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研学问题是番禺区课堂教学改革三大理念之一,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学习,首先要重视教师的问题意识,基于番禺区课堂教学大赛要求,以“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为指导,以大赛为平台,以“集体备课、研讨点评、上课实践操作”三个策略,让教师全方位理解“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理念与实施要素,深挖课改核心价值,熟悉课堂教学模式,理解、深化、内化、形成问题意识。
【关键词】 课堂教学大赛;教师问题意识;研学问题;研讨交流;集体备课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2
问题意识,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活动主体对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或理论问题所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等心理状态,并在其驱动下,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具有问题意识是一个创新人才的基础和前提。以问题为中心带动学科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价值之一。
研学问题是番禺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中提出的三大核心理念之一“让问题成为中心”的具体表现。它是指围绕学习学科“核心知识”和提升“学科素养”而设或生成的需探究的教学问题。研学问题的基本性质是具有学科性、科学性、核心性、探究性。
语文学科学习是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结合语文学科教材内容,体现对语文知识的综合理解与运用,其学习内容来源于教材,也来源于学生在教材内容中发现的问题,并学会提出问题,并由问题上升到学科学习主题内容。由于语文学科的教材内容是大量的阅读文本,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学习存在着差异,也有很多个性化的阅读,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但从教材教学的需要出发,始终有两条主线要遵循,那就是双基训练和主题提炼。双基训练落实的是语文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课程目标,主题提炼落实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我们以前一直提到的学科味,也就是语文味,很多语文老师理解的就是要有两美:声音美和语言美。我认为除此之外还要有思维美。上课的语文老师要声音甜美,咬字清晰,发音准确;上课的语言要美,词语丰富,表述到位这些都是勿庸置疑的,这是语文老师最本分的要求。如果要深入透彻地理解掌握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思维美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就是在学习语文阅读文本,分析文章时的思维要美,思路要明确,条理要清楚,要有概括、归纳、提取重要信息、分析的能力,这是一种严谨的美、思维的美,而这种思维的训练,概括、归纳、提取重要信息、分析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学生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在我区全面推进的“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行动中,就提出了“把时间还给学生,让问题成为中心,使过程走向成功”的三大理念,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强调课改的三要素是:研学案、学科特征、小组合作学习。其中研学案是必然要有研学问题和研学任务的。设计、解决研学问题成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因此语文教师的问题意识也就成为设计研学问题的关键所在。有了问题意识的老师才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更多的指导,试问老师都没有问题意识,提个问题都没有指向性、探究性,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达到语文教学的“思维美”这一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组织、协调、监控、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导”下获取知识,锻炼思维,提升能力。教师的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方向,影响到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影响到教学评价与调控的效果,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需要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区教育局在开展“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中,拟在通过“校级—片级—区级”三级方程式课堂教学大赛,进一步提高我区中小学课堂教学实施水平。在区教育局的统一规划部署下,北片校级、片级都全力开展了学科课堂教学大赛。区里定下学科课堂教学大赛,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看,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师生语文学习的思维美,培养师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师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在开展教学大赛中,我们发现,很多的教师还很缺乏问题意识,对问题意识的认识很不够,更多的是按照传统教法,只是侧重于解决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而对提出问题,进行问题的设计与表述却关注很少,以致于出现解决的问题与问题的指向毫无关联,颇有一种答非所问、指鹿为马的感觉,教师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便如此,难怪在学生考试当中,经常出现答非所问,或答不到重点的现象。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的也只是会解决问题的人,而培养不出会质疑即提出问题的人。只会解决问题,不会质疑即提出问题的学生只能是一个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的人,而这恰恰是我们国家需要长足发展,但在教育上存在着的弊端影响因素之一。
