥巴马2012年竞选连任的胜利。美国的蓝领阶层、中间偏右的洛克菲勒共和党人是目前奥巴马争取的支持力量。只要稳定蓝领,并争取部分能源、军工产业集团的支持,奥巴马胜券在握。蓝领阶层代表多数美国产业工人利益,在美国失业率高居不下时,他们正将矛头指向中国相关企业,而集中在钢铁业的中美贸易摩擦已在当下愈演愈烈。在人权问题上敲打中国、在贸易问题上给中国“穿小鞋”都是为了取悦蓝领,对台军售是为了争取军工和能源企业。可以说,这些政治人物的批评言论都是有着强烈的政治利益考虑的。他们对于中国互联网领域的歪曲看法,也是为了污蔑中国国家形象,争取选票。
  整个谷歌事件在美国所产生的反响,既有刻板印象作怪的因素,也有政治利益驱动的恶意推动,这些因素和事实的叠加,导致了中国国家形象的损失,也进一步支持了国外少数舆论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偏见。
  
  注释
  ①《环球时报》2010年1月25日报道《奥巴马要求中国解释谷歌事件》
  ②谷歌官方博客http://googleblog.blogspot.com/
  ③http://chinese.wsj.com/gb/2010
  0125/BCH001335.asp?source=rss
  ④http://news.chinaventure.com.
  cn/1/20100120/31085.shtml
  ⑤薛可、梁海:《基于刻板思维的国家形象符号认知以<纽约时报>的“西藏事件”报道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1期
  文章来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政策研究”(证书号:09AZD032)
  (蔡尚伟系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恒山系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其他文献
2009年,世纪华文沿用SIS报刊研究体系和SRR研究系统,对全国报纸发行市场做了连续性监测,研究的内容主要分报纸发行和读者研究两个角度,其中,发行部分细分为零售发行与订阅发行(含家庭订阅和单位订阅)。依据调研数据,我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上海、南京、珠三角地区、沈阳的报刊发行作为典型案例,对都市报进行分析。    北京都市报:零售市场强弱悬殊,订阅市场竞争激烈    北京是都市报种类众多、报业
期刊
如何化解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是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2009年6月,《荆门晚报》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力,创新推出“交警的哥换位体验”活动,全程追踪报道,刊登文图50多篇(幅),对构建城市和谐交通进行了有益探索。    缘起:构建和谐交通    湖北省第十三届全运会将于2010年10月在荆门市举行,这将是荆门建市以来承办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因此,荆门市提出了“迎省运盛会
期刊
用心/五年积累的两年薄发  用新/紧随市场的五次增删  用专/专家顾问的全程指导  用情/关注财富背后的生活  用意/创造钱经人智慧财富  这是《钱经》财富生活丛书打头阵的《基金非常道》上市宣传语,短短五句话,已经将两年来的重重艰辛隐没其中。勃兰特·罗素说,历史总是使人意识到,人类事务中没有定论,不存在静态的完美和将被我们得到的最高的智慧。这本书还处于胚胎阶段时,我们已经意识到,基金投资同样不存在
期刊
审读员:刘荣庆(执笔)、陈德魁、钱之强、卢愚  审读样本:陕西省10家市级党报2006年4月份典型报道  审读时间:2006年6—8月    2006年6月份以来,陕西省出版物审读中心组织专家和审读员,继续对省属10市党委机关报进行重点审读,这次审读内容为2006年4月份的典型报道,量化评估记分结果如下:  《渭南日报》89.33分,《延安日报》86.00分,《咸阳日报》83.67分,《商洛日报》
期刊
钱之强同志2001年1月起受聘于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审读室,做报纸审读工作,历时已9年余。  在这9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接受分工跟踪审读了《陕西日报》等七八种列入重点审读的报纸。自2001年8月起,除完成自身承担的审读任务外,他还要根据审读例会和审读报告,集中审读员的意见逐月写出《陕西报纸审读情况综述》,少则二三千字,多则四五千字,向主管上级部门报告。这些审读情况综述迄今已写出近百期,总字数已逾30余
期刊
编者按:  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进一步加强报刊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报刊审读工作水平,从去年9月15日开始,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评选优秀报刊审读单位、审读员、审读报告活动。今年1月28日,新闻出版总署[2010]4号文件正式公布了评选结果,对全国30家优秀报刊审读单位、60名优秀报刊审读员、43篇优秀报刊审读报告予以通报表彰。本刊从这一期起开辟“全国报刊审读‘三优’材料选登”栏目,
期刊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进程。①所谓“三网融合”,在我国主要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之间的融合。其“融合”并不是指三种网络在物理层面的三网合一(integration),而是指三种网络在业务和服务层面相互进入、相互渗透的三网融合(convergence),从而在融合环境下最大限
期刊
朱希良,男,现年37岁,中共党员,硕士学位,副教授,陕西省报刊审读员(兼职),现为《武警后勤》杂志副主编、副主任。1997年参加陕西省报刊审读工作以来,该同志始终热爱审读工作,注意在审读实践和理论研讨中学习提高,逐步成长为社科期刊审读骨干。自2001年起,负责陕西省社科期刊审读组工作,圆满完成了以日常审读、重点期刊跟踪审读、专题审读为中心的各项审读工作,撰写的审读报告均被省新闻出版局转发,审读工作
期刊
李良荣,1946年出生于浙江镇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曾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几十年的新闻学研究中,李良荣提出的“新闻产生于事物的变动”、“新闻事业产生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新闻选择四项标准”、“新闻工作三大基本规律”、“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等富
期刊
“二流的企业做产品,一流的企业做品牌。”这是 《新文化报》品牌活动部每一位成员心里绷着的一根弦。如何将《新文化报》这个吉林读者心中纸媒的“老字号”做得更加深入人心,是品牌活动部一直重点研究的课题。  没有人会喜欢一成不变的面孔,也没有人愿意追随一个没落的偶像。《新文化报》品牌经营部就是坚信这样一个道理,于是在工作中讲究创意、纵容创意,不怕大胆,就怕不吸引人。经过两年多的摸索和历练,2009年2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