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导线起搏器应用进展

来源 :心血管病学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exv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起搏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形式多样,各有千秋.近年来,无导线起搏的兴起,拓宽了起搏器在一些特殊人群中的应用,尤其是避免起搏器囊袋和起搏器导线所致的相关并发症,同时无导线起搏器的体积小和经皮穿刺静脉途径输送植入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无导线起搏器已用于临床一段时间,其应用现状及安全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从无导线起搏器的应用进展与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肺动脉高压(PH)目前是一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的致死性肺血管疾病,其起病隐匿,病因复杂,且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出现右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故早诊断、早干预和预后评估分层对提高PH患者的生存率、预后以及精准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生物标志物是PH诊断、评估预后和治疗反应的非侵入性客观指标,为PH领域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现对近年的PH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2016年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提出新的心力衰竭分型,正式将左室射血分数40%~49%的人群命名为中间范围射血分数心力衰竭.目前针对这一人群的循证医学证据相对不足,对于如何更好地治疗及改善预后仍存在不确定性.此外中间范围射血分数心力衰竭各亚组间具有异质性,使用单一节点的射血分数值确定分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相关前瞻性研究和临床试验较为匮乏.在整体基础上,更深入地探索与研究各亚组特点,有助于临床医生对中间范围射血分数心力衰竭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引起的血栓栓塞常见且危害极大.单纯处理Af无法完全避免血栓栓塞的发生,需针对血栓的形成进行治疗.传统预防血栓栓塞主要依靠口服抗栓药物,但口服抗栓药物多具有出血风险、用药禁忌和患者依从性差等不足,通常不能完全达到Af抗凝的预期效果.随着解剖及病理学研究的深入,现已证实血栓主要形成于Af患者的左心耳(LAA),因此可通过闭合LAA来预防血栓栓塞.内科经皮LAA封堵术因其器械相关血栓以及并发症严重等劣势而难以推广使用.传统外科手术切除LAA成功率低,风险大,并发症