要培养有问题意识的学生,首先需要我们的教师要成为一个具有问题意识的人才能指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校级、片级、区级的课堂教学大赛,我认为,在校本教研之课堂教学大赛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方法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
一、营造氛围,集体备课,全方位理解课型教学内容,形成问题意识
教师的问题意识淡薄,导致上课时不能突显出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问题特征,这来自于教师平时备课时就缺乏一种问自己问题的思维习惯。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中的知识维度有一项知识是元认知知识,它是关于一般认知的知识以及关于自我认知的意识和知识。关于自我的知识又包括对自己在认知和学习方面的强项和弱项的了解。而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其中有一项是内省智能。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缺乏问题意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他们的问题意识还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
因此,要培养教师具有问题意识,营造教研氛围,让老师们通过集体备课,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处理到教学评价、问题的设计到过渡性语言的运用等,做一个全方位的理解与运用。我在实际教学指导中深有体会,上课的老师在备课期间,会有很大的思维冲击,人的固化思维会影响他的判断,只有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通过集思广益,才能逐步形成问题意识。集体备课环节可以促使教师们紧扣语文学科的课程特征,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教学目标,教师进行内省训练,反复追问自己的问题意识在哪,如何呈现语文学科的“研学问题”,如何围绕“问题”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怎样设计“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的问题,为什么要设计这些问题等等,在这种对课程教学进行多方位的思考与理解的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们对于语文学科课程特征才能深刻理解,从而形成教师的问题意识,自然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当这种思维习惯形成后,无论在备课还是上课时都能自觉发挥这种习惯的作用,有利地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从而在问题的指引之下,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学科这一课程要求的目标。 二、上课实践操作,熟悉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学问题,内化问题意识
语文学科课程是一门以阅读文本为依托,以字、词、句、段、篇的理解运用为具体学习内容,以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为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课程。归结起来,用《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标准(2011年版)》中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语文,上好一节语文课,除了声音美、语言美,还要思维美。体现思维的美,从问题着手。孔子的“九思”中有一思为:“疑思问”。古贤圣人很早就提出“有疑惑要想办法求教,不可以得过且过,混过日子。”学习也如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设计好研学问题,让学生围绕着没有给出答案的“研学问题”引导下,在课内与课外资源的文本阅读中,去主动理解、解决、吸收知识,不是远比直接传授知识,让学习者被动学习效果要好的多吗?将知识学习化为一个个有研究价值的研学问题,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新的问题,再分析解决问题,如此循环,周而复始。学生尽情释放问题,碰撞思维,问题越多,问题越新颖,问题越有价值,则学生深层次的活动就越多,课堂的效果就越好。“研学后教”课改理念的落实,充分抓住了语文学科思维训练的关键点。
前期的备课通过上课实践操作,将“备课”演变为“实操”,将想法变为做法,通过课堂教学,在问题意识的引领下,抓牢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感受学生的思维变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字的能力。通过课堂实践操作,不断内化教师的问题意识。
自课堂教学赛课以来,区里提出的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基本范式为:研学导航----研学过程,重點解决研学问题---研学练习---总结拓展。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基本范式要求将研学味与语文学科味相结合。也就是以研学问题为中心,在解决研学问题的过程,将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训练贯穿其中,完成语文学科教学任务。这种模式的关键点就在研学问题的设计上。对教师的问题意识与提出问题的要求都很高,老师在集体备课过程中的思维碰撞,形成问题意识,在上课实践操作中,教师们先跟着区定的模式走,结合教材阅读文本的的实际情况,按照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范式设计好教学内容,安排好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们始终本着“设计好研学问题,分析解决好问题”的原则,以解决一到两个研学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始末,预设好相关问题进行课堂导入,关注课堂中学生生成的问题,观察学生的思维变化,及时解决问题,合理调控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的问题意识进一步得到内化。
三、研讨点评,深挖课堂核心价值,关注研学问题,深化问题意识
课后的研讨点评,是对上课老师及评委老师们的一个再提升。作为一门开设历史悠久的课程,且知识点繁多,训练点众星纷纭,人文性与工具性要统一的多方面要求的课程,很多老师在上语文课时很多时候都有顾虑,总想面面俱到,一节课上下来,但却总是面面蜻蜓点水,一面也不到。老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老师都说不清楚。正是因为这种思绪的杂乱无章,担心害怕,导致很多语文老师都怕上公开课。
现在区里推行“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以研学问题为中心,让老师们课前思考如何围绕一节课的内容设计一到两个研学问题,这其实已经是定下了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了,逼着老师们课前思考、关注课堂的教学重点,并且还要以研学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那些平时非重点的教学问题就在老师的问题意识不断培养的过程中与研学问题进行了比较、删减,而以一种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老师检查的方式在课前或课后落实解决了,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解决教学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区里“研学后教”课改专业理论指导下,在赛课的打磨、展示、点评中,教师们的专业素养在教研过程中不断得以提升。因赛课有具体要求,有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范式,无论是上课老师还是评课老师,大家都有同一心态:借助赛课熟悉课堂教学模式基本范式,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研学问题,在解决研学问题的过程进行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目标,不断提高老师的问题意识。因此在研讨点评环节,大家都不遗余力,畅所欲言,以区制定的课堂教学评价表为依托,结合语文学科课程的特点,进一步挖掘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展示各自对课堂教学的疑惑、理解与认识,达到一个互动交流的目的。在点评环节中,无论是上课老师还是评委老师们,都各自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得到提升的不仅仅是上课老师,连评委老师们也在观课点评过程得到提升,老师们的问题意识都在研讨点评中得以深化。
“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让语文老师开始重视研学问题,关注问题的设计,重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无疑给以往很重视字、字、句的发音准确,字义词形解释,句子、段落、篇章理解,语言文字综合运用写作的语文老师,又增加了一个重要元素,那就是如何让自己设计的研学问题更能统领整节课、整篇文章、整个单元,让自己的语文思维更加有条理,更清晰,更明确。让语文教学的声音美、语言美、思维美充分体现在每个灵动的课堂中。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片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份标准(语文)》广东省教育出版社
[3]《番禺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
[4]《番禺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实施方案》
[5]《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勘测评》洛林·W·安德森.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关键词】 课堂教学大赛;教师问题意识;研学问题;研讨交流;集体备课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2
问题意识,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活动主体对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或理论问题所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等心理状态,并在其驱动下,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具有问题意识是一个创新人才的基础和前提。以问题为中心带动学科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价值之一。
研学问题是番禺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中提出的三大核心理念之一“让问题成为中心”的具体表现。它是指围绕学习学科“核心知识”和提升“学科素养”而设或生成的需探究的教学问题。研学问题的基本性质是具有学科性、科学性、核心性、探究性。
语文学科学习是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结合语文学科教材内容,体现对语文知识的综合理解与运用,其学习内容来源于教材,也来源于学生在教材内容中发现的问题,并学会提出问题,并由问题上升到学科学习主题内容。由于语文学科的教材内容是大量的阅读文本,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学习存在着差异,也有很多个性化的阅读,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但从教材教学的需要出发,始终有两条主线要遵循,那就是双基训练和主题提炼。双基训练落实的是语文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课程目标,主题提炼落实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我们以前一直提到的学科味,也就是语文味,很多语文老师理解的就是要有两美:声音美和语言美。我认为除此之外还要有思维美。上课的语文老师要声音甜美,咬字清晰,发音准确;上课的语言要美,词语丰富,表述到位这些都是勿庸置疑的,这是语文老师最本分的要求。如果要深入透彻地理解掌握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思维美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就是在学习语文阅读文本,分析文章时的思维要美,思路要明确,条理要清楚,要有概括、归纳、提取重要信息、分析的能力,这是一种严谨的美、思维的美,而这种思维的训练,概括、归纳、提取重要信息、分析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学生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在我区全面推进的“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行动中,就提出了“把时间还给学生,让问题成为中心,使过程走向成功”的三大理念,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强调课改的三要素是:研学案、学科特征、小组合作学习。其中研学案是必然要有研学问题和研学任务的。设计、解决研学问题成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因此语文教师的问题意识也就成为设计研学问题的关键所在。有了问题意识的老师才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更多的指导,试问老师都没有问题意识,提个问题都没有指向性、探究性,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达到语文教学的“思维美”这一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组织、协调、监控、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导”下获取知识,锻炼思维,提升能力。教师的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方向,影响到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影响到教学评价与调控的效果,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需要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区教育局在开展“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中,拟在通过“校级—片级—区级”三级方程式课堂教学大赛,进一步提高我区中小学课堂教学实施水平。在区教育局的统一规划部署下,北片校级、片级都全力开展了学科课堂教学大赛。区里定下学科课堂教学大赛,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看,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师生语文学习的思维美,培养师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师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在开展教学大赛中,我们发现,很多的教师还很缺乏问题意识,对问题意识的认识很不够,更多的是按照传统教法,只是侧重于解决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而对提出问题,进行问题的设计与表述却关注很少,以致于出现解决的问题与问题的指向毫无关联,颇有一种答非所问、指鹿为马的感觉,教师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便如此,难怪在学生考试当中,经常出现答非所问,或答不到重点的现象。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的也只是会解决问题的人,而培养不出会质疑即提出问题的人。只会解决问题,不会质疑即提出问题的学生只能是一个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的人,而这恰恰是我们国家需要长足发展,但在教育上存在着的弊端影响因素之一。
要培养有问题意识的学生,首先需要我们的教师要成为一个具有问题意识的人才能指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校级、片级、区级的课堂教学大赛,我认为,在校本教研之课堂教学大赛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方法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
一、营造氛围,集体备课,全方位理解课型教学内容,形成问题意识
教师的问题意识淡薄,导致上课时不能突显出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问题特征,这来自于教师平时备课时就缺乏一种问自己问题的思维习惯。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中的知识维度有一项知识是元认知知识,它是关于一般认知的知识以及关于自我认知的意识和知识。关于自我的知识又包括对自己在认知和学习方面的强项和弱项的了解。而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其中有一项是内省智能。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缺乏问题意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他们的问题意识还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
因此,要培养教师具有问题意识,营造教研氛围,让老师们通过集体备课,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处理到教学评价、问题的设计到过渡性语言的运用等,做一个全方位的理解与运用。我在实际教学指导中深有体会,上课的老师在备课期间,会有很大的思维冲击,人的固化思维会影响他的判断,只有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通过集思广益,才能逐步形成问题意识。集体备课环节可以促使教师们紧扣语文学科的课程特征,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教学目标,教师进行内省训练,反复追问自己的问题意识在哪,如何呈现语文学科的“研学问题”,如何围绕“问题”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怎样设计“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的问题,为什么要设计这些问题等等,在这种对课程教学进行多方位的思考与理解的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们对于语文学科课程特征才能深刻理解,从而形成教师的问题意识,自然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当这种思维习惯形成后,无论在备课还是上课时都能自觉发挥这种习惯的作用,有利地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从而在问题的指引之下,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学科这一课程要求的目标。 二、上课实践操作,熟悉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学问题,内化问题意识
语文学科课程是一门以阅读文本为依托,以字、词、句、段、篇的理解运用为具体学习内容,以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为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课程。归结起来,用《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标准(2011年版)》中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语文,上好一节语文课,除了声音美、语言美,还要思维美。体现思维的美,从问题着手。孔子的“九思”中有一思为:“疑思问”。古贤圣人很早就提出“有疑惑要想办法求教,不可以得过且过,混过日子。”学习也如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设计好研学问题,让学生围绕着没有给出答案的“研学问题”引导下,在课内与课外资源的文本阅读中,去主动理解、解决、吸收知识,不是远比直接传授知识,让学习者被动学习效果要好的多吗?将知识学习化为一个个有研究价值的研学问题,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新的问题,再分析解决问题,如此循环,周而复始。学生尽情释放问题,碰撞思维,问题越多,问题越新颖,问题越有价值,则学生深层次的活动就越多,课堂的效果就越好。“研学后教”课改理念的落实,充分抓住了语文学科思维训练的关键点。
前期的备课通过上课实践操作,将“备课”演变为“实操”,将想法变为做法,通过课堂教学,在问题意识的引领下,抓牢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感受学生的思维变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字的能力。通过课堂实践操作,不断内化教师的问题意识。
自课堂教学赛课以来,区里提出的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基本范式为:研学导航----研学过程,重點解决研学问题---研学练习---总结拓展。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基本范式要求将研学味与语文学科味相结合。也就是以研学问题为中心,在解决研学问题的过程,将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训练贯穿其中,完成语文学科教学任务。这种模式的关键点就在研学问题的设计上。对教师的问题意识与提出问题的要求都很高,老师在集体备课过程中的思维碰撞,形成问题意识,在上课实践操作中,教师们先跟着区定的模式走,结合教材阅读文本的的实际情况,按照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范式设计好教学内容,安排好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们始终本着“设计好研学问题,分析解决好问题”的原则,以解决一到两个研学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始末,预设好相关问题进行课堂导入,关注课堂中学生生成的问题,观察学生的思维变化,及时解决问题,合理调控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的问题意识进一步得到内化。
三、研讨点评,深挖课堂核心价值,关注研学问题,深化问题意识
课后的研讨点评,是对上课老师及评委老师们的一个再提升。作为一门开设历史悠久的课程,且知识点繁多,训练点众星纷纭,人文性与工具性要统一的多方面要求的课程,很多老师在上语文课时很多时候都有顾虑,总想面面俱到,一节课上下来,但却总是面面蜻蜓点水,一面也不到。老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老师都说不清楚。正是因为这种思绪的杂乱无章,担心害怕,导致很多语文老师都怕上公开课。
现在区里推行“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以研学问题为中心,让老师们课前思考如何围绕一节课的内容设计一到两个研学问题,这其实已经是定下了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了,逼着老师们课前思考、关注课堂的教学重点,并且还要以研学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那些平时非重点的教学问题就在老师的问题意识不断培养的过程中与研学问题进行了比较、删减,而以一种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老师检查的方式在课前或课后落实解决了,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解决教学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区里“研学后教”课改专业理论指导下,在赛课的打磨、展示、点评中,教师们的专业素养在教研过程中不断得以提升。因赛课有具体要求,有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范式,无论是上课老师还是评课老师,大家都有同一心态:借助赛课熟悉课堂教学模式基本范式,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研学问题,在解决研学问题的过程进行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目标,不断提高老师的问题意识。因此在研讨点评环节,大家都不遗余力,畅所欲言,以区制定的课堂教学评价表为依托,结合语文学科课程的特点,进一步挖掘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展示各自对课堂教学的疑惑、理解与认识,达到一个互动交流的目的。在点评环节中,无论是上课老师还是评委老师们,都各自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得到提升的不仅仅是上课老师,连评委老师们也在观课点评过程得到提升,老师们的问题意识都在研讨点评中得以深化。
“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让语文老师开始重视研学问题,关注问题的设计,重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无疑给以往很重视字、字、句的发音准确,字义词形解释,句子、段落、篇章理解,语言文字综合运用写作的语文老师,又增加了一个重要元素,那就是如何让自己设计的研学问题更能统领整节课、整篇文章、整个单元,让自己的语文思维更加有条理,更清晰,更明确。让语文教学的声音美、语言美、思维美充分体现在每个灵动的课堂中。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片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份标准(语文)》广东省教育出版社
[3]《番禺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
[4]《番禺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实施方案》
[5]《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勘测评》洛林·W·安德森.